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烙饃的結果 展開

烙饃

傳統麵食

烙饃(luò mó)又名單餅、薄餅,是一種特色傳統麵食,至今已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類似煎餅又和煎餅不同,烙饃是用未發酵的麵粉和成柔軟的麵糰。

徠做法是用擀麵杖擀成厚度約0.1厘米,直徑約30厘米左右的圓形。在一塊圓形中間稍微突起的鐵板上烙熟的,一般管這種鐵板叫做“鏊子”,煎餅也是用的同樣的工具,不過做煎餅的一般要大一點。

做法介紹


烙饃是用未發酵的麵粉(死面)和成柔軟的麵糰,用擀麵杖擀成厚度約1毫米,直徑約30厘米左右的圓形。在一塊圓形中間凸出的鐵板(特製 鏊子)上烙熟的,一般管這種鐵板叫做“鏊”,(這個字念ao去聲),煎餅的鍋是平的,煎餅的一般要大一點,而且大家都開始吃機械煎餅了。
原料:麵粉(不需要發酵)
烙饃
烙饃
生產流程:
1、和面餳(醒)30分鐘左右。
2、餳好的面分成若干小劑,揉均勻、光滑、表面無氣泡。
3、為防止面坯和擀麵杖粘連,擀時加稍多的麵粉。
4、有耐心的擀制,剛開始擀時一定要多加麵粉。
5、繼續擀,擀得越薄越好。擀成稍大時,可以採取上圖的辦法,卷一半面坯在擀麵杖上擀,直至變薄。
6、鏊子燒熱,什麼都不需要放,大火反正面烙幾秒鐘,熟透即可。
注意事項:烙制時火一定要大,太小的火烙出來的饃一定會非常干,不軟和,烙時速度要迅速,反正面幾秒鐘就可以,烙好的成品需要保溫保存。
關鍵環節:和、擀、烙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麵粉250克
滾開水1碗
電餅鐺1個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麵粉里加入滾開水,攪拌成均勻面絮,和成麵糰,醒發5-10分鐘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分成若干面劑子(以適合餅鐺大小為宜)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擀麵杖擀成均勻的薄皮,盡量擀得薄一點,這樣熟得快一點,吃起來口感也更好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擀好啦✌薄厚以透光為宜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放入電餅鐺,餅皮起泡,就可以翻面繼續烙一下,麵皮變色即可,整個過程2分鐘左右,美味既成啦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中筋麵粉300克
芹菜葉50克
大蒜一朵
食鹽半湯勺
香油1湯勺
涼白開350毫升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備齊食材;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芹菜加涼白開水入料理機攪打成汁;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分次淋入麵粉,邊淋邊攪拌;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揉成光滑的麵糰,醒10分鐘;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趁此時,剝蒜,洗凈,加鹽捶搗;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入剛才剩餘的少許芹菜汁,再捶搗幾下;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入香油攪拌均勻,使香味融合溢出;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醒好的麵糰分均等劑子;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摁扁後用擀麵杖擀成1.5毫米左右厚的麵皮;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電餅鐺預熱,入擀好的餅皮;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1分鐘后翻面;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再炕一分鐘取出;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摺疊好方便裝盤;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用勺子取少許蒜泥,均勻塗抹在烙饃上,捲起即可食;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烙饃卷蒜汁兒,越吃越想吃”,這碟蒜汁兒是靈魂~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蒜薹200g
豬五花肉150g
胡蘿蔔半根
半個
熟花生米100g
紅柿子椒1/4個
生薑適量
料酒適量
生抽適量
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生薑切絲以外,其他所有都切成丁(肉、蒜薹、藕、胡蘿蔔、柿子椒、花生米)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熱鍋熱油,放生薑炒香后把肉放下去炒至變色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倒入蒜薹、胡蘿蔔、藕丁、柿子椒一起炒至7分熟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放入料酒、生抽炒炒至9成熟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出鍋前放入花生米,鹽翻炒均勻即可盛盤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成品

做法四

用料
食材用量
普通麵粉300克
開水適量
冷水適量
酵母3克
白糖1勺
土豆1個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先準備好300克麵粉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先用開水攪拌一半的麵粉,用筷子攪拌均勻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再用冷水把另外一半麵粉攪拌均勻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然後筷子走開,用你勤勞的小手,把面絮揉成不太光滑的麵糰。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小手洗乾淨,用保鮮膜把和面盆封上,醒發十分鐘。這時統籌方法就大派用場了。迅速給一個大大的土豆削皮,凈身,然後切絲,過兩遍冷水后,浸在水裡泡個舒暢的冷水澡。蔥花,蒜片切好備用。這時候10分鐘戛然而止。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拿出揉成光滑的麵糰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仍然是勤勞的小手揉成一個長條。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然後再用你的勤勞的小手,把它分成等量大小面劑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面劑一一搓圓備用,這時把事先裝水的蒸鍋趕緊開個火燒起來。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這時怎麼能離開擀麵神奇擀麵杖呢?使出渾身解數,結果擀個菱形也是醉了。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這是技術活啊,擀麵杖挑起饃饃放入已開的鋪好籠布的蒸鍋中,如下圖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就是這個樣子了,然後一層層放進鍋里,拚命擀呀擀,不要3分鐘放一個,也不要30秒放一個,能擀出來來得及即可。就這樣放上最後一張饃饃時,蓋上鍋蓋時,冬天的你已經大汗淋漓了。蓋上鍋蓋,蒸個三五分鐘水烙饃就熟了。關火悶二三分鐘,趁熱,掀開鍋蓋,開始撕起來。前提,備一碗冷水,不然小手要燙哭的。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先把手浸在冷水裡一下,再快速撕饃饃,摺疊好放在饃筐里。再接著手浸冷水,循環往複,直至饃饃撕完。這麼多,看著就開心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快速起鍋,爆炒個土豆絲。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給女兒卷個,土豆絲,再放點豆芽,不要問我為什麼菜譜沒有,圖片卻有胡蘿蔔,上頓飯剩下的半截,不吃浪費了,就混在土豆絲里了。不要說土豆絲粗,就這個水平哈!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再給自己卷一個,配上自己熬制的絕香辣椒油,美極了!女兒吃了三個,我吃了四個,美味!

食品起源


烙饃(luǒ mō)是徐州方言的發音,其他地區稱之為單餅或薄餅。烙饃作為一種徐州特有的麵食,相傳起源於楚漢相爭時期。北宋時徐州抗金英雄趙立聚集群眾抗金時,地方百姓特製烙饃並卷上酥香而鬆脆的饊子,送與抗金英雄吃。故烙饃品種流傳至今,歷代不衰。在徐州地方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饊條黃脆香。外軟里酥餅卷饊,送與抗金英雄嘗。”清代順治年間,方文“客居彭門”時,在其《北道行》中這樣寫到徐州的烙饃:“白面調水烙為餅,黃黍雜豆炊作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得隨風俗。”從這可以看出,烙饃這種民間的面點食品不但歷史悠久,並且久有名氣。

食品分類


烙饃原本是厚餅,跟“壯饃”略有淵源,本是大的厚餅,卻因為趕時間而製成薄的麵皮,最終自成一格。
烙饃始自徐州彭城,由於淮海區域中心城市彭城在交通上的便利,烙饃在區域內廣為流傳。又因為樸實無華只能作為配菜點綴、或者日常食品,但因為又沒有什麼科技含量,因而不是那麼“稀罕”,沒有形成流行的因素。後來烙饃又發展出了水烙饃和菜合子。菜盒子是用兩張烙饃在有油的平鍋上,饃中間鋪上韭菜等各種新鮮蔬菜、可加雞蛋、鹽、油等各種作料等,手工烙熟以後再吃,吃起來就不要別的佐餐了。比較經典的是韭菜合子

正統烙饃

直徑尺余的烏黑的 鐵鏊子(必須是鐵質凸形),用 木柴火燒(必須是木柴,火溫較高,這樣燒制的食物味道比較醇厚,火苗穩定,溫度易控制),大小均勻的一個個麵糰用一根棗核式的擀麵杖“捋捋摸摸”成麵皮(形如20-30cm的圓形“餛飩皮”),在鏊子上加熱,用 一根扁竹劈子(竹批子,必須是竹子做的,內有水分,可耐高溫,光滑不變形)反正面。溫熱柔軟,筋道有嚼勁,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密封,因乾燥易於保存長久,最長能達半個月(當然基本上都是當晚吃完,一般三口之家一頓飯就一兩斤烙饃,也有外地遊客帶走作為特產的,便宜又特色,還容易保存,但要注意密封,烙饃有少許水分,風乾就不好吃了)。
特點:溫時柔軟,冷時干硬,軟柔勁道,薄而有韌性,不容易破損,可以搭配各種干、濕食材卷著吃,泡湯吃,可透光,透光度低。
鐵鏊子烙,柴火等加熱是烙饃出現面香味的的要素。純的烙饃才是烙饃。
名詞解釋:“鏊子”就是把薄石頭打磨成龜背狀,再磨製光滑的一種器具。後來又改為生鐵鑄造,也就演化為今天的“鏊子”。為中原地區特有炊具。

水烙饃

濕皮子
水蒸烙饃在原生正統烙饃之後,做法差不多,只是 用鍋蒸熟的而已,可以配合北京烤鴨京醬肉絲卷著吃。
特點:麵皮直接水蒸,軟嫩、水分大,質薄,透光度高。適合老幼吃,失去烙饃原有的麵粉烙制的香味,易咀嚼,容易破,彈性低。
水烙饃,是蒸制的烙饃,沒有反正面“烙”的動作,失去了烙饃的本色。但因為美觀而登上北京烤鴨等宴席。

烘烙饃

烘烙饃是在 無油的 平底鍋上 烙、烘出來的。
特點:最為乾燥,強韌而口感稍差,過於有嚼勁,易於保存。可做菜盒子、菜餅等。
烘烙饃是用平鍋,受熱不均容易出現糊點。
使用平鍋烙制的還有菜盒子,但是若加豆油或者菜籽油,就是不同吃法了。
史料記載一 支援抗金
據徐州文史資料載:北宋時徐州抗金英雄趙立聚集群眾抗金時,地方百姓特製烙饃並卷上酥香而鬆脆的饊子,送於抗金英雄吃。故烙饃品種流傳至今,歷代不衰。曾幾何時?在徐州地方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饊條黃脆香。外軟里酥餅卷饊,送於抗金英雄嘗。
傳說一:軍民緊相擁 劉邦得民心
相傳,楚漢相爭時,劉邦率兵與項羽作戰。因為劉邦的軍隊一向以紀律嚴明而深入人心,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擁戴,士兵們勞於作戰,很少能吃上飽飯,百姓們為了能讓劉邦的軍隊吃上一頓飽飯,徐州百姓急中生智,結合當地農作物情況,發明了一種製作簡單快速、攜帶方便的面點——烙饃。從此劉邦得到民心支持,劉邦軍隊士氣大增,為他們作戰提供了有利的基礎。
傳說二:軍民相擁 濃濃情誼
在徐州南邊的人愛吃米飯,北邊的山東人愛吃煎餅。為什麼惟有徐州這方圓二百來里地方的人愛吃烙饃呢?當年項羽兵敗垓下(靈璧,宿州市),劉邦派韓信指揮三十萬大兵乘勝追擊。這時項羽僅剩八百騎兵,連夜鏖戰,官兵幾天都沒吃一頓飯了。韓信看到項羽的失敗成定局,但項羽在徐州一帶因兵不擾民,在民間享有聲譽。韓信趁項羽失敗的機會,敗壞他的名譽。於是心生一計,找來巧婦,令她做餅。那時做餅又大又厚,一時不能熟透。項羽的官兵很快就要過去了,若做這樣的大厚餅,時間怎來得及?韓信就向巧婦說:“你快把面捋捋摸摸、弄薄弄熟,越快越好。”巧婦急中生智,就用一個圓棍一擀,將面擀得薄薄的,放在鐵鏊子上一翻一正,面就熟了。韓信一看很興奮,這樣既能多做又能熟透,不多一時做了兩大籃子。遂令一個老頭挑到項羽必經的路上去賣,並說:“你要見不到項羽,回來我一定殺你的頭。”老頭無奈,只有拚命到指定的地方去等待。
起先有幾個騎兵來到,問老頭:“當此兵荒馬亂,人家都逃亡,你這老頭不怕死,還賣什麼東西!”老頭說:“我賣的是好吃的。”兵士一吃聽是好吃的,一心想吃,但手中無錢,心裡干著急,就向老頭說:“我們項王的兵馬,一向不吃百姓的東西,除了管軍需的帶錢,連項王都不帶錢。”說著這幾個騎兵催馬揚鞭走了。
接著又來一群騎兵到來,為首的一個彪形大漢騎著烏騅馬。老頭想這必是項羽了,連忙攔著說:“大王!我看你的軍隊無錢不吃我的東西,可見大王治兵有方;不過你一連打了這麼些天的仗,實在夠苦的了。就是手中無錢,也請大王吃我的東西,飽飽肚子,好再打仗。我絕不要錢。”項羽說:“我現在身無分文,雖然挨餓,也絕不白吃老百姓的東西。”老頭心中很受感動,覺得人說項羽這個人,生性耿直,帶兵廉潔,的確不假,遂把心裡的話,老實地向項羽說了:“大王!我是韓信派來的。來時韓信向我說:‘項羽若吃你的東西,他無錢給你,後人將說他不義;若殺了你這個老頭,後人將說他不仁。’你現在即不吃我的東西,又不殺我,我回去后,韓信必說我沒見到大王,一定會殺我。這怎麼辦呢?我求大王救我一命。”項羽說:“既然如此,我還要急著趕路,這樣辦吧!”項羽遂用力將他的十三節霸王鞭,拔出四節,交給老頭說:“你見了韓信,拿著我這四節鞭,他就知道你見到我了。因為韓信過去給我扶過戟,執過鞭。”說罷,項羽即隨大隊向南急馳而去。
老頭含著淚望著項羽的身影漸漸消失了。老頭聽說韓信早已追趕項羽去了,也未再去見韓信。他回到家中,將烙饃爭給親鄰嘗嘗。大家問老頭這個像紙薄的圓餅叫什麼名字?怎麼做法?老頭就把當時韓信向巧婦說的原話“捋捋摸摸就成啦”告訴大家。從此,就以此 諧音稱為“烙饃”。人們都爭相學做烙饃,烙饃也就成了徐州的特產。直到今天,徐州的小女孩,幾歲就會做烙饃,吃烙饃成了徐州人的愛好。
傳說三:乾隆微服出巡 觀看烙饃飛舞
相傳,乾隆下江南時路過徐州,曾在微服私訪時間到徐州鄉村婦女擀烙饃的精彩表演。只見一女子於面案上迅即擀出薄如蟬翼、大如銀盤的麵餅,挑於軸兒上順手一揮,那麵餅便飛落到東間里的熱鏊上,接著又一張飛向了西間里的熱鏊上……乾隆見到的確是一位擀烙饃的高手,這女子一個人擀可以供兩盤鏊子上,難怪乾隆皇帝看傻了眼。人說:“高山出俊鳥,民間出奇人”,在徐州地區確是這樣。
有句戲詞這樣唱道:“從北京到南京,中間隔個徐州城。中原人愛吃‘烙饃饃’,那麼地個狠勁咬,那也不嫌牙根疼。”這是說烙饃確實是徐州所特有的,吃起來柔韌而筋骨,外人看嚼的這動作,還真有點“望饃興嘆”哪!
烙饃顧名思義就是在鏊子上烙成的,鏊子大多是鑄鐵的,今天也有了熟鐵和鋁合金做成的,用法也大致相同。鏊子不大,直徑一尺二寸左右烙饃直徑也就一尺左右了。
所謂“烙”,製造烙饃要兩道技術關要過。一是“擀”,二是“翻”。
“擀”要擀得薄、勻、圓。烙饃多用白面為原料,少有摻有雜麵。先將面調水和得軟硬適中,最好讓面“醒”半小時以上。面和得硬了,擀起來較難;和得太軟了擀好了也會變形,所以和好面是擀的第一步。將和好、“醒”好的面,分成單個饃劑,然後用特製的擀麵杖擀。擀饃的好手每斤面能擀十六個,還要又大又圓又勻且薄。
舊時徐州人都是自家烙制烙饃,一般妻子擀、丈夫翻,也有嫂嫂、大嬸們合夥製作的,談笑風生中飄出烙饃的香味,有點像是逢年過節時候的一起包餃子的景象。不過今天都是手工作坊、社區里的地攤,新建小區裡面都沒有。只能自己尋覓有烙饃的地方。
啊,中原烙饃那獨特,那柔韌的口感,那精美的製作,真讓人回味無窮。

食用指南


舊時,小孩子會拿它卷些白砂糖吃,味道很可口。烙饃還有很多不同的吃法:

烙饃卷饊子

烙饃卷饊子
烙饃卷饊子
裡面脆,外面軟,有勁道,香氣十足。素餅店也有加上少許黑鹹菜、青椒調味的。

卷菜吃

醋溜土豆絲兒,鹹鴨蛋、卷的時候蓋住一端,不會流出湯水。辣椒炒雞蛋,煎上一鍋辣椒疙瘩,用烙饃卷著吃。

湯泡饃

羊肉湯泡饃,比正宗泡饃要容易消化,但容易泡爛。只能蘸湯吃。其它湯料也可以。

菜盒子

韭菜盒子,也有其他蔬菜加蛋的。不容易買到了。

烙饃卷烙饃絲

盤子里一半是普通的烙饃,一半是炸得酥脆金黃的烙饃絲,卷著吃別有一番風味。

烙饃卷烤羊肉串

烙饃還成了燒烤攤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吃食。酒喝至酣時,要上幾張烙饃,卷上幾串羊肉串,大口吃著,使勁嚼著,非常帶勁。

綠豆面烙饃

顧名思義,白面改為綠豆面,纖維素比較高。另外,還有雜糧烙饃。水果烙饃,機械烙饃。但唯獨白面手工烙饃最為正宗,吃起來也最為地道。

丸子湯煮饃

普通丸子湯,快開鍋的時候加饃。趁熱吃。

紅酒烙饃

干吃饃 喝紅酒 紅酒烙饃
干吃饃 喝紅酒 紅酒烙饃
2009年10月24日,法國老外發明的。

主要功效


相傳烙饃吃起來柔韌、筋軟、有嚼頭,既壓餓,也有健齒作用。吃烙饃練口腔肌肉,牙口好。不過老年人、小孩子如果吃要注意姿勢和自身牙齒情況,可以泡湯(羊肉泡饃)吃,不然不利於牙齒健康,小孩子容易“呲牙”,影響牙齒髮育,不利美觀。遍布在一般菜市場或者社區沿街。一般都是服務自己小區或者供給飯店做配菜的。

飲食文化


廣為流傳的烙饃在河南、蘇北和皖北逐步發展為特色麵食,形似煎餅,口感、材質、製法不同,因製作簡易、食用方便、易於保存,受到廣泛歡迎,是當地居民的日常飲食中的一部分。
 烙饃
烙饃
春夏秋冬,街頭巷尾老奶奶更樂於弄個烙饃攤子,用木頭生柴火,架上烏黑的鐵鏊子,和好面的面盆,擀麵杖下的麵皮薄如紙(1mm),從案板被挑到鏊子上,在柴火的劈啪聲中飛舞的竹批把麵皮翻動,最後放到保溫的竹篾框子里。四季如歌,在蘇北徐州市內的王陵路上,有家烙饃攤子前放著塊宣傳板,寫下烙饃的傳說故事,在吃到面的時候,更想到當年老嫗手巧、老漢急中生智的軍民互擁的動人故事。烙饃吃起來勁道且富有韌性,某種意義上說,也正象徵了普通老百姓不怕吃苦、堅韌不拔的品格。如今雖然烙饃不能掙多少錢,烙烙饃這套做飯的手藝仍然活躍在少數街頭巷尾。娘倆、或婆媳、或姊妹幾個,圍著一張案板,支起一個鏊子,揉的揉,擀的擀,挑的挑,麵糰在婦人手下飛舞著,跳躍著,眨眼功夫一張又薄又圓的烙饃便好了。想來數年之後,城市化的腳步前進,城裡人該想辦法請誰去製作這烙饃了。
烙饃之後是軍民情。軍民相擁在徐州也是歷來傳統,作為戰爭城市,徐州一直是雙擁擁民擁軍城市典範,這普通的烙饃看似平凡普通,溫度中卻滿是情感。而路過街頭烙饃攤,觀看優美嫻熟、節奏感十足的烙饃動作也被外地遊客視作視覺享受,成為這座城市的一道風景。
徠烙饃已經逐步成為當地的民俗之一,由於飯店預訂和製作時間、願意、會烙饃的人逐漸變少,烙饃開始漲價,即便價格不變,買也不容易買到了。“烙饃卷饊子”(烙饃、饊子、黑鹹菜、青椒粒)也因為沒有烙饃供貨、沒有優質饊子不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