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癰疽

骨癰疽

骨癰疽是由化膿性細菌、寄生蟲、病毒侵入骨、關節,引起的化膿性感染性病變。骨組織的化膿性感染,稱為化膿性骨髓炎;關節的化膿性感染,稱為化膿性關節炎。本病的感染途徑:①身體其他部位感染的細菌經血液循環播散至骨骼,稱為血源性骨髓炎;②開放傷感染,稱為創傷后骨髓炎;③鄰近軟組織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稱為外來骨髓炎。

骨癰疽臨床表現與診斷


1.發熱:起病急驟。惡寒發熱,熱毒熾盛釀膿時,體溫可高達39℃~41℃,持續數日不退,或伴有寒戰,煩躁不安,汗出口渴,脈洪數。膿腫破潰后,體溫遞減。慢性附骨疽一般體溫不高,急性發作時可有全身發熱。
2.疼痛:患肢局部疼痛、壓痛,多局限為骨端或關節處,呈進行性加劇。熱毒釀膿時,肢端或關節內疼痛劇烈。當膿腫穿破骨膜或關節囊進入周圍軟組織時,疼痛可暫時減輕。穿潰皮膚形成竇道,膿液流出后,疼痛逐漸緩解。慢性附骨疽非急性發作時,患肢僅有隱痛。
3.腫脹:病變處多呈環形瀰漫性腫脹,局部皮膚微紅微熱。膿液形成或關節內積液后,指壓有波動。起病初起皮色不變,膿腫潰時腫脹中心表皮透紅。慢性附骨疽,則患肢較健肢粗大。
4.功能障礙 急性骨癰疽,發病後患肢很快即不能活動。後期,患肢呈攣縮畸形,功能障礙。
5.竇道:膿腫外潰后形成竇道,經久不愈,竇道外口時流膿水或夾雜小塊死骨。慢性附骨疽,可出現數個竇道,瘡口凹陷,瘺管周圍皮膚色素沉著及瘀斑組織,邊緣常有少量肉芽形成。
6.虛弱:經年日久,見局部肌肉萎縮,全身形體瘦弱,面色咣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身體倦怠,舌質淡,苔白,脈細弱等脾胃腎陽虛乃至氣血兩虛的癥狀。
7.X線檢查
(1)附骨癰:早期X線檢查無異常發現。發病2~3周后,X線攝片可見骨質疏鬆,在干骺端有一模糊區和陰影,骨膜反應或骨質破壞;發病4周或更長的時間后,X線片骨質不規則增生和硬化,有殘留的骨吸收區和空洞。
(2)關節疽毒:早期X線檢查可見關節間隙增寬,周圍軟組織腫脹。隨著病變進一步發展,關節軟骨遭到破壞,X線檢查可見關節間隙變窄,骨端骨質疏鬆。最後關節間隙可完全消失,呈骨性強直,或出現關節脫位
8.化驗室檢查:骨癰疽早期周圍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增高,20~30×10↑9/L以上,甚至核明顯左移;血沉增快;血培養常為陽性。慢性附骨疽非急性發作時,白細胞總數、血沉可在正常範圍。
9.病理學檢查:為炎性壞死組織。

骨癰疽的治療方法


骨癰疽的治療應局部與全身兼顧,標本同治,內外結合,祛邪與扶正兼施。急性期,治療以祛邪為主;慢性期,以虛為本,以扶正祛邪為主。
(一)內治法
1.中藥治療:根據骨癰疽演變過程,可分為初期、中期(成膿)、後期(潰破)三個不同的階段,辨證運用消、托、補三法。
徠(1)消法:尚未成膿之際,治以祛邪為主,治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為主。
(2)托法:癰疽釀膿尚未成熟或膿成不潰,或潰而膿出不暢時,治以托毒外出為主。毒盛正不虛者。
(3)補法:正氣不足,氣血虧虛,治以扶正為主,宜用補法。
2.抗生素的應用:早期可用廣譜大劑量抗生素,如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奎諾酮類抗生素,一般多採取兩種以上抗生素聯合應用,如青、鏈黴素同用,或青霉素、鏈黴素、紅黴素三葯同用。血培養(或膿培養)確定致病菌及其對藥物敏感性后,即改用針對性更強的抗生素治療。臨床上常常待病情痊癒,血象、血沉恢復正常后,仍繼續應用2~3周,方可考慮停葯。
3.對症支持治療:補充營養,必要時可少量多次輸血,以增加病人的抵抗力。另外,補足體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鹼中毒。
(二)外治法
1.藥物外治:外治法的藥物應用,也要進行辨證施治。根據病情適當選擇箍毒消腫和祛腐生肌類方葯。
(1)箍毒消腫:常用藥物如,草藥:可選用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七葉一枝花等新鮮草藥,洗凈后加食鹽少許,搗爛敷患處,每日或半日更換1次。箍圍葯:選用金黃散、雙柏散等。將上述散劑用涼開水調成糊狀后,塗敷於患處;也可先在紙或紗布上均勻攤開,再貼於患處。每日換藥1次。
(2)祛腐生肌:常用方法及藥物如,洗滌:用於瘡口膿水較多時,以清潔瘡口。常用野菊花、蒲公英、烏蘞莓大黃黃連等,水煎取汁冷卻后,沖洗或揩洗瘡口。提膿祛腐:膿液多而稠厚,或膿出不暢時,宜用此法。
2.固定牽引及支架療法:早期即可應用持續皮牽引,或石膏托、夾板將患肢固定於功能位,以利患肢休息,促使炎症消退,防止發生畸形和病理性骨折
3.關節穿刺:對於關節疽病,還可每日作1次關節穿刺,盡量吸凈關節內液體,並用無菌生理鹽水反覆沖洗關節腔,然後利用穿刺抽液針頭,注入青霉素溶液80萬單位、鏈黴素0. 5g,或注入其他有效的抗生素溶液,直到不再有滲出液時為止。將抗生素直接注入關節腔內是治療關節疽病的一個重要方法(圖4-1)。
4.功能鍛煉:骨癰疽在持續牽引或夾板、石膏托固定期間,應鼓勵病人積極進行肌肉舒縮及未固定的關節伸屈活動,防止肌萎縮的發生。
(三)手術治療
診斷明確后,附骨疽抽得膿液時,可作軟組織或骨膜切開引流,並作局部骨骼鑽孔,以引流膿液和減低髓腔內壓力。如髓腔膿液較多時,鑽孔不能使膿液通暢流出,應“開窗”引流。早期引流可較快地控制病變的發展,防止毒邪擴散,減輕癥狀,防止形成大塊死骨和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關節疽毒抽得膿液時,可先行關節穿刺抽液,關節內注入抗生素治療。無效或積膿過多,應及時切開引流。
中、後期的附骨疽,若有大塊死骨並已完全分離,有死腔伴竇道流膿,而包殼形成已牢固時,可行死骨摘除術及竇道刮除術。必要時可利用附近肌肉作帶蒂肌瓣填塞術,消滅死腔;如附近無可利用的肌瓣填塞,可採用閉合沖洗吸引法,促使瘡口癒合。不重要部位的附骨疽,如在肋骨、腓骨、髂骨翼等,可將病變處骨段全部切除。對於多年不愈的附骨疽,周圍皮膚有惡變者,須行截肢術。
局限性骨膿腫,可行病灶刮除術,術中可在沖洗乾淨創口后,放入抗生素(如青、鏈黴素或其他抗生素),然後再縫合創口。對於有大塊骨質缺損的附骨疽,全身情況較好時,可選用肌瓣、大網膜或自體松質骨填充術。
關節疽病後期,若關節強直於非功能位,或陳舊性病理脫位未複位,嚴重影響功能者,在炎症完全消退6個月以後,可行矯形手術。術前、術中、術后,仍須使用大量抗生素,以預防感染的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