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游

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

《后游》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後來之游,后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詩記敘了詩人重遊修覺寺的見聞感受,雖重在抒寫內心的情緒,但景語生動,情語深切,情景交融,理趣盎然。

作品賞析


《后游》是杜甫重遊修覺寺時的作品。詩人帶著游修覺寺的回憶跨過可愛的小橋再次登山訪古剎。在詩人看來,壯麗秀美的山川好像等著詩人或遊客去登臨縱目,鬥豔作姿的花柳無私地盼望著詩人或遊客去領略欣賞。
首聯“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詩人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這兩句採取倒裝句式,將賓語的“寺”和“橋”提到謂語動詞“憶”與“憐”前,突出遊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頷聯“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兩句則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
頸聯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詩人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這兩句表明了時間的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
尾聯“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表面看來好像這仍是讚美此處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鬱,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來表現這樣的情感。正因為如此,才產生更為感人的效果。此詩採用散文句式,而且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後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於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今屬四川),游修覺寺,寫了《游修覺寺》詩。同年再次游修覺寺即寫了這首《后游》。

作品評價


明人梅鼎祚李杜二家詩鈔評林》:劉云:必如此,可言氣象(“花柳”句下)。
明人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無私”一字解不得,有至理(“花柳”句下)。
明人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次聯必如此,可以言氣象矣。趙雲龍曰:句句是“后游”,妙絕。
清人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唐云:如此好詩,鍾、譚卻不甚贊。
清人仇兆鰲杜詩詳註》:趙汸曰:杜詩有兩等句,皆嘗自言之。其一曰:“新詩改罷自長吟”……其二曰:“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如此章“有待”、“無私”之類是也,蓋與造化相流通矣。
清人吳喬圍爐詩話》:《后游》詩之“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江亭》之“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非其人必無此詩思。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頷聯忽然而來,渾然而就,妙處只在眼前。
清人薛雪一瓢詩話》:“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
清人沈德潛說詩晬語》:杜詩“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水保魚極樂,林茂鳥知還”、“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俱入理趣。
清人浦起龍讀杜心解》:“憶”字、“憐”字全提,“客愁為減”全束,格整而意流。三、四脫口而成,要其中有性情在,七、八之神已攝。
清人楊倫杜詩鏡銓》:張上若云:“潤”字從“傅”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野潤”二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