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玩具
泥玩具
泥玩具又稱泥塑,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在民間頗具盛名。泥塑藝術是中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漢族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泥玩具,盛產於新城縣白溝河、玉田縣代家屯等地。它是半塑半畫、以畫為主的小型泥彩塑。造型單純,以品色敷彩、裝飾和繪畫結合的技藝而與眾不同。邢台、河間等地也廣為流傳。尚有木、紙、布玩具多種。
泥玩具,從考古發掘出的大量漢代"泥車瓦狗"、"馬騎倡俳"的文物中就看出當時的模製工藝與捏塑工藝均已達到相當精緻的水平。
中國民間泥玩具的出現,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家有多處發現。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豬、泥羊頭時間約為7千年前。可以確認是人類早期手工捏制的藝術品。
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漢代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喪葬習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
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傑出的代表。他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道子學成,惠之不甘落後,毅然焚毀筆硯,奮發專攻塑,終成名家。為當世人稱讚:“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
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作為商品出售。北宋時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在七月七日前後出售,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要在七夕期間買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泥玩具,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產地有無錫惠山、天津“泥人張”、陝西風翔、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浚縣、淮陽以及北京。
我國出產泥玩具的地方很多,風格差異也很大。它們的起源乃至發展都和其它的民間工藝種類一樣,完全來自於民間藝人的創造。它們的生產和消費都很依賴於各地本土的審美眼光,泥土味十足。正因為這一點,民間泥玩具才有了“率真”和“質樸”的品質,也因此才使得我國的民間泥塑藝術歷久不衰,流傳至今。
泥玩具
泥玩具
玉田泥玩具
河北省玉田縣地處冀東平原,燕山余脈南麓,位於京、津、唐中心地帶,以“古人種玉”的傳說而得名。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這裡的先人就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作,繁衍生息,創造了諸多燦爛的文化,玉田泥玩具就是鄉土藝苑中的一朵奇葩。
玉田泥玩具,在京東一帶佔有重要地位,倍受張仃先生讚賞。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別具一格,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另外,它還有一定的實用價值。挖掘、整理、保護、研究、開發玉田泥塑,對玉田經濟的發展,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將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清光緒年間,以劉凱(1870-1961)為代表的玉田泥玩具藝人早已馳名京東一帶。自二十世紀30年代起,泥玩具交易雲集重鎮鴉鴻橋市場。當時,戴家屯、西高丘等村的泥玩具生產已形成一定規模。迄至50年代,玉田泥玩具發展到鼎盛時期,湧現出劉廣田、吳玉成等泥塑高手。一九八七年二月曾赴河北電視台現場表演,精湛的技藝驚奇四座。其作品譽滿省城、京都,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遠涉法、日等國。泥人雖小,情連五洲。
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期間,玉田泥玩具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展出,再次受到國內外朋友的青睞。
1993年12月,國家文化部命名玉田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塑)”,對玉田泥玩具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鼓勵和促進。玉田泥玩具在“挖掘—整理—保護—研究—開發”這一道路上越走越寬廣,促使這一古老的藝術之花重放異彩。
唐山玉田縣的西高橋、戴家屯一帶,是遠近馳名的泥人之鄉。這裡的男女老少質樸、勤奮,多是聰慧的民間泥塑能手。一堆平常的泥土,一到他們手裡就會變成造型生動、形象逼真、色彩鮮艷、栩栩如生的人、禽、蟲、獸。玉田泥塑以泥玩具為主,以葦哨作響,以皮筋牽動使動物能跑能跳,以兔皮作鼓,搖起來有聲,情趣盎然。其傳統品種有《孫悟空》、《花老虎》、《秦瓊》、《麒麟送子》等等,造型單純奇妙,稚拙有趣,色彩鮮艷醒目,對比強烈協調。除此之外,另一類玉田泥塑是案幾陳設品,多為神話故事、歷史演義、戲曲故事中的人物造型,如《麻姑獻壽》、《八仙》、《貴妃醉酒》等。還有一類是不倒翁,俗稱“搬不倒”,下用半圓泥團,上用紙漿石膏胎造型,上輕下重,搖而不倒,憨態可鞠,惹人喜愛。
泥塑由於不能耐久,尚未發現很久以前的出土泥塑,但它的歷史相當久遠。建國后玉田泥人迎來了最為繁榮興旺的時期,各種泥製品種類齊全、花樣繁多、五彩繽紛。1993年12月,文化部命名玉田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一—民間泥塑之鄉”。
2.基本信息
玉田縣位於河北省東部,地處燕山余脈南麓,環抱在京、津、唐中心地帶,以“古人種玉”的傳說而得名。縣城東南距唐山市48公里,東接豐潤區,西及北與薊縣毗鄰,南和東南、西南與寧河縣、寶坻縣相連,東北與遵化市接壤。該地跨北緯39°31′-39°59′,東經117°30′-117°56′。全縣轄14個鎮,6個鄉,750個村民委員會,面積1169.27平方公里,人口66萬。
境內地勢為山前平原,北高南低,北部縣界地處燕山余脈,山體平均海拔300米,最高峰石鼓山,海拔408.6米。自山坡向南延伸為平原和窪地。年平均氣溫攝氏11.2°C,平均年降水量682.3毫米,無霜期193天。丘陵和海拔15米以上的山麓平原,面積32610公頃。佔全縣平原面積27.62%。全縣總耕地面積72688公頃,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縣。薊運、還鄉、榮輝、雙城、蘭泉、金水等內河,均系北水南流,納薊運河入海。現有京沈高速公路橫貫玉田縣中部。1973年始建的102國道穿經縣境36公里,可直達北京、瀋陽、哈爾濱。另有京秦鐵路橫貫東西,大秦鐵路穿越縣境西北,交通便利。以青石浮雕見長的京東第一寺就坐落在玉田縣東部,並擁有金代建築彩亭橋和新石器時代遺址等。玉田泥玩具經過先民歷代繁衍、生息、勞動,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民俗民間文化土壤。
3.項目說明
從遠古人類在狩獵實踐中“灼土為塤”到玉田出土的陶狗、陶豬、陶馬等漢墓明器,迄至清代藝人利用燒制的陶模捏泥塑的演變,則可窺其泥塑的發生、發展歷史。
玉田泥玩具在歷史的長河裡經歷了孕育、形成、興盛、沉寂、搶救、復甦以及“民保工程”的弘揚、開發期。自清光緒到20世紀60年代初,玉田泥玩具正處於繁衍流傳的成熟、興盛期,集市上泥塑攤點長達0.5公里,形成了泥人一條街,來往北京、天津、東北各地的商販爭相購買。
玉田泥玩具1986年進入搶救、復甦以來,又有了新的起色和發展。1993年12月被國家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塑)”。
玉田泥玩具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從音響上分:有口吹類;從韻致上分:有手動類;從品種上分:有神話故事、飛禽動物、古裝戲劇、現實生活等四大品種。在四大品種中,其神話故事、古裝戲劇人物源於天津楊柳青年畫,如白粉打底、敷以紅、黃、綠、黑、蘭各色,明顯有借鑒畫風的特點。另外,在上述品種中,口吹類佔350多種,手動類佔80多種。
玉田泥玩具,在長期流傳中,形成了以玉田縣城東南的戴家屯劉凱(1870-1961)為源,即而傳承給其子劉俊祥(1909-1973)其孫劉廣田(1947-)等譜系。
4.相關製品及其作品
1、口吹類。主要有半彩塑和全彩塑(內裝葦笛)以及泥哨等發音製品。
2、手動類。有梆琅鼓(外置打棍、兔皮)、搬不倒(泥團上套製紙筒)、小跑鼠(內置皮筋)、小花龜(外置鐵絲簧)、花老虎(腰部用牛皮紙連接成手風琴狀,推拉可發出聲響)等。
玉田泥塑的規格,最小的如拇指大,一般的大如手掌左右,最大的可任意訂做,其泥玩具最主要的是半彩塑和全彩塑(用陶模填泥捏制,一般體厚在3—6厘米,殼厚1—2厘米)的殼塑製品。如阿福、小鳳凰等泥塑作品。
5.傳承譜系
劉廣田玉田泥玩具譜系
(1)玉田泥玩具藝人劉廣田
劉廣田,男,1947年5月出生,河北省玉田縣戴家屯村人,是劉家泥塑的第三代傳人。
劉廣田自幼隨祖父劉凱,父親劉俊祥學習泥塑藝術,在8歲時就能捏塑出很多作品,如飛禽動物,古裝戲劇中的人物等,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們家的生活來源主要是靠賣泥塑作品來維持,在當時的鴉鴻橋集市上他的作品賣的非常快,很多小商販爭相向他訂購泥塑作品。
劉廣田非常勤奮好學,在泥塑加工中善於取長補短,不斷創新,他的泥玩具造型具有穩中見奇,方中求圓的特點,著色明麗洗鍊。他的泥塑作品曾被國外收藏。劉廣田與吳玉成在1987年2月赴河北省電視台現場表演,他技驚四座,譽滿省城,1990年他的作品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展出,得到了專家的讚賞。1994年10月,他的代表作《小獅子戲繡球》入選國家文化部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
劉廣田的作品曾多次參加泥塑技藝表演,很多泥塑愛好者紛紛前去觀摩學習,並且拍攝下來進行研究。在二十世紀改革開放的90年代起,棄藝從商,在鴉鴻橋批發市場賣童裝。2002年6月28日在玉田縣戴家屯第二造紙廠入股,負責收購廢紙工作。2013年1月起,重操玉田泥玩具舊業至今。
劉凱,男,1870年出生,私塾文化,家族傳承,清光緒年間,散水頭鎮戴家屯村。第一代
第二代
劉俊祥,男,1909年出生,私塾文化,家族傳承,上世紀20年代,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劉俊英,女 1922年出生,無文化,家族傳承,上世紀30年代,楊家套鄉西高丘村。
劉俊庭,男,1930年出生,私塾文化,家族傳承,上世紀40年代,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第三代
劉廣田,男,1947年出生,初中文化,家族傳承,上世紀50年代,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於風珍,女,1947年出生,初中文化,夫妻傳承,上世紀50年代,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王海燕,女,1962年出生,高中文化,夫妻傳承,2012年—,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第四代
劉玉新,女,1978年出生,高中文化,父女傳承,上世紀80年代,散水頭鎮戴家屯村。
6.項目論證
玉田泥玩具,從清光緒年間形成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它是一種用泥土為捏塑對象,經過彩繪后供垂髫當樂器把玩的泥塤。堪稱小彩塑,一般習慣稱之為泥人、泥笛或泥玩具。其基本特徵有如下幾點:(1)隨著勞動人民對美的發現、創造、應用、欣賞能力的提高和對未來的嚮往,從而產生精神文明需求,具有古樸美的特徵。(2)既有源於對原始泥塑的本能繼承,也有對年畫、雕影、剪紙、風箏等色彩上的廣泛吸收以及對水墨的運用。因而,具有多源性特徵。(3)不僅類別多、品種全,而且又有廣泛的生活題材和傳統故事題材,固存在內容豐富性特徵。(4)以樂彩見長,聲情並茂,在京東一帶絕無僅有。所以又有獨特性特徵。(5)音響與韻致採用對客觀事物的擬聲、仿形、達意、傳情、描事等手法而構成相應的繁多品種。因此,又具有摹擬性特徵。
7.重要價值
玉田泥玩具,在京東一帶佔有著重要地位,是專家和學者所公認的。中國民間工藝大師張仃先生多次在全國民藝大會上提出“挖掘、整理、保護、研究、開發”的戰略思想。其玉田泥玩具也倍受張仃先生讚賞,並肯定了兩點價值:
一、學術價值。在中國民間泥塑史中,主要泥塑的產地有:北京、天津、陝西、無錫、河南、山東、河北等。而玉田泥玩具在河北泥塑中首屈一指。它的豐富內容和基本特徵及其傳承歷史,別具一格。發掘搶救和保護玉田泥塑,不僅會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泥塑史,而且對提高地方知名度,將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實用價值。“挖掘、整理、保護、研究、開發”玉田泥玩具,對玉田經濟的繁榮,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藝術欣賞品位,構建和諧社會,將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7.頻危狀況
玉田泥玩具雖然在縣政府和有關領導的大力扶持下,作了許多發掘、搶救、繼承、弘揚工作,但仍有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當年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已發生變革。過去幾個村都做泥玩具的氛圍不復出現。因此,集市上的展示平台已被新生商品所替代。
(二)一些頗有造詣的泥塑藝人相繼謝世,有的絕技藝人改行經商。
(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因此使文化表現形式不斷更新完善,諸如手工藝玩具飾品的更新換代,生產商貿習俗和消費習俗,人生禮俗以及文化空間的變幻等。從而淡化了過去的泥塑玩具。兒童玩泥笛的場面已經不再被人看到。
8.保護措施
玉田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玉田泥玩具的保護和開發工作,自從1993年玉田縣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塑)”以來,多次召開文化工作會議,研究保護和開發玉田泥玩具問題。特別是2000年以後,每年都將玉田泥玩具的保護和開發作為文化工作的重點,並成立了以主管縣長為組長,文廣新局局局長為副組長,文化科科長、文化館館長為成員的玉田泥塑保護開發領導小組。2005年3月,玉田縣人民政府召開了“保護玉田民間藝術,打造玉田特色文化品牌”的專門會議。明確提出玉田泥玩具是玉田特色文化,要全力保護、弘揚。2005年10月,玉田泥玩具被列入為《玉田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玉田縣文廣新局和玉田縣文化館分別制定了關於保護和開發玉田泥塑的實施方案及實施細則。同年,由唐山民俗博物館編輯出版了《唐山玉田泥塑》彩色畫冊。2006年6月,玉田泥玩具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玉田泥玩具的保護開發注入了新的活力。玉田縣委縣政府以此為契機,對玉田泥玩具的保護開發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
中秋節俗的標誌之一,是一種人身兔面的泥玩具,說是“兔面”,也不完全是兔臉,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唇,其它部位更象人臉。兔兒爺的起源已難考證,至少明代就已經流行了。明朝人紀坤在《花王閣賸稿》中云:“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清代此俗更盛,兔兒爺的品種也更多,一般形象都是金槍紅袍,雄踞在黑虎、白象、麒麟等身上,講究的還有張傘蓋或背插纛(音“倒”)旗的,像戲台上的武將,猛一看,威風凜凜,細看卻是以性情溫順見稱的兔子,令人忍俊不止。民間藝人別具慧心的創造,表現出北京人的浪漫心性和樂觀幽默性格。
北京泥玩具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相傳明代曾在此駐紮六營軍隊,后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一種深得百姓喜愛的民間美術品,它創始於清代道光年間,流傳、發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期間,經過創始、乃至世界認可。令人萬分喜愛。
“泥人張”的彩塑,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它是繼元代劉元之後,我國又一個泥塑藝術的高峰,其作品藝術精美,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中國民間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泥玩具
聶家莊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這裡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做成一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後來又把裝火藥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過以後,再當玩具或裝飾品擺設。最後這各泥塑的品種逐漸增多,有“老虎”“獅子”“猴子”“小狗”“小貓”“雞”“鴨”等動物,也有“白蛇傳”“孫悟空”“牛郎織女”等傳奇故事,並且塗以各種顏色,使其生動活潑。從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屬品,而民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手工藝術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間,聶家莊泥塑又借鑒了楊家埠年畫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和著色上有所創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動作,吏聲音,色澤。動作融為一體。每逢山集,廟會都有賣泥玩具的. 民間流傳著“孩子哭。找他媽,他媽買個泥娃娃,逗得孩子樂哈哈”的民謠。可見當時泥玩具深受孩子們的歡迎,並多次在國內外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