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夾漈草堂的結果 展開

夾漈草堂

內涵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夾漈草堂位於福建莆田市涵江區新縣鎮鞏溪村的夾漈山上,離市區北面約30公里,這裡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是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著書立說的地方。

歷史沿革


夾漈草堂[宋代鄭樵遺跡]
夾漈草堂[宋代鄭樵遺跡]
夾漈草堂原為名副其實的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年),興化軍知軍鍾離松把草屋改建為瓦房,題額“夾漈草堂”,供後人瞻仰。鄭樵(1104~1162),字漁仲。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宋崇寧三年(1104年)生於廣業里下溪(今莆田縣白沙鎮霞溪村)。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鄭樵已修書五十種,獻給皇帝,被授右迪功郎,但沒有接受,回家后,築草堂於夾漈山,編纂《通志》叢稿。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通志》書成,鄭樵到臨安獻書。適逢高宗赴建康(今南京市),戒嚴,未得見。第二年春,高宗還臨安,詔命鄭樵將《通志》繳進,高宗授他樞密院編修官,是時,他已病逝,終年58歲。
鄭樵一生述著頗豐,多達81種,669卷,又459篇。其中著名的《通志》200卷,就是在夾漈草堂中寫成的。如今,草堂附近,尚保存不少與鄭樵有關的遺跡,如瞻星台、曝書石、洗硯池等。民國10年(1921年),涵江商人陳志陽和廣業群眾集資,在草堂後山東邊新建一座“勝跡殿”,為石構屋宇,題額曰“草堂勝跡”。1997年,莆田市人民政府又撥款修葺草堂,修建鄭樵紀念館,以崇尚這位終生著書立說的我國著名史學家。

文化生活


相關人物

夾漈草堂
夾漈草堂
鄭樵生於北宋崇寧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他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家庭較好的影響和教育,他的先世原是晉代中原南遷的望族,高祖鄭沖、曾祖鄭子堂、祖父鄭宰(熙寧三年的進士)、父鄭國器(政和年間的太學生),都是讀書和做過小官的。鄭樵是唐五官中郎將鄭庄的後裔,當年鄭庄曾與兄長鄭露和乃弟鄭淑入莆倡學,是開發莆田文化的有功之人。鄭樵的家鄉雖然處在萬山之中的莆田廣業里山區,但他從小就立下要讀盡古今書,要精通《六經》和諸子百家學術的宏偉抱負。當他剛長到16歲時,他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自此之後,鄭樵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為了克服家貧無書讀的困難,他就和從兄鄭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書人家求借書讀。
鄭樵在求學時,不僅僅是學習書本上的知識,而且把眼光開放到自然界各種動植物。他經常深入山間田野,拜農夫為師,從而得到了許多實際學問。他認為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不但要研究書本上的學問,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天地間的各種科學知識,並勇敢地向社會提出了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學習儒家經典知識一樣重要的號召。
年輕時代的鄭樵,在刻苦追求學問的同時,還十分熱愛自己的國家。靖康元年(1126年),當鄭樵看到宋朝由於受到北方強敵金兵的侵犯,國家處於空前的危難,他就立即和鄭厚一起聯名向朝廷當權者上書,陳述自己兄弟倆的抗金志向和報國才能,並自信一旦得到朝廷起用,就能使國家轉危為安。但由於種種原因,他的願望一直得不到朝廷重視。儘管如此,鄭樵的抗金愛國思想,一直貫穿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由於宋高宗畏敵如虎,南宋的半壁江山依然處在動蕩不安之中。這時,鄭厚在悲觀失望的同時,下山參加科舉,繼之走上了坎坷的仕途。而鄭樵則認為如此昏暗不明的仕途,會埋沒自己的讀書志向,因此他不願下山應試。由於北方金兵在攻破北宋京都時搶走了宋朝廷的三館四庫圖書,所以鄭樵決心以布衣學者的身份,在夾漈山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書為一書的大《通史》。這時,鄭樵還是一個二十七、八歲的青年。
由於當時朝廷不允許私人修史,所以鄭樵著《通志》有三個大困難:一是如果得不到朝廷的同意,他就不能私自修史,否則就要受到官方的打擊;二是如果沒有得到朝廷提供的充足參考史料和充足的紙張筆墨,這部書就很難成功;三是如果沒有得到比當年司馬遷更為雅博的學問,這部史學巨著就難以寫好。為了得到著《通史》所需學問,鄭樵再次背起包袱,獨自一個前往東南各地求借書讀。經過三年的努力,鄭樵在三十剛出頭的時候,就讀遍東南各地藏書。當時有人稱頌他說"惟有莆陽鄭夾漈,讀盡天下八分書"。
當鄭樵得到著《通史》所需學問后,就把書房搬到了夾漈山中的薌林寺,開始了他漫長的修史著書生涯。為了求得朝廷的支持,他著出了一部又一部的新書,並把這些新書寄給朝廷禮部。紹興八年(1138年),鄭樵在《上方禮部書》中,明確地向朝廷提出了自己著《通史》的願望。這時,鄭樵的淵博學問和遠大抱負得到抗金派宰相趙鼎張浚等人的重視。然而,也就在這時,由於宋高宗重用投降派首領秦檜為宰相,所以趙鼎等人很快被秦檜排斥出朝廷,並嚴加迫害。而秦檜自紹興九年(1139年)當宰相起,一直當到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在這長達16年的漫長時間中,秦檜不但不支持鄭樵著《通史》,反而接連三次下禁令嚴禁私人修史和著述,違者以"擅修國史"罪論處。在這種殘酷的政治環境中,鄭樵所遭受的危險,可想而知。
夾漈草堂[宋代鄭樵遺跡]
夾漈草堂[宋代鄭樵遺跡]
紹興十八年(1148年),年已44歲的鄭樵遭受一個又一個厄運的打擊,先是他的胞弟鄭槱不幸早亡,繼之他的幼兒鄭惕和妻子陳氏相繼死去,就在鄭樵沉浸在巨大的精神打擊時,秦檜又下了一道嚴禁私人修史和著述的禁令。這道禁令終於激怒了鄭樵,於是他在這一年的冬天,毅然背起又著成的140卷新書,徒步走到南宋京都杭州,他要直接把新書獻給皇帝,請求皇帝准許他繼續著述。然而,由於秦檜的阻撓,所以儘管鄭樵在杭州苦苦等待了一年時間,依然見不到皇帝,也得不到朝廷准許他續著的公文。鄭樵見自己著《通志》的路已被朝廷當權者堵死,悲憤不已,但也無可奈何。為了能把自己平生研究的學問傳給後人,鄭樵在回歸山林之日起,就把書房搬遷到遠離人煙的夾漈山主峰側的高山虛谷中,並在夾漈草堂開始著述一部遠避宋朝國史三百年的史學巨著《通志》。他要把自己心中的全部憤懣,傾注於《通志》之中。
經過數年的艱苦勞動,鄭樵終於在54歲那年,初步寫出了這部長達200卷、600多萬字的史學巨著《通志》初稿。就在他為無錢買文房四寶抄正《通志》成書而發愁時,所幸有抗金派官員王綸賀允中汪應辰等人舉薦,鄭樵才得以入京受到宋高宗的召對。在召對時,鄭樵見皇帝也欣賞自己的學術,就當場提出要求皇帝允許他歸山著述《通志》,以便早日把《通志》獻給朝廷。由於高宗不能體會鄭樵的一番苦心,硬是把他留在朝廷擔任一個管理文書檔案的小官。
就在這時,由於鄭樵的學術批判和科學精神,得罪了朝中的許多學士大夫,因此他們不願意看到山林窮儒出身的鄭樵也在朝中為官,於是當即有御史葉義問出面以莫須有的罪名彈劾鄭樵,昏庸的宋高宗不分青紅皂白,竟批准了葉義問的彈劾,讓鄭樵以監潭州南嶽廟的祠官回夾漈山抄正《通志》。
鄭樵對自己無辜受罪是痛恨於心的。但為了《通志》,強忍人間奇辱,依然以一人之力,在高山虛谷中發憤述作。到了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58歲的鄭樵終於完成這部劃時代的史學巨著《通志》的著作。這一年的夏天,當鄭樵把這部傾注他畢生心血的巨著送到杭州時,宋高宗由於戰事無暇顧及接收《通志》上殿,便讓鄭樵在朝廷擔任樞密院編修官。一生不願在朝廷為官的鄭樵,因見這個官職可以使自己得以方便在朝中讀到許多至今尚未讀到的圖書,於是便欣然接受皇帝所封之官,隨之不顧自己年老體衰,又一頭鑽進書山學海。然而,使鄭樵萬萬沒有想到的悲劇又發生了,由於朝中學士大夫嫉恨鄭樵的高明學術,他們害怕《通志》流傳於世,於是他們就照搬葉義問誣陷鄭樵的卑劣手段,聯名上疏彈劾鄭樵。這一次高宗沒有罷去鄭樵的官職,但他很快終止了鄭樵到三館借書讀的方便,同時也不願為鄭樵分清是非。鄭樵見自己一生清白到頭來仍要遭受如此不白之冤,忍憤不過,當即病倒在床,隨之蒙冤而逝,年僅59歲,時為卒於南宋紹興三十二年三月初七日(1162年4月26日)。

建築特色


草堂左後方數十米處有勝跡殿,系石構殿宇,二進,由過廳、正殿組成,題額“草堂勝跡”。該殿是涵江商人陳志陽和當地群眾於1921年集資興建的。殿前有一株數十齡毛茶,冬春之際燦燦然紅花滿樹。殿側有桂樹,九秋時節馥郁的香氣布滿山坳。殿門有聯:“三十年力學不下山,度量包羅天地;五百部著書曾詣闕,精神貫徹古今。”正殿供奉夾漈先生塑像,先生藹然端坐,兩眼發出燭照大千的靈光。聖跡殿被當地人叫做“無塵山房”,殿內既無蛛絲蟲跡,也無煙塵沉積,據說從未經拂掃,何以如此潔凈,堪稱夾漈山一奇。殿左有兩個石砌洗硯池,上池外方內八角,下池外方內圓。今人在上池邊上安置一個龍頭,澗水順龍頭汩汩注入池中。
夾漈草堂四周景點甚多,自古就有“夾漈二十四景”之稱。較為有名的是:登山路上的“下馬石”——相傳是我國聞名理學家朱熹拜訪鄭樵時下馬步行的起點。草堂西側200米處的“出米石”——民間傳說,鄭樵刻苦著書的精神感動了神仙,呂洞賓下凡在石上挖兩個洞,一洞出米,一洞出鹽,兩洞出的鹽米僅供師徒兩人食用。後來書童把洞挖大,結果洞中飛出兩隻白鳥,從此就不再有鹽米流出。草堂西側約100米處的“占星石”——相傳鄭樵站在石上夜觀天象。此石突兀山間,站在石上仰望上蒼,天宇非凡低,確是觀察天文的好地方。草堂前面約100米處的“曬書石”——石長60米,寬35米,相傳鄭樵每年都要把書拿到這塊石上曬太陽,以防霉變。此外,還有搖籃石、修史堂(薌林寺)、搬柴坑、烏紗石、放生池、石龜石蛇、東山採藥、曲水流觴等等。每一個景點都隱藏著漂亮動人的故事。
夾漈草堂[宋代鄭樵遺跡]
夾漈草堂[宋代鄭樵遺跡]
1997年,莆田市、縣政府在撥款重修夾漈草堂的同時,還在草堂後山樹立了一尊栩栩栩如生的鄭樵石像。先生端坐在蒼松翠柏之間,左手捧書,右手執筆,作凝神靜思狀。石像是根據當代聞名畫家范曾所作的鄭樵像精心雕刻而成的,是夾漈先生刻苦治學精神的形象寫照。
夾漈草堂既是莆田市一個獨具特色的旅遊景區,又是內涵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縣以及草堂所在的新縣鎮不斷加大景區開發力度。新辟的盤山公路通達夾漈草堂,遊人可免除跋涉之苦。供電專線也翻山越嶺直達草堂,人們假如有興,可以在這裡感受一下鄭樵當年夜觀天象的情景。新千年伊始,造價20萬元的“鄭樵故里”山門在白沙與新縣的交界處動工興建,將吸引更多的人前來緬懷古迹、憑弔先賢,領略夾漈先生超越時空的思想價值和人格魅力。

主要景觀


森林公園

莆田夾漈草堂森林公園位於福建莆田市涵江區新縣鎮鞏溪村的夾漈山上,離市區約30公里,2003年12月省林業廳批准建立省級森林公園,面積968.93公頃。公園海拔600多米,山深林密,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是我國宋代著名史學家鄭樵著書立說的地方,也是“莆田二十四景”最為偏僻的一個景區。鄭樵的《草堂記》對這裡清幽絕塵的環境有過生動的描述:“斯堂也,本幽泉、怪石、長松、修竹、榛橡所叢會,與時風、夜雨、輕煙、浮雲、飛禽、走獸、樵薪所往來之地。溪西之逸民,於其間為堂三間,覆茅以居焉。”
夾漈草堂周圍景點甚多,自古就有“夾漈二十四景”之稱。較為有名的是:登山路上的“下馬石”——相傳是我國著名理學家朱熹拜訪鄭樵時下馬步行的起點。草堂西側200米處的“出米石”——民間傳說,鄭樵刻苦著書的精神感動了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