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尖山
襄陽尖山
現在,很少有人知道襄陽有座山叫襄山。其實,襄山是著實存在的,並且就存在於峴山這19座山峰里。
關於襄山,乾隆版《襄陽府志》共有五處記載。其中有關襄山地理位置的記載有三處:(1)襄山,縣西北五里,以水駕山而下,故名。其水南流為襄水,北流為檀溪。(2)柳子山,縣西北十五里下有柳子關。《通志》云:“溪,之水源出此山,故與襄山為近也。”(3)襄水,城西五里源出襄山。
從上述記載不難看出,襄山在襄陽城西北五里處,一處向南流的水稱為襄水,一處向北流的水稱為檀溪。關於襄山具體位置,又有進一步解釋,即檀溪水發源於柳子山,柳子山與襄山很近。
無論從史志記載的地理位置,還是從襄水的發源地來看,都證明柳子山就是現在的峴山最高峰扁山(海拔459米)。這就說明與扁山相鄰的山就是襄山。
經勘察,在扁山和尖山(海拔371米)西麓有一處泉水坑,當地人俗稱“活水窩子”,此水南流為襄水,北流為檀溪。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扁山腳下還修了個水庫,叫宋包水庫。由此觀之,襄山正是現今的尖山了。
(但是有另一說法為“‘襄山在縣南五里荊楚記雲水駕山而下故名曰襄’。“‘襄山......荊楚記曰水架山......’水架山,故名思義,水架在山上。即水從山上(中、里)流過。因為水架山,故水曰襄水,山曰襄山,城曰襄陽。”)
尖山鑼鼓石 在峴山第二主峰尖山山頂之上,有一塊長一米多的撬撬石。若站在石頭上用腳踩動,就可以聽到山內的“鑼鼓”響聲。過去放牛娃凡來到尖山上放牛時,都要在這裡“敲鑼打鼓”自娛自樂,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試。
故事古迹
據說伏羲隕落之後葬在南郡襄陽的峴山中。世人為了紀念這位遠古的偉大帝王在襄陽的紫蓋山上修建了石頭建的伏羲廟,廟中立有伏羲石像一尊,廟前有石制牌匾一付。直到南北朝時香火一直十分興盛,但世風日下,戰亂不斷。已升天為神的伏羲天帝看到這一切,心中痛惜,化為凡人下屆點播世人。但是當時在伏羲廟的一位年輕人不僅不領情還對伏羲神像不敬。伏羲一氣引來一陣天罡雷風,颳倒了紫蓋山上的伏羲廟。從此伏羲廟又化為砂石散落山中。而廟前的石制牌匾也被刮到了南邊群山間,並化為一座山峰,因為這座山是伏羲廟的牌匾所化,而且又形似匾所以被襄人稱為匾山,后訛音為扁山。原來廟前還有石碑一座也同時飛落到南邊化為一座山峰,因為此山奇險陡峭故俗稱尖山。
太昊與伏羲
關於太昊伏羲氏,此說始於劉歆,他用比附左傳與周易爻辭的辦法把伏羲與太皞說成一人,兩千年間,大家全認為定論。徐旭生先生認為“太昊在後來與伏羲成了一個人,是齊魯學者綜合整理的結果。”實際上伏羲、太皞原非一人。伏羲氏,又稱宓羲、包犧、庖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是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人類由他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竹書紀年》曰:“帝女游於華胥之淵,感地而孕,十三年生庖犧。”傳說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反映中國原始時代漁獵畜牧的情況,傳說八卦也出於他的製作。所以他應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漁獵經濟時期的代表。太皞,亦作太皓,太昊,傳說中古代東夷族的首領,風姓,居陳(今河南淮陽),傳曾以龍為官名。春秋時任、宿、須句、顓臾等國即其後代。自劉歆把太皞、伏羲合一體后,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將其列為“三皇”,即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太皞伏羲氏為“三皇”之首、“百王先”。太皞伏羲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母曰華胥,燧人之世履大人之跡於雷澤,生伏羲,蛇身人首。有聖德,為百王先。仰觀天象,制嫁娶,取犧牲以充庖廚,造書契以代結繩,畫八卦,都陳(宛丘,今河南淮陽古有宛丘),“葬南郡,在襄陽”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今河南淮陽有太昊陵(襄陽乃伏羲)。
明代詩人王越,曾任兵部尚書,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到了晚年,他結交太監汪直,汪直失寵,他也受到牽連,被剝奪一切榮譽和職務,流放湖北安陸。王越萬念俱灰,幾乎要自殺。後來見敕命中有從輕發落的話,這才打消了死的念頭。在安陸期間,他到襄陽遊覽了襄山,目睹眼前景物,王越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襄陽懷古》:
衰柳斜陽古大堤,秋風禾黍習家池。
小兒不唱攔街曲,過客猶尋墮淚碑。
左傳鑄成元凱癖,唐音刊盡浩然詩。
興亡多少傷心事,只有襄山漢水知。
大堤上,衰敗的柳樹立在西下的斜陽里,習家池,掩映在秋風吹拂的禾黍中。襄陽的小兒,已經不再攔街齊唱“蹋銅蹄歌”,來來去去的遊客,還在峴山上尋找著紀念羊祜大將軍的墮淚碑。《左傳》上記下了杜預沉碑以求身後名的癖好,《唐音》幾乎把孟浩然的詩作都收了進去。天下興亡有多少令人傷心的事,看來,只有襄山和漢水才能夠知曉。
這首詩的整個調子是灰色的、傷感的。襄陽大堤在歷代詩人的筆下,都是一個繁華歡樂的地方,但在王越眼裡,卻只有衰敗的柳樹和西下的斜陽;習家池,從來都是文人墨客飲酒尋歡的地方,但王越卻沒有這份雅興,他感受到的是讓人傷感的秋風。李白曾以輕鬆的筆調寫下“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爭唱《白銅鞮》”,但王越卻悶悶不樂地嘆息“小兒不唱攔街曲”。來來往往的客人,在王越的眼中也都不快活。他們到襄陽來好像都是為了尋找墮淚碑,為古人流一把眼淚。鎮南大將軍杜預幫助西晉完成三國統一大業,雄心勃勃地在萬山深潭沉下兩通碑,希冀有朝一日有人能夠把這兩通碑發掘出來,記住他的功勞。這個舉動在王越看來,不過就是在《左傳》上留下一筆而已。元代花了十年時間編成的《唐音》,把孟浩然的詩幾乎全收進去,卻說“李、杜、韓詩世多全集”,不收這三大家的詩。王越慨嘆,多少年,多少代,興興亡亡的傷心事太多了,站在襄山,俯視滔滔漢水,便覺得只有襄山和漢水才能夠知曉這一切的一切。在詩人看來,真正稱得知音的,便是襄山和漢水了。
古代許多文人到襄陽瀏覽后,都喜歡到宜城就宿,喝喝宜城美酒。清代詩人宋筠也不例外,他在遊覽襄陽后,來到宜城,寫下《晚宿宜城》一詩:
襄山猶在望,鄢水又停車。
放懷微醉后,適興朗吟余。
茅店三更月,清光入牖虛。
襄山還在視線中,現在又在鄢水(今襄陽境內蠻河)邊停下車來。剛剛小飲了幾杯宜城美酒,便來尋訪宋玉的故居。放下酒杯,趁著微醉,隨著興緻吟誦詩作,這時候,三更的月亮已爬上茅店上空,一縷清暉從窗戶中灑了進來。
同樣的風光,不一樣的心情,落到紙上,便是別樣的況味。與王越相比,宋筠少了那些功名利祿的糾纏,在他筆下,游襄山,宿鄢水,酌宜城美酒,尋宋玉故居,微醉放杯,適興吟詩,舉頭望明月,低頭賞月光,都是輕鬆愉快、自由自在的。
1,扁山 459米.
2,尖山371米.
3,峴山,363米.
4,虎頭山,354米.
5,大朱山,353米.
6,雙背梁子(南),李家梁子,並列.347米.
8,望楚山,335米.
9,范家嶺,325米.
9,雙背梁子(北),318米.
10,雙背梁子(中),309米.
12,黃龍山,304.5米.
13,小朱山,303米.
14,王家山(陳家寨,肖家寨,謝家山),南峰302米.
15,歪頭山,297米.
16,百丈山南支,北峰285.8米.
17,火石山,241米.
18,羊祜山,224米.
19,高家埡子, 222米.
20,鳳凰山,218米
21,順安山,211米.
22,鐵帽山,207米.
23,尖山坡205米.
24,摩旗山,203米.
25,饅頭山,199米.
26,施家埡子,194米.
27,長嶺崗(北),173米.
28,石匠山,165米.
29,真武山,長嶺崗(南)並列,162米.
31,癩毒山,160米.
32,萬山,琵琶山,並列151米.
34,罩山,143米.
35,谷隱山,135米.
36,鄭家山,119米.
37,峴首山,117米.
38,石馬崗,113米.
39,牛路崗,112米.
40,太山廟山,小黃土包,並列,107米.
42,大花嶺,100米.
43,大黃土包,9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