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襄陽城的結果 展開

襄陽城

國家AAA級景區

襄陽徠古城位於湖北省襄陽市,地處漢水中游南岸,襄陽古城約始築於西漢高帝六年,有2200多年的歷史。

襄陽古城自東漢劉表蒞襄作荊州牧治始,歷為州、郡、府、縣治。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襄陽古城被歷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築防禦體系之一,也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禦建築。

襄陽古城總長為7322米,城垣上設置垛堞4000多個,古城護城河最寬處約250米,平均寬度180米,為亞洲最寬的護城河。襄陽古城為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十大古城之一,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說。襄陽古城共有六座城門,即震華門、臨漢門、拱宸門、陽春門、西成門,文昌門。

襄陽古城與昭明台仲宣樓,鼓樓,襄陽護城河等歷史名勝融為一體,交相輝映,為中華腹地山水名城。襄陽明清古城牆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與國內其它古城鎮攜手成立“中國十大古城鎮聯盟”。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

臨漢門
臨漢門
襄陽城起源最早在春秋初期,即已存在的北津戍。是楚國北方的一個大型軍事渡口,位於襄陽城西南三里余的真武山、琵琶山北麓。唐以前通過湖東與漢江相貫通的北渠——檀溪水河道可方便出入漢江,江斜對岸是地勢高爽的鐵窗口,可與北津戍對置往來回返的碼頭,具備作大型軍事渡口的優越天然條件,成為春秋戰國期間楚國北進、東擴、西拓時楚軍尤其是楚王師出入的聚散地,是一處有相當基礎設施和舟楫糧秣之備的軍事要塞,逐步發展成為有相當規模和戍卒守衛的城邑。

兩漢時期

交輝相映的昭明台
交輝相映的昭明台
因為北津戍突出的交通地位,兩漢(西漢、東漢)在此設縣,北津戍治遂成為縣治。又因漢水在洪水季節攜帶的大量泥沙使檀溪水道不斷淤高,城西之水大約於秦漢時在雨季和洪水季節被迫改道襄陽城南諸山北麓轉峴山東麓,最後從峴山南的觀音閣北流入漢江,稱之為襄水,於北津戍所設縣因位於是水之陽而被命名為襄陽縣,縣城稱之為襄陽城。
初平元年,劉表在襄陽城東北修築了新的州城。通過對《水經注》、《梁書》等史籍記載的考證不難初步得出結論。

晉宋時期

東晉太元三年,梁州刺史朱序鎮守襄陽城,序母為禦敵來犯,帶領眾婢和城中婦女,又於城西北角築新城二十餘丈,後人將此段稱“夫人城”(光緒《襄陽府志·城池》和同治《襄陽縣誌·城池》載雲)。
南宋乾道五年,對城垣作了維修,乾道七年又修。

魏唐時期

襄陽古城
襄陽古城
北魏末至唐前期襄陽城向東、向北遷移。唐代襄陽城內所立碑刻和文獻記載知北魏後期至唐中期以前,劉表墓及其地面建築從襄陽城東門外移到東門內,據此和其它文獻資料可推定襄陽城於此間向東、向北遷移了里許。西城牆已遷到現今的位置,如今的夫人城已是城的西北角,東城牆約在城內的荊州街一線,荊州古治可能為城的東北角,昭明台前為城內的大十字街。神龍元年張柬之為襄州刺史,會漢水暴漲,他利用兩漢襄陽縣城和三國至唐前期襄陽府城垣於城西修築了防洪大堤。
文獻記載唐宋元襄陽城周九里。南宋在襄陽城東南西三個城門上增建了瓮城,重要位置包砌了磚牆,在城垣上增築了馬面和看樓,在城的東北角和西北角新建了延至江邊的雁翅城,與樊城東西角樓抵江邊的兩雁翅城相呼應,增強了襄陽二城的防衛能力。

元末時期

元末襄陽城向東、向南擴建。鄧愈奉命對襄陽城進行擴建,向東、向南各擴建了約400米,在南宋所修東北角外雁翅城的基礎上增建了一座與之相連的角城——新城灣,向東增擴了長門段。元末,城垣頹廢。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部將鄧愈鎮襄陽,重新修復。

明清時期

明洪武初,又別拓城東北角,由舊大北門向東繞至長門,環南增建新城。明萬曆四年襄陽知縣萬振孫題額:東門曰"陽春",南門曰“文昌”,西門曰“西成”,大北門曰“拱宸”,小北門曰“臨漢”,東長門曰“震華”;(1993年,襄陽市政府在原址上恢復仲宣樓。雙層重檐歇山頂,雄偉壯麗。)、魁星樓、獅子樓,均早已不存。
明成化間(1465年-1487年)都督王信重建南門城樓。
弘始中(1496年左右),副史毛憲重建東、西門與大、小北門及東長門諸城樓及各面角樓。
正德十一年(1516年)夏,漢水大溢,破城三十餘丈,巡道聶賢捐俸補修。
萬曆四年(1576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題別稱,題東門曰“陽春”,南門曰“文昌”,西門曰“西成”,大北門曰“拱宸”,小北門曰“臨漢”,東長門曰“震華”。
崇禎十四年,張獻忠率起義軍攻佔襄陽時,平毀城垛及警鋪,城樓亦毀。其後御史袁繼咸親督標兵修復城垛如舊,都御史王永祚隨之重建六門城樓。
順治五年(1648年),都御史趙兆麟檄副史蘇宗貴重修西門城樓,知府冀如錫重建南門城樓,同知徐騰茂、張仲重建大北門、小北門城樓。知縣董上治接著重建東門城樓后,又為各城門再題別稱,題東門曰“保厘東郊”,南門曰“化行南國”,西門曰“西土好音”,北門曰“北門鎖鑰”。
道光六年(1826年),知府周凱重修六門城樓。
光緒元年(1875年),因久雨,城垣多處坍塌,知縣吳耀斗領修。二年,知縣勞慶藩接手續修,直至光緒七年,知縣梅冠林接修完工。

民國時期

襄陽城牆
襄陽城牆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日軍對襄陽二城(襄城、樊城)進行過轟炸,為便於城內官民疏散,將西門南側和南門西側城牆連同西門、南門瓮城及城樓全部拆除。
1948年夏,國民黨第十五綏靖區駐守襄陽,又臨時草草修復了1939年拆除的西門南側和南門西側的城牆。
辛亥革命后,曾斷續小修(建國前後,在襄陽城內數次發現刻有民國十六、十八年的城磚)。
1933年5月,大北門城樓被颶風摧毀。
1939年,日本侵略者對襄陽二城狂轟濫炸,為便於群眾疏散,將西門南側和南門西側的城牆連同西門、南門月城及城樓拆除。
1945年左右,因年久失修,長門城樓坍塌。
1948年夏,國民黨第十五綏靖區駐守襄陽,把1939年抗日期間拆出的西門南側和南門西側的城牆,臨時加以壘築,同時在城上夯築城垛。建國后,有的單位忽視了對城牆的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

襄陽城池內花園一角
襄陽城池內花園一角
1949年後多次維修,1977年曾大修,為之一新,更顯巍峨屹立。
1958年左右,擴建東街時將東城門拆除,襄陽城獨存小北門城樓。
1970年,夫人城東側被毀160多米。
19徠74年左右,將南門兩側約860米的牆體拆除。
1976年小北門東側又被損壞120米。古城人民對城垣接連受損,無不為之惋惜。
1978年以來,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已採取措施,加以保護,並撥出專款進行維修。
從1982年開始,逐年進行維修。

建設背景


建築構造

外砌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南、北城牆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1.4公里、2.4公里,城牆均高8.5米,寬5至15米。共有6座城門:東門曰"陽春",南門曰"文昌",西門曰"西成",大北門曰"拱宸",小北門曰"臨漢",東長門曰"震華",城門由明萬曆年間的知縣萬振孫題額。
除了六個城門之外,另有四座角樓,名曰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三座角樓皆已頹圮,唯於1990年代初重建了王粲樓)。在襄陽城中心十字街處有鼓樓昭明台),於南街設有譙樓,城內建築相互呼應,構成一個完備的古代城池功能整體。
襄陽城建築
襄陽城建築
清順治二年,知縣董上治再題額:東門曰"保厘東郊",南門曰"化行南國",西門曰"西土好音",北門曰"北門鎖鑰"。現僅存一座臨漢門樓,其他或因市政改造被拆除,或因風雨災害而傾頹,但整體上依然保留著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雙層防禦體系。
20世紀90年代初復建了襄陽城東南角上的仲宣樓。城內布局合理,主幹街道為“艹”形,縱橫直達城門。城外,北面是漢水天然屏障,餘三面是闊若湖面的護城河,深2~3米,最寬處達250米。襄陽城現以臨江的北城牆保護最好,東城牆的陽春門、西城牆的西成門、南城牆的文昌門已毀,但整體上依然保留著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雙層防禦體系。

建築特色


襄陽城夜景
襄陽城夜景
城南北長約1.6公里,東西寬約1.4公里。明洪武初年維修古城時,漢水南岸北移,為使北城與漢水緊連,加強城東北角防禦能力,把城向東北擴展,遂使城周長達7.3公里,面積達2.5平方公里。
明、清時期曾因漢水多次潰堤壞城而幾經修築。現存城牆基本上是明代的牆體,外砌大城磚,內用土夯築。東、西城牆分別長2.2公里、1.6公里,南北城牆分別長1.4公里、2.4公里;高8.5米,寬5~15米。城門共有6座。
萬曆四年,知府萬振孫為六門首提雅稱,分別為:陽春門,文昌門,西城門,拱宸門,臨漢門,震華門。因西門是朝拜真武祖師廟的必經之路,故又稱為“朝聖門”。
襄陽城在明清時,古建築較為完整:六門城樓高聳,四方角樓穩峙,王粲樓,獅子樓,奎星樓點綴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牆飛檐,煞是壯觀,整個城池都和諧地融為一體,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受。襄陽城北、東、南由滔滔漢水環繞,西靠羊祜山鳳凰山諸峰。城牆始築於漢,后經歷代整修,現基本完好,牆體高約10米,厚1.3─1.5米,周長7.4公里。
明代李言恭詩讚“樓閣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環以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250米,人稱“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襄陽城布局嚴謹,形勢險要,城牆堅固、城高池深、易守難攻、固若金湯,自古譽為“鐵打的襄陽”
據考證西漢時期在築襄陽城的同時開鑿了護城河。城池南北長約1.7公里,東西寬1.5公里,護城河寬180米、水面91萬平方米。襄陽護城河平均寬180多米,最寬處250米,是我國最寬的人工護城河,被稱為“華夏第一城池”。整個護城河河面寬闊如湖泊,使得襄陽城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素有“鐵打的襄陽”之美稱。

文化活動


名人淵源

襄陽城,地處中華腹地,居楚鄂西北,扼漢江中游,有著2000多年的建城史,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憑山之峻,據江之險,人傑地靈,物華天寶,一代代歷史名人巨匠匯聚於此。襄陽城現有名人遺跡或者名人故居建築如下:
襄陽侯習郁(習家池)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米公祠)
千古名相諸葛亮(隆中)
建安七子之首王粲仲宣樓
三國名士徐庶徐庶廟
荊州牧劉表(治所漢襄陽城)
昭明太子生於襄陽蕭統(昭明台)
襲殺襄陽王的“八大王”張獻忠(襄陽城內)

三國文化名城

三國文化名城,120回的《三國演義》32回故事發生於此。
襄陽城有著2000多年的建城史,三國演義中,馬躍檀溪、水淹七軍等32回故事發生在襄陽。境內現有古隆中、襄陽古城池、米公祠習家池等名勝古迹700餘處。

歷代名人與襄陽

鐵打的襄陽城,白起、關羽、岳飛、李自成等曾在襄陽城鏖戰。《荊州記》載:東漢初平元年,劉表為荊州刺史,將州治從漢壽遷至襄陽城。唐代襄陽城為山南東道治所。明末李自成攻佔襄陽城,並在此建立國家政權,自稱“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
詩詞爛漫之城,半部唐詩在襄陽,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皮日休等文化名人詩作璀璨。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泛舟漢江,懷著對襄陽的深厚感情,創作了《漢江臨泛》。

武俠傳奇城

襄陽城-郭靖黃蓉雕像
襄陽城-郭靖黃蓉雕像
襄陽武俠文化起源於《射鵰英雄傳》。傳奇武俠之城《七俠五義》、《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對襄陽都有生動的描述。
金庸的三部武俠劇——《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中的劇情均與襄陽城有著密切的聯繫,地域特色,文化魅力,一部部影視劇賦予了襄陽城獨特的歷史傳承文化。

名人評價

金庸馮驥才等專家學者給予了極高評價:
“襄陽為中華腹地的山水名城,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牆仍然完好,憑山之峻,據江之險,沒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贏得十里風光,外攬山水之秀,內得人文之勝,自古就是商賈匯聚之地,這裡已成為內陸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樞紐,汲取山水之精華”。
襄陽城是襄陽市標誌性景觀之一,歷來為襄陽市勝景,為海內外所熟知。在任何時候去欣賞都是可以的且免費觀看遊覽。城牆兩邊都是美景,春天,正是柳綠花紅,登臨城牆,看護城河微瀾泛起,岸邊萬條垂下綠絲絛,登城牆觀景,感受這座2800年古城的魅力。

申遺狀況

●2009年
湖北“襄陽城牆”、浙江“臨海台州府城牆”先後申請加入聯合申遺項目,聯合申遺項目組合為“4+2”模式。
今日襄陽城
今日襄陽城
●2014年7月9日
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會上正式成立“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經來自全國8個城市的代表推舉,南京市成為申遺項目的。自2006年起步,中國明清城牆的聯合申遺,正式進入實質階段。聯合申遺的8個城市有江蘇的南京、陝西的西安、浙江的臨海、湖北的荊州和襄陽、遼寧的興城、安徽的壽縣和鳳陽,它們都擁有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城牆。這八個城市已經確定共同參與“明清城牆”項目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古城鎮聯盟
2014年襄陽古城攜手江蘇周庄、山西平遙、山東周村等地,成立中國十大古城鎮聯盟。
十大古城鎮攜手成立聯盟在國內尚屬首次,旨在聯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古城鎮旅遊發展之路,保護和傳承古城鎮文化、歷史文化。成立儀式上,襄陽等古城鎮聯合發表宣言稱:杜絕“拆真名城、建假古董”的現象,保護古城鎮的原生態生活和原住民利益,在旅遊開發過程中自覺依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等。

旅遊信息


參觀信息

2020年2月20日,湖北宣布:所有A級旅遊景區5年內對援鄂醫療隊員免門票。襄陽古城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