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光潮

諸光潮

諸光潮,1865年出生,紹興人,“諸粽”的創始人。

人物簡介


諸光潮
諸光潮
諸老大粽子諸老大原名諸光潮,小名景川,一八六五年生於紹興城裡一個貧苦家庭里,父親原是錫箔店倌,早年亡故,留下他們弟兄三人,由母親幫傭拉扯長大。由於家計貧寒,不久小弟夭折,胞兄諸光華經人介紹,未成年就來到湖州,進入茶食行業學藝。一八七八年,諸光潮十四歲上,母親患病癱瘓在床,生計日趨艱難,遂偕母離紹興來到湖州投奔胞兄,尋覓生路。
來到湖州后,經在“震遠”(即今震遠同)茶食店當師傅的胞兄保薦,入該店當學徒。十七歲時對一般的茶食糕點製作技藝均已學成,二十一歲時,對刀功大、難度高的花色雲片糕椒鹽桃片酥糖等細點都能獨立操作。老闆破格升薪,成為茶食行業青年師傅中的佼佼者。
兩年後,他棄職賣粽。因生得身材高大,在挎桶叫賣時頗顯眼,人們不知其姓甚名誰,就管他叫“老大”(大小兒的意思)。後來慢慢熟悉了,知道他姓諸,見了面就叫他“諸老大”表示親昵。隨著生意的逐漸擴大,粽子名聲的日益提高,“諸老大”這個名稱也就從綽號演變成了招牌。
諸老大年幼失學,不識字,二十六歲結婚,娶妻朱氏,生四子,家庭生活和睦。他為人和藹可親,由於出身貧寒,發家后對勞苦大眾富有同情心,如乞丐飯時上門,常施發熟飯熱菜,不準家人以冷飯餿菜施捨。還規定: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和十五兩天上門乞討者,一律給銅板一枚;年三十晚八時後上門乞討者,給年糕二兩半,家人照此打發乞丐,直至他去世。
一九二七年,諸老大患鼓脹病,卧床不起,同年農曆十月初八,流然長逝,終上六十三歲。
一八八七年,諸老大離開了震遠同店,邁出了獨立門戶的第一步。他深深懂得在一無資金二無店面的情況下,指望開一爿茶食店鋪,是不切實際的。必須從小販叫賣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發展。根據多年的經驗,他摸准一般人愛吃甜食的習慣,精心製作了桔紅糕和甜酥油餃試銷。他白天叫喊在茶樓酒肆,晚上出入於書劇場。街頭巷尾、大路小弄踏遍了他的足跡。但一段時間賣下來,生意一般,他並不氣餒,邊叫賣、邊觀察,從而得各,桔紅糕和酥酒餃兩種糕點大店小號均有出售,他此生意顯得沒有特色。有一年清明節前夕,他到街上,只見家家戶戶都在裹粽子。他立即捕捉到做生意的靈感,第二天即裹了一桶赤豆粽子叫賣,果然一下賣空。此後數日,生意越做越好。通過這個經營實踐,他開始意識到做生意必須投顧客所好,賣出自己的特色,才有前途。
他選擇了賣粽作為看家生意后,踏踏實實提高經營素質,刻意求工辦好二件事:(一)是改進裹粽操作技術。當時民間的粽形大都為“尖角形”。他在裹粽實踐中改成“瘦長條四角形”。顯然,後者比前者有三點好處(1)外形別緻美觀;(2)能多煮多裝多賣;(3)便於嵌餡心。(二)是提高粽子質量,翻新花色品種。那時江南水鄉一帶的粽子品種很簡單,僅赤豆粽紅棗粽咸粽等,他大膽地把咸粽改進成“肉粽”,使品種更新換代。在改革實踐中,又成功地首創了“豬油洗沙甜粽”,使甜粽和肉粽成為“諸老大粽子”的兩大特色。
開始賣粽時,上午準備原料,如粽箬、糯米、絲草、此火等。下午裹粽煮粽。粽子煮好后,裝在一隻大小適中的提桶內,蓋上兩塊合縫板,即手挎提桶穿街過巷一路叫賣。晚上一手還提著一隻馬燈照明,在夜深人靜中喊著:“火肉粽子……豬油洗沙粽子……”,足跡遍及戲院、書場、作坊等場所。從晚上八點開始,一般至十點以後賣完回家,風雨無阻,從不間斷。這段時期大約歷時十年。
十多年桶叫賣,為他積累了一定的資金。諸老大的名聲也隨著他的足跡傳遍了整個湖州城。這兩點為他日後擴大營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信譽保證。隨著粽子銷售量的日益上升,他感到挎桶叫賣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加之夏令高溫季節不宜多做粽子,需出售一些茶食糕點作為補充。因此,一九Ο六年他四十二歲的時候,決定結束沿街叫賣的生涯,轉達為定點攤營業。
對於設攤地點,他作了認真的選擇,既要設在鬧市區,顧及大宗主顧的生意;又要靠近鴉片館,招攬鴉片客的交易。於是他決定把攤設在彩鳳坊瑞源珠寶商店門前(即今人民路五金交電商店處)。瑞源珠寶店老闆曾是他的煙伴,交情甚好,瑞源又是牆門堂店面,靠牆擺攤不影響該店生意,從此他又開始了三四年的攤販生涯。
由於設攤固定了地點,平時買賣可由妻兒照應,他就有了較多的時間鑽研製粽技術和考慮經營業務。這段時間他不但對甜粽和肉粽作了進一步的收進,而且按不同季節製作了雞肉粽、排骨粽、蠶豆粽、豌豆粽等。同時在包裝上採用了糙紙包和簧籃,並印了“諸老大”三字的紅底黑字招牌紙,使他的攤子具有了小店鋪的規模。
辛亥革命爆發前的一九一Ο年,諸老大人到中年,二十多年的經營實踐,使用權他初具了一個企業家的魄和和膽識。在四十六歲那一年,他憑藉積累起來的資金開了一爿以賣粽為主、兼營茶食的“諸老大”店鋪。
諸光潮
諸光潮
諸老大粽子老店
“諸老大”店首創時,地點在糊州府廟前青屏巷口,店招牌是“諸老大”三個白地黑字。除粽子外,還經營豬油年糕、糖年糕及其他一應茶食。這些食品全由他自己及家人製作,不雇請師傅或招徒弟。
一九二七年,諸老大卧病時,預感自己不久於人世,便召集四個兒子到床前,指著他從前挎著的提桶,告誡他們:顧客是衣食父母,要保持諸老大這塊牌子經久不衰,質量一定要考究,信譽一定要固守。他去世后,四個兒子遵囑著意經營,生意越來越好。一九三一年該店走了上它的全盛時期,達到發展中的頂點。原有店面已不能適應營業需要。這年春天,即選定上太和坊瑞泰南貨店對面(即今人民路向陽布店處)開設新店,新店臨近魚巷口鬧市區,店招牌是黑底金字“諸老大”三個字,兩旁長條是“諸老大粽子茶食店”八個字,店堂後面是制粽作坊,前樓為職工寢室,后要是茶食作坊。
當然,諸老大在經營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經歷了同行競爭、相互傾軋的風浪,但由於它產品質優味鮮,物美價廉,經營作風正派面終於保持了榮譽。
“諸老大粽子”始名於清末年間,到現在有近百年的歷史。經歷了提桶叫賣、設攤出售及開店營業三個階段。經過兩代人的努力經營,使之成為具有我國地方特色的傳統食品。近一個世紀以來,東南沿海及海外,特別在江浙一帶,諸粽膾炙人口,成為廣大群眾普遍喜愛的食物。親朋往來,也以諸粽互為饋贈。諸粽所以能博得這樣高的信譽,除了“質優”這個內因,也還有一些外因可考。
當創始人諸老大還在挎桶叫賣的時候,每天穿街過巷,出入煙館茶樓,其交易對象多屬較富裕的中產階段,對吃食一項非常內行,又善於品嘗評議,左右輿論。如果諸老大粽子不能突出色、香、味、形的特色。必然會被那批吃客所否定。再者,由於諸粽可以存放較長時間,顧客就有可能將產品帶往外地,饋贈親友,使“諸老大”名聲傳播出去。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只怕貨比貨”。諸粽正是憑著質量第一、經營作風過硬,而贏得了信譽,打出了響亮的牌子。一九二七年在杭州召開的全國西湖博覽會土產館中,“諸老大粽子”曾作為湖州的名產陳列展出,獲優質土產獎。由此名聲大振。這年冬,上海利利土產公司(在浙江路、陝西路口)就派人來湖洽談粽子袋子供銷業務。一九三一年後,上海生生土產公司(在浙江路)也與“諸老大”掛鉤代銷業務。諸粽源源運往上海,名噪上海市場。甚至有人為了賺錢,還出現了冒名的諸老大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