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武鄉
仁武鄉
仁武鄉位於台灣高雄縣西方偏南,北臨大社鄉,西鄰高雄市三民區、左營區、楠梓區,東鄰大樹鄉,南接鳥松鄉。鄉西部地勢平坦,為主要農耕地帶,東部地勢較高,多丘陵地,耕作較為困難,氣候則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23~25℃。近年來因仁武工業區的設置,各種工廠林立,使本鄉的產業型態由農業逐漸轉型為工商業。
仁武鄉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公元一六二四年佔據台灣之後,為了謀取經濟利益,推廣種植甘蔗、稻米。這個工作需要大量勞力,於是中國沿海輪入懂得農耕技術的滿人農民,漢人從這時開始分批移民台灣。但到公元一六六二年,鄭成功往鹿耳門登陸,荷蘭人被趕走,這時來台漢人也不過二萬人左右,原來在島上的平埔族人佔地利、人數優勢,卻逐漸失去他們的蹤影,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有學者說,平埔族人沒有自己的文字,要保存自己的文化困難重重。漢人大量移進來以後,平捕族人因急運漢化而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因為喪失自己的文化,使得自己的民族也消失了。平埔族人的智者,曾經留下一首哀歌,呼籲他的族人不要被漢文化迷惑而放自己的文化,呼籲族裡的少女不要因羨慕漢人的生活而嫁給漢人,以免亡族。然而言者諄諄,聽者藐藐,這首哀歌還是沒有喚起平埔族人的覺醒。福佬諺語說:「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早期漢人移民,除了明鄭時代的少數官吏攜家帶眷之外,無論軍、民,絕大多數都是單身的羅漢腳。中國為防止沿海居民移民海外,或與海盜勾結,曾經實施長達近二百年的封山海禁政策,禁止人民往台灣等地移民。所以要冒險移民來台灣,並不是容易的事,當然更不可能攜帶眷屬了。漢人男子娶平捕族女子為妻,或接受平埔女子招贅,漢番通婚的現象,非常普遍。這似乎可以幫我們揭開平埔族日漸消失的謎題。
平捕族人在台灣逐漸消失,這是一段令人傷感的歷史。十七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中葉,大約一百多年的時間裡,著漢人的世紀移民嘲,台灣發生了一場大規模的民族融合。當然,我們可以想象得出來,這種民族融合的過程應該不完全是自主、和平的,它包含血腥的屠殺、搶奪、欺騙等衝突,對於居劣勢的平捕族人,自然是不公平和悲慘的。
漢「番」通婚的對象,多屬平埔族人,主要是平捕族人普遍溫和善良,他們擁有土地,與漢人的生活比較接近,也仰慕漢入的文化,不幸也因為這樣成為平埔族消失的致命傷。
仁武鄉
鄭成功
清領時代永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民前九年,公元一六八三年〕,清師入台,明年(康熙二十三年)夏四月,復規劃郡縣。以明鄭時萬年州舊界,分置台灣、鳳山二縣。鳳山縣居台灣之南,本鄉地區屬之。並沿明鄭時舊名,稱仁武在。隸屬鳳山縣之觀音下里。當時在落境域均不明確,亦未見諸官方書文記載,僅是一荒煙未開之小在落而已。
光緒廿四年(民前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依照日制地方官官制,改正廢止鳳山縣,本鄉同時併入台南縣,隸屬阿公店辦務署。
光緒廿七年(民前十一年,西兀一九0一年),依照日制地方官官制,改正廢縣置廳,本鄉隸屬鳳山廳。
宣統元年(民前三年,公元一九0九年),地方官官制改正廢止鳳山廳。本鄉隸屬台南廳楠梓坑支廳管轄。
同年並擴大本鄉行政區域,轄域包括原後勁區所屬之八卦寮在、五塊厝、大彎及原楠梓區所轄之三奶壇、大社、林子邊、後莊子;還有保社甲及其所屬之蜈螟潭、牛食坑等大字(日制在以下設大字或小字名)。
據此,今大社鄉所轄各村在未分鄉,前均屬仁武庄之轄域範圍內。當時在役場則設置於仁武庄仁武民房。此即為本鄉境域轄屬見諸官方文字記載,且設有辦公處所及在長之始,行政區域亦因之底定。
民國十三年(日大正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因高雄郡廢郡置市,改本鄉乃編屬鳳山郡管轄,唯行政區域仍然不變。
民國十四年(日大正十四年,公元一九二五年),受日本當局指示,將在役場遷往三擅五八七號(現屬大社鄉),直到1951年本鄉與大社分鄉成立,行政機關才又遷回該鄉。
本鄉各村於日據時代分屬鳳山廳之半屏里及觀音下里,大小共有十三庄之多(不包括現在大社鄉)。當時有些在頭戶數人口都非常少,上五塊厝及下五塊厝二在都只有五戶十幾口人家而已。因此光復后,並在合村乃勢之所趨,政制所必行。
民國卅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重回祖國懷抱。民國卅五年一月,依據台灣省鄉鎮組織規程,實施廢在置鄉,改仁武庄為仁武鄉。其下十三庄分別合併建置為七村如次:
一、仁武村:包括舊仁武在頂頭角(今又武),下頭角、中頭角及新枉。
二、竹后村:包括竹子門在、后的。
三、八卦村;包括舊八卦寮在、後港仔在、上五塊厝、下五塊厝。
四、大灣村:舊大灣村部落。
五、灣內村:包括灣子內、南勢埔在、赤山仔左。
六、考潭村:舊考潭區,考潭在部落。
七、烏林村:包括烏材林在、前埔厝、瓦厝仔枉、蛇形仔枉。
一九五○年,由仁武村分出文武村,全部共計八村。
1964年(公元一九六四年),仁福村由烏林村分出,全鄉共九村。
1983年(公元一九八三年),再由八卦村分出高楠村,全鄉共計十村。
1986年(公元一九八六年〕,由竹后村再分出后安村,至此,全鄉轄匾期計十一村。
1998年(公元一九九八年),由考潭村劃出仁慈村,由灣內村劃出仁和村和赤山村,而中華村從竹后村分出,五和村從八卦村分出,至此全鄉轄區共計十六村。
該鄉地形單純而有規則,東部地勢較高,多山多樹林,是典型的的陵地;西部、西南部和北部他勢低而平坦,是標準的平原地。地勢為東北向西南呈高低走向的長螺形。潭村的東南部綠山莊一帶,是平緩的山玻地;大灣村的西南邊與澄清湖北部的山堤為界,是較低勢的的陵地形,烏林村東半部及仁福村全村環抱在群山之內,是低海拔的山的地,其餘各村便是平坦的平原地形了。
獅龍溪蓄水庫
事實上,水利建設,在於興利與除害,只管齊下,方稻「功德」圓滿。今仁武鄉之興利條件大體已經具備,由農田水利會負責農田灌溉,應無困難;惟對於獅龍溪的防洪除害措施,以往鮮有人能予過問,誠屬意外。地方人士認為:獅龍溪之防洪措施,乃眾人所關切之間題,亟待早日噪求解決,不宜淡然視之,尤以從前該溪下游曾發生過數處洪水潰堤之憾事,而使附近百餘公頃農田,不是被洪水沖毀,便是遭流砂覆蓋,久久不能耕種,農田一片荒蕪,後由災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始可逐漸復耕,減少大量生產不說,還要大耗人力、財力,苦不堪言。
而造成上述水災之原因,主要是獅龍溪下游彎彎曲曲,以及河床陡峻,源短流急有以致之。地方人士說:除害的權宜辦法,非徹底浚河床,取直下遊河堤,與築造堅固護岸不為功,因為這樣才能發揮防洪的最大功能,也唯有如此,始足以保障人民生命財產之安全。因之,地方人士與鄉民咸望政府水利當局迅予撥款辦理,俾利消除水患,確保國家農業資源,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則幸甚矣。
仁武鄉的獅龍溪防洪問題,據地方人士指:出獅龍溪乃此間之主要河流,惟因年久未予疏浚,力以河道彎彎曲曲,河床陡峻,源短流急,一遇豪雨,每每泛濫成災,令人擔憂,尤以中欄橋下游之潭底段之處,因溪水流向改道,以致附近不少農地被洪水沖毀,無法耕作,農友們損失不貲,望天興嘆,叫苦不迭。
該鄉交通方便,道路四通八達,南來北往,向東指西不虞滯礙。
南北走向的鳳楠公路直貫本鄉,以鄉公所為中心,向北可柢大社、楠梓。在楠梓火車站直接轉搭火車可南下北上到任何地區;向南可抵鳥松、澄清湖、鳳山市,每十分鐘即有高雄客運班車往返一班次,到達鳳山市,可隨意乘火車或台汽客運往高雄市或屏東各地,甚至遠達東部。
往東有直通大樹、旗山方向的仁林路及仁心路(經鳥林村、陽明山莊)。
由鄉公所經鳳楠公路到達中山高速公路蹣梓交流道,東行不消五分鐘即可馳騁於高速公路上而享受快感呵隨君北上或南下。
由鄉公所出護到達高雄火車站,最多花個十五分鐘,便可親白領略到電氣化的舒適快速,及體會到火車穿過山洞的「彭孔滴水伊嘟丟丟銅呀」的妙趣。該鄉的交通確實是四通八達,目前興建中的第二條高速公路亦通過本鄉,在水管路交叉處設有澄湖交流道,向西可在鼎金系統交流道銜接中山高潼公路,向南更可直達屏東。
該鄉的交通確實是四通八達,目前興建中的第二條高速公路亦通過本鄉,在該水管路交叉處設有澄湖交流道,向西可在鼎金系統交流道銜接中山高速公路,向南更可直達屏東。
擁有交通路線:
“國道”十號(高雄支線)
仁武交流道(6)
鼎金系統交流道 (“國道”一號&“國道”十號)
高楠公路:連結楠梓區與仁武、高雄市中心的主要道路,也是省道台一線。
縣道183號(鳳仁路)為仁武與高雄市楠梓區、鳥松、鳳山間的主要道路。
縣道186號(中正路、水管路)
仁雄路:仁武鄉與高雄市三民區間的主要道路
高中職
高雄縣立仁武中學
中學
高雄縣立大灣中學
小學
仁武鄉仁武小學
仁武鄉八卦小學
仁武鄉灣內小學
仁武鄉烏林小學
仁武鄉登發小學
仁武鄉竹后小學
高雄縣立特殊教育學校
仁武之珠一觀音湖
仁武鄉唯一名勝一觀音湖,風光旖旎,如能予以開發,不只關係著本鄉的發展與繁榮,對高雄縣而言,誠有百利而無一害。咸望上級政府對此予以重視,賜早實現,俾利帶動南台灣之觀光事業發展。觀音湖原名「總督埤」,因其地名具有日本軍閥與專制之封建色彩,當於1969年榮蒙先總統蔣公親予賜為現名,同時指示政府將其劃為澄清湖觀光特定區,一俟開發完成,對紀念蔣公之德意來說,益具深遠意義。
觀音湖
地方人士認為,觀音湖一旦獲得開發為觀光區,可供設置動物園、兒童樂園、花園、釣魚區、划船區等等,初步估計約需經費二億元左右,咸望中央、省、縣共同分擔,但願此一構想早日落實,以符民望。(摘自仁武鄉志)
仁武鄉有一個總督埤,是在仁武村,各位不要誤會,這個總督不是指以往日本的台灣總督,而是清朝時的總督。這個總督是清朝時的閩浙總督,他當時巡視台灣旱田時曾到這個地方,命浚埤通水源,因名。乾隆二十三年(公元一七五八年),鄉人聚資擴修,分埤為九路,可灌田三百餘公頃,埤廣三十餘公頃,水深約六尺。源出觀音山,碧流澄澈、迂迴趨注,其他岡巒環峙,林木龍蔥寵,山葩野卉,紅綠輝映,有天然晝圖之美,波光瀲,具名湖氣象,而魚類繁殖,皆盡其利,假日游者、釣者甚眾。
高雄縣仁武鄉以北的平原,我們一再提到,是風沙很大、土地很貧瘠的地方,跟台南縣一樣的,以前因為沒有灌溉設備,而為成看天田,完全靠雨水耕種,所以日據以後在日本人南糖北米的政策下,大多改種甘蔗。(摘自餛島探源)
玄天上帝
八卦原為一片綠草曠野,緣於光緒十六庚寅年間,由屏東縣高樹鄉舊寮在該地「葉姓農民」,攜家率眷前來墾植耕田,為祈平安,並恭請玄天上帝金身一尊鎮宅,並蓋造草寮一座,玄帝神光顯靈,降駕指示於寮前梧桐樹上安奉太極圖象(八卦),以驅邪柙煞,眾等皆蒙受神恩,合眾平安,嗣經光緒二十甲午年閑,四方大德陸繼遷移至本境墾田耕作,以致擴大住民約七十五戶,致自成部落,玄帝神光再顯,光表四方,德被萬民,而「葉姓」弟子有感,將上帝公歸為公眾信仰之尊,以表對神光之敬,嗣由本境信士「陸秋胡」先生,為感神光之佑,貢獻土地約六百坪,為玄帝廟宇之基,當時因時代背景之關,眾信為崇帝,乃協力克服困難,於光絡廿一乙未年桐月,動士興建簡陋公厝,並賜為「上帝宮」。
玄帝恩德,神威顯赫未因簡陋而失英靈,卻乃神靈更顯,保境佑民、救世之奇迹可謂不計其數,香火鼎盛,而境中人口日日聚增,且公厝因受歲月之久,不堪使用,遂於1964甲辰年,再次重建三間鋼筋平樓供養,台灣光復后,德政於民信仰自由,致民間經濟突飛猛進,又在玄帝神靈之佑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工商發展,地方繁榮,四處高樓大廈,高聳雲霄。眾等為感玄帝神恩,並為我由中華民族精神之寄託,文化之延流,是故「上帝宮」重建之議驟然而起,於是萬眾一心,設香案祈求上蒼,玄帝再降駕指示,特立龍穴吉向,嗣經地方大德成立建廟委員會,並公推陸明發先生擔任主任委員,各眾大德,八方景從共襄察舉,旋於1990庚午年端月念日,動士鳩工興建,耗資近肆仟萬元,廟貌煥然一新,巍峨壯觀,氣象萬千,至歲次1993癸酉年花月全部竣工功成。
台灣寺廟建築屋頂裝飾之分佈及內容,以下列各種為主:
仁武鄉三合院
1. 廳堂:多數為五或七閑,其各閑之名稱及機能為活正廳。左室:正廳左側之房間,為家長之居室。廚房:左室左側之房間,由家長之妻子掌理。(按:在農業社會時期,「掌廚」意味主掌家庭經濟。)閑間:正廳右側之房間,為家中長輩之居室,若無長輩,則擺置雜物。
2. 廂房:為晚輩之居室,依左尊右卑、內尊外卑之秩序分配房間,若晚輩成年娶妻后,則將其中央之一間改為客廳,稱為「私廳」。
三合院一如我國其它的合院建築,其房窒均有地位尊卑之分,當家庭結構改變時,家中成員依據新的倫常輩分重新調整住處。(按:理論上如此,但為避免「勞師動眾」,大都僅調整廳堂,如家長退休后即移居閑間,長子改住左而長掌廚。)
三合院之空間有限,當族人多至房間不敷分配時,其成長方式為:
(一)、分厝(即長房以外的族人遷,出另覓地建宅)
(二)、於廂房外添加龍。關於後者說明如下。
三合院之軸線有縱璜兩條,縱軸線為主軸,以正廳為準向前後伸展;橫軸線為副軸,以廳堂之檐廊為準向左右兩側伸展。所謂添加「護龍」即以橫軸為其准,每隔一段距離加建一對與廂房平行之屋舍,所有屋舍均以橫軸與廳堂相通,本身則另有獨立之進口。
一座完整的合院建築,其廳堂間數最少為三閑,其次為五間,再多為七間、九間,最多為十一閑。門屋之間數則通常較廳堂少四間。本省俗稱廳當七間、間屋三間之四合院為「七包三」,廳堂九間、間屋五間者為「九包五」。(按:「九包五」亦為昔時大宅之代名詞,在「千金譜」一文中,即將「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列為人生的理想之一)。
另外,間數多為奇數之原因為:
(一)、中國建築注重對稱,加上居中之正廳,即巒成奇數。
(二)、國人以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
(三)、民間匠師手冊「繪圖魯班經」一書,將吉凶觀念加諸間架中,如一、二、四、六間凶,三、五、七、九間吉,有推波助瀾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