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蘧常

著名書法家

王蘧常(1900年6月2日—1989年10月25日),字瑗仲,號明兩,別號滌如、甪里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浙江嘉興人,中國哲學史家、歷史學家、著名書法家。其父王鈞畇為清光緒十五年舉人,工書法,博學。

幼年受父影響,七歲時能作詩。早年曾從師沈曾植治學。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1927年去上海先後執教於光華、大夏、復旦、交通等大學。晚年致力於書法,精心研究漢簡,欲化漢簡、漢帛、漢陶於一冶,拓展了章草之領域。其書法作品在日本享譽極高,人稱“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文史哲藝俱通,著作宏富。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王蘧常(1900—1989),中國哲學史家、歷史學家、著名書法家。字瑗仲,號明兩,別號滌如、甪里翁、玉樹堂主、欣欣老人,嘉興人,生於天津。曾任上海交通大學、光華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教授,文史哲藝俱通,著作宏富。
3歲時,母顧氏即教他識字,並區分四聲。4歲時,父以候補知府實授富川知縣,赴廣西任所,全家相從。伯父王步青,授以《文字蒙求》等訓蒙讀物,並教以執毛筆“描紅”。繼讀四書與《毛詩》。7歲時即耽讀韓愈柳宗元文章,作詩10餘首,被譽為“神童”。10歲時入富川縣學受讀。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父攜眷回嘉興。1912年,入嘉興高等小學。14歲,因成績優異,越級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學。入學前,曾將省立第二中學教師劉子庚所著《中國文學簡史》加以註釋。劉子庚見后大喜。病發時,字帖壓身下,為汗漬損壞,重換一本;又壞,再換一本。卧病兩年多,換帖4本,遂對二王書法體會精深。病癒,讀攻《爨龍顏碑》等六朝碑版。讀包世臣的《藝舟雙楫》,更加潛心書法。
二王,亦鮮新意,不如學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克)祝(允明)以後,已成絕響。汝能興滅繼絕乎?”揭示了藝術取向,王蘧常終於成為章草大師。
王蘧常書法(2)
王蘧常書法(2)
王蘧常於1920年入無錫國學專修館,受教於唐文治。唐文治治學,以“務實深進”為特色,這種學風成為王蘧常研究經史與書學的指南,使他在學術上打下了雄厚堅實的根底。21歲時,蘧常編寫《三代史》,在報刊上零星發表,王國維讀後大為讚賞,譽之為“王三代”。1924年由唐文治介紹,入私立無錫中學任教。1925年兼任無錫國學專門學院講師。1927年去上海,先後執教於光華大學附屬中學高中部、大夏大學預科、復旦大學中國文學系。次年,繼續鑽研諸子學派,撰成文稿,並獲知於梁啟超
1938年,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自廣西遷至上海,蘧常任教務長。抗日戰爭期間,蘧常在之江文理學院歷史系和交通大學中文科執教,在國破家亡的危難局勢中,十分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前途。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汪偽將接收交通大學。蘧常與同事5人,毅然辭職離校,堅決不為汪偽執教,時稱“反偽六教授”。當時的偽中央大學校長原是王蘧常的一位長輩,三次來電邀他去南京任文學院長,被他以一詩拒絕。蘧常在日偽統治時期,潔身自愛,自甘貧困,曾全家吃菜粥度除夕,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受到人們的欽敬。其夫人沈靜儒,也認為失節事大,餓死事小,堅決支持他的愛國行動。此間,以任私人教師,勉強維持一家人生計。時有詩文,或憤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或懷念在日寇鐵蹄下的故鄉嘉興的父老鄉親。他在《書李懷琳草書絕交書後》中的結句寫道:“時海氛慘厲,生氣都盡矣。”又在《哭故鄉嘉興淪陷》詩中,悲憤地吟道:“六州鑄錯事全非,又報家鄉劫火飛。如鵲繞枝何處宿?似兒失乳向疇依?夢中燈火人無恙,淚底松楸望總違。二十四時腸百轉,幾回歲月幾沾衣。”抗日戰爭勝利之年,當他獲悉交通大學學生楊大雄烈士事迹后,激於義憤,用《鄭文公碑》書體,書寫了《楊大雄烈士殉國碑記》,悲壯之情貫注全篇。其抗戰詩文,編為《抗兵集》,詩如《八百孤軍》《聞平型關捷報歌》《大刀勇士》《胡烈士歌》,文如《論倭不足畏》《胡阿毛烈士傳》,都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抒發了民族正氣。抗戰勝利后,王蘧常在暨南大學任教。1949年開始,在無錫中國文學院任副院長。
王蘧常書法(3)
王蘧常書法(3)
王蘧常以書法著名當代。從50歲左右開始,精心研究《居延漢簡》《武威漢簡》《敦煌漢簡》《羅布泊漢簡》《樓蘭魏晉竹簡》和《流沙墜簡》,注意篆、隸的內在聯繫,“欲化漢簡、漢帛、漢陶於一冶”,“拓展章草之領域”。60歲后能默誦《說文》部首,並用小篆寫了六七年日記。70歲后,其章草書法已從成熟走向別樹一幟。作品曾先後到法國、日本展出。識者評其章草特點:“無一筆不具古人面目,無一筆不顯自己的精神。”其章草書法藝術“博取古澤,冶之於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變,蔚為大觀”。日本書法界則更稱頌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推崇備至。他於80歲後為泰山、禹廟、黃鶴樓所書的匾額,獲得千萬人讚賞。特別是為杭州岳廟撰寫的抱柱長聯,人譽為“神州之冠”。

主要成就


藝術特色

王蘧常在《書法答問》中提出6個要求:一、在專一;二、在敏速;三、在誠正;四、在虛心;五、在博取;六、在窮源委。這6條都很有意思,第二條敏速二字很有意思,敏而好學,速就是不怠,心裡有底了就要迅速行動,第六條的追根尋底這一點對書法家來說很重要,知字之來源變化,草法之各種寫法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可以看作學書的度世金針。王蘧常善於博取古澤,諸如漢簡、漢陶、漢磚、漢帛中的有益因素他都一一汲取,加之他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和文化修養,故能將之一一冶之於章草之中,所作恢宏丕變,蔚為大觀。
王蘧常書法(4)
王蘧常書法(4)
應該說,王蘧常自視是頗高的,在心裡是將書法看作是學問的流露和表現,他寫信時也用古章草;包括信封也是如此,寧可再在旁用小字注出。收信人要琢磨上一天半天。為什麼要這樣?就是在他潛意識裡告訴你,這不僅僅是書法,而且是一門學問,它限定在極少數人的範圍里,顯示了一種知識的高貴與尊嚴,他將信寫成章草是將你看作與他一樣是有學問的人,就像水平達到一定高度的兩人交流是不用加上附註和說明一樣。不用考慮對方的受用能力,而執著地將自己的遊戲規則推廣給你,可見其個性之獨特了。從近代書法史的角度看,王蘧常走的是一條自乾嘉"尚碑"、"尚氣"的一路,強調的是線條的朴茂雄厚,結字的天趣橫溢,章法的錯落變化,是帖學系統的又一大反撥,由於推動這一潮流的是一批文化人,有些甚至是高官顯貴,如阮元、包世臣、康有為、沈曾植等,所以,北碑南帖自此分流。平心而論,二者各有優劣,各有長短,不能偏廢。書法中最高級的東西是自然與氣韻,只有達到了這二點才是上好的佳品。民國以來的海上書畫,其風格可謂百花爭妍,不拘一格,要想在這種局面下一枝獨秀的確不易,同為學王的沈尹默、白蕉、潘伯鷹,當以白蕉成就為最高,沙孟海稱之為300年來第一人,這是有道理的,其實白蕉的技巧不及沈尹默,同樣不及潘伯鷹,但白蕉自然,不造作。同樣寫碑的李瑞清曾熙于右任以於為最,也是因為于右任沒有李、曾那樣寫得沉重,他寫碑很輕鬆。正是從這一觀點出發再看王蘧常的作品覺得就犯有沉重之弊,就像老年黃忠揮舞幾百斤重的大刀一般。當然,這也是個人趣味使然,無可厚非。但相比李、曾二人,王蘧常之書法成就要高出許多,因為他有很多意趣及文化上的附加值,而且他所創立的美學形式是前無古人的,所以鄭逸梅先生稱其為“天才”,一點不為過。

章草高峰

康有為曾在王蘧常恩師沈曾植面前說過“咄咄逼人門弟子”(《書譜》總76期18頁)一語,沈先生以為獎譽過甚,實則與衛夫人當年流涕感嘆“此子(王羲之)必蔽吾書名”(祝嘉《書學史》1984年版61頁)無異。事實證明,王蘧常以其不可替代的藝術成就遠遠超出了他的恩師,成為本世紀可與古代的書法大師相提並論的一代宗師。
王蘧常生活照
王蘧常生活照
章草主要盛行於漢至晉代,與行草類似,大多筆意流暢,字跡娟秀,屬帖學一路。除晉代陸機的《平復帖》以外,其他章草書跡均以嫵媚勝,元代趙氏,明代宋克更是每況愈下,去古益遠。清代末年,阮、包、康諸賢力倡北碑,始有大量寫碑的書家出現。沈曾植並探索草書與北碑的結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沈更多從倪元路、黃道周等明代書家入手,點畫方折過死,做作太甚。用筆常尖鋒入紙,使點畫尖刻外露。結字東歪西到,有意跌蕩,過於安排。沈所以名大,一緣於官高,二緣於學顯,功力實有不逮。沈曾植為後代開一種風氣。本世紀其他章草書家如王世鏜基本上局限於帖學範圍,鄭誦先雖吸收了一些漢碑及少數北碑,但未能徹底,面目仍近於帖學一脈,他們並沒有沿著沈氏的路子發展下去,充其量能夠承傳薪火而已。
王蘧常照片
王蘧常照片
王蘧常出現,章草面目為之改觀。魏碑和草書本來有些水火不容,一個以方筆為主,多折而少轉;一個以圓筆為主,多轉而少折。沒有方折談不上北碑,沒有圓轉也談不上草書。然自南海先生提出融碑鑄帖之說,許多人便孜孜以求,力圖開創書法新局面。而草鮮活,碑刻板,故南海先生終於慨嘆“吾眼有神,吾腕有鬼”(《廣藝舟雙楫》),未能涉及草書。王蘧常先生則力攻其難,將凝重的北碑與流暢的章草有機地結合起來,結合得十分完美。在字形上,王先生不依不傍,不僅與沈寐叟有別,更與古代任何一位章草書家相區別,字形多變,變幻莫測。當然,這種變化並非是憑空臆造,而是集古代書跡於一身,將先賢遺跡化為己有,字字有來頭,筆筆有出處,其字形豐富之程度超過了此前的所有書家,真可謂章草之集大成者。現代社會信息資料之豐富,遠遠優於古代社會,現代書家對法書的擁有也遠遠超過古代書家,但事實上,這種有利條件對大多數書家反而造成一種信息干擾,許多書家雜學亂臨,筆墨浮躁,有利變為不利甚至有害。王蘧常先生是最善於利用這種有利因素的現代書家,他幾乎將現有的資料運用到最佳狀態,從而使現代書家應當超越古代書家的理論成為事實。當然,王先生的真正創造還應是他的筆法。我們不能否認沈寐叟對王蘧常的影響,但成熟后的王蘧常已然脫胎換骨,尤在筆法上已創造性地步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首先是用筆遲澀,有金石味。王先生筆力沉雄,毫無虛筆,一洗沈寐叟尖刻之習,古今無有匹敵。尤其先生後期之作,老辣生澀,直若刀鑿錐刻,非是軟筆所為。其次是用筆以中鋒為主,適當輔以側鋒。中鋒使筆畫沉著乾淨,即便是許多澀筆也顯得筆跡清晰,毫不含混,避免了章草容易飄浮的缺陷;側鋒的使用又使其不失章草特徵,增加了點畫的豐富程度。這些同樣也不是說王先生有多大的玄想,可以憑空創造出這種模樣,而是來自於他非凡的北碑功底。王蘧常對《爨寶子》《爨龍顏》的臨習非常值得注意,他幾乎是把這兩種碑刻唯一沒有寫死的書家,由此上溯,他同樣把方正一路漢碑寫出草書旨趣,碑與帖的互用,終於蛻變出他的章草風格。
王蘧常全身像
王蘧常全身像
現代書法只可供人欣賞,不能讓人效法,只能視作書法,不能當作法書。比如說“書壇泰斗”沙孟海的書作、“當代草聖”林散之的書作等等,都不可視作法書。清末民初的吳昌碩、國畫大師齊白石、于右任等少數書家外,再很難令人想起來還有誰的書法可被稱之法書。而王蘧常章草卻填補空白。有了王蘧常,二十世紀便有法書可遺後人,後人研習便會多一條途徑,中國書法也因而多了一種法帖。可以說,王蘧常書法真正豐富了中國書法這一本已豐富的藝術寶庫,他的章草也已成為傳統書法經典的組成部分,王先生也成為本世紀屈指可數的經典書家。
在中國書法史上,章草曾出現過兩次高峰,一個是漢魏時期,一個是元明時期。王蘧常的出現,則標誌著章草的第三個高峰。漢魏章草與漢簡相近,用筆輕靈,結體略扁,隸味較濃。元明章草則基本上是漢魏章草的繼承。元明人寫章草往往以楷法為之,古意已漓,整體水平已不能與漢魏同日而語。明以後,章草這一書體又趨於式微,問津者寥寥。民國以降,王世鏜繼起,然未能形成規模。至鄭誦先、王蘧常這一代,稍稍有所改觀,而到文革結束,書法熱興起,章草才出現了第三個高峰。當代書壇,節奏變化極快,先後出現了魏碑熱、小楷熱、章草熱、漢簡熱、《書譜》熱等,值得注意的是,諸種效法熱當中,只有章草是取法今人的,這便是王蘧常章草。人們已經把王蘧常章草當法書進行學習了。那麼,王蘧常章草是否已經超過了古代的法書,可以取而代之呢?回答是肯定的。漢魏章草同漢簡一樣,是對隸書的簡化,而簡化總有俗化的特徵,因此,漢魏時期的章草代表作,如索靖、皇象等,書作都有趨今的特點,格調都不十分高古。而王蘧常章草,人謂不落唐以後人一筆,實則不落東漢以後一筆,有三代古樸遺風,其書銅銹斑斑,風蝕雨浸,金石之氣濃郁,可謂古今第一。
然王蘧常章草用筆有實無虛,虛靈不如同期其他書家,這與當代人的審美習慣有較大出入,使得王先生未能博得如林散之、沙孟海那樣的聲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應該會出現改觀。

個人作品


主要論著有:《諸子學派要詮》《先秦諸子書答問》《嚴幾道年譜》《沈寐叟年譜》《國學講演稿》《國恥詩話》《王蘧常章草藝術》《諸子新傳》《荀子新傳》《明兩廬詩》《續許氏嘉興府志經籍志》《商史墳典志》《商史·湯本記》《禮經大義》《諸子學派要詮》《先秦諸子書答問》《抗兵集》《梁啟超詩文選注》《顧亭林詩集匯注》《顧亭林詩譜》《顧亭林著述考》《書法答問》《明兩廬題跋劫餘錄》等。遺著《秦史稿》。主編有《中國歷代思想家傳記匯注》(與錢萼孫合作)、《江南二仲集》。又有著作《錢衎石年譜》等多種,經戰亂散佚。王蘧常教授主要著作目錄:
已出版的
1.禮經大義 無錫印書館出版
2.諸子學派要詮 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上海書店有影印本
3.先秦諸子書答問 同上 附在詮后
4.荀子新傳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5.嚴幾道年譜 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神州國光社近代歷史叢刊戊戌變法有選本 台灣有翻印本
6.沈寐叟先生年譜初稿 商務印書館東方雜誌
7.沈寐叟年譜 商務印書館出版香港有翻印本
8.增補嘉興府志經藉志 之江大學年報抽印本
9.商史世紀本紀 陳柱中國學術討論集及國專年刊
10.商史湯本紀 無錫國專年刊
11.商代典墳志 大夏大學年刊
12.明兩廬詩 常熟印書店出版(與錢萼孫詩合刊稱江南二仲詩)
13.抗兵集 上海新紀元出版社出版 台灣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有翻印本
14.國恥詩話 上海新紀元出版社出版台灣有翻印本
15.國學講演稿關於詩經、盂子、朱子三篇無錫印書館出版
16.無錫國專月試文選 無錫印書館出版
17.王蘧常章草選 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18.顧亭林詩集匯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台灣有翻印本
19.梁啟超詩文選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已付印即將出版的
1.顧亭林詩譜 上海古籍出版社承印
2.陳化成年譜 福建人民出版社承印
3.頤亭亨 著述考印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顧頡剛先生紀念集中
4.歷代論詩絕句集 與郭紹虞、錢仲聯合編人民文學出版社承印
5.王蘧常書法集 浙江人民出版社承印
已付印而稿本遺失的
曾國藩論學雜鈔 大東書局承印(解放后,該局解散,稿本不知去向)
成書未付印的
1.朱子大全集校釋 見唐蔚芝先生自訂年譜據柳詒徵日記南京國學圖書館有傳抄本
2.朱子著述考 因亂遺失,曾由陳君某寄回殘本僅十分之一而已
3.曾國藩著述考 稿本已遺失。某君有研究曾國藩學說者其書附印於後,王蘧常教授未曾見到
4.錢侃石年譜 原稿於一九六八年動亂中被毀,但上海秦翰才有抄本。據云:與其他年譜一千餘種,捐獻於上海圖書館,則其書尚在也。又嘉興錢沖甫名熊祥,亦有手抄本,今其人已亡,不知其抄本尚存否?
在修補中的有
秦史 此稿五十六卷,未印.大半毀於動亂中。撥亂反正後,始復修補,至今僅成四十七卷,尚待繼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