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八景
自然風景區
“太原八景”也稱“古晉陽八景”,分別是指“烈石寒泉、汾河晚渡、雙塔凌霄、巽水煙波、崛圍紅葉、土堂神柏、天門積雪、蒙山曉月。”八大景。
凌霄雙塔,是太原現存古建築中最高建築,二塔猶就像如一雙孿生姊妹。凌霄雙塔,還有一個別稱——文筆雙峰。凌霄雙塔曾使歷史上不少政治家、思想家、墨客騷人為之讚歎。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曾為其頌詠;明代江南七大文人之一的李維楨曾為其吟詩;明末清初之著名思想家、藝術家傅山先生曾為其作畫;新中國人民解放軍名將楊成武將軍曾為其揮毫。
數百年來,文人墨客、絕色佳人把永祚寺的“凌霄雙塔”,當作一個絕創於世之藝術珍品或文物珍品給予珍視。但是,考其故事,研究其創建之因,並不就像如是。這二座形同孿生的姊妹塔,一個是創建於先的“文峰塔”,一個則是繼建於后的“舍利塔”。不但非一同所建,而且屬性也不相同。所謂“文峰塔”,是“起自堪與家言”的風水塔,即封建社會地方仕紳為補輔該地的地形缺陷,振興地區文化的一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標誌性、欣賞性建築。它的造形雖然取之於佛教的浮圖,但是,與佛地教義或佛門沒有絲毫的關聯。而“舍利塔”則是佛門聖物,是奉供佛舍利子,藏佛經,受佛門弟子瞻仰、頂禮膜拜的宗教建築。這正是永祚寺“凌霄漢塔”,近在咫尺,本質相去甚遠之差別。
崛圍紅葉
崛圍紅葉是太原市古八景之一,也是全國十大紅葉景區之一。紅葉植物名黃櫨,是一種野生灌木,其葉子在九月以後會由綠變黃,再由黃變紅,最後變成深紅。葉落之前,盡顯其最美麗妖嬈之顏色。傅山先生一生鍾情紅葉,曾邀請當時著名學者顧炎武、嚴而梅來此賞紅葉,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
土堂怪柏
寺旁古柏長勢奇異,“土堂怪柏”為太原一景。
凈因寺里的“土堂怪柏”也是太原市古八景之一。不知當年傅山先生鍾愛之古堂怪柏是否在此,那土堂怪柏又哪裡?是因樹形很怪異,還是其他境況?現在誰也說不清楚了。但是此地一個民間傳說很有意思,是說當年凈因寺周圍之柏樹長得非常茂盛,但究竟多少棵,誰都數不清。一位統領過千軍萬馬的將軍,來到這裡,他試圖把這些柏樹數清楚,他數了整整一天一夜,並且將數過的柏樹貼上小紙條做為標記。但是,第二天他來到這裡,發現所有柏樹,同樣地貼上了紙條,那數量也就數不清楚了。
太原八景
天門積雪
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回歸來簇就像如蟻,
中流軋軋櫓聲清,沙際紛紛雁行起。
遙憶橫流游幸秋,當時意氣那個誰能儔。
樓船簫鼓今何在?紅蓼年年下白鷗。
古人觀景,除了自然風光之外,更加註重意境,正因為就像如此,汾河晚渡,在清代成為太原八景之一。
本詩作者:明代詩人張頤。簇就像如蟻:喻眾人擁擠在渡口。中流:半渡,渡河中間。軋軋:象聲詞,這裡指搖櫓地聲音。沙際:沙邊。橫流游幸秋:指漢武帝劉徹游幸汾河地事。儔:相比。紅蓼:開著紅花的蓼草。下:落下。
蒙山大佛
蒙山南連風峪太山頂峰,北為冶峪,開化峪。石灰岩山體,夾有白沙岩層。開化峪至晉祠南牛家口,炭酸鹽出露段有稱"地下水道"(晉祠泉水斷裂帶上),此斷裂帶,是西山地區地下水主要排泄通道。長達三公里的斷層,有山北上冶峪東地東北向跟山中原寺底村南的東向斷層。經濟林木有白皮松、側柏、白樺、沙棘等。有角籬、柴胡等中草藥。野鴨、山雞、老鷹、山雀飛翔在灌木叢中,山豬、野兔、狍子出沒在崇山峻岭之中。蒙山礦藏資源豐富,有煤炭、青石、白灰、石膏、耐火土等資源,。蒙山腳下開化峪自古就有傳統燒制陶器工藝。
蒙山為古太原縣八景之一,古有蒙山曉月之稱。蒙山是塊風水寶地,自古歷代帝王、將相曾多游蒙山建廟、鑿窟造佛。史載:"漢劉聰征劉琨不克,掠晉陽之民,逾蒙山西遁。"公元551年北齊文宣帝高洋於晉陽蒙山鑿造西山大佛,北齊後主高偉"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大佛像處即古大岩寺處,此前東魏高僧曇鸞弘修凈土法門,東魏孝靜帝"勒令住并州大寺",日本凈土真宗經籍載為"并州大岩寺",即此處。北齊高洋賜額"開化"寺,隋代高僧導綽又在開化寺師事慧瓚時"繼昔鸞師凈業"。這裡是佛教凈土宗的早期道場。
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為北周大將,率兵在蒙山與北齊作過戰,因之隋文帝於開皇二年(582)為其父楊忠建祠,稱"武元皇帝祠",后稱"聖壽觀"。隋秦王楊俊在晉陽任并州總管時支持贊成慧瓚法師在仁壽元年(601),為北齊所鑿的"晉陽西山大佛"建大佛閣。唐李淵和李世民在晉陽瞻拜過大佛。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顯慶五年(660)幸晉陽瞻拜,(此寺及南十餘里地龍山童子寺瞻禮二寺大佛),次年又派專使賜大佛袈裟時"五色光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千萬眾"轟動并州。晚唐晉王李克用再建大閣,五年用工三十萬。五代後晉時北平王北京留寺劉知遠,重修莊嚴閣,高五層共一百三十間。北漢劉繼元在蒙山頂造避暑宮,開化峪內設御駕橋。宋時又在蒙山開化前寺建連理二塔。另外蒙山還有北齊天統二年(566)建甘泉寺,有甘泉等。
太原城中歷史悠久的湖泊兒童公園的文瀛湖,文瀛湖是在明代展擴太原城池后,由東南半壁雨水彙集而逐漸形成之二片積水。當時名字叫海子堰,傳說當年李自成部將陳永福在這裡處死了一千餘名明朝宗室。海子堰這二片積水到清代被貫通,因其濱臨貢院而被命名為文瀛湖,成為舊太原八景之一的“巽水煙波”。
1912年孫中山來太原時,在文瀛湖畔向各界群眾做即景講演,此後,這裡先後被命名為文瀛公園、中山公園、新民公園、人民公園,1982被命名為兒童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