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蜀石經

藏於四川省博物館的后蜀文物

孟蜀石經,又稱“廣政石經”、“蜀石經”、“石室十三經”、“蜀刻十三經”,創刻於五代十國時期后蜀廣政初年,由后蜀宰相毋昭裔創議並主持,為儒家十三經”經注最早的完整輯刻。

孟蜀石經是儒家“十三經”的首次結集,也是儒家經典體系第一次獲得“十三經”之稱,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歷史


孟蜀石經,因刻於廣政年間,又稱“廣政石經”。始刻於五代十國時期后蜀後主孟昶廣政初年,由后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廣政七年(944年),刻成《孝經》、《論語》、《爾雅》,由簡州(今四川簡陽)平泉縣縣令張德昭書丹。廣政十四年(951年),又刻成《毛詩》、《禮記》、《儀禮》,由秘書郎張紹文書丹。《周易》由國子博士孫逢吉書丹。《尚書》由校書郎周德政書丹。《周禮》由校書郎孫朋吉書丹。又《左傳》前十七卷,未著書寫人名。后蜀廣政中共刻成九經,明代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卷一引宋人趙抃《成都記》則稱“刻……《左傳》,凡十經於石”。
前蜀和后蜀偏處西南,較中原安定,文化興盛,挺秀蜀中。前蜀宰相王鍇家藏書數千卷,文學、藝術興盛一時。后蜀宰相毋昭裔廣蒐典籍,刊書刻經。毋昭裔按校訂過的開成石經,聘用著名書法家,精湛刻工刊石。廣政十經刊石千餘,列立於益州州學,即漢代的文翁石室,今成都石室中學
宋朝繼孟蜀十經又補刊有三經(合為“十三經”),續完《左傳》18至30卷,另刻有《孟子》。即由蜀帥田況主刻的《左傳》(一記為《春秋經傳集解》)續補18至30卷,《公羊傳》,《轂梁傳》,三經完成於皇祐元年年(1049年)。晁公武主刻的《古文尚書》、《石經考異》完成於乾道六年(1170年)。蜀守席貢、彭慥補刻的《孟子》鐫成於宣和五年(1123年)。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算作一種,合成十三經(孝經、論語、爾雅、毛詩、禮記、儀禮、周易、尚書、周禮、左傳、公羊傳、轂梁傳、孟子)。另有《石經考異》一種,加上兩種《尚書》,共十五典。《石刻鋪敘》詳記了各書刻工姓名及數字。鐫工姓名見於《毛詩》殘石有“張延族”。
為了保護這些規模龐大的石刻經典,宋神宗時蜀守胡宗愈作廊廡“石經堂”以貯之。孟蜀石經與五代所行“監本”一道,是宋人校勘經書的重要版本。
孟蜀石經的毀亡約在宋末元初。一說為修城利用,今城牆拆除未見,不成立。一說為抗元時作為炮石擊侵略者,但僅於城邊發現十餘塊,亦有疑問。“十三經”正文六十四萬七千五百餘字,註解又當倍於正文。千餘石碑碎作炮石必有近萬散塊,何止十餘石。故其毀亡之故,尚待探索。
宋拓本蜀石經在明代已極珍貴。清朝乾隆嘉慶間始見著錄,為人們珍藏研究。學者頌其“端方精謹”;“謹嚴遒峻”。蜀石經刊刻精整,各經有序列編號,篇次清楚。各經句下以雙行小字刊列註解,讀用方便。南宋人寫文章多以蜀石經為標準,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引用則多據此本。堪稱為石經中專精模範佳本。其書法與刊刻皆一時名家高手,亦為藝苑珍品。

現狀


《孟蜀石經》的拓片全本,宋時內府有拓本96冊,明代《文淵閣書目》《國史經籍志》尚有完整著錄,至清則唯有殘卷。廬江劉體乾(字健之)所藏蜀刻宋拓本《孟蜀石經》,是現存最佳的《孟蜀石經》拓本,為宋拓本之殘本合璧。此本含有墨拓本《周禮》《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又有清及近代以來名家題跋及題籤、題首、觀款達百餘條,還有何維朴金蓉鏡林紓吳昌碩等十數人的繪圖,為《孟蜀石經》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這是今存內容最多的孟蜀石經拓片,也是現存最早的宋拓本。民國時期曾有影印本傳世,分裝八冊。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原拓從香港買回,藏於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2008年3月入選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茲據劉體乾藏蜀刻宋拓本採用傳統線裝形式影印整理。
蜀石經原石殘塊,乾隆四十年(1775年)福安康修築成都城時曾得數十片。後為什邡令、遵義人任思任(《什邡縣誌》作任思正)運歸貴州,不知所蹤。抗日戰爭中,為避免日機轟炸,疏散城中民眾,曾經炸毀成都南門城牆,出土有近十塊。現僅知有《儀禮·特牲饋食禮》殘石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由重慶博物館調去)。又有《毛詩·鄭風與豳風》拓片,可能原殘石尚在。今列述四川省博物館所藏孟蜀石經殘石六塊於次:(註明登記號)
孟蜀石經
孟蜀石經
一、《毛詩》(3534)高36、寬24、厚6.5厘米。雙面刻《詩經》。一面是《周頌》10行,包括《酌一章九句》之末句;《恆一章九句》、《賁一章六句》之題名。有經文大字51,注文小字144。另一面《魯頌》10行,包括《駉之什》首章至三章“思無敕”句。共有經文大字59,注文小字110。此石在殘石中最大,字亦最多。
二、《周易·中孚》(10342)高25、寬22.5、厚7厘米。兩面各刊七行。一面起自“九二、鳴鶴在陰”注文,至“六四、月幾望”。有經文大字23,注文小字59。另一面起自“乘木舟虛也”小字注,至“吾與爾靡之”下小字注。有經文大字32,注文小字57。前一面“鳴鶴在陰”句外側邊有“易五十族”標號刻字。按蠶簇一叢猶如鮮花一簇。由此知蜀石經編號及其每簇(石塊)規格。
三、《周易·履卦與否卦》(103422)高27.3、寬18.3、厚約7厘米。一面刻履卦18行。起自“六三……咥人凶,武人為於大君”。止於“上九……視履……”注文(及“元吉在上”之吉字)。經文大字43,注文小字81。另一面刻否卦17行。自泰卦末小注4行起,有否卦爻象(第5與6行),止於“初六,拔茅其匯,貞吉享”下小字注。有經文大字48,注文小字36。否卦卦象六爻。
孟蜀石經
孟蜀石經
四、《尚書·君奭與說命中》(5533)高19、寬20、厚約7厘米。一面起自《說命中》“惟以亂民”至“官不及私”句。存經文大字25,注文小字因蝕漫不清,可識者46(有29字不明)。另一面起自《君奭》“朕允保奭”句下小字注,至“不惠若茲,多誥予,惟……”。存經文大字29,注文小字59。
五、《尚書·禹貢》(103424)高26、寬22、厚約7厘米。僅一面刊《禹貢》。起自“治梁及岐”句下注文,至“夾石碣石,入於河”下注文。存經文大字26,注文小字104。
六、《古文尚書·禹貢與多士》(113524)高19.5、寬24、厚8厘米。一面為《禹貢》經文30字。另一面為《多士》經文33字。皆無注文。
孟蜀石經
孟蜀石經

文物價值


孟蜀石經雖然依仿唐代的《開成石經》,但在刊刻經典文獻的正文外,還於各經句下以雙行小字刊列注文,這不僅有利於民間校對經注文字,還為人們正確理解經文意義提供了注本,大大促進了儒學在蜀中的普及。孟蜀石經經注文數達1414585字,“其石千數”,是中國歷代石經中字數最多、刊時最長、體例最備、資料價值最高的一種,也是規模最大的一種。
石經的書法與刊刻都出於當時名家高手,書法優美,刊刻精整。其所用石料,系成都附近灌縣(今都江堰市)的青石,經琢磨后雙面刊刻。經石呈長方形,其厚度約為三厘米。每塊經石都在其側面刻有序列編號,各經篇目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