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
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
ISBN: 9787117111997
開本: 16
定價: 39.00 元
本書是衛生部“十一五”規劃研究生教材的一種,屬於中醫類各專業研究生的公共基礎課。內容包括了中醫學的人文社會根源,中國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及其對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和發展的影響,闡述了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的關係,深化對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的古代哲學根源的認識。
《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是衛生部“十一五”規劃研究生教材的一種,屬於中醫類各專業研究生的公共基礎課。
編寫本教材的目的,是為了讓中醫學各專業研究生能充分了解中醫學的人文社會根源,了解中國古代哲學的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及其對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和發展的影響,了解儒、道、釋、兵、理諸家思想及其對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和發展的影響,了解中國古代哲學的思維方式及其對中醫學的影響,同時了解中醫學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形成和發展的貢獻,明確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的關係,深化學生對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的古代哲學根源的認識,拓寬學生對中醫學思維方法的認識,為今後從事中醫學的理論研究、文獻研究、臨床研究及實驗研究工作在思路和方法上奠定基礎。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中國古代哲學概述
一、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產生和體系的形成
(一)從遠古到秦統一——奠基時期
(二)從秦漢到唐末——拓展時期
(三)宋至明清之際——成熟階段
二、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
(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和諧理念
(二)整體有序,偏重直覺的辯證思維
(三)內聖外王、三綱五常的政治倫理
第二節中醫學概述
一、中醫學的學科屬性
(一)中醫學是研究人類生命過程以及同疾病作鬥爭的一門科學
(二)中醫學又是一種文化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一)從中醫學理論的淵源來看中醫學理論體系
(二)從歷史性的動態發展中追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三)從形成的基礎和條件來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三、中醫學的特點
(一)整體觀
(二)功能觀
(三)恆動觀
第三節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的關係
一、古代哲學思想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影響
(一)精氣說
(二)陰陽說
(三)五行說
(四)天人合一說
二、中醫學對古代哲學的貢獻
(一)氣化理論和天人合一理論
(二)陰明學說的辯證法思想
(三)五行生剋的系統理論
(四)身心統一的“形神”說
三、把握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的關係,推進中醫學的發展
第二章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與中醫學
第一節精氣學說與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一、精氣認識的演進及其基本概念
(一)精認識的演進及其概念內涵
(二)氣認識的演進及其概念內涵
二、精氣學說的源流
(一)精學說的產生與發展
(二)氣學說的生成根源與發展
三、精氣理論的層次結構
(一)古代哲學的宇宙之氣
(二)中醫學的氣和自然界的氣
(三)人體之內的各種氣
四、精氣學說的基本觀點
(一)精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
(二)精氣的運動和變化
(三)精氣為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
(四)精氣為人
五、精氣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的影響
(一)對中醫學整體觀念構建的影響
(二)對中醫學精氣神理論建構的影響
(三)對中醫學體質理論構建的影響
六、精氣學說相關問題的討論
(一)古代哲學的精與人體之精
(二)古代哲學的氣與人體之氣
(三)古代哲學的精氣生命說與中醫學的精氣生命理論
(四)中醫學的人體之精與人體之氣
(五)《黃帝內經》中精氣的含義
(六)古代哲學之元氣與人體之元氣
(七)古代哲學範疇的氣化學說與中醫學的氣化理論
第二節陰陽學說與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一、陰陽概念的形成及其演變
(一)陰陽概念的產生
(二)陰陽概念的演變
二、陰陽的基本概念
(一)陰陽的涵義
(二)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
(三)陰陽的特性
三、陰陽學說的形成
(一)陰陽理論的演進
(二)陰陽學說的形成
(三)《黃帝內經》陰陽學說與中醫學的相互促進
四、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一)陰陽互藏
(二)陰陽交感
(三)陰陽對立制約
(四)陰陽互根互用
(五)陰陽消長
(六)陰陽轉化
(七)陰陽自和
(八)陰陽平衡
五、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中的作用
(一)先秦陰陽概念對中醫學的影響
(二)形成中醫理論辯證思維的規律
(三)相對平衡協調生命模型的構建
(四)中醫學體質理論的構建
(五)中醫學病因發病病機理論的構建
(六)中醫學養生理論的構建
(七)中醫學診治理論的構建
六、陰陽學說相關問題的討論
(一)關於陰陽與矛盾的關係
(二)關於陰陽相對待概念
(三)關於物質與功能分屬陰陽
(四)關於有形與無形分屬陰陽
(五)關於陰氣、陽氣的概念
(七)關於氣陰兩虛、氣陽兩虛
(八)尊陽與崇陰思想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三節五行學說與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
一、五行認識的演進與五行學說的形成
(一)五行概念的認識
(二)五行關係的認識
二、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內涵
(二)五行的特性
(_二)事物的五行屬性
三、五行的運動規律和形式
(一)五行相生與相剋
(二)五行制化與勝復
(三)五行相乘與相侮
(四)五行母子相及
四、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理論體系構建中的作用
(一)構建五臟一體觀及其與外在環境的聯繫
(二)解釋人體的體質類型
(三)闡釋五髒的病理變化與傳變規律
(四)指導疾病的診斷
(五)指導疾病的防治
五、五行學說相關問題討論
(一)關於倒五行
(二)關於五行排序的幾種模式
(三)居中(中根)思想與脾心生理功能
(四)五行學說對中醫學思維模式的影響
第四節精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之間的關係
一、精氣、陰陽、五行學說各自的特點
(一)精氣學說的特點
(二)陰陽學說的特點
(三)五行學說的特點
二、精氣、陰陽、五行學說之間的關係
(一)精氣與陰陽五行之間的關係
(二)精氣、陰陽、五行學說之間的關係
三、精氣、陰陽、五行學說的綜合應用
(一)構建中醫學的整體觀念
(二)構建“臟腑一精氣一陰陽”理論體系
(三)構建臟腑氣機升降理論體系
第三章道、儒、釋、兵、理學思想與中醫學
第一節道家思想與中醫學
一、道家思想精華
(一)道論
(二)無為論
(三)崇陰貴柔
(四)氣論
(五)“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二、道家思想對中醫學的影響
(一)“道法自然”思想對中醫學養生理論建構的影響
(二)“重無輕有”思想對中醫學藏象理論建構的影響
(三)崇陰思想與中醫學的滋陰理論
(四)內外陰陽說與中醫學的營衛出入理論
第二節儒家思想與中醫學
一、儒家思想和《周易》思想精華
(一)中和思想
第四章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方式與中醫學
…… 997
孫廣仁,現為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