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晉三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馬崇六(1902-1998.2.3),字晉三,雲南省大理縣下關鎮(今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下關街道)人。出生於一個名人之家(父親馬程遠,雲南講武堂畢業,中國同盟會會員,參加了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等戰役,以軍功升遷,歷任靖國聯軍旅長、貴州畢節警備司令等職)。自幼秉承家學,精於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書法藝術,即使是在戎馬生涯中也未曾忘懷。早年畢業於昆華中學。雲南講武堂第十五期畢業。1920年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華工兵科受訓。國民革命軍全國工兵總指揮。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銜。
![馬晉三](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4/m2485a435045f7ad8ac945afa8ceb5237.jpg)
馬晉三
字:晉三
性別:男
籍貫:雲南大理
生卒年月:1902——1998年2月
馬晉三(1902—1998),名崇六,生於雲南大理的一個名人之家。父親馬程遠,雲南講武堂畢業,是同盟會會員,曾參加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等戰役,以軍功升遷,歷任靖國聯軍旅長、貴州畢節警備司令等職。其伯父馬明遠亦為同盟會會員,曾奉孫中山之命在迤西策動反清革命,因事泄露被捕入獄,辛亥革命成功后才得以生還。
瀰漫在革命氛圍中長大的馬晉三,濡染了父輩們的革命氣息。其18歲中學(昆華中學)畢業后,在父親、伯父及李根源先生的鼓勵下,毅然投筆從戎,先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雲南講武堂(第十五期),后又東渡扶桑,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工兵科深造,為其以後的“工兵”事業奠定了基礎,也為其人生的三次重大經歷埋下了伏筆。
作為一個工程專家、戰時交通的總指揮,馬晉三未曾想到,1942年5月,他要親自下令炸毀架設在滇西怒江天塹上的一座橋,一條維繫中國抗日戰爭走向勝利的生命線。
![馬晉三](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2/md2f71e8463b3ab9970344246c8c3c5d7.jpg)
馬晉三
是時的怒江兩岸,向保山方向撤退逃難的僑民、難民不絕於路,人聲、喇叭聲、馬叫聲不絕於耳;是時的日本便衣已經混在撤退的汽車和難民之間,作著偷越惠通橋的準備;是時的怒江,嗚咽著,咆哮著,懸掛在東方大峽谷一線天上空的惠通橋,猶如一根生命的遊絲,呼吸著中華民族的鼻息,能否守住怒江天塹,炸毀“惠通橋”成了關鍵。是時,任戰時交通總指揮的馬晉三剛剛視察到此,命令炸毀“惠通橋”的最後決斷權歷史性地落到這位年僅40歲的中將身上。
5月5日早9時許,惠通橋附近由於有汽車被撞壞而橫於公路,後續車輛不能前行,急於逃難的人們只好棄車步行過橋,駐橋憲兵前往阻車地點干涉,橫車司機與之爭吵,憲兵於是鳴槍警告。混在難民之中的日軍聽到槍聲,以為已被我方發覺,遂搶佔有利地形,開槍向東掃射。守橋憲兵、工兵辨析敵軍已近橋,馬晉三遂當機立斷,下令工兵營將早已布滿炸藥的惠通橋炸毀。隨著一聲巨響,惠通橋連接兩岸的鐵索只剩下幾節,掛在橋墩上。至此,瘋狂的日軍在佔領仰光后,終於在怒江天塹前被擋住了!之後的三天中,儘管500多日軍想盡各種辦法渡江,均被馬晉三及相繼增援趕到的宋希濂部第三十六師擊退。保山保住了,日軍揚言一星期打到昆明的侵略計劃破滅了。事後,雲南省主席龍雲對馬晉三說:“我代表雲南人民感謝你!”
馬晉三與他下令炸毀的那一座橋,和護佑我們民族的那條江在一起,永遠銘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馬晉三人生的第二次重要經歷發生在1946年1月中下旬,發生在南京的一個晚上。那是150公斤TNT烈性炸藥,只不過這次爆炸比起炸毀惠通橋來說要隱秘得多,要說有一點相同的話,便是馬晉三的這次爆炸也與日本有關,他要炸毀的是頭號大漢奸汪精衛的墳墓。
眾所周知,大漢奸汪精衛投敵賣國,在南京建立了汪偽政權,最後不得好死。1944年11月10日汪精衛一命嗚呼於日本,其屍體草草收殮后,火速運回南京。當時,汪偽政府計劃動用巨款,在孫中山先生墓旁為汪修一座堅固的陵墓。正當主要工程初步完工時,抗戰勝利了,未完的工程自當停下不說,就是躺在了南京梅花山下陵墓中的“汪逆”的屍體,也將等待“判決”!
![馬晉三](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3/md3fbfd43424e351a19547559bafe7e6f.jpg)
馬晉三
在馬晉三指揮的爆炸聲里,汪逆的魂魄怕是永遠不能歸來了,其賣國求榮的無恥行徑,終遭可恥的下場。馬晉三奉命炸毀汪墳,雖說是秘密的,但是,將汪精衛的屍骨“移出”梅花山本身,也算是對漢奸的懲罰了,梅花山也算獲得解放了,可以慰國父、慰忠魂了!
馬晉三在香港居住了八年後,1957年旅居日本。當年的一個抗日將領把餘生託付給曾經是“敵國”的地方,此間原因大多數人都不得而知。以致在1971年,當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對毛澤東、周恩來盛讚定居東京的書法名家馬晉三時,人們心中也只是猜測“他與國民黨軍界那個工兵司令是不是同名同姓?”直至1975年,當《人民日報》在頭版配圖發表馬崇六應周總理邀請訪華時,人們才知道書法家馬崇六就是當年的那個工兵司令。如今,當“馬崇六書法作品成寶趣聞”在書法界盛傳,回想1975年以後,“先生曾五次應邀回國參加慶典和參觀訪問,為中日友好做了一些工作”的往事,仍能掀起人們心中的波瀾。
原來,精於工兵的馬晉三,同樣精於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書法藝術,秉承家學,自幼喜愛,即使是在戎馬生涯中也不曾忘懷。1949—1957年定居香港時,“他閉門研習書法,風晨月夕,寒暑不輟,從筆墨中尋取靈感,幾近痴迷,進步極大……”1957年定居日本后的馬晉三,在東京華人區創立了“靜安學舍” ,悉心招徒傳授書藝。其青少年時期的底蘊(曾得名家馬一浮、李根源的指點),加上其獨特的人生經歷的磨練,對書法鍥而不捨的追求,終“以造詣精深的書法藝術,為人謙和博雅的儒者風範聞名全日本”。明仁天皇為皇太子求教於他,日本華人華僑也都以馬晉三取得的成就為榮。至此,才有1971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在毛澤東、周恩來面前對馬晉三的褒嘉,才有1975年應周總理的邀請,在離開祖國近30年後首次回國,馬晉三手中攥著的那管毛筆,悄悄推動了中日關係的友好滾動。
據說,馬晉三抵達北京時,周總理正重病住院,“特委託鄧小平副總理代表他接待。”由於朱德與馬晉三之父是雲南講武堂的同學,所以,朱德委員長也接見了馬晉三。1986年,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國書法,馬晉三以84歲高齡,率領靜安學舍學員中國書法旅行團到北京、西安等地參觀訪問。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中央有關領導的親切接見,民革中央則邀請啟功、肖勞、周懷民等國內數十位著名書畫家,特舉行盛大的筆會,歡迎靜安學舍的來訪。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時代,抗日將領馬晉三用手中的那管毛筆,用他神妙不凡的書法,彷彿架起一座“喚起許多對侵華戰爭有反省悔罪之心的日本人對中國的友好感情”之橋。
1924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后歸國,任孫中山的侍衛士官。
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軍訓處工兵科長。參加了北閥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國民革命軍第6軍工兵指揮官、團長、少將參謀長,第51師工兵指揮官,第74軍工兵指揮官等職。
1936年2月5日被授予陸軍少將銜。
1937年晉陞為全國最高的中將工兵總指揮(即工兵總司令)。
馬晉三以德式操典為基礎,參照日本和其他國家之操典,而又以中國國情衡量,編纂成我國第一部陸軍《步兵操典》、《築城教範》(工兵科目)、《陣中勤務令》等現代陸軍制式教材。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歷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總司令部工兵指揮官。后被委任為國民革命軍遠征軍全國工兵總指揮。
1942年5月5日,日軍企圖偷襲惠通橋,關鍵時刻果斷指揮炸斷惠通橋,使形勢轉危為安,從此以後日軍被阻擋在怒江西岸,直至抗戰勝利。在工程兵方面,還兼任過昆明最高行營國防工程處長、戰時交通總指揮、城防要塞局局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淡出軍隊后,任國民政府交通部代理部長。
1946年1月21日,奉命組織指揮炸毀南京梅花山的汪精衛墓。大陸解放前夕飛赴香港,一直未去台灣。
1957年旅居在日本,在東京華人區創立了“靜安學舍”,悉心招徒傳授書藝。
1998年2月3日,在家中因病去世,2天後才被發現,享年96歲。
馬晉三,被譽為“大理奇人”,在雲南乃至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提起雲南大理的馬晉三,許多人都拍手稱奇。奇在其父子倆都畢業於雲南講武堂,而且與“民重天下的雲南人”——民國元老李根源都有著深厚的私交;奇在其1902—1998年的96載長壽人生,幾與剛剛過去的20世紀並肩同行,經歷、參與和見證了20世紀中國的許多重大事件。其間,1942年5月奉命下令炸毀怒江天塹上的惠通橋;1946年奉命炸毀南京梅花山的汪精衛墓;以及其後半生定居日本,都非常具有傳奇色彩。是中國人民心目中的革命英雄,愛國人士。
《2H》
原國民黨將軍馬亞三先生(95歲),獨居東京預感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友人小熊擔心老人的孤獨,為老人找來保姆,於是在老人和保姆,老人與小熊之間展開一次又一次“生與死”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