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縣
重慶下轄縣
下面是對新開縣的基本信息,歷史,發展,風景特點等方面進行介紹。
開縣是一個人口大縣、資源大縣、農業大縣,同時也是一個移民大縣,三峽工程建成蓄水以後,受淹陸地面積達45平方公里,涉及11個鄉鎮,淹沒搬遷總人口15萬人,比整個湖北省受淹人口的總數還多,是庫區內最大的淹沒縣。而有著將近1800年歷史的開縣舊縣城,也將沉入水下。舊縣城的淹沒讓我們依依不捨,但是新縣城的丰姿讓我們更加欣喜。現在大家看到的是正在建設之中的新縣城。整個新縣城的規劃面積為42.2平方公里,人口規模40萬人。總體布局採取帶狀組團式結構,遠期形成中心城及白鶴、竹溪、趙家、渠口、厚壩5個組團的格局。新縣城的主城區由中集、安康、平橋三個片區組成,是整個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隨著三峽工程移民搬遷完成,為了治理開縣庫區消落帶生態環境問題,在開縣城區下游4.5公里處,還將築起水位調節壩,從而形成一個水面積近15公里的生態湖,也稱為前置庫,環繞在我們的主城區。未來的開縣新縣城將體現出山水園林風格、帥鄉文化品位和濱湖城市風貌。在主城區,城市綠地系統以及環城的鳳凰山、迎仙山、南山、大慈山四山綠化工程形成的上萬畝綠色屏障,使這裡成為空氣清新、綠樹環抱、鳥語花香的現代生態城市。在移民再建新開縣、新帥鄉中,古老的開縣城將得到涅盤再生,開縣新城將呈現出平湖秋月弄槳聲,濱江城市入畫屏的美麗景色,成為我們更加美好的全新家園。
開縣是一方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熱土,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據可以考證的文史,開縣的歷史文明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殷商、西周時期。東漢建安21年,這裡特置為縣,當時稱作漢豐縣,取漢土豐厚之意,文明的進程便無可遏止地展開在這塊土地上。為人所稱道的“金開縣”、“舉子之鄉”,江山代有才人出。遠的如唐朝著名詩人韋處厚,在開縣為官三年,後來出任朝廷宰相。清朝同治年間,開縣籍人李宗羲任兩江總督,被列為清代700名臣之一。清朝光緒年間,為了反對清政府簽定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正在北京趕考的全國1200多名舉人聯合上書請願,發起“公車上書”,其中有6名開縣舉人參與簽名,佔了巴蜀兩地舉人簽名總數的將近十分之一,由此開縣被譽為“舉子之鄉”。抗日戰爭時期,王潤波將軍等1378名開縣人為國捐軀;在紅岩英烈中,犧牲於渣滓洞的開縣人有14名,他們赤膽忠心,無一叛黨,在紅岩精神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而更令我們自豪的是,開縣還誕生和哺育了共和國的元帥——一代“軍神”劉伯承。從少年時期到投身於辛亥革命,劉伯承在家鄉開縣度過了整整19個春秋,因此開縣又被稱為“帥鄉”。
歷史上將開縣稱為“金開縣”,素有“金開銀萬”之說,也稱開縣為“小天府”,這可說是名副其實。開縣有將近40萬公頃的土地,有農耕地10萬多公頃。奇特的地形地貌、濕潤溫和、四季分明的立體型氣候,使開縣具有十分豐富的糧油、茶葉、果品、畜牧、藥材等農業資源。開縣被列為國家和省市級糧食、柑桔、蠶桑、油桐、山羊、油菜、生豬、藥材等種類的商品生產基地縣。我縣注重農業的傳統基礎地位,努力推進結構調整,創新經營機制,打造優質品牌,切實推進農業產業化。歷年來,我縣農業總產值和糧油、柑桔、肉類總產量位居重慶市各區縣前列。“渝開”牌錦橙、“頂用”銀杏茶、“搏擊”龍鬚牛肉等產品先後獲得農業部、重慶市名牌農產品稱號,出口俄羅斯、泰國和歐洲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開縣已探明的礦藏有20多種,有鐵、銅、鉛、鋅、石膏、大理石等,其中尤以煤和天然氣的儲量最為豐富。優質煤儲量達1.2億噸,年開採量220萬噸左右,通過能源轉化,全縣火電裝機達到80萬千瓦;境內已探明天然氣儲量2000億立方米,屬國家級大氣田,年採氣量超過10億立方米。我縣立足資源優勢,加快構築發展平台,努力培育支柱產業,逐步形成了以能源、綠色食品加工、建材、天然氣化工為主體的新型工業體系。開縣的天然氣按“川氣出川”戰略納入了忠(縣)武(漢)輸氣幹線,外供湖南湖北。星星套裝門、臨江香綢扇、新美陶瓷、黃楊木梳、神鼎水泥等種產品多次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名優特產品稱號,白鶴工業園區也被列為重慶市12大特色產業園區之一。
開縣的地形地貌以平原、丘陵、山地兼而有之。境內布滿此起彼伏的山丘和縱橫交錯的河流。河流統稱小江水系,較大的三條河是東河、南河和浦里河,這三條河在境內匯合為小江,流經雲陽縣后注入浩瀚的長江。現在我們溯流而上的是其中的一條南河,它發源於四川省的開江縣,過去也稱它為開江或江里河。開縣在歷史上曾被稱為開江、開州以及後來被稱為開縣,就正是得名於這條名字中有一個開字的母親河。開縣的三條河流在歷史上都比現在的河床低,水流量也比現在的大,過去曾經是直達長江、通於武漢上海等地的水上交通要道,為開縣歷史上的繁榮和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使這裡較早的成為禮儀之邦。
新中國建立前後,這三條河流還保持著300公里以上里程的通航。當時的永寧社,船隻達到7000餘條,運輸業務遍及整個長江流域。
1970年建立小江電站以後,開縣的內河航運衰落。水路不通走旱路, 1965年第一輛“解放”牌汽車開到開縣,開縣的公路便以縣城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快速輻射。
如今,全縣的公路里程已達到1550多公里,出境公路得以全部硬化或油化,打開了通往重慶、萬州、巫溪、雲陽等地的通道;萬開高速公路以於2006年底通車。開縣將很快實現“2小時開縣,半小時萬州,3小時重慶”的交通暢通工程目標,融入全國交通大循環。
不久的將來,開縣將打破交通條件對發展的“瓶頸”制約,形成買周邊、賣全國的物流集散地,成為渝東北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新的歷史時期,將賦予開縣以開拓、開明、開放、開創的新的歷史涵義。
新開縣
近年來,開縣抓住建設庫區“金三角”特色旅遊環線的機遇,大力開發生態觀光旅遊,積極啟動和實施雪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建設項目,同時加大對天然林資源的保護力度,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目前全縣森林面積達到131萬 畝,森林覆蓋率超過30% ,我們看到的兩旁山坡都屬於退耕還林區,幾年之後這裡將形成綿延上百公里的綠色長廊。開縣就是一個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大家做做深呼吸,相信一定會驅走您一路的勞頓!
現在我再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們所要到達的幾個鎮的傳統特產。開縣的土特產品種繁多,琳琅滿目,每一個傳統產品都有一番傳奇。比如開縣的冰薄月餅,據傳說當年八大王張獻忠帶領隊伍來到開縣,準備攻下臨江鎮后在打到成都。臨江鎮的王記月餅鋪避開官兵,專門為義軍特製了一批皮薄餡多、運送方便的冰薄月餅,以後其精巧的工藝便一代一代 的相傳下來。
開縣的特產中還有“三絕”-----水竹涼席、龍珠茶和香綢扇。
第一絕是水竹涼席,是用臨江、鐵橋等地盛產的白竹、水竹為原料,經過特殊的物化處理后精心編織而成,其柔軟爽滑、清涼宜人,圖案層次豐富,達到了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堪稱席中珍品,國慶十周年時曾送北京參加獻禮展出,后又被評為全國六大名涼席之一。1960年國家主席劉少奇出訪印尼,曾帶10床開縣水竹涼席作為禮品饋贈禮邦。
第三絕是香綢扇,主產於臨江鎮。據史料記載,在北宋時期摺扇由高麗國(今朝鮮)傳入我國。清道光年間,臨江鎮人用白竹為骨架,以皮紙、桐油製作摺扇,投放市場后,求購者絡繹不絕,於是製作摺扇的從業人員及摺扇產量日漸增加,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年產量達到30萬把,成為臨江鎮的特色傳統產業。後來改進工藝,以薄而透明的皮紙或白綢為材料製作扇面,用國畫技法繪以人物、山水及花鳥魚蟲圖案,小小的摺扇便成為具有濃郁民族風格的藝術品。同時,由於在製作過程中採用藥物、香料熏煮,暑天扇涼,令人感到風來香滿,心曠神怡。臨江香綢扇多次獲得省市級“優秀產品”、“消費者喜愛商品”等稱號,並被北京人民大會堂列為紀念專用商品。1992年,臨江扇廠與航天工業部重慶機電設計院合作,建立香綢扇自動化生產線,摺扇年產量可達180萬把。如今,臨江香綢扇除了暢銷國內,還遠銷到香港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