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竹閣的結果 展開

竹閣

北宋時期蘇軾創作的七言律詩

《竹閣》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通過寫竹閣及其中的竹,抒發了對白居易的思念之情和自己的孤獨之感。詩中寫景虛實結合,用典貼切。

作品原文


竹閣
海山兜率兩茫然,古寺無人竹滿軒。
白鶴不留歸后語,蒼龍猶是種時孫。
兩叢恰似蕭郎筆,十畝空懷渭上村。
欲把新詩問遺像,病維摩詰更無言。

註釋譯文


註釋

⑴竹閣:在杭州廣化寺柏堂之後,唐白居易知杭州時為烏窠禪師所建。
⑵海山:海中仙山。兜率:兜率天,佛教所說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傳燈錄》載釋迦牟尼佛生於兜率天。傳說唐會昌元年有海商遭風至蓬萊山,見一宮院名日樂天院,故白居易《答客說》詩有:“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句。此用白詩句意。
⑶古寺:即指廣化寺
⑷“白鶴”二句:《舊唐書·白居易傳》:“樂天罷杭州刺史,禱天竺石一,華亭鶴二以歸。”李遠失鶴》詩云:“華表柱頭留語后,不知消息到如今。”蒼龍,此指翠竹
蕭郎唐代協律郎蕭悅,工畫竹,曾為白居蘇畫十五竿竹,白居易作《畫竹歌》,讚美蕭悅筆下之竹如真。蘇軾此處贊竹閣之竹如蕭悅之畫。
⑹渭:渭水,源出甘肅渭源縣鳥鼠山,東流橫貫陝西渭河平原,在潼關黃河。這裡以渭上村代指白居易。
⑺遺像:指竹閣中的白居易畫像。
維摩詰(jié):毗耶離城中的大乘居士,與釋迦牟尼同時,曾以稱病為由向釋迦牟尼派來問訊的舍利弗彌勒文殊講說大乘教義。此處以維摩詰喻白居易。

譯文

無論是蓬萊山或兜率天,皆茫然不見,唯有古寺竹閣仍然叢竹滿軒,景雖是然人已非。白居易攜白鶴離杭時沒有留言,只有竹閣翠竹還是當年所種竹子的後代。竹閣翠竹之美有如蕭郎之畫,使我深深地懷念崇敬的白翁。既見不到白翁其人,讓我以自己的新詩請教竹閣中居易的畫像。但其遺容正像維摩詰默然無語,我感到多麼的茫然和孤獨啊!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蘇軾通判杭州時作《孤山二詠》,《竹閣》即其中的一篇。竹閣在杭州廣化寺柏堂之後,唐代詩人白居易為鳥窠禪師而建。元和年間(806-820年),白居易任職杭州,入山拜謁,並建竹閣於西湖之濱,請禪師來閣內居住,自己也常游息其間。白居易因“上疏論事,天子不能用,乃求外任”(《舊唐書·白居易傳》),於是任杭州知州;蘇軾也因“論事愈力,介甫愈恨,······乞外任避之,通判杭州”(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蘇軾非常仰慕白居易的為人,曾自稱“出處依稀似樂天”。這首詩便是對白居易的思慕之作。

作品鑒賞


賞析

蘇軾在這首懷古之作沒有對竹閣作具體描寫,僅翻用白居易詩句,就充分抒發了對白居易的思慕之情和眼前沒有同調的孤獨之感。蘇軾詩好用典,並用得自然貼切,這首詩就是一個突出例子。
這首詩首聯即用白居易詩中事,說無論是蓬萊山還是兜率天,皆茫然不見,所能見到的只有白居易當年為鳥窠禪師建的竹閣,仍然叢竹滿軒。“無人”二字,既是寫眼前景——竹閣的寂靜,又是懷古,再也見不到白居易“晚坐松檐下,宵眠竹閣間”(白居易《宿竹閣》),詩一開頭就充滿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頷聯,蘇軾反用李遠《失鶴》詩之意,說李遠為失鶴“留語后”卻仍“不知消息”而傷感,而白居易攜華亭二鶴離開杭州時連“留語”沒有,只有竹閣翠竹還是當時所種竹子的後代。“白鶴”句扣“海山”句,“蒼龍”句扣“古寺”句,兩聯都是以有(竹、竹閣)襯無(海山、兜率、白鶴),抒發了“前不見古人”的“茫然”之感。
頸聯集中寫竹,也是全用白居易詩中事。蕭郎肅悅,曾為白居易畫十五棵竹,白居易作《蕭悅畫竹歌》為謝。那幅圖畫得栩栩如生,白居易詩即贊蕭悅之畫有如真竹;而蘇軾詩即贊竹閣之竹也如同畫中一樣美。渭河平原盛產竹,《史記·貨殖列傳》說:“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竿竹。”白居易是渭南人,有《退居渭上村》詩,其《池上篇》又有“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語。頸聯對句即以白居易退居之地渭上村代指白居易,“空懷”二字更點明了全詩主旨。
竹閣有白居易遺像,蘇軾《竹閣見憶》可證:“柏堂南畔竹如雲,此閣何人是主人?但遣先生披鶴氅,不須更畫樂天真。”維摩詰是毗耶離城中的大乘教主,與釋迦牟尼同時,曾以稱病為由向釋迦牟尼派去問訊的舍利佛、彌勒、文殊講說大乘教義。據《舊唐書·白居易傳》載,白居易“儒學之外,尤通釋典”,“棲心釋梵,浪跡老莊”。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香山,“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社,每肩輿往來,白衣鳩杖,自稱香山居士”。故蘇軾以維摩詰喻白居易。最後兩句是說,既見不到白居易其人,只好以自己的新詩叩問竹閣中的白居易像。但其遺像正像維摩潔,默然無語,詩人沒有知音的孤獨之感流露於言外。

評價

紀昀《紀評蘇詩》:“此首清妥。”
方東樹昭昧詹言》:“用本色敘題,三句一例,而用事尤入妙,如此豈他人所及?五六還寫竹,仍切白。結句超妙入仙。”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年)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