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小豬

烤小豬

烤小豬是元謀一帶具有地方風味的傳統佳肴,以小豬為主要原料,宰殺后,去其肚雜,刮凈豬毛,塗上香料、香油,以通桿由豬股部刺入,由眼部穿出,置於燒旺的炭火上烘烤,直至皮色呈黃色時為止。烤熟的小豬皮色金黃而脆、肉嫩醇香,是招待貴賓的理想佳品。

簡介


雲南彝族飲食以米和雜糧面為主,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
烤小豬
烤小豬
彝族人好酒,常以酒待客,民間流傳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的說法,飲茶則在老年人中較為普遍,以烤茶為主,但飲法頗具特色,每次只倒半杯,慢慢品。
元謀烤小豬歷史近百年,民國時期就已馳名省內外。近年來,烤豬銷於市場者增加,深受當地和外來遊客的歡迎。

製作


材料及製作

〔主料輔料〕
小乳豬1 頭
蜂蜜50 克
鮮嫩綠蘿蔔條250 克
面醬250 克
大蔥250 克
香油100 克
椒鹽面50 克
〔烹制方法〕
1.先將小乳豬宰殺,用85℃開水燙洗去毛,剖腹除去內臟,撕下板油
然後剔除前肋骨三根,再把豬身放平,用水沖洗乾淨。接著用開水把豬皮燙
破,揩乾水分,乘熱在全身塗上蜂蜜,蜂蜜抹均勻后,把豬的后小腿、爪斷
其筋皮,折裝在豬軟肋部,鐵叉叉平,放在燃燒的木炭火上翻烤,使其均勻
地受熱。烤至豬皮起紅黃色小泡時取出,用長針在豬身上均勻地刺很多小孔,
使水分較快蒸發。視小孔出油時,用管帚將油塗遍豬身,以防豬皮烤焦,而
且能使豬皮更加光亮鮮艷。整個烤制過程約1 小時左右,然後再將香油抹遍
豬身再烤15 分鐘即可。
2.將烤好的小豬放在案上,分別切出皮、骨、肉、皮、肉均可切成長5
厘米、寬3 厘米的片塊。上桌時先上腦、脖根、腰及脆皮,後上肉、肘、蹄,
並隨同面醬、蝦醬、喇叭蔥段、蘿蔔條、椒鹽面五個小調料碟及荷葉餅2 斤
上桌。

工藝關鍵

1.小乳豬以成長30—40 天者為佳,太小太大皆不可取。
2.烤至豬皮見有黃色小泡時,必須用長針扎眼放氣,使水分較快蒸發,
再塗上植物油繼續烘烤,可使豬皮酥脆且油亮。

風味特點


1.“烤小豬”,北京稱“烤乳豬”,廣東稱“燒乳豬”,是我國歷史最
悠久的古菜之一,周代《周禮·天官》,《禮記·內則》載有“炮豚”,即
乳豬,為“八珍”之一,黎民不可染指,專供天子食用。其法:“取豚若牂,
刲之刳之,實棗於其腹中,編萑以直之,塗之以炮之。塗皆干,擘之。濯
手以摩之,去其皽,為稻粉,糔溲之以為酏,以付豚,煎諸膏。膏必滅之。
鉅鐫湯,以小鼎薌脯於其中,使其湯毋滅鼎,三日三夜毋絕火,而後調之以
醯醢。”其意是取乳豬和羊,宰殺后挖去內臟,將紅棗塞於腹中,外面用蘆
葦裹住,再糊上一層粘土,放在火上燒烤,待外殼燒焦,就擘開。雙手濕水,
趁熱摩凈外殼上的灰膜,用米粉開漿粘在豬皮上,放入浸頂的油鍋中炸香。
然後取出,切成長塊,配好香料,轉放入小鼎。三日三夜用小火燉之不停,
最後取出上碟,用醬醋之類佐料調味來吃。其技藝之高,使人瞠目,難怪古
今中外異口同聲讚譽。
2.此菜自周朝之後,一直流傳至今,且遍及南北各地。北魏齊民要術
中,載有“炙豘豚法”:“用乳下豘,豘牸具得,摰治一如洗去。揩凈、刮、
削令極凈。小開腹,去五臟,又洗凈,以茅茹腹令滿。榨木穿,緩火遙炙,
急轉勿住,轉使周幣,不幣則偏燋也。清酒數塗,以發色,色足便止。取新
豬膏極白凈者,塗拭勿住。若無新豬膏,凈麻油亦得。色同琥珀,又類真金
入口則消,壯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清袁枚隨園食單》記載
了當時杭州的“燒小豬”:“小豬一個,六七斤者,鉗毛去穢,叉上炭火炙
之。要四面齊到,以深黃色為度。皮上慢慢以奶酥油塗之,屢塗屢炙。食時
酥為下,脆次之,硬撕下矣。”現今“烤小豬”有爐烤和叉燒兩種。各地因
食俗不同,口味有異,所用的原料和食用方法也有所不同,帶面醬以荷葉餅
夾食,則是地道的秦川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