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閣清風

為紀念西漢淮陽太守汲黯而修

“卧閣清風”指汲黯卧治閣,景址在今縣委招待所院內。是後人為紀念西漢淮陽太守汲黯而修。

歷史發展


漢時,淮陽盜坊甚囂,帝令卧病在床的汲黯出任淮陽太守。汲黯卧治淮陽,淮陽政清,自己卻晚節清涼,七年乃卒,葬於陳州東40里處。淮陽人把它作為淮陽八景之一,顯然是官民對“清風”的嚮往。
汲黯,西漢名臣,官至爵都尉右內史,位列九卿。元狩五年(前118年),楚地(淮陽一帶)盜坊甚囂,民間多有鑄造假幣五珠錢者,影響到西漢政權的財政,武帝起用汲黯出任最為難治的淮陽太守,汲黯數度堅辭不就,武帝不許,數次強他受印,最後汲黯只好應命,並泣對武帝道:“臣犬馬之疾加重,已不能當郡事重任,願任郎中出入禁闥,拾遺補缺,還較為合適些!”武帝大聲道:“汝薄淮陽而不為嗎?淮陽吏民不相得,朕借重汝之威望,為朕卧而治之!其功豈不比在朝拾遺補缺大得多嗎?”汲黯卧治淮陽郡七年,使得政通人和、風清民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史書對他的評價是四個字:“淮陽政清”。
汲黯:讓無數名臣黯然失色
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漢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字長孺。孝景帝時為太子洗馬,武帝即位後為謁者,因任東海太守和京兆尹期間政績卓著,召為主爵都尉,列九卿。
汲黯為人耿直,剛直切諫,守節死義,鐵骨錚錚,好黃老之術。極講原則性。他對武帝敢諫敢爭,對權臣敢批敢罵,在朝廷中樹起一面正義的旗幟。
汲黯辦事非常講原則,經常據理力爭。漢景帝朝任太子洗馬時,就以“以庄見憚”,連漢景帝都感到有心理壓力。
武帝對臣下倨傲成性,丞相公孫弘晉見,他可以經常不正衣冠,有一次漢武帝坐在大帳之中,汲黯來上奏章。漢武帝當時沒帶帽子,害怕被汲黯看見,要挨批評。漢武帝趕快躲到內帳,立即恩准汲黯的奏章。《史記·卷一百二十》這樣記載:“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帳中,使人可其奏,其見敬禮如此。”但是,漢武帝見大將軍衛青,漢武帝“踞廁而視之”,在衛生間里接見衛青,相當隨意。唯獨見汲黯,漢武帝不戴好帽子絕不敢見(至如黯見,上不冠不見也)。君臣之間處到這個地步,讓人肅然起敬。汲黯能成為漢武帝的風紀檢查官、形象督察員,不在於他言語犀利,義正辭嚴,而在於他無欲無求,敢豁出去,命可以不要,話必須直說,其見重於帝,滿朝找不出第二個人。
汲黯從不給人面子,管你是誰。竇太后的弟弟武安侯田蚡做了宰相,百官來朝賀的時候,年俸二千石的大官都行跪拜之禮,田蚡非常傲慢,根本就不還禮。他傲慢,汲黯比他更傲慢,見到田蚡的時候作個揖就算作行禮了。
漢武帝好儒學,廣攬天下的文學之士和儒生。汲黯看不過去了,公然在朝堂上進諫說:“皇上您其實內心裡的慾望很多,對外卻偏偏假裝要施行仁義,怎麼能真正獲得唐堯虞舜那樣的功績呢!”漢武帝一聽,照例地沉默不語,但是越想越生氣,不等結束上朝的時間,拂袖而去。回去對近侍發牢騷:“汲黯這個人,真是他媽的又憨又愚!”大臣們都替汲黯擔心,有的還數落汲黯不該這樣赤裸裸地指責皇上,汲黯回答說:“皇上要咱們輔佐他,難道咱們都非要阿諛奉承不可?這不是明擺著要陷皇上於不義嗎?”
七年治淮 海晏河清
元狩五年(前118年),民間多違法鑄錢,社會秩序混亂,楚地私鑄錢幣的風氣大盛,淮陽國又是楚地的交通要塞,漢武帝任命用汲黯為淮陽太守。汲黯含淚說:自以為不會再見陛下了, 想不到陛下還會用我。我年老多病,不能勝任一國重任,但求做中郎一類侍從,出入宮門,為陛下效力, 就心滿意足了。武帝說:淮陽官吏與百姓不融洽,你治理東海郡很有名望,此去淮陽就“卧而治之”吧。漢武帝遇上一個大麻煩,也就是當時的“金融改革”改得國內大亂,於是,他又想到了汲黯這個有名的“憤青國師”,但這是個什麼事呢?
原來當時的朝廷沒有錢花了。漢武帝這個人,在位54年,其中“開邊”,也就是戰爭就有50年,國庫空虛。於是,漢武帝決定改革金融,他下令廢除了各種舊幣,特別是廢掉了“四銖錢”,由朝廷統一鑄造“以四進五”的“五銖錢”。
漢書-食貨志》記載說,從漢武帝到西漢末年的120年間,朝廷共鑄五銖錢280萬萬枚(這種錢,現在可以知道,每枚重3.5克,十錢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算一算,相當於精銅87000多噸,在農耕社會,這可是不得了的一注大財)。
但是這個類似於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也遭遇民間的抵制,現象就是“盜鑄錢,楚地尤甚”。有銅及舊幣,並不交給朝廷鑄造,而是自已私下交易。一定時間后,市面上“偽鈔通行”,沒人管得了。
這時候,漢武帝又想到了汲黯,楚地正是汲黯的“舊治”,所以想讓他出山,去處理這些民間的“偽錢”。要說起來,這可是“天下第一美差”,呵呵,但是“黯伏謝不受印,詔數強予,然後奉詔”。
汲黯擺足了面子,然後入朝奉召時,他還對漢武帝說了這樣一段話,當時他說:“海內虛耗,人口減半,臣自以為填溝壑,不復見陛下,不意陛下復收用之。臣常有狗馬病,力不能任郡事,臣願為中郎,出入禁闥,補過拾遺,臣之願也。”
上曰:“君薄淮陽邪?吾今召君矣。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
用現在熱播《漢武大帝》中的台詞來講:汲愛卿不必推辭,你年老多病,聯賜你可以卧衙理政。" 這就是汲黯"卧治淮陽"的由來,成語詞典中“卧而治之”,也出自這裡。
當然,汲黯治理淮陽不可能卧床不出。他以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治官理民。選擇清正廉潔的郡丞和下屬官吏,國中事務委派他們去干,自己督促、檢查,掌握大事,把淮陽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受到朝廷嘉獎,享受諸侯國相的待遇。他時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他規定百姓進衙告狀,可直接到他卧塌前陳述,任何人不得阻攔。他在摸透情況的基礎上,懲辦貪官污吏,罷黜昏庸官佐,清除魚肉百姓的衙役,使社會大治,民風大變,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局面。
汲黯為政,以民為本,同情民眾的疾苦。他為政清明、斷案如神的故事,至今在民間廣為流傳。
農民青年王麥囤和李小鳳從小相愛,私訂終身,但小鳳父母硬是又給她找了個富婆家,不料未過門先死了未婚夫,婆家硬逼她與白公雞拜堂,並打算將她賣給一個50多歲的財主。小鳳昕到風聲,便與麥囤私奔,被婆家抓回,把他倆打得死去活來。汲黯察明原委,親為這對青年作媒並辦理婚事,送給王麥囤紋銀20兩,李小鳳10兩,命衙役李某張某護送他們回家。路上,李張二人敲詐他們18兩銀子,汲太守得知,將兩個差衙各重打40大板,遣返故里,永不再用。城南關江鳳榮勾結姦夫嚴光林害死丈夫鄭春生,把屍體拋入南關水井,把頭埋在郊外麥地里,群眾從井中撈出屍體,但沒頭無法辨認。汲太守宣布:誰能找到被害者的頭,賞銀300兩。江鳳榮、嚴光林商議后,讓嚴的表弟扒出人頭報案領銀。汲太守喝問:"你如何知道麥地里埋著人頭?從實招來!"報案人還想胡謅,汲太守一拍驚堂木:"大刑侍候!"報案人害怕。只得一五一十地講了實話。斬了殺人兇犯,汲太守又幫民眾深淘此井,挖出一個大泉眼,使之成為淮陽南關有名的一口甜水井
對聯斷官司
淮陽城內土塔街住有一位教書先生叫劉壽山,其妻杜氏善良賢惠,生下一子一女,男孩叫劉海江,已娶本城朱丙章之女朱雲英為妻;女兒叫劉青麗,年方一十七歲,待字閨中。一家五口人,和和睦睦。但不久,因女兒劉青麗要出嫁,就陪送的嫁妝上父子之間、婆媳之間產生了矛盾:兒子和媳婦埋怨父母偏愛妹妹,陪送的嫁妝太多;而老兩口訓斥兒子、媳婦不懂事,干預妹妹的婚事。一家人吵成了一鍋粥,官司打到汲太守處。汲黯問明了情況,哈哈一笑,說:“壽山老弟,你我今日難得相聚,來!來!先到天帝廟小敘片刻。官司嘛,待會兒問也不遲!”一行人來到天帝廟,汲黯指著廟門旁的一副對聯,讓劉海江念道:
女無不愛,媳無不憎,勸天下家婆:減三分愛女之心而愛媳。
妻何以順,親何以逆,願爾輩人子:將一點順妻之意而順親。
聽了這幅對聯,劉壽山一家深感羞愧,再也不提打官司之事,一家人又和好如初。
骨鯁之臣 忠肝義膽
漢書》記載:汲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合己者善待之,不合者弗能忍見,士亦以此不附焉。然好遊俠,任氣節,行修潔。”這個人直腸子,不講禮數,當面喜歡提意見,讓人下不了台,更不能容忍錯誤。合得來的就哥倆好,合不來的見也不見,所以沒有什麼狐朋狗友。但是,這個人,古道熱腸、俠肝義膽,講氣節、有操守、不亂來。
武帝內心深嘉汲黯的耿直和忠誠,但由於他過於戇直,說詞不知婉轉,往往又使武帝在感情上一時難以接受,對他的歷次的冒顏直諫,在接受程度上每每多打折扣,事後細思,仍不得不在內心深處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骨鯁之臣!”
汲黯兩次公開抗旨、一次假傳聖旨、處處與漢武帝唱反調、當朝揭露漢武帝為人虛偽、重磅批判當朝最紅的大臣等等不可思議作為的汲黯卻得到漢武帝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最終還得到漢武帝最高的評價——社稷之臣!關鍵是他有著抓大放小、善抓本質的特點和能力。
東粵國內起爭鬥,“上使黯往視之”。到了半路吳地,汲黯便返程並向皇帝報稱:粵人互相攻擊是他們的習俗,不足以用天子的使臣前去處理。國內各類矛盾問題層出不窮,如果都這樣派使節前往處理的話,必然是應接不暇,疲於對付,且不符合一級對一級負責的能級管理管理規則,容易弱化下級的職能,造成依賴性,降低責任感。汲黯的半路而返,雖然班文中未加深敘,實際上從側面已經說明汲黯認識到了粵人相攻的本質和處理的最佳方式。
河內郡失火燒毀千餘家,漢武帝派遣汲黯前往了解火災情況。汲黯發現火災的損失其實有限,倒是當地的“水旱災害”涉及萬餘家,嚴重到“父子相食”的程度!汲黯當即決定以所持皇帝發給的“節”為憑據,“代傳皇帝旨意”命河內郡的官員,打開官倉分發糧食以賑貧民,他回到朝廷立即“自劾”,漢武帝念他為國為民的一片忠心,下令免於究辦。敢假傳聖旨賑災、且自行請罪又能全身而退的官員,大概就屬汲黯無第二人了吧!?
河內失火與父子相食,孰輕孰重?表面看,火燒連片,片瓦不存,一片狼藉,損失嚴重,這是大事!而汲黯用“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十一個字作了清楚的答覆。父子相食,才是身受利祿的高官必須關注的問題。人不是逼到一定的份上,是不會父子相食的。旱災已經把人逼得走投無路了,如果政府不儘快處理,很容易激起民變,會動搖執政的根基。這才是汲黯所考慮到的實質性問題。所以在未得朝廷指示的情況下,汲黯指揮當地開倉賑災,安定了百姓。
汲黯的故事讓世人受益匪淺:一是認識問題必須著眼全局。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只有放眼全局,才能抓住關鍵。二是認識問題必須善抓本質。要把一般性的矛盾和涉及全局、涉及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區別開來,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然後採取相應對策,或防患於未然,或者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三是處理問題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要以人民的利益為最高利益,關心民瘼,救民於水火。象汲黯那樣,冒著矯詔的罪名,也要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不能囿於個人的利益中轉不出來,不能在為民盡責和失責保祿之中選擇後者。要象林則徐先生那樣,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了人民利益不惜被誤會,不惜丟官罷職。
汲黯和漢武帝的關係,只能說是高水平的大臣遇到了高水平的皇帝。水平如此之高,功力悉敵,當然誰也離不開誰。一旦一個人離開了,另一個人立馬就感到了寂寞。張湯、公孫弘一個個爬到高位,當汲黯向漢武帝抱怨皇上用人就像堆柴火垛,後來者居上,為什麼老是不升自己的官時,漢武帝照例沉默不語,不過心裡肯定在嘀咕:再陞官就升為皇帝了!那我還幹什麼!這話漢武帝可沒有膽子當面說出來,因為依汲黯的個性,立馬就敢撂挑子,就像汲黯死後,漢武帝就像懷念情人一樣懷念他一樣。

卧閣清風由來


卧閣清風 世人追憶
元鼎五年(前112年), 汲黯病逝,葬於郭東,陳州東40里處,即今鄲城縣汲冢。他在淮陽10年,以清廉著稱,死後家無餘資。後人為紀念汲黯,曾建“卧治閣”。
世人在卧治閣憑弔,追思這樣一位骨鯁之臣:缺點如此可愛,性格如此鮮明,對國事如此忠誠,對政治如此嫻熟。“卧閣清風”深深植根於游者心底,汲黯的威嚴又寬疏、正直又靈活的形象逐漸黯淡了下去,但社稷之臣的內涵卻愈發清晰了起來。
汲黯鐵骨錚錚的風骨,在有漢一代發出熠熠奪目的光輝,並永遠成為後人的楷模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