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姓

中國姓氏之一

在《世本》中有“杜康作酒”的記載,並注為“黃帝時人”。《酒誥》也記載到:“酒之所興,肇自上皇。”這說明黃帝時期已有杜姓。傳說杜康是黃帝的宰人(掌管膳食的官),而黃帝所居之地“軒轅丘”,在今河南新鄭。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少康是夏朝第6代國王,居住在今河南西部。所以,如果說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年了。但因年代久遠,杜康以後的世系缺乏文字記載,一些姓氏書對杜姓起源另有說法。

2021年2月,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二〇二〇年全國姓名報告發布,按戶籍人口數量排名,杜姓在2020年“百家姓”中排名第42位。

歷史發展


姓氏源流
一、以國名為姓起源。杜本是一種樹木的名,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的神樹。這支氏族崇拜杜梨樹為氏族的原始圖騰,建立國家后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這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二、以先祖名為姓起源。春秋時期,楚國有君主名叫熊艱,號稱杜敖。其後人以“杜”為姓。
三、以官職為姓起源。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杜”氏。
四、出自杜康。杜姓第一人是釀酒鼻祖杜康。杜康的出生年代,一種說法是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期,另一種說法認為他就是夏朝第六代國王少康。杜康的故鄉在今河南省汝陽縣杜康村。明萬曆年間修撰的《直隸汝州全志·伊陽古迹》等書中,有“杜康造酒於伊陽杜水”的記載。今汝陽縣以前稱伊陽縣,清代以前屬直隸汝州管轄,所以說杜康是今汝陽縣人,河南被視為杜姓的發祥地。
五、出自姜姓,為神農氏的後代。相傳在商朝時已經有杜國,是神農氏的後裔後土的子孫。古杜國在今陝西西安東北部。商末周國興起,杜人歸順於周。史書上沒有留下姜姓杜氏後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了祁姓杜氏之中。
六、源出祁姓,為帝堯的子孫。4000多年前的帝堯初居山東定陶,后遷河北唐縣,故號陶唐氏,祁姓。其實陶唐氏是當時活躍在華北地區的一支部落,由於帝堯的豐功偉績,才使陶唐氏記載於後人的史書之中。舜封堯子丹朱為唐侯,到夏王孔甲時,丹朱後裔劉累為夏王馴養龍有功而封於劉聚,即劉國。商朝後期封劉累的後裔為豕韋國君,西周初期改為唐公,以奉堯祀。周成王滅唐,遷唐公於杜,遂稱唐杜氏。至周宣王時杜伯無罪被殺,杜國子孫一部分出逃,留居杜城者為杜氏。春秋初,杜國為秦寧公所滅。祁姓杜氏的歷史至少有3000年。
七、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融入杜姓的外族主要有:秦漢之際板循蠻首領杜濩,杜姓是巴族人中的大姓;南北朝北魏鮮卑族獨孤渾氏族改為杜姓;北宋金國女真族徒單氏族改為杜姓;清朝滿洲八旗都善氏、圖克坦氏等氏族均集體改為杜姓,其後族人多數同化為東北杜姓漢族,與今東北多杜姓與滿族的改姓有直接關係。
遷徙分佈
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杜姓人在魯、晉等國為官。魯國叔孫氏的家臣杜泄的事迹見於《春秋》,其子孫世系記錄也頗為詳備,因此他被尊奉為杜姓的直接祖先。叔孫、孟孫、季孫三家分魯時,杜泄避難,舉家遷於郢(今湖北省荊州市),被楚王任為朝官,其子杜綽為楚國大夫。
西漢時期,京兆的杜姓人就已移入四川地區,並逐漸形成杜姓家族。之後,因做官或經商等原因,又有杜姓人徙入又互相遷徙。西漢末年茂陵杜鄴,出任涼州(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刺史,轄地相當於今甘肅寧夏、青海湟水流域,陝西定邊、吳旗鳳縣略陽和內蒙古額濟納旗帶。在他任職的十多年間,便有杜姓人陸續徙入涼州地區。其子杜林東漢初避難河西(今甘肅武威)時,長安附近的同族人又有徙入者。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於漢武帝時以豪門望族被朝廷強迫遷徙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於是形成杜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源自漢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孫杜文、杜瑤。其後的幾百年間杜姓形成許多分支地望:襄陽杜姓,出自當陽侯杜預少子、晉弘農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陽一帶)杜姓,源於戴侯少子杜寬濮陽杜姓,源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陽,裔孫杜謨,後魏時任濮陽太守,因家焉。
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局勢動蕩,狼煙四起,杜姓為躲避戰亂大舉南遷,其先後於湖北之襄陽、襄樊,四川綿竹、成都及浙江錢塘,繁衍成為大族。西晉末年,杜耽帶家人和同祖鄰人西遷河西(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去投靠晉涼州官員張寔。建興元年(317),前涼帝張寔拜杜耽為朝臣,其子也為官。杜耽家族成為前涼的要族后,杜陵的近族杜姓又有人徙入。氐人政權前秦苻堅建元十二年(376),派軍西滅前涼,杜耽孫杜祖舉家遷回杜陵。其同祖的一些杜姓人,因已在前涼成家立業,故仍留居在那裡,以後成為涼州地區杜姓人的祖先。之後,杜姓人又由此地向四周遷徙,形成西方的杜姓人家,他們仍是杜延年的裔支。京兆杜延年的後裔,在南北朝時期遷入江蘇,後來有一支遷入崑山(今江蘇崑山縣),形成杜姓人家。而東南亞諸國的杜姓人,多是由雲南、廣西等地遷入,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東晉建立后,晉元帝任命杜預後裔杜元為寧浦(今廣西橫縣南)太守。杜元攜家屬赴任,親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隨前往。之後,杜元又調任交趾郡(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太守,家人隨遷。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晉帝任命為交趾郡太守。晉安帝即位后,調杜瑗任日南郡(今越南廣治河與甘露河匯流處)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今越南榮市)太守。內地的杜姓人陸續遷入這些地區。
隋唐時期,國都長安附近的杜姓宗族達到鼎盛階段,而杜曲則成為杜姓達官貴人的聚居地。主要的顯貴家族有唐代宰相杜如晦杜淹杜黃裳杜佑等家族。幾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還有流放於灌州(今越南榮市)的杜姓人。唐朝,杜姓在長江南北都有分佈。杜黃裳曾出任朔方(今內蒙古托克托)節度府判官,杜鴻漸曾任朔方節度府官吏,家族人於是遷於此,同族中有的便定居在那裡。唐末,杜讓能山南節度使,遇戰亂避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讓能裔孫杜仁為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里馬鑾鄉,稱為馬鑾杜姓始祖。
宋元明期間,杜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北向東南移動。明朝時期,杜姓是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神宗萬曆年間,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台灣謀生。
清康熙六十年(1722),在台灣苗栗縣墾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福建的杜瑞莪、杜鸞成等攜家人遷入台北縣淡水鎮深奧里墾耕謀生。清嘉慶元年(1796),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台灣淡水鎮硬石里進行墾耕。約至明清時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佈在東南亞諸國,直至印度。
近代,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台灣。杜姓人多分佈台灣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區。

遷徙

先秦時期,杜姓主要活動於陝西地區。秦漢時期杜姓已經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東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長江南北都有分佈,明末杜姓始入台灣。
宋朝時期,杜姓大約有5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山東、浙江,這四省杜姓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河南、陝西兩省。河北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22.7%。全國形成了北方冀魯、西部四川、東面浙江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杜姓大約有38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1%,為明朝第六十位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浙江、江蘇,這三省杜姓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佈於山西、四川、河北、山東,這四省的杜姓又集中了36%。江西為杜姓第一大省,約佔杜姓總人口的13.5%。全國形成了東面贛浙蘇、北部晉冀魯、西部四川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杜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動主要由北向東南移動。

當代分佈

當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萬,為全國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41%。在全國的分佈如今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遼寧、湖北四省,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1.5%。其次分佈於山東、四川、廣西、山西、安徽、甘肅、廣東七省區,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總人口的9.4%,為杜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冀豫魯鄂、川甘、遼寧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杜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47)表明:在冀京津、陝晉、內蒙古中部、遼寧大部、吉林南部、山東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寧夏東部、甘肅中部和東部、新疆喀什地區、廣西南部,杜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8%,居住了大約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東部、山東大部、湖北大部、皖蘇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雲南東部、貴外I西部、廣西中部、廣東東南、甘肅南部和西部、寧夏東端、內蒙古西部和東部、黑龍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遼寧東北、新疆西北,杜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佈比例在0.44%一o.6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5.7%,居住了大約36%的杜姓人群。

台灣地區

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年),福建、廣東等地的杜姓人開始向台灣謀生。明思宗崇禎年間(1628—1643年),大臣杜三策曾奉命出使台灣。之後,杜姓人便有進入台灣謀生的,至清代始有記載。
清康熙六十年(1722年),在台灣苗栗縣墾耕的移民中就有杜姓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福建的杜瑞莪、杜鸞成等攜家人遷入台北縣淡水鎮深奧里墾耕謀生。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建人杜伯瑞又攜家人進入台灣淡水鎮硬石里進行墾耕。近代,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前,又有不少杜姓人從大陸移居台灣。杜姓人多分佈台灣苗栗、新竹、台南、彰化、台中地區。

大陸遷居台灣

據《陝西海外人》(侯丹編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輯錄資料:杜銓,美籍華人,原籍為今陝西省佳縣店鎮鄉杜家溝,生於1934年農曆二月二十六日。祖父杜重華曾隨愛國人士于右任參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動。後來返回佳縣從事地方教育事業三十多年。父親杜衡,是中華民國國民大會憲政研討委員會的召集人。杜銓出生在杜家溝名門富裕家庭。
杜銓有弟弟杜奎、杜瑜,妹杜筱蘭,新中國成立前均隨父母去台灣。杜銓生於1934年,大學畢業后留學美國,獲威斯康辛大學食品工業博士學位。他曾在美國工作、成家,生有五個兒子,后返回台灣。大陸改革開放后,他多次表示,要帶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們回鄉認祖;他的小弟杜瑜,生於1943年,中興大學畢業后赴加拿大留學,獲得生化博士學位,返回台灣后自辦電腦公司;他的妹妹杜筱蘭,1935年生,台灣中學畢業后,赴日本山野美容專修學校學習。1968年,她又到美國紐約市美術學校學習。返回台灣后,專門從事鑽石檢驗工作。1993年她專程回大陸,為母親實現落葉歸根的夙願作安排,對故土十分熱愛。
新中國成立前去台灣的國民黨官員及各方人士中杜姓甚多,知名者前已述。新中國成立后,也有移居台灣的杜姓人。

移居海外

東南亞東南亞諸國的杜姓人,多是由雲南、廣西等地遷人的,以越南北部的杜姓人最早。東晉建立(317年)后,晉元帝任命杜元(杜預後裔)為寧浦(治所在今廣西橫縣南)太守,攜家屬赴任,親近的本族人有的也跟隨前往。
之後,杜元又調任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內市西北)太守,家人隨遷。東晉成帝咸和二年(327年),他的兒子出生在郡府,起名杜瑗。杜瑗聰明好學,有父親之風,成年後以才學著名。杜元去世后,其子杜瑗被晉帝任命為交趾郡太守。晉安帝即位(397年)后,調杜瑗任日南郡(治所在今越南廣治河與甘露河匯流處)太守。不久,他又任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榮市)太守。內地的杜姓人陸續遷入這些地區。
九真郡(今越南廣治、河靜兩省)太守李遜是交趾的豪強,勢力較大。他想控制交州郡(治所在今廣州),暗使其子率地方勢力阻止晉安帝派的交州刺吏赴任。杜瑗奉命率軍擊敗李遜的父子軍,殺李遜,剷除了地方勢力,迎交州刺史上任,以功勞被安帝升任為龍驤將軍,又拜其子杜玄之為寧浦(治所在今廣西橫縣)太守。後來,林邑(今柬埔寨)王范胡反叛,攻佔了日南、九德、九真三郡,又包圍了交州郡,形勢危急。杜瑗組織軍民反擊,杜玄之也率寧浦軍支援,收復九德郡乘勝又收復日南、九真,迫使范胡軍退回林邑。晉安帝升杜瑗為冠軍將軍,遷任交州郡太守,並任其子杜慧度為交趾郡太守。杜慧度鎮壓了盧循勾結李弈、李移、李脫(均為李遜之子)等人發動的叛亂,將他們的首級獻於建康,被晉安帝封為龍編縣侯(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之後他又親近劉裕
公元前420年太尉劉裕廢晉恭帝建立宋政權后,拜杜慧度為輔國將軍,攻佔了林邑。杜慧度被宋文帝封為功勛侯,以交州刺史職領其他四郡太守。隋唐時期,幾位杜姓人去交趾或日南等地做官,還有流放於灌州(今越南榮市)的杜姓人。約至明清時期,越南、柬埔寨的杜姓人已或多或少地分佈在東南亞諸國,直至印度。
阿富汗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俄羅斯、蒙古等國的杜姓人,多從新疆、內蒙古、東北地區徙人。朝鮮、韓國、日本等國的杜姓人多從東北及山東等地遷入;歷代封建王朝通過友好往來或征服這些鄰國時,杜姓人或做官或經商或避難,也有移居四周鄰國者。
唐朝宰相、文學家、史學家杜佑的族侄兒杜環,在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隨軍征伐西域叛亂之國,歸屬安西都護府(公元640年唐太宗置,治所初在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公元657年,唐高宗在招撫西突厥諸屬部屬國后,將治所移至今新疆庫車縣。公元670年,治所又移入托克馬克附近。其轄境相當於今新疆阿爾泰山以西至鹹海所有游牧部落和蔥嶺東西地區,東起銀山,西包括阿姆河兩岸城廓諸國。
武則天長授二年(692年),又將治所遷回今新疆庫車縣,歸都護、大將高仙芝統一指揮。當時不僅安西都護管轄境內的屬部屬國有叛亂,而且境外的吐蕃(活動在今青海及西藏的大部分地區)、東突厥(今新疆北部偏東)、大食(今阿拉伯敘利亞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亞等國)等,也不斷侵犯唐朝國土。唐玄宗為保護安西都護府轄地的安全,在守捉(今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設立了前方哨所,派駐了軍隊。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大軍越過蔥嶺(今新疆克孜勒開阿爾克孜自治州),經今吉爾吉斯斯坦進攻常東犯唐境的石國(在今烏茲別克塔什干一帶),滅其國,收歸唐朝所有。又征服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控制了裏海以東地區。石國的王太子逃人大食后,向國王哭訴亡國狀,求出兵奪回故國土地。大食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派軍東進,高仙芝率唐軍3萬人迎戰,西行軍700里,在恆邏斯城與大食國軍隊激戰,由於地理環境不熟悉,加之軍需供應不上,被大食國軍打敗,部分將士被俘虜,高仙芝帶殘軍退回石國堅守。杜環也是被大食國俘虜的唐將之一。
杜環等將士被大食軍俘虜后,大食國王未下令殺害,而是予以優待和安置,讓他們(包括杜姓人)向大食軍隊和百姓傳授軍事技術和製造工具等,以表示對大唐帝國友好。杜環是名相杜佑的侄兒,大食國王對其從父仰慕,又賞識杜環的博學多才,欲拜其為官,被辭謝。國王對杜環另眼相待,給予優厚待遇,允許他自由參觀和考察地方民情風俗,屬部或屬國也熱情歡迎和派車送行。杜環學問淵博,又是旅行家,懂得幾國語言,博聞強記。在大食國留住的10多年內,他遊歷和考察了今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義大利等國,記錄了諸國的疆域、自然風貌、經濟與文化狀況、宗教信仰及鄉土民情等。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杜環歷經千辛萬苦,由慕其名望的外國商船船長相助,才從中東由海路回到廣州,受到交州刺史的熱情接待,派車馬護送他回到長安,唐肅宗親自召見,予以安慰和賞賜,晉陞了官職,派助手協助他完成《經行記》一書。

始祖


杜姓
杜姓
杜康、姬伯、羋囏(熊艱)、杜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據《世本》所載,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有一部分杜姓人尊杜康是杜姓始祖。

杜姓名人


古代

杜氏於宋、元時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廣東,清代有遷至台灣者,有的又進而遠徙海外。
杜氏經過幾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陝西西安東北)、漢陽(今湖北長江以北)、南陽(今河南南陽)三地的杜氏家族最為繁盛。
在中國歷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許多傑出人物。
杜康:相傳為我國歷史上最早釀酒的人,創造了用黏性高粱為原料製成清酒的方法,被後人尊崇為酒聖
杜伯:為西周初杜地(今陝西西安)的領主,為杜姓始祖之一。
杜宇: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周代末年,七國稱王,杜宇始稱帝於蜀,號曰望帝
杜倉:中國戰國時期秦國的相國
杜周(?—前95):南陽杜衍(今河南南陽)人。御史大夫中丞,賜謚曰荒侯。西漢著名酷吏,以執法嚴刻著稱。
杜延年(?—前52):南陽杜衍(今河南南陽)人。西漢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御史大夫建平侯。謚號敬侯。
杜子春(前30-58):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人。西漢末年著名經學家。
杜度(生卒年不詳):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晉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諱,改稱杜度。東漢著名書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學杜度書,後人並稱為“崔、杜”,為張芝師。
杜詩(?-38):河內汲縣(今河南衛輝)人。東漢官員及發明家。曾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以水為動力鑄造農具,比歐洲同類產品早了1100年,又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因此被當地尊稱為“杜母”。
杜林(?-47):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東漢大臣、學者。杜林在漢光武帝時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稱為任職相。在學術方面因博洽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之人稱其為“小學之宗”。
杜喬(?—147):河內林慮(今河南林州)人。東漢時期名臣,太子太傅光祿勛官至太尉。杜喬忠以直言,德以輔政,為當世良臣,與李固齊名。
杜密(?-169):潁川陽城(今河南登封)人。東漢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時,以懲治為惡的宦官子弟而聞名,后官至太僕,被太學生稱為“天下良輔”。
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三國時曹魏名臣,為西漢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後代,官至尚書僕射,封豐樂亭侯
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國時曹魏名臣、學者,著有《體論》八篇,《興性論》一篇。
杜預(222-285):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
杜夔:河南人。三國曹魏時期著名音樂家,他長期總管歌舞音樂,精心研究,以通曉音樂稱於世。
杜育(?-311):襄城鄧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襲之孫。杜育是中國茶史上最早的茶學專家,他同時也是西晉二十四人文學集團中的一員。
杜之偉(508—559):吳郡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騎常侍。
杜稜(?-580):南朝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國御史中丞秘書監。
杜伏威(598-624):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隋末農民起義首領。
杜順(557-640):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高僧,為華嚴宗初祖。十八歲出家,法號法順,師事因聖寺之僧珍(道珍),受習定業,后住於終南山,宣揚華嚴教綱。後人尊為華嚴宗第一祖,世稱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燉煌菩薩。
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時期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曾訂定各種典意制度,時人合稱“房杜”。
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書右僕射。北周豫州刺史杜業孫、河內太守杜征之子。
杜正倫(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縣)人。唐朝宰相。封襄陽縣公。
杜景儉(?-700):冀州武邑(今河北)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益州錄事參軍
杜審言(645-708):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祖父。
杜暹(678-740):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唐朝宰相。尚書右丞相。謚號貞肅,改貞孝。
南嶽懷讓(677-744):金州(今陝西安康)人。唐代高僧,俗姓杜,禪宗六祖惠能弟子,后弘法於南嶽福嚴寺,六祖下弘傳最盛的兩大法嗣之一,其後出臨濟、溈仰二大宗支。
杜鴻漸(709-769):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唐朝宰相,禮部尚書杜暹族子。封衛國公。追贈太尉,謚號文憲
杜甫(712-770):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佑(735-812):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史學家。贈太傅,謚號安簡。他曾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覽古今典籍和歷代名賢論議,考溯各種典章制度的源流,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為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
杜黃裳(738-808):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國公。贈司徒,謚號宣。
杜元穎(775-838):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孫。
杜環(生卒不詳):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旅行家。唐天寶十年(751),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又名呾邏私城,今哈薩克江布爾)與大食(阿拉伯帝國)軍作戰被俘,其後曾遊歷西亞北非,成為第一個到過非洲並有著作的中國人。寶應初年(762)乘商船回國,寫了《經行記》一書。
杜秋娘(791-?):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唐代著名女詩人。杜秋娘喜詞曲,善歌舞,為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縷衣》。
杜牧(803-852):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傑出詩人、散文家,唐宰相杜佑之孫,人稱“小杜”,並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悰(794—873):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人。唐朝宰相。封邠國公。贈太師。唐宰相杜佑之孫,晚唐詩人杜牧之堂兄。
杜審權:京兆(今陝西長安)人。唐朝宰相。尚書左僕射。贈太師,謚曰德。
杜讓能(841—893):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贈太師。晉國公。
杜荀鶴(846-906):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晚唐著名詩人。
杜稜:新城(今富陽)人。唐朝,司馬潤州刺史。杜稜有三子:杜建思、杜建孚、杜建徽,后均佐吳越以功名顯。
杜光庭(850-933):處州縉雲(今浙江縉雲)人。道教天師。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一生著作頗多,古代著名傳奇小說《虯髯客傳》相傳系他所作。
杜重威(-948) :朔州(今山西朔縣)人。五代後晉大臣。成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杜曉: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大臣,右僕射。祖父杜審權與父杜讓能皆為唐代宰相。三世為相。
杜建徽(864—950):五代新城(今浙江富陽)人。杜稜幼子。南唐左丞相,封鄖國公。贈太師,謚威烈
杜昌業:南唐翊聖功臣
杜鎬:常州無錫人。宋朝禮部侍郎。朝廷錄用他的兒子杜渥為大理寺丞,並任用他的三個孫子為官。
杜安世: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北宋詞人。
杜衍(978-1057):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宰相)。封祁國公,謚正獻。
杜默(1021-1089):濮州(今山東鄄城)人。北宋著名歌豪,石介曾作《三豪詩》贈別杜默,詩稱“曼卿(石延年)豪於詩,永叔(歐陽修)豪於詞,師雄(杜默)歌亦豪,三人宜同稱”,故有“三豪”之稱。
杜充(?-1141):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兩宋大臣、宰相。
杜綰: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杜衍孫,北宋礦物岩石學家,著有《雲林石譜》。
杜范(1182-1245):台州黃岩(今浙江台州)人。南宋大臣,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
杜杲(1173-1248):邵武城關人(今福建邵武)人。杜杲是南宋抗元名臣,戰功顯赫的愛國將領,且有文才。朝廷授予工部尚書,以直學士職退休。
杜仁傑(1201-1282):濟南長清(今山東濟南)人。元代散曲家。
杜道堅(1237-1318):當塗(今安徽當塗)人。宋末元初著名道士。
杜可用:(今江西都昌)人。元初農民起義首領。
杜瓊(1396-1474):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書畫家、詩人。
杜三策杜三策生卒年不詳,字毅齋,山東東平府三旺人。天啟二年三甲進士,官至戶科右給事中,后歷任大理卿、天津巡撫等職
杜堇:江蘇丹徒人。明代畫家。
杜濬(1611-1687):黃岡(今湖北黃岡)人。清初詩人。
杜立德(-1691):今天津寧河縣寧河鎮人。大學士,禮部尚書。太子太師。
杜受田(1788-1852):山東濱縣(今山東濱州)人。清代大臣、學者,太師太保。為咸豐皇帝之師。
杜翰(1806-1866):山東濱縣(今山東濱州)人。晚清大臣,帝師杜受田長子。軍機大臣。贊襄政務大臣。
杜庭璞(1852-):山東濱縣(今山東濱州)人。杜翰之子。刑部湖廣司主事
杜文秀(1823-1872):雲南永昌(今雲南保山)人。清代咸豐、同治年間雲南回族穆斯林起義領袖。
杜常立:河南新鄉人。清末民初宜陽縣知事,固始縣知事,彰德縣長.
杜心五(1869-1953):湖南慈利人。清末民初著名武術家。

近現代

杜亞泉(1873-1933):會稽傖塘(今浙江上虞)人。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翻譯家。
杜月笙(1888-1951年):上海川沙人。是近代上海青幫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稱為“中國黑幫老大”和“中國第一幫主”,一生叱吒風雲,出入黑白兩道,游刃於商界、軍界與政界。
杜斌丞(1888-1947):陝西米脂人。近代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之一。
杜國庠(1889-1961):廣東澄海人。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
杜重遠(1897-1943):吉林省公主嶺市人。中國實業家,知名抗日愛國人士,《新生周刊》主辦人。
杜聿明(1904-1981):陝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曾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1939年11月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崑崙關對日作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1942年3月任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滇緬對日作戰。1943年1月任第5集團軍總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10月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旋迴徐州任原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戰役中所率各部全軍覆沒,於河南省永城市陳官莊鄉被俘。
杜平(1908-1999):江西省萬載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杜義德(1912-2009):湖北省武漢市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杜運燮(1915-2002):福建省古田人。現代著名詩人,九葉派詩人之一。
杜鵬程(1921-1991):陝西省韓城市人。現代著名作家,著有長篇小說《保衛延安》。
杜興驥(1931-):1931年生於河南新鄉。教育學專家,心理學專家。
杜近芳(1932-):1932年生於北京。京劇旦角,是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杜祥琬(1938-):生於河南省南陽市,原籍河南開封。應用物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杜憲(1954-):1954年生於北京。中央電視台著名的節目主持人,她是著名影星陳道明的夫人。
杜志國(1954-):1954年生於河北邢台。中國著名影視男演員。
杜傑(1969-):1969年生於河南新鄉。中原網路CEO,中原名吃推廣CEO。
杜淳(1981-):1981年生於河北保定。中國內地著名男演員。
杜麗(1982-):1982年生於山東沂源縣。奧運冠軍,中國女子射擊隊運動員(2004年奧運會獲得10米氣步槍冠軍(首金),2008年奧運會獲得50米步槍3X20冠軍。

香港籍

杜琪峰(1955-):香港著名電影導演、監製,曾監製和執導了超過50部電影,是香港當今最活躍並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曾三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台灣籍

杜維明(1940-):1940年生於雲南昆明,后赴台。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當代研究和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
杜正勝(1944-):出生於台灣省高雄縣。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時也是知名的中國上古史學者,曾任台灣當局“教育部”“部長”。
台灣籍杜姓人士的祖先亦有在大陸者,與福建、浙江、廣東的杜姓人有著淵源關係。

杜赫後裔

杜鄴(赫後裔)——杜林——林喬
杜得臣、杜秉(赫後裔,居衍邑)—杜札(秉之子)——杜周(札之子,遷居茂陵)——杜延壽、杜延考(周之子,居茂陵)、杜延年(遷居杜陵)——延壽或延考後裔杜保——杜保後裔杜廩
(3)杜延年遷居杜陵
杜周的小兒子延年,博通經史,明律令,但性格和為人與其父、兩位兄長不同,斷案公允,執法嚴明,不濫殺無辜,受到朝野稱讚,累遷官為御史大夫,封為建平侯,遷居漢宣帝的杜陵邑(宣帝的杜陵在今陝西長安縣曲江鄉三兆村南,杜陵邑在今長安縣樊川的杜曲鎮)。從此,杜曲成為杜姓宗族的大本營。
杜延年有6個兒子:長子杜緩,在漢宣帝本始年間(公元前73—前50年)任校尉,跟隨中郎將趙充國匈奴,出生入死血戰,立下大功,升任諫議大夫。之後,他又出任上谷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都尉北征防禦匈奴有功,又升任雁門郡(治所在今山西右玉縣南)太守。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漢宣帝召他回長安,任太常,封建平侯。漢元帝初元年間(公元前48—前44年)后,經濟衰退,西羌反叛,杜緩捐資數百萬錢支援軍隊,受到朝野稱讚。漢成帝時期(公元前32—前8年),杜緩病逝;二子杜繼、三子杜他,均任朝官或地方官;四子杜欽,字子夏,以才學聞名於京師長安,一目盲,不做官。漢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大將軍王鳳聘他為武庫令,不斷上書勸成帝勤政治國,成帝接受勸告。不久,他以眼疾辭官。王鳳慕其才,又聘其為大將軍府吏,對杜欽言聽計從,十分尊重。王鳳去世后,他辭官漫遊天下名山大川,作賦授徒,名聲大振;五子杜緒任地方官,六子杜熊,官至郡太守。從此,又形成六家杜姓人。
杜緩之子杜業,官至太常,剛直不阿,痛恨宦官、外戚專權,被罷官。漢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復拜杜業為太常,后病逝;杜熊之子少卿,官至荊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刺史,任職數十年,杜姓人遂慕名遷居荊州郡所,東漢時去世。
杜少卿有子杜穰,字子饒,東漢時任諫議大夫。
穰之子杜敦,字仲信,東漢時任西河郡(治所在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境,后移於今山西離石縣)太守,政績優異,杜姓人就有移人者,匈奴亦有的慕名改姓杜。次子杜篤,文學家;杜業之孫杜操,字伯度。
杜敦有子杜邦,字召伯,東漢時任中散大夫;杜篤有子杜碩,為大商人。
杜邦有三個兒子:長子杜賓、二子杜宏、少子杜繁。
杜賓有兩個兒子:杜翕、杜崇。
杜翕有子杜契,字廣平,三國時期任吳國謀士,后專心學道教,隱居於蜀(今四川),家人亦居蜀;杜崇有子杜畿。杜畿有三個兒子:杜恕、杜理及杜寬。
附:杜陵延年世系示意表
杜周—杜延年—杜緩、杜繼、杜他、杜欽、杜緒、杜熊一緩之子杜業、熊之子杜少卿—少卿之子杜穰—穰之子杜敦、杜篤、業之孫杜操一敦之子杜邦、篤之子杜碩一邦之子杜賓、杜宏、杜繁—賓之子杜翕、杜崇—翕之子杜契、崇之子杜畿一畿之子杜恕、杜理、杜寬。
杜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七位,屬於超級大姓系列,人口約六百四十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4%左右。杜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3.3%,A型佔28.5%,B型佔29.2%,AB型佔9%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陽郡、濮陽郡、漢陽郡、南陽郡。
杜姓堂號主要有京兆堂、襄陽堂、濮陽堂、漢陽堂、南陽堂、詩聖堂(少陵堂)、永言堂、振德堂。

宗祠楹聯

杜姓楹聯
楹聯內容典故人物
民歌慈母;世號詩王杜詩、杜甫
書成通典;名列瀛洲杜佑、杜如晦
花折應時,金陵度曲;蘭謫降麗,玉簡留珍杜秋娘、杜蘭香
耽思乎經籍;圖像於凌煙杜預、杜如晦
學業醇儒富;星斗煥文章集杜甫詩句聯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朱德撰書杜甫草堂
守道還如周柱史;著書曾學鄭司農唐代詩人杜牧詩句聯
雲霞晴光轉物候;春夜喜雨知時節唐代杜甫詩句聯
夢醒揚州甘薄倖;心憂社稷老風塵杜審言
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杜甫祠
楓林綠樹丹青合;玉杯錦席風雲流唐代杜甫詩句聯
卜築草堂,誤傳嚴武宅;馳名武庫,癖好左氏書杜預

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編者、編纂時間、方式收藏地點
天津武清・杜氏家譜不分卷(民國)杜涵修,1943年鉛印本一冊河北大學
浙江嵊縣・剡北杜氏宗譜十卷(清)杜汝藍杜世思等重修,清宣統二年(1901)清介堂木活字本日本、美國
浙江東陽・峴西杜氏宗譜口口卷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木活字本浙江東陽縣紅旗鄉白坭堪力(存卷1、2、17、18)
浙江衢縣・銅峰杜氏家乘不分卷(民國)杜氏四房董事重修,1946年木活字本二十三冊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青田・晉昌郡杜氏宗譜六卷(民國)杜持主修,1919年鉛印本五冊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福建福清・晉安杜氏族譜不分卷(民國)杜逢時輯,1932年福清杜氏鉛印本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範大學
江西南昌・金堂杜氏宗譜囗囗卷民國間活字本江西檔案館(存一卷)
山東瀆縣・瀆州杜氏家乘(清)杜銀漢等六修,清道光七年(1827)澤裕堂刻本冊國家圖書館
湖北・杜氏宗譜十八卷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寶田堂刻本八冊湖北圖書館(又一部)
湖北・江夏杜氏宗譜十八卷首
(清)杜利川等修,清光緒十二年(1886)寶田堂活字本八冊人民大學
湖北・黃岡杜氏宗譜囗囗卷首
三卷
(民國)杜維珩編修,1917年敦本堂木刻本湖北黃岡縣檔案館(存卷首3、卷1-5、6、7、19、20、21、24、25、31-40)
湖北・黃岡杜氏宗譜十二卷(民國)杜超銓修,1926年寶田堂祠刊本十一冊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湖北・黃岡杜氏宗譜三十八卷(民國)杜良信續修,1948年木刻本湖北新洲縣周鋪鄉洪山村
湖北新洲・黃岡杜氏族譜二十四
卷首四卷
(民國)杜良俊杜家慶等四修,1927年木刻本湖北新洲縣三店鎮南橋村杜新華藏
湖南平江・錄存杜姓家譜一卷清刻本一冊湖北圖書館
湖南平江・錄存杜姓家譜不分卷1979年靜電複印民國間活字本一冊湖南省圖書館(二部)
湖南平江・杜氏四修族譜二卷首
二卷
(民國)杜遠獻杜家方編,1979年靜電複印1927年活字本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寧鄉・溈寧杜氏六修支譜七
卷首一卷
(民間)杜光熾修,杜榮孝、杜芬傳等纂;1945年活字本湖南省圖書館(存卷首)
廣東廣州・城南杜氏家譜不分卷(清)杜汝濂重修,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鈔本四冊廣東省中山市圖書館
廣東番禺・江都杜氏族譜不分卷(清)杜倬重修,清道光八年(1828)修清光緒十年(1884)鈔本一冊
京兆杜氏宗譜一卷(明)杜應成編,鈔本一冊上海圖書館
冀鎮杜氏族譜四卷(清)杜繼瑗杜世永纂,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二冊人民大學
重涇杜氏宗譜十四卷首二卷(清)杜鳴岐等續修陳秀章纂,清光緒六年(1880)敦義堂活字本二十八冊國家圖書館
江左鎮杜氏家譜不分卷(清)杜文林等編纂,清光緒十五年(1889)刻本河南伊川縣檔案館
仟源杜氏實錄四卷(清)杜璟輯,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一冊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
杜氏族譜三卷(民國)杜天麒參著,1914年承侯祠木刻本四川合江縣縣誌辦
青暘杜氏續修世譜十卷(民國)杜祥根等,1933年瑞慶堂活字本十冊國家圖書館
杜氏家譜三卷1943年鉛印本一冊天津市圖書館
杜氏宗譜一卷鈔本四川儀隴縣檔案館

字輩排序

● 浙江寧波杜氏字輩:聖功端蒙養,萬世佐朝廷
● 浙江衢州杜氏字輩:太時宏一世尚本道
山東臨清杜氏字輩: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 山東菏澤杜氏字輩:啟玉承守親,守慶常修養
● 山東平陰杜氏字輩:廣恆召延霞,開興見嗣同
● 山東泰安杜氏字輩:登雲兆憲尊,善玉齊光慶
● 山東莘縣杜氏字輩:英茂潤達
● 山東萊州杜氏字輩:炳寶宏健
● 山東淄博杜氏字輩:榮業所基曰嚴與敬
● 山東濟寧杜氏字輩:尚培市西紹明現寶傳如甲運文官富禮昌
● 山東臨沂沂南蒲旺杜氏字輩:振玉詳修永(一)中正
● 山東臨沂莒南大店杜氏字輩:懷振玉建立新中國
● 山東鄒城杜氏字輩:經思守王承(士生)金宗國文培錫長春(子樹廷)榮顯(恩)忠寶善家聲振修德世業昌
● 山東德州、江蘇徐州、新疆烏魯木齊、伊犁: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孝友承先訓,文章奕代顯
山東棲霞杜氏字輩:永寶廣
● 江西上高杜氏字輩:傳家唯禮樂華國在文章書香詩克肇百世定流芳
● 江西宜春杜氏字輩:維本芝隆世美克少經文緯武輝光遠照
● 江西杜氏一支字輩:家學淵源照祖德世傳忠孝印文章
● 江西永修杜氏字輩:孕育有成才,中和景象開
● 遼寧朝陽杜氏字輩:天永向世耀,英澤照萬方
● 遼寧丹東杜氏字輩:萬世永國
● 遼寧蓋縣杜氏字輩:元首永方成,維文啟吉生,佳興允克許,庭國慶洪明
● 遼南杜氏字輩:文永奈國景,成全萬世英,日新傳道德,彙集修學忠
● 四川巴中鳳凰壩杜氏字輩:庭含伯玉金,先開
● 四川巴中、湖北孝感杜氏字輩:文金國正天星元明崇賢登良
● 四川西充杜氏字輩:三生仁澤仕永照國家祥
● 四川瀘縣喻寺、嘉明杜氏字輩:士顯朝常,應逢明良,新從正啟,永全世光,鍾靈毓秀,長續書香
● 四川筠連縣杜氏字輩:懋元文學正,天榜永昌明,忠孝榮華啟,朝廷富貴盈,開科恩百世,煥鼎重賢英
● 重慶開州杜氏字輩:華先長做發,朝廷正毓芳,之子蓮花美,時延定啟良
● 重慶雲陽杜氏字輩:亭治征折春方國穆文印忠懷福祿壽山海萬聯新
● 重慶銅梁雙山、沙田壩、聖燈鋪杜氏字輩:天朝登仁延世澤流芳久忠孝培德深傅家有禮義萬代賜昌寧永遠榮華盛乾元亨利貞
● 重慶涪陵杜氏字輩:萬應乾坤立,德澤永世傳,正大光明先,今朝在國新
● 陝西榆林杜氏字輩:儒浩元良益修成芳善樹培禮(應)慶玉功昌
● 陝西打鍋杜杜氏字輩:耽思乎經籍圖像於凌煙
● 安徽貴池杜氏字輩:元七世重魁已辰寅祖彥克必邦文應宗尚善芳以遠伯仲惟和德可榮守正謙恭誠有志安朝康國曰良臣思昌一本傳貽永懋繼純禧景萬齡
● 貴州赫章杜氏字輩:子元開進興文發照禮廷祖宗恩德厚
● 浙江玉環杜氏字輩:崇宗世永文昌華國俊敏盈廷書香馥郁(行派),聖廣兆明英宜恆獻道學儒生蘭桂榮顯(字派)
● 河南鄧州杜氏字輩:志林永廣建國德廷人澤走傳申成心
● 河南社旗杜氏字輩:堂先學華
● 內蒙古喀喇沁旗杜氏字輩:廣傳偉(萬)業在崇輝錫成基治世長發桂泰燦生榮培
● 杜氏一支字輩:正應用光文才得世志春方國勝顯名直至上朝廷
● 杜氏一支字輩:敬孝戶吉祥萬年廣傳茂
● 杜氏一支字輩:忠厚肇基啟佑榮昌敦崇禮義扶正綱常遵守祖訓世繼賢良求錫爾福長發其祥
● 杜氏一支字輩:春芳升映秀朝廷友大光
● 杜氏一支字輩:遠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維保善幸字作田耕霧雲天開啟興傳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貴此長
● 河南新鄉杜氏字輩:繼來世常發興學習好可傳宗善勇慶孝國忠克明德振家聲
● 貴州銅仁松桃杜氏字輩:才德世志春仁義忠正亨天地永開國光明大道心
● 安徽宿州杜氏字輩:振兆元學林春重暖耕讀百佔先
● 河南周口一支字輩:心仁明付廣,有葉趙春更
● 徐淮地區一支字輩:大廷公士履培基毓慶長文明尚隆運權承永世昌
● 河北邯鄲胡賈溝杜氏字輩:成克萬鴻禧景良照太新
● 河南信陽平橋一支字輩:曹天秀明安,正春道祖成

文物保護

名稱:杜氏宗祠
地點: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
保護級別:安徽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2004年
杜姓
杜姓
名稱:杜康墓
地點:洛陽市汝陽縣蔡店鄉杜康村
保護級別:洛陽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2017年
杜姓
杜姓
名稱:杜甫草堂
地點: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
保護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1961年
杜姓
杜姓
杜氏宗祠杜康墓杜甫草堂
名稱:杜甫故里
地點:河南鄭州鞏義市
保護級別: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1963年
杜姓
杜姓
名稱:杜受田故居
地點: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
保護級別:濱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2004年
杜姓
杜姓
名稱:杜聿明故居
地點:北京市東城區
保護級別:北京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授予時間:2001年
杜姓
杜姓
杜甫故里杜受田故居杜聿明故居

氏族崇拜

杜本是一種樹木的名,也稱甘棠,即杜梨,屬古代的陝西長安地區生長一種杜梨枝,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長栽培的樹,已經成為該氏族的社樹,即神樹。這支氏族崇拜杜梨樹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國家后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這應該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陵杜氏

源於祁姓,出自帝堯裔孫劉累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黃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代。堯除承繼祖輩姬姓外,又因其母慶都(居於今河南淮陽的有鋒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長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為姓。中國古史傳說的“帝”都有氏號,如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堯的氏族部落善於農耕和燒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縣)、陶(今山東定陶)地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們尊稱為陶唐氏,故有帝堯陶唐氏之稱號,亦單稱為“唐堯”。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后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它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當時,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晉國,后仕晉為士師之官。其子孫遂為士氏,后食邑於范,又為范氏。杜氏、士氏、范氏三氏同宗同源。春秋初年,唐杜國被秦國所滅。公元前687年,秦武公杜縣,治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的東南部。西漢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漢宣帝築陵於該地,遂改名為杜陵。
據有關史料所證,杜陵杜氏族人的世居地,在今陝西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一帶,此地因世居杜氏貴族,故而在唐朝時期便在該地設置“杜曲”地名。后又因其南設杜固地名,後世便稱杜曲為北杜,杜固為南杜,兩社之杜氏族人史稱杜氏正宗,為杜氏家族的主要組成部分。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dù(ㄉㄨˋ)。
據史籍《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在夏王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后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到娘家“虞”這個地方,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后,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覆地研究思索,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在杜康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杜氏。如果杜康是杜氏的得姓始祖,那麼杜氏至少也有五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羋姓杜氏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杜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君主名叫熊艱,號稱杜敖,亦稱堵敖、庄敖。據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武王卒師中而兵罷。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過鄧,鄧人曰‘楚王易取’,鄧侯不許也。六年,伐蔡,虜蔡哀侯以歸,已而釋之。楚強,陵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十一年,齊桓公始覇,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鄧,滅之。十三年卒。子囏立,是為杜敖。杜敖五年,欲殺其弟熊惲,惲奔隨,與隨襲弒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艱被弒后,其族人後裔分散避難,有以先王稱號為姓氏者,稱杜氏、或稱堵氏,后統稱為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羋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讀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讀作dù(ㄉㄨˋ)亦可。

獨孤渾氏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時期有鮮卑拓拔部獨孤渾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記載,南北朝時北魏政權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鮮卑獨孤渾氏,排在鮮卑貴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區鮮卑族代國舊部。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過程中,獨孤渾氏大多改為漢姓杜氏、獨氏、獨孤氏,逐漸融入漢族,是為河南洛陽杜氏。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dù(ㄉㄨˋ)。

姬姓杜康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時期的釀酒發明者杜康,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世本》記載,杜氏是黃帝時期的釀酒發明人杜康的後代。相傳,杜康原是黃帝手下的一位大臣。黃帝建立部落聯盟后,經過神農氏嘗百草,辨五穀,開始耕地種糧食。黃帝命杜康管理生產糧食,杜康很負責任。另外一種傳說是:杜康又名少康,夏王朝時期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的第五位國王,

杜蒯後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杜蒯,屬於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氏。“杜”字作為植物解釋,是中原地區魯、楚國對某一類植物的稱謂,非晉、秦、衛國所據地區的稱謂。在晉、秦、衛國所據地區,“杜”就是牡宰,亦稱灶宰,通“屠”字;“蒯”就是一種專門屠宰犧牲的刀劍。杜蒯,是春秋時期晉、秦、衛諸國掌管膳食和祭祀犧牲的官吏,是官職稱謂,通稱宰夫。後來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諸國仍以“杜蒯”為內宮宰夫的官稱,歷史上著名的“杜蒯”有數人。在杜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稱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杜氏正確讀音作tú(ㄊㄨˊ),今音讀作dù(ㄉㄨˋ)亦可。

蒙古族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杜爾根基特氏,亦稱德特齊特氏,世居英郭和羅(今俄羅斯托木斯克州)。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etecitHala。蒙古族、滿族杜爾根基特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杜氏、德氏。
蒙古族杜氏讀音作dù(ㄉㄨˋ)。

女真族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徒單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女真族徒單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禿丹部落。宋、遼時期,女真族徒單氏部落與完顏部、烏濟赫部散居於珠河胡凱山一帶地區(今黑龍江尚志帽兒山)左近之地,后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成為金國女真諸部的中堅。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窩闊台六年,公元1234年)農曆1月,金國在蒙古與南宋兩國的聯合攻擊下滅亡,不少女真族人將姓氏改為漢姓以避兵禍,其中的大多數徒單氏族人退回烏喇(今吉林永吉)、蘇完(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黑龍江流域等地生息繁衍,后逐漸變稱為都善氏、圖克坦氏等,還有一些徒單氏族人取諧音漢字改為單字漢姓杜氏、單氏、都氏、圖氏等。
而後來的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在清朝中葉以後亦多冠漢姓為杜氏,讀音皆作dù(ㄉㄨˋ)。

滿族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dunHala,漢義“站”,世居黑龍江流域,后多冠漢姓為杜氏、鄧氏等。
⑵.滿族杜魯穆氏,亦稱都嚕氏,滿語為DuruHala,漢義“模樣”,世居長白山區、黑龍江流域。按後來俄羅斯學者史祿國的調查記錄,都嚕氏族為新、老滿洲共有的姓氏,后多冠漢姓為都氏、魯氏、杜氏等。
據俄羅斯學者史祿國在《滿族的社會組織》中記載:
⑴.滿族杜奇勒氏,滿語為DucileHala,這個氏族人口不多,也不知道這個姓氏的含義,世居愛琿地區(今黑龍江黑河),被俄國人稱為“杜切爾”,後來由於哥薩克對他們採取斬盡殺絕的血腥政策,以至於人口非常稀少,后多冠漢姓為杜氏、圖氏。
⑵.滿族杜朱氏,滿語為DuzuHala,為新滿洲部族,人數不多,亦無分支,民國初年多改漢姓為杜氏、朱氏等。
滿族杜氏讀音皆作dù(ㄉㄨˋ)。

裕固族

源於裕固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裕固族,為隋、唐時期的回紇民族後裔之一,信奉藏傳佛教。未婚女子有帶頭面的習俗。裕固族近90%聚居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的康樂、大河、明花、皇城區及馬蹄區的友愛鄉,其餘居住在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裕固族自稱“堯呼爾”,崇尚騎馬和射箭。據史籍記載,宋朝時期,裕固族先民被稱為“黃頭回紇”,元朝時期稱為“撒里畏吾”,明朝時期稱為“撒里畏兀兒”,清朝時期稱為“錫喇偉古爾”,民國時期稱為“錫喇偉古爾”、“西喇古兒黃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曾一度稱為“撒里維吾爾”。1953年經該民族代表協商,確定以同“堯呼爾”音相近的“裕固”為族稱。經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一致稱為裕固族。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進行書面文字交際的工具,通用三種語言:甘肅省南部裕固族自治縣西部的裕固族人使用西部裕固語(堯呼爾語),甘肅省南部裕固族自治縣東部的裕固族人使用東部裕固語(恩格爾語),裕固族人還通用漢語。清朝末期至民國初期,裕固族的杜曼氏改漢姓為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裕固族杜氏讀音作dù(ㄉㄨˋ)。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杜姓歷代名人282名,佔總名人數的0.6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三位。杜姓的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67%,並列排在第三十三位;杜姓的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35%,排在第五十九位;杜姓的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46%,排在第四十九位。
杜姓名人集粹
時期姓名成就/榮譽
夏朝杜康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被後人尊崇為酒聖
杜伯西周初杜地(今陝西西安)的領主,杜姓始祖之一
杜宇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
杜倉戰國時期秦國的相國
西漢杜周酷吏,以執法嚴刻著稱
杜延年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東漢杜子春經學家,為《周禮》作注
杜度書法家,以善章草著名
杜詩發明家,創造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
杜林大臣、學者,在學術方面因博洽多聞,被譽為通儒,後世之人稱其為“小學之宗”
杜喬太子太傅,光祿勛官至太尉
杜密大臣,以懲治為惡的宦官子弟而聞名,后官至太僕,被太學生稱為“天下良輔”
三國杜畿曹魏名臣,官至尚書僕射,封豐樂亭侯
杜恕曹魏名臣、學者,著有《體論》八篇,《興性論》一篇
杜夔音樂家,長期總管歌舞音樂,精心研究,以通曉音樂稱於世
西晉杜預政治家、軍事家,滅吳統一戰爭的統帥之一
杜育中國茶史上最早茶學專家,西晉二十四人文學集團中的一員
南朝杜之偉撰梁史,通直散騎常侍
杜稜梁國御史中丞秘書監
隋末杜伏威農民起義首領
唐代杜淹宰相,隋朝河內太守杜征之子,貞觀宰相杜如晦叔父
杜順高僧,後人尊為華嚴宗第一祖
杜如晦宰相、政治家,與房玄齡共掌朝政,曾訂定各種典意制度,時人合稱“房杜”
杜正倫宰相,封襄陽縣公
杜景儉宰相,多次授任為殿中侍御史
杜審言詩人,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後人輯有《杜審言詩集》
杜甫現實主義詩人,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
杜佑政治家、史學家,撰《通典》,開典章制度專史的先河
杜黃裳宰相,封邠國公
杜元穎宰相,如晦之叔父杜淹的第六世孫
杜環旅行家,第一個到過非洲並有著作的中國人,著有《經行記》
杜秋娘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縷衣》
杜牧詩人,杜佑之孫,人稱“小杜”,並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杜悰宰相,杜佑之孫,晚唐詩人杜牧之堂兄
杜荀鶴詩人,著有《杜荀鶴文集》
杜光庭道教學者,著有傳奇小說《虯髯客傳》
五代杜重威後晉大臣,拜檢校太師、守太傅、中書令
杜曉後梁宰相,為亂兵所殺,追贈右僕射
北宋杜安世慢詞作家,有《壽域詞》一卷
杜衍大臣,善詩,工書法,《全宋詩》錄有其詩
杜默詩人,有《詩豪集》一卷
杜綰礦物岩石學家,著有《雲林石譜》
南宋杜范大臣,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
杜杲抗元名臣,擅寫行草,晚年專意理學,《全宋詩》錄有其殘句
元代杜仁傑散曲家,著有《逃空絲竹集》《河洛遺稿》
杜可用農民起義首領,靠白蓮教起家,被元江淮行省參知政事史弼鎮壓被俘殺
明代杜瓊書畫家、詩人,著有《金蘭集》《東原集》《耕餘雜錄》
杜堇畫家,著有《畫史會要》《圖繪寶鑒續纂》《無聲詩史》
清代杜濬詩人,詩多寓興亡之感,著有《變雅堂集》
杜受田咸豐皇帝之師,家世顯赫
杜翰杜受田長子,軍機大臣
杜文秀雲南回族穆斯林起義領袖
杜心五武術家,自然門開山鼻祖徐矮師的獨傳高足,也是自然門第二代掌門人
近現代杜亞泉科普出版家、翻譯家
杜月笙上海青幫中最的人物之一,被稱為“中國黑幫老大”和“中國第一幫主”
杜斌丞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之一
杜國庠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
杜重遠中國實業家,知名抗日愛國人士,《新生周刊》主辦人
杜聿明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
杜義德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杜平
杜運燮詩人,九葉派詩人之一
杜鵬程作家,著有長篇小說《保衛延安》
杜興驥教育學專家,心理學專家
杜近芳京劇表演藝術家,曾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和平聯歡節金質獎章
杜祥琬應用物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杜憲原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主持《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等節目
杜志國中國大陸男演員,出演《雍正王朝》《天下糧倉》等劇
杜源中國大陸男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杜淳中國大陸男演員,出演《敵營十八年》《走西口》等劇
杜麗奧運冠軍,2008年奧運會獲得50米步槍3X20冠軍
杜琪峰中國香港電影導演,執導《黑社會》《暗花》等電影
杜維明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當代研究和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
杜江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
杜富國掃雷英雄。獲得“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

人口統計


宋朝時期,杜姓大約有5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主要分佈於河北、四川、山東、浙江,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河南、陝西。河北為杜姓第一大省,約佔杜姓總人口的22.7%。主要分佈於江西、浙江、江蘇,大約佔杜姓總人口的35%;其次分佈於山西、四川、河北、山東,集中了36%的杜姓人口。江西為杜姓第一大省,約佔杜姓總人口的13.5%。全國形成了東面贛浙蘇、北部晉冀魯、西方四川三大塊杜姓人口聚集區。宋元明期間,杜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不大,人口主要由北向東南移動。

研究考證


●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依是也。”
● 《新唐書·宰相世系》:“杜氏出自祁姓,帝堯裔孫劉累之後。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以封唐叔子孫於杜城,京兆杜陵縣是也。杜伯為宣王大夫,無罪被誅,子孫分適諸侯之國,居杜城者為杜氏。”
● 《通志·氏族略二》:“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堯之後,建國於劉,為陶唐氏。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孔甲。故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成王滅唐,而封叔虞,乃遷唐氏於杜,是為杜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