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兆杜氏
南北朝時期為關中郡姓之一
京兆杜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京兆郡為郡望的士族,漢朝時期就有俗諺稱京兆韋氏和京兆杜氏為“城南韋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時期,京兆杜氏成為關中郡姓之一。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陽(今中國河南省南陽),以豪族遷於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子杜延年又遷於杜陵(今陝西西安南)。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亦名人輩出。東漢時有杜篤、西晉有軍事家杜預、唐朝時代更多,其中有宰相杜佑是歷史典藏《通典》的編撰者,其孫則乃晚唐詩人杜牧。
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陽(今河南南陽),漢武帝時期以豪族遷於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子杜延年又遷於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
京兆杜氏歷朝多為官,名人輩出,魏晉到隋唐皆與各大門閥皇族宗室聯姻。東漢時有杜篤;曹魏時期有杜畿,杜恕。杜恕之子,鎮南大將軍杜預為西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唐朝時代為官者為最,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歷史典藏《通典》之作者杜佑,其孫則乃晚唐詩人杜牧。唐朝京兆杜氏為宰相者有多人,為刺史郡守者數量更甚。
京兆、襄陽、河南杜氏本一家。東晉時期,杜耽(杜預次子)後裔一支遷居襄陽,該支後裔有名人杜懷寶、杜龕、杜申言、杜甫等。東晉末年還有隨劉裕南下定居壽陽的杜坦(杜驥)一支。
杜周:西漢御史大夫。原籍南陽,后徙京兆杜陵,其後裔發展為中古世家京兆杜氏。
杜延年:西漢大臣,歷任太僕、御史大夫,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杜周之子。
杜緩:杜延年之子,西漢大臣,官至太常。其家族在西漢官至二千石大官的將近10人。
杜篤:東漢學者、官員。著有《明世論》十五篇。
杜畿:京兆杜陵人。曹魏名臣,官至尚書僕射,獲贈太僕。
杜預:西晉將領,京兆杜陵人。為晉滅吳的統帥之一,官至司隸校尉、特進,獲贈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杜斌:西晉二十四友之一,京兆杜陵人,杜預從兄。黃門郎。以才望稱。
杜乂:字弘治,京兆杜陵人。東晉外戚大臣,成恭皇后之父、鎮南將軍杜預之孫、尚書左丞杜錫之子。性情溫良,容顏秀美。闢為公府掾,遷丹陽丞,襲封當陽侯爵位,早逝。咸康年間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杜胄:京兆杜陵人,前秦太尉長史。
杜嶷:京兆杜陵人,後燕秘書監。
杜驥(387年-450年),字度世。東晉末年及劉宋官員,在宋官至左衛將軍。是西晉鎮南大將軍杜預的玄孫。曾祖杜耽在晉末於河西避難,並於前涼出仕,家族遂在涼州生活。直至前秦於376年滅前涼,杜驥父祖才回到關中故鄉。杜驥曾治理齊土約八年,得當地人稱頌。官至左軍將軍。
杜坦:杜驥兄長,南朝宋時官至龍驤將軍、青冀二州刺史。
杜幼文:杜驥第五子,南朝宋時官至輔國將軍、散騎常侍。
杜懷寶:京兆杜陵人,后徙居襄陽。南朝梁將領,任驍猛將軍、梁州刺史。
杜岸:京兆杜陵人,杜懷寶之子。南朝梁將領,平北將軍、北梁州刺史。
杜幼安:京兆杜陵人,杜懷寶幼子。南朝梁將領,官至平東將軍。
杜龕:京兆杜陵人,杜懷寶之孫。南朝梁將領,參與平定侯景之亂,官拜平東將軍、東揚州刺史。后投靠蕭淵明,官拜散騎常侍、鎮東大將軍。
杜銓:京兆杜陵人,北魏大臣、杜預五世孫。官至中書侍郎,獲贈平南將軍、相州刺史、魏縣侯。
杜遇:杜銓子。北魏大臣,龍驤將軍、中散大夫,卒贈都官尚書、豫州刺史。
杜洪太:杜銓族子,北魏中書博士、安遠將軍、鷹揚將軍。
杜祖悅:杜洪太子,北魏南秦州刺史。
杜長文:杜祖悅子,北魏平東將軍、始平伯,東魏安西將軍、光祿大夫。
杜顒:杜銓族孫,安遠將軍杜洪太子,杜祖悅弟。北魏徵西將軍、金紫光祿大夫,封安平縣開國伯。
杜建:京兆杜陵人,北魏輔國將軍。杜杲的祖父。
杜皎:京兆杜陵人,西魏儀同三司、武都郡守。隋朝義興縣公杜杲的父親。
杜暉:京兆杜陵人,北周儀同三司,杜杲的兄長。
杜叔毗:原籍京兆杜陵,后徙居襄陽。祖父杜乾光,南齊司徒右長史。父杜漸,南梁邊城太守。叔毗少年喪父孤,對母親孝順恭敬。勵精好學,尤善《左氏春秋》。南梁時,擔任宜豐侯蕭循府中直兵參軍。侯景之亂后,入北周,歷任都督、輔國將軍、中散大夫、使持節、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等職。天和二年從衛國公征南陳,軍敗被擒,不降,遂被害。
杜杲,京兆杜陵人,北周開府儀同大將軍,隋朝義興縣公、工部尚書。唐宰相杜如晦的曾伯祖。
杜整,京兆杜陵人。祖盛,魏直閣將軍、潁川太守。父辟,渭州刺史。北周明帝時,為內侍上士,累遷儀同三司,拜武州刺史。從北周武帝平北齊,加上儀同,進爵平原縣公,邑千戶,入為勛曹中大夫。隋文帝受禪后,加上開府,進封長廣郡公,不久拜左武衛將軍。
杜淹: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杜如晦的叔父。隋朝時擔任御史中丞,隋亡後於王世充政權任吏部尚書。唐太宗即位后,授御史大夫,冊封安吉郡公。遷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成為宰相。
杜楚客,杜如晦的弟弟,少年時代,崇尚奇異的節操。當時杜楚客與叔父杜淹,都被王世充所逮捕。杜淹曾與杜如晦有過節,所以王世充面前進讒言,害死了杜如晦的哥哥,又囚禁杜楚客,令杜楚客瀕死。平定王世充后,杜淹論罪當誅,杜楚客請求兄長杜如晦,可否免叔父的死罪,楚客說:“從前叔父殺害了我們的哥哥,而今兄長您又捨棄叔父不救,杜家一門骨肉互相殘殺幾盡,豈不是令人很悲痛”,杜如晦聽了后感悟了,於是向唐太宗請求赦免杜淹之罪,杜淹因而獲釋。貞觀四年(630年),奉召為給事中,后擢中郎將,進蒲州刺史,遷徙瀛州。後為魏王府長史,遷工部尚書,攝府事。杜楚客揣摩帝意,然後向唐太宗說魏王李泰聰睿可為太子。之後魏王李泰被貶,也有罪,以杜如晦之功免死,廢為庶人,最後任虔化令。
杜構,唐初賢相杜如晦之子。貞觀四年(630年),杜如晦病重,唐太宗親往探視,升杜構為尚舍奉御,其弟杜荷為尚乘奉御。貞觀五年(631年)四月,杜構在登州、萊州海域剿匪時,左腿筋被針梁魚嘴戳斷,助漁民釣針梁魚致富。官至慈州刺史。貞觀十七年,杜荷建議太子兵變,謀反失敗被殺,因弟杜荷的牽連而被流放嶺南,死於邊野。
杜荷(616年-643年),杜如晦之子,娶唐太宗第十六女城陽公主,為駙馬都尉,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陽郡公。
杜甫:(712年-770年),杜預之子杜耽之後,唐代著名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與李白並稱為“李杜”。
杜黃裳(738-808年):字尊素,京兆萬年人。唐朝宰相。京兆司錄參軍杜綰之子。
杜佑:京兆萬年人,唐朝宰相,編有《通典》。貞元十九年(803年)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成為宰相。唐順宗即位,遷檢校司徒、度支鹽鐵使。唐憲宗即位,進拜司徒,封岐國公。元和七年(812年)以光祿大夫、太保之職致仕。用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創立史書編纂的新體裁,開創中國史學史的先河。
杜悰(794-873年):字永裕,京兆萬年人。唐朝宰相,外戚,杜佑之孫,杜牧從兄。
杜元穎(775-838年):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右僕射杜淹六世孫,大理正杜佐之子。
杜審權:字殷衡,京兆杜陵人。唐朝宰相,太子賓客杜元絳之子。唐懿宗李漼繼位,出任鎮海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打敗龐勛之亂后,加授檢校司空。入為左僕射,冊封襄陽郡公,人稱“小杜公”。
杜讓能(841年-893年):字群懿,京兆杜陵人。杜如晦七世孫,唐僖宗時官至宰相。
杜曉,字明遠。唐朝末年與五代十國後梁官員。祖父杜審權與父杜讓能皆為唐代宰相。天祐元年(904年)杜曉以左拾遺入為翰林學士,遷升為膳部郎中。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后,拜中書舍人,是唐朝翰林學士入仕後梁第一人,官工部侍郎。開平四年(909年)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