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蔥嶺諸國

西域蔥嶺諸國

西域蔥嶺諸國是中國史書上記載的古代中國各民族在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及新疆廣大地區建立各個政權的統稱。

皮山


古西域國名。《漢書·皮山國傳》載:“皮山國,王治皮山城。去長安萬五十里,戶五百,口二千五百,勝兵五百,左右將、左右都尉、騎君、譯長各一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二百九十二里,西南至烏秅(音茶)國三千三百四十里,南與天篤(竺)接,北至姑墨千四百五十里,西南當罽賓、烏弋山離道,西北通莎車三百八十里。”皮山治所即今皮山縣城。越昆崙山即至古印度。

烏秅


西域國名。《漢書·烏秅國傳》載:“烏秅國,王治烏秅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戶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勝兵七百四十人。東北至都護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與子合、蒲犁、西與難兜接。”烏秅地望在今葉爾羌河上游和喀喇昆崙山之間,多山,飲水大部來自雪山。地勢十分險峻。《漢書·西域傳》載:“溪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烏秅在東晉十六國時名權於摩、於麾。隋、唐時名喝盤陀,蔥嶺國。

西夜


古西域國名。《漢書·西夜國傳》載:“西夜國、王號子合王、治呼犍谷。去長安萬二百五十里,戶三百五十,口四千,勝兵千人。東北至都護治所五千四十六里,東與皮山西南與烏秅、北與莎車、西與蒲犁接。蒲犁、依耐、無雷國皆西夜類也。西夜與胡異,其類羌氐行國,隨畜逐水草往來。”西夜的分佈區在今提孜那甫河東岸一帶。屬氐羌族。

蒲犁


古西域國名。《漢書·蒲犁國傳》載:“蒲犁國,王治蒲犁谷。去長安九千五百五十里,戶六百五十,口五千,勝兵二千人。……候、都尉各一人。寄田莎車,俗與子合同。”蒲犁分佈區在今塔克拉馬附近。亦為氐羌族屬之國。

依耐


古西域國名。《漢書·依耐國傳》載:“依耐國,王治去長安萬一百五十里。戶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勝兵三百五十人。……少谷,寄田疏勒,莎車。”依耐分佈區在今塔什庫爾干。氐羌族屬。

無雷


古西域國名。《漢書·無雷國傳》載:“無雷,王治盧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戶千,口七千,勝兵三千人。……衣服類烏孫,俗與子合同。”無雷分佈區在今帕米爾高原,盧城即今塔什庫爾干。氐羌族屬。

難兜


古西域國名。《漢書·難兜國傳》載:“難兜國,王治去長安萬一百五十里,戶五千,口三萬一千,勝兵八千人。……種五穀,蒲陶諸果。”難兜的分佈區在帕米爾以南,為農耕定居民族,族屬不詳。
西域蔥嶺諸國大部為氐、羌族的游牧行國。其西靠塞種,故不排除有塞種人分佈在這一地區。
西域蔥嶺西諸國

大宛


古西域國名。《漢書·大宛國傳》載:“大宛國,王治貴山城。去長安二千二百五十里,戶六萬,口三十萬,勝兵六萬人。副王、輔國王各一人。東至都護治所四千三十一里,北至康居卑闐城千五百一十里,西南至大月支六百九十里,北與康居,南與大月氏接,土地、風氣物類,民俗與大月氏、安息同。”由此可見大宛已為塞種。其經濟特點是“有麥田”而且善釀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年不敗。俗嗜酒,以苜蓿喂馬,故有良馬。國內有別邑七十餘。汗血馬傳為先天之馬。大宛的分佈區在今吉爾斯坦共和國西北,伊塞克湖西南,費爾干納盆地。貴山城即今之中亞卡散賽,漢遣李廣利伐大宛到貳師城取馬(今吉爾吉斯西南馬爾馬哈特),因拜貳師將軍。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大宛降漢,進一步密切了經濟文化交流。東漢初,曾附屬於莎車,西晉時,仍繼續遣使貢汗血馬。南北朝時,稱破洛耶。唐天寶三年(公元七四四年),改其國為寧元,封宗室女為和義公主,妻其王。大宛原名拔汗那。

桃槐


古西域國名。《漢書·桃槐國傳》載:“桃槐國,王去長安一萬一千八十里。戶七百,口五千,勝兵千人。”其分佈地不詳,或謂在今新疆阿賴山北。

休循


古西域國名。《漢書·休循國傳》載:“休循國,王治鳥飛谷。在蔥嶺西,去長安萬二百一十里,戶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勝兵四百八十人。東至都護治所三千一百二十里,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民俗衣服同烏孫,因畜隨水草,本故塞種也。”休循的分佈區在今塔吉克、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坦三國交界處。

捐毒


古西域國名:《漢書·捐毒國傳》載:“捐毒國,王治衍敦谷。去長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戶三百八十,口千一百,勝兵五百人。東至都護治所二千八百六十一里,至疏勒、南與蔥嶺聯,無人民。西上蔥嶺,則休循也。西北至大宛三百里,北與烏孫接。衣服類烏孫,隨水草,依蔥嶺,本塞種也。”捐毒的分佈區在今新疆喀什以西至吉爾吉斯坦和塔吉克連接地帶。文中無人民有誤,應為無人跡。衍敦谷在休循鳥飛谷之東南。
以上五十國在兩漢期間都受漢朝羈縻治之,屬西域都護府統轄,《漢書·西域傳》載:“最(應為舉)凡國五十。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緩,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戈之屬,皆以絕遠不在數中,其來貢獻,則相與報。”
前面記述的大月氏,小月氏,烏孫三國亦均不在五十國之內。
在蒲類國的記述中有“大量移支國人遷入”一句,移支國在《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東漢圖說中均未標明。又有墨山國今新疆塔里木農場六場境內。捍國(在今新疆策勒縣北古且未國東)也未標明。不知《漢書?西域傳》中有無移支國、墨山國。
捍國。在王文光先生著《中國古代民族識別》(一九九七雲南大學出版社版)一書中亦有記載。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時期,西域各族亦不例外,西漢時的五十餘國已並為五、六個大國。且末、小宛、精絕樓蘭等國已併入鄯善,戎盧、扜彌、疏勒。皮山同時已併入於闐;尉犁、危須、山國等皆屬焉耆;姑墨、溫宿,尉頭等併入龜茲;莎車,西夜,依耐、蒲犁、捐毒、體循等併入疏勒;車師,后被北涼進入西域之沮渠無諱兄弟攻滅。後為高昌。高昌又為地名,國名,族名,高昌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高昌族是一個胡華混合的新的民族。

高昌


古西域族名地名、國名。漢時為車師前國都城。又為戊已校尉屯田地。公元四四二年,北涼沮渠無諱率餘眾占高昌稱王。四六0年柔然滅沮渠立漢族大姓闞伯周為王。四九七年改立張孟明為王。後為國人所殺,改立馬儒為王,又被殺,改立麴嘉為王,傳九世十王為唐所滅,改稱西州。高昌曾服屬於柔然、高車突厥回鶻西遷后,為回鶻佔領、稱高昌回鶻,唐時曾與之聯姻。
高昌地處吐魯番盆地中心,經濟十分發達。是一個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兼而有之的民族群體。《北史?高昌國傳》載:“高昌,地多石磧,氣候溫暖、土地良沃,谷麥一歲再熟。宜蠶,多五果,又饒漆。有草名羊刺,其上生蜜,而味甚佳。引水灌田,出赤鹽,白鹽。赤鹽味美,白鹽形如玉。國人取以為枕,貢之中國,又多蒲桃(葡萄)酒。”高昌很早以前就知道種棉和織棉布(當時叫白氈布)。後周廣順元年(九五一年),一次運到開封的棉布就有一千三百二十九段。高昌人還掌握了鍊鋼術,鋼鐵製品非常之多。
由於有大量華人進入高昌,在文化,習俗上表現為胡、華混合。《北史》又載:“服飾,丈夫從胡法,婦人裙襦,頭上作髻,其風俗政令,與華夏略同,文字亦華夏,兼用胡書,又置館教弟子,有《毛詩》、《論語》、《孝經》雖習讀之,而皆用胡語”。強盛時,曾統有南、北突厥餘眾及大、小眾熨以及樣磨,葛羅祿、黠夏斯等族。
宗教信仰方面既信從波斯傳來的原始宗教(摩尼教),又信佛教,史書稱之為“俗事天神,兼信佛法。”

朱俱波


古西域國名。又名朱居半,北涼詛渠之後,王為疏勒人。都葉城。漢時為西夜國地。唐時,屬西突厥五俟斤哥舒部,后屬於寘。其時,朱俱波下仍有西夜,蒲犁、依耐、烏秅等小國,于寘之下仍有戎盧,拘彌、渠勒、皮山,精絕諸小國。
西域外一度內附或和我國有密切關係的諸國。

康國


古西域國名。西漢時名康居。隋唐時對今中亞阿姆、錫爾河流域九姓政權總稱為康國。據《新唐書》載:“九姓為康、安、曹、石、米、何、火尋、戊地、史。”舊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甘肅臨澤縣境內),祖先為月氏人,西遷后支庶分居各地,故稱昭武九姓。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六世紀后屬西突厥。唐高宗記徽年間(公元六五0——六五五),康等皆內附,唐於其他分置康居,大宛都督府和南謐,佉沙,貴霜、安息等州,又設康居羈縻都督府(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城)統管,到八世紀中葉后,因大食勢力進入而廢,康國以後也不在唐版圖之內。玄藏《大唐西域記》稱康國為颯秣建,北魏時稱悉萬斤。

護密


古西域國名。在吐火羅境內,又名縛和,缽和、護偘(音侃)。王居塞迦審城(今阿富漢巴爾赫?巴爾赫又為大食東面將軍呼羅珊駐地)。北臨烏滸河。東西長千餘里,南北不過四、五里。原屬大食。唐顯慶時內附。信佛教國人眼多碧綠,異於諸國,唐以其地為鳥飛州,封其王為沙缽羅頡利發為都督,刺史。地當安西四鎮入吐火羅要道。肅宗時賜姓李。《大唐西域記》名達摩悉鐵帝國。慧超至護蜜時,其王聞漢使至曾贈五言詩如下:“君恨西蕃遠,余嗟東路長。道荒宏雪嶺,險澗賊途倡。鳥飛驚峭嶷,人去偏(缺一字)梁。平生不捫淚,今日灑千行”。

俱密


古西域國名。公元六四二年朝唐,高宗於其地置至拔州都督府,任國王為都督。

吐火羅


古中亞國名。漢時為大廈?地在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和塔吉克共和國之南,阿富汗東北的阿姆河上游。《大唐西域記》作賭貨邏。公元二世紀起先後臣服大月氏、秅(口厭)噠,突厥。后一度附唐,唐於其地置吐火羅道月氏都督府。八世紀後期,為阿拉伯所並。又傳大夏為吐火羅人所滅,吐火羅並非大夏

識匿


古西域國名。又名屍棄尼、瑟匿。傳為烏孫之後,分九部(又說為五部)。其中一部屬護蜜。其餘八部或四部各自為政。在護蜜北山中,王城在今新疆塔什干塔吉克族自治縣境內,唐封其王為大將軍,受蔥嶺守捉所管轄。

喝盤陀


古西域國名,又名蔥嶺國,渴飯檀,原為西突厥屬國。背靠徙多河(葉爾羌河西源)俗同佉沙。傳其先母為漢人,父為天神,自稱是中國之後。王住蔥嶺鎮,是吐蕃,西突厥爭奪之要道。后投吐蕃,國荒無人。

烏鎩


古西域國名。在喝盤陀之東,南臨徙多河,語言文字稱同佉沙。役屬喝盤陀。

漕矩吒


古西域國名。隋時名漕國。原名謝。唐時稱訶達羅支,武后時改名漕矩。王都鶴悉那(今阿富汗加茲尼),唐於此設條支都督府。

弓月部


古粟特族的一支。活動中心在伊犁九城之地的固爾扎(今新疆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塔拉奇城北之阿里馬破城)。是一個專門為西突厥各部從事襖教祭祀活動,同時來往於女國與咽麫(西突厥可汗經常駐蹕地)從事經商活動(販賣鹽、黃金、硃砂、麝香等)的部落,阿里馬破城、隋唐時叫弓月城。

塞種


古中亞西域族名,公元前二世紀以前分佈於伊犁河流域伊塞克湖附近。二世紀初因大月氏西遷侵入其地,部族分散,一部南下征服罽(音計)賓等地,留居故地的與以後入侵的烏孫人混合,其餘部眾與當地各族建立許多小國,我國史藉稱為塞族的人即斯基泰人。大約與西方和印度記載的塞西安人,薩爾瑪西安人和釋迦人為同族,語言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斯基泰人在滇國時期曾有二支進入雲南,后與滇東大、小涼山彝族融合。

嚈噠


古西域國名。又名挹怛,挹寘,初名滑國,一般認為是和大月氏混血的匈奴人,東羅馬史學家稱之為“白匈奴”。公元四八四年擊敗波斯建國,都拔延底城(今阿富汗北伐濟納巴德)。居民從事農業、畜牧業。以後又征服康居、疏勒、于寘等國。公元五一六——五五八年與中國梁、北魏、西魏、北周均有友好往來,後為西突厥所滅。
隋、唐時,西域蔥嶺內外,仍有數十小國,均受西突厥,大食統治,唐滅西突厥後,中國版圖比漢時還要大,勢力到達蔥嶺以外中亞地區。除西突厥余部,原西域各國均屬唐管轄外連同吐火羅境內諸小國,突厥大食原來統轄三國亦皆內附,現將昭武九姓再分述如下:

康國


唐稱颯秣建國。玄藏《大唐西域記》載:“周千六七百里,東西長,南北狹?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今撒馬爾罕)。”極險固,多居人。異方寶貨,多聚於此。土地沃壤稼穡備植,林樹蓊鬱,花果滋茂,多出善馬。機巧之技,特工諸國。氣序和暢,風俗猛烈。凡諸胡國,此為其中,進止威儀,近遠取則。其王豪勇,鄰國承命,兵馬強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猛烈,視死如歸,戰無前敵(“赭羯”突厥語“戰士”之意)”。

石國


石國又名者舌、赭石、柘支。王都在今塔什乾地界,周千餘里。西臨葉河(即葯殺水),有城邑數十,各有君
長,無總主。原屬突厥。

米國


米國,唐言弭秣賀國。周四五百里,據川中,東西狹,南北長,土宜風俗,同颯秣建國。地在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朱馬巴扎爾。

東安國


東安國,又名喝捍。土宜風俗,同颯抹健。地在今烏茲別克布哈拉東北。

西安國


西安國,又名伐地國。地在今烏茲別克布哈拉西。

中安國


中安國,又名捕喝,地在今烏茲別克布哈拉。

何國


何國,又名屈霜你迦國,地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北。

史國


史國,又名羯霜那,又名利。地在今烏茲別克沙赫里夏勃茲,又為粟特國活動地。

火尋國


火尋國,地在布哈拉西北,阿姆河下游,王都在希瓦,元時稱花刺子模。

曹國


東曹國,在今烏拉秋別,西曹國在今撒馬爾罕、西北伊什特罕。曹國又名劫布咀那國。東曹又名率都沙那。
以上,風俗習慣均同康國。

絲路歷史


從公元前一二七年至一一九年,經過對匈奴的三次戰爭,漢王朝鞏固了對西域的統治,南北絲綢之路完全打通,不僅打敗了匈奴,還打敗了親匈奴的樓蘭、姑師,還降服了大宛,公元前一一九年漢武帝再次派張騫組織一個三百的人探險隊,每人各備馬兩匹,帶牛羊一萬頭,和價值一億的金帛貨物出使烏孫國。張騫到烏孫后又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此後又連年派出許多使官到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裏海之間)、條支(安息屬國)、黎軒(即大秦)諸國去,漢文化也隨之廣泛地傳播到遙遠的西方。
絲綢之路通了一個世紀之後到東漢光武帝至安帝時出現了三絕三通的局面;
第一次絕——公元一六年至七三年,原因是王莽亂后,西域怨叛,各國又役屬於匈奴,國內元氣未復,避免與北匈奴接觸。
第一次通——公元七三年至七七年漢明帝使竇固等,擊走北匈奴,取伊吾(今喀密)隔絕五十八年之後的西域交通恢復。漢置屯田都尉后,又設宜禾都尉,建立起玉門關外的立足點,同年,班超帶領三十六名使士出使西域,殺鄯善國匈奴使官,于寘國殺匈奴監督官,鄯善、于寘國王都遣子入侍。
第二次絕——公元七七年至七九年,原因是不願引起對北匈奴的戰爭,放棄伊吾。
第二次通——公元九一年至一0七年,竇憲大破北匈奴,斑超經營西域完全成功。
第三次絕——公元九一年至一0七年至一二四年,原因是漢官腐敗、庸劣,被北匈奴及一部分西域國家攻擊,朝廷召回漢官。
第三次通——公元一二四年以後班超第三子班勇又擊走北匈奴,漸成半通狀態。
班超奉召將回國時,從漢諸國大為震動。疏勒國大官黎弇(音yan)怕龜茲又來報復,撥刀自殺,于寘國王、侯大臣抱住班超的馬腳,號泣不讓走。班超與所率三十六人見狀只好留了下來。公元八0年漢章帝派徐韓率兵一千人支援班超,超率西域諸國兵二萬五千人,大破龜茲等國五萬人。公元九0年,班超率龜茲等國八國兵七萬人連同漢吏士商賈一千四百人破焉耆,蔥嶺東西路通,西域五十餘國全部內屬。一0二年,班超奉召回國,不久病逝,時年七十一歲。後來北匈奴殘部又征服西域諸國,連年寇邊,威脅河西四鎮,事實教訓朝官們“棄西域則河西不能自存。”公元一二三年,漢安帝使班勇率將士五百人出關經營西域。一二六年班勇大破北匈奴呼衍王,北匈奴向西逃遁,蔥嶺以東諸國又來歸附。一二七年黑暗、昏庸的朝廷又說班勇有罪、召還下獄。此後漢在西域的政治勢力逐削弱,班勇的後任任尚更不聽班勇的意見,任意胡來,無所作為,漢遂盡失西域。班超率三十六人,班勇率五百人出關,都建立了卓越的功勛,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也建立了卓越的功勛,他們的成功不單是靠他們的智勇。主要是有漢王朝通西域以及西域諸國有脫離北匈奴統治與漢交通的願望,兩個願望結合起來,就表現出一股強大的力量,這就是歷史的趨勢。
西域是漢與匈奴關係本身安危,勢所必爭的地區。漢置河西四郡割斷匈奴與西羌的聯繫,關中形勢穩定了。西域諸國內附,割斷匈奴的右臂,河西形勢穩定了。與漢相反,匈奴失去西羌的援助,由強變弱,失去西域的賦稅,由富變貧,匈奴貧弱,漢才有可能擊敗匈奴,取得北方邊境的安寧。從自衛觀點來看,漢通西域是完全必要的,匈奴奴役西域諸國“斂財重刻,諸國不堪命”,諸國人民和大部分統治者都盼望得到漢的保護,從西域人民的要求來看,漢通西域也是完全合理的,由於通西域,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經濟也繁榮起來,西域的許多農作物和家畜傳到中國內地,如汗血馬、萄桃、胡桃、苜蓿、蠶豆、石榴等十多種增加了中國的財富,張騫還傳來《摩珂兜勤》一曲,樂府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朝廷用作武樂。西漢晚期,印度佛教、哲學與藝術通過大月氏傳入中國。希臘、羅馬的繪畫也在公元一世紀中傳到天山一帶,而中原的穿井、開渠法使沙漠地區得到灌溉。
絲綢、陶瓷、漆器、鋼鐵製品以及冶鍊技術,打井、作兵器技術等,同時也傳到西方和印度。公元前四、五世紀時希臘人就稱中國為塞里斯(意為“絲國”)。通西域后,絲的輸出更多,主要是靠安息商人傳輸到歐洲。
但是漢在征服匈奴過程中殺人過多,也是不對的。從漢失西域和唐失西域來看:原因大致都是相同的。朝廷和官吏皆昏庸、腐敗、聽信讒言,濫殺無辜,驕傲自大,重賦厚欲,最後不僅失去西域民心,連自己也走向亡國之路,這也是大勢所趨,教訓十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