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豆的結果 展開

漢語常用字

豆,漢語常用字,讀音dòu,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時代。基本含義為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豆科;引申含義為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俎豆。

豆的常用組詞為豆子。包含豆的常用成語為目光如豆。

文字源流


豆徠
豆徠
象形字。古代的豆是像高腳盤一樣的器物,一般用來盛肉類的食物。“豆”的古文字就是這類器物的象形或縮影。不論什麼質地、什麼形制的豆,都有像盤一樣的“腹”,可供把持的“校”,作為底部的“鐙”。甲骨文(圖1、3、4)豆字較少見,從豆的字如登、豊、豐等則屢見,其中的“豆”也是有蓋無蓋並存,大同小異。金文也是這樣。這些“豆”,只有一個無蓋(圖1),其餘都是有蓋的,最上端的一橫就代表蓋。由此可見,商周時代的豆大體上是有蓋的。“圖A”“圖B”代錶盤形的豆腹,中間一小橫像食物盛在豆腹之內。圖C或圖D代表豆中央直的部分,即校,俗稱柄,下面一橫就是豆的底,即鐙,又稱跗。戰國陶文(圖10)豆字與金文基本相同,只是無蓋——頂部沒有一橫而已。由陶文可證,《說文》所載古文是有根據的,實際就是戰國文字。小篆承商周古形,豆腹形寫成橢圓,上有平行的長橫。秦漢隸書從小篆,至東漢始變原像高柄的“圖C”形為倒八形“丷”。
豆既然是盛食物的器具,就有一定的容積,所盛的東西也有一定的重量,所以古代的“豆”又是一種量器的名稱。《左傳·昭公三年》記載齊國原有四種量器:“豆、區、釜、鍾”,豆列首位,四升為一豆,四豆為一區。近代出土的齊國陶文,屢見“王豆”“公豆”,說明這些豆是設在關、廩的標準量器,是公用的。又由此引申,豆還是計重量的單位,有的書上說“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可見是分量極輕的一個單位,但不常用。
用作豆科植物的“豆”,原來不叫豆,而叫“尗”(shū),把尗撿起來,就是“叔”,加上個草字頭,便是典籍里通用的“菽”。《左傳·成公十八年》“不能辨菽麥”,《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菽”,菽指的都是現代所說的豆。據清人錢大昕研究,古音舌頭舌上不分,菽與豆的古音本相近,後來漸漸通用,大概到秦漢之際,就開始把菽稱作豆了。如《漢書·楊惲傳》說:“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箕。”所謂種一頃豆就是種一百畝豆類作物。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豆
書寫提示
豆
➊上窄下寬,左右對稱。❷首筆橫居上居中,“口”底部在橫中線。❸點、撇分列豎中線左右,末橫兩端超出上部。
書法欣賞
豆

基本釋義


● 豆 dòu ㄉㄡˋ
1. 雙子葉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樹」、「黃豆」、「綠豆」、「紅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統稱豆類植物,亦指這些植物的種子:~科。~子。~莢(豆角兒)。~漿。~綠。煮~燃萁。目光如~。
2. 形狀像豆粒的東西:土~兒。
3. 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狀像高腳盤:俎~。
4. 姓。

詳細釋義


◎ 豆
荳 dòu
〈名〉
● ●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腳盤,或有蓋。漢字部首之一,從「豆」的字或與食器有關。或與豆類有關。本義: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皿)
● ● 同本義。形似高足盤,或有蓋。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盛行於商周時,多陶制,也有青銅製或木製塗漆的。後世也作禮器 [standing cup]
豆,古食肉器也。——《說文》
卬盛於豆。——《詩·大雅·生民》
● ● 又
於豆於登。
籩豆大房。——《詩·魯頌·閟宮》
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爾雅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禮•考工記》
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 ● 又如:豆俎(指古代祭祀用的禮器);豆籩(古代宴會和祭祀時盛放食物的器皿。木製的叫豆,竹制的叫籩)
● ● 古代容器 [vessel]。亦為容量單位,四升為一豆
四升為豆。——《左傳•昭公三年》
● ● 又如:豆登(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較淺)
● ● 「豆」假借為「菽」,豆類植物的總稱 [bean]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四月時雨降,可種大小豆——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豆》
● ● 又如:扁豆;黑豆;豆觴(豆肉觴酒的簡稱);豆腐飯(舊稱家常便飯);豆腐牌兒(賣豆腐的布招);豆糜(煮豆為粥);豆苗(豆的幼苗);豆剖瓜分(比喻疆土分裂);豆秧(豆的幼苗);豆藤(豆類植物中蔓生種的莖桿)
● ● 古代重量單位 [a weight unit]。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十六黍為一豆。——《說苑辨物》
● ● 樣子像豆的東西 [sth.resembling a bean]。如:豆姑娘(小姑娘);豆火(指火小如豆);土豆;豆肉(指一豆所盛之肉)
● ● 姓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五】【豆部】徒候切(dòu)
古食肉器也。從口,象形。凡豆之屬皆從豆。
?,古文豆。
說文解字注
古食肉器也。《考工記》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左傳》曰:“四升為豆。”《周禮·醢人》:“掌四豆之食。”
從囗。音圍,象器之容也。
象形。上一象幎也。《特牲》“籩巾以綌纁裏”,《士昏》:“醯醬二豆,菹醢四豆,兼巾之。”《士喪》“籩豆用布巾”,是也。下一象丌也。《祭統》注曰“鐙豆下跗”是也。丨丨象骹也。《祭統》曰“夫人薦豆執校。”校者,骹之假借字,注云:“豆中央直者”,是也。豆柄一而巳,兩之者,望之則兩也,畫繪之法也。《考工記》曰:“豆中縣。”注“縣繩正豆之柄”是也。豆柄直立,故豎、侸、豈字皆從豆。徒?切,四部。
?,古文豆。鍇本如此作。《玉篇》亦曰“?,古文”,當近是。
廣韻
徒候切,去候定 ‖豆聲侯部(dòu)
豆,谷豆,《物理論》云:“菽者,眾豆之名也。”又姓,後魏有將軍豆代田。徒候切。十六。
【校釋】原脫切語上字,蓋誤以“豆代田”之“田”為切語上字,四庫全書原本切語正作田候切。然《廣韻》一書不以“田”為切語上字,故依四庫全書重修本及《王韻》各本、《唐韻》補“徒”字。豆代田,人名,《後魏書》卷三十有《豆代田傅》。眾豆,原作“眾豆”,據鉅宋本、楝亭本、元泰定本、四庫全書本改。

康熙字典

【酉集中】【豆部】豆·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0
古文:?、?、?
(dòu)《唐韻》徒?切。《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並音竇。《說文》:古食肉器也。《爾雅·釋器》:木豆謂之豆。《書·武成》:執豆籩。《詩·小雅》:為豆孔庶。《公羊傳·桓四年》:諸侯曷為必田狩。一曰乾豆。註:豆,祭器,狀如鐙。《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獻豆。註:楬,無異物之飾也。獻音娑,疏刻之也。
又《禮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諸公十有六,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又《鄉飲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旊人為豆,實三而成觳,崇尺。註:崇,高也。豆實四升。《史記·樂書》:簠簋俎豆,禮之器也。
又揚子《方言》:陳、楚、宋、衛謂桮落為豆籠。註:盛桮器籠也。《集韻》:或作梪、䇺。
又《韻略》谷也。《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周禮·天官·大宰》:“三農生九穀”。註: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為九穀。《禮·投壺》: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干寶《晉書》:駑馬戀棧豆。
又《博雅》:天豆,雲實也。
又巴豆、海紅豆,皆藥名,出巴蜀。
相思子,一名紅豆。
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別一種也。俗作豆,非。
又《說苑·辨物篇》: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
又官名。《南齊書·魏虜傳》:北魏置九豆和官。
又地名。《北史·周文帝紀》:文帝伐魏,至盤豆,拔之。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隴右道有白豆州。
又姓。漢光武時,關內侯豆如意,後魏長廣王豆代田。
又複姓。北周豆盧寧,本姓慕容氏,歸魏,賜姓豆盧氏。
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紇豆陵氏。
(dǒu)又《正韻》當口切。音斗。《玉篇》:量名。《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食一豆肉,飲一豆酒。註:豆,當為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傳·昭三年》豆、區、釜、鍾之類,當音斗。後人誤讀為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㪷,蓋譌並耳。
(xiū)又《字彙補》思留切。讀作羞。《周禮·天官·臘人》:凡祭祀共豆脯。註:脯非豆實,豆當為羞,聲之誤也。《釋文》:豆,音羞。
又《韻補》:葉動五切,音杜。柳宗元《牛賦》:皮角見用,肩尻莫保。或穿緘縢,或實俎豆。豆葉保,保音補。
又葉田故切,讀作渡。《詩·小雅》: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音學五書》:豆葉孺。
又山名。《後漢·郡國志》:唐縣有都山。一名豆山。今關中人讀豆為渡。《說文》:豎、侸、裋皆以豆得聲。樹字從壴,亦以豆得聲。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母韻母
先秦高本漢系統u
王力系統dɔ
董同龢系統ûɡ
周法高系統dew
李方桂系統dugh
東漢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ə̯u
擬音/王力系統dəu
擬音/董同龢系統u
擬音/周法高系統dəu
擬音/李方桂系統də̆u
擬音/陳新雄系統ou

韻書集成

韻書名稱字形小韻韻攝聲調韻目聲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去聲五十候開口呼一等全濁徒候切dʰu
集韻去聲五十?開口呼一等全清大透切dəu
禮部韻略去聲?大透切
增韻上聲當口切
去聲?大透切
中原音韻去聲尤侯開口呼全清təu
中州音韻去聲尤侯唐漏切
洪武正韻上聲十九有全清當口切tou
去聲十九宥全濁大透切d‘ou
分韻撮要陽去第五修叟秀

簡介


豆
拼音:dòu 注音:ㄉㄡˋ
部首:豆,部外筆畫:0,總筆畫:7
五筆86&98:GKUF
倉頡:MRT
四角號碼:10108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C46豆 #dòu

字義


◎ 豆
豆 dòu
〈名〉
豆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腳盤,或有蓋。漢字部首之一,從“豆”的字或與食器有關。或與豆類有關。本義: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皿)
古文形體
古文形體
2. 同本義。形似高足盤,或有蓋。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盛行於商周時,多陶制,也有青銅製或木製塗漆的。後世也作禮器。
豆,古食肉器也。——《說文》
卬盛於豆。——《詩·大雅·生民》
● ● 又
於豆於登。
籩豆大房。——《詩·魯頌·閟宮》
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爾雅》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禮·考工記》
若所市於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明· 劉基《賣柑者言》
● ● 又如:豆俎(指古代祭祀用的禮器);豆籩(古代宴會和祭祀時盛放食物的器皿。木製的叫豆,竹制的叫籩)
● ● 古代容器。亦為容量單位,四升為一豆
四升為豆。——《左傳·昭公三年》
● ● 又如:豆登(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較淺)
● ● “豆”假借為“菽”,豆類植物的總稱;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宋·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四月時雨降,可種大小豆——後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豆》
● ● 又如:扁豆;黑豆;豆觴(豆肉觴酒的簡稱);豆腐飯(舊稱家常便飯);豆腐牌兒(賣豆腐的布招);豆糜(煮豆為粥);豆苗(豆的幼苗);豆剖瓜分(比喻疆土分裂);豆秧(豆的幼苗);豆藤(豆類植物中蔓生種的莖桿)
● ● 古代重量單位。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十六黍為一豆。——《說苑辨物》
● ● 樣子像豆的東西。如:豆姑娘(小姑娘);豆火(指火小如豆);土豆;豆肉(指一豆所盛之肉)
● ● 姓
姓氏
豆姓出自熊姓,春秋時楚國公族後裔,至漢朝有豆如意,其子孫遂為豆氏。豆姓分佈
河北邯鄲市永年縣張西堡鎮豆下鄉村,該村大約有2000的人口。豆姓佔大多部分
該村是永年無公害蔬菜的生產地,該村擁有3000多公頃大棚無公害蔬菜。
陝西咸陽市永壽縣豆家鎮,豆姓人口也佔全鎮的絕大多數,該鎮為遠近聞名的“蘋果之鄉”。
在河北省南和縣城西有個豆村,村裡居民大都姓豆;
在邢台開發區有個叫和會的村莊,村裡也有較多姓豆的。
總體來時,豆姓在河北邢台還是比較多的。

方言集匯


◎ 粵語:dau2 dau6
◎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teu5 [客英字典] teu5 [海陸豐腔] teu6 [寶安腔] tiu3 [沙頭角腔] teu5 [東莞腔] teu3 [梅州腔] teu5 [陸豐腔] teu6 [客語拼音字彙] teu4
◎在江蘇漣水、響水一帶的方言里,“豆”表示肯定、贊同的意思,即為“是、對”。

常用片語


◎豆瓣dòubàn
[valve;halves of a bean] 豆類去皮后可分開的子葉。
◎ 豆瓣兒醬 dòubànrjiàng
[broad bean sauce] 以大豆或蠶豆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帶有豆瓣兒的醬。
◎豆包dòubāo
[steamed bun stuffed with sweetened bean paste] 以甜的紅豆糊為餡作成的包子。
◎豆餅dòubǐng
[soybean cake;bean cake] 從大豆榨油后所得油餅,可做飼料、肥料。
◎豆豉dòuchǐ
[fermented soya beans;black bean sauce] 把黃豆或黑豆泡透蒸熟或煮熟,經過發酵而成的食品,可以調味,也可入葯。
豆粉dòufěn
[bean powder] 豆子經加工而成的粉狀細末。
◎ 豆腐 dòufu
[bean curd,bean cheese]豆漿煮開后加入石膏或鹽滷使凝結成塊,壓去一部分水分而成的食品。
◎豆腐腦兒dòufunǎor
[jellied bean curd] 豆漿煮開后,加入石膏而凝結成的半固體。
◎ 豆腐皮,豆腐衣 dòufupí,dòufuyī
● ● [skin of soya-bean milk]∶煮熟的豆漿表面上結的薄皮,揭下晾乾后供食用。
● ● [thin sheets of bean curd] 〈方〉∶千張
◎豆羹dòugēng
● ● [bean paste]∶用豆粉加水及調料煮或蒸成的糊狀食品。
● ● [tiny as a grain of bean paste]∶像一豆之羹,比喻微小。
◎豆莢dòujiá
● ● [legume]∶豆類的果實。也說豆角兒——主要用作菜肴。
● ● [husk;pod]∶[種子或仁的] 外皮、殼或莢;尤指干外皮、干殼、干莢
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饑。
◎ 豆漿 dòujiāng
[soya-bean milk;soya milk] 用水沖的大豆粉或磨得很細的大豆漿。
◎豆醬dòujiàng
[bean sauce] 將大豆浸泡煮熟磨碎后,加醬、曲、鹽等發酵製成的副食品。
◎ 豆角,豆角兒 dòujiǎo,dòujiǎor
[fresh kidney beans]豆莢的俗稱——多指鮮嫩可做菜的
◎豆秸dòujié
[legume straw] 豆類植物的莖桿
◎豆科dòukē
[Leguminosae;bean family] 雙子葉植物薔薇目中一個十分大的科,其中包括草本、灌木、喬木和藤本植物,通常,花高度不規則,果為莢果或節莢,根常具根瘤,內含有固氮細菌。本科被分成幾個亞科,但在某些分類中認為是獨立的科
◎豆蔻dòukòu
● ● [cardamon amomum]∶白豆蔻( Amomum cardamon )的別稱,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外形像芭蕉,果實扁球形,種子像石榴子,有香味
● ● [cardamon]∶白豆蔻的果實和種子的俗稱,可以入葯
● ● [simile of the girl;teenage of girls;hudding beauty]∶比喻少女
娉娉婷婷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杜牧《贈別》
◎豆蔻年華dòukòu-niánhuá
[maiden years;teenage of girls;budding beauty] 喻指十三、四歲的姑娘。
◎ 豆綠 dòulǜ
[pea green] 綠色,如同青豆一樣
◎ 豆面 dòumiàn
[bean flour] 用兩種以上豆子磨成的麵粉,俗稱雜麵
◎豆娘dòuniáng
[damselfly] 構成蜻蜓目束翅亞目的昆蟲,像蜻蜓而小。常在水邊或草地上飛行,吃小蟲
◎ 豆萁 dòuqí
[beanstalk] 豆秸的俗稱
◎豆青dòuqīng
[pea green] 豆綠
◎ 豆蓉 dòuróng
● ● [fine bean mash used as stuffing in cakes]∶用煮熟的豌豆、大豆或綠豆曬乾后磨成粉,加糖製成做糕點的餡兒
● ● [fine bean mash used as stuffing in cakes]〈方〉∶木豆
◎豆乳dòurǔ
● ● [soya-bean milk]∶豆漿
● ● [fermented bean curd]∶豆腐乳的俗稱
◎豆沙dòushā
[puree;sweetened bean paste] 用紅小豆、紅豇豆或雲豆煮爛搗成泥或干磨成粉加糖而成的食品,用做點心的餡兒
◎豆芽dòuyá
[bean sprouts] 綠豆、黃豆等生成的芽
◎ 豆油 dòuyóu
[soybean oil;soya-bean oil;soy oil] 淡黃色的乾性或半幹性油,用壓榨或用溶劑提取的辦法從大豆中獲得
◎豆渣dòuzhā
[bean dregs;residue from beans after making soya bean milk] 制豆漿剩下的渣滓,可做飼料
◎ 豆渣腦筋 dòuzhā nǎojīn
[a very stupid person] 腦子好像豆渣,比喻極其愚蠢的人
◎豆汁dòuzhī
● ● [a fermented drink made from ground beans]∶制綠豆粉時剩下的汁,味酸,可做飲料
● ● [soya-bean milk] 〈方〉∶豆漿
◎豆子dòuzi
[beans or peas] 各種豆科作物(如豌豆和黃豆)的可食種子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豆苗、土豆、豆角、大豆、綠豆、黃豆、豆沙、豆芽、豌豆、豆蔻

相關成語

煮豆燃萁、豆蔻年華、撒豆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