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
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
目錄
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民國20年(1931年)4月在上海成立,地址在法租界西南端祁齊路320號。該所由日本政府用庚子賠款等項目設立,名義上由中國、日本學者共同組成,實際由日方完全控制,是日本侵華的一個科研機構。
一、沿革
日本政府在第四十六屆議會上提出了對中國文化事業的特別會計法律案,準備拿出一部分賠償金,作為文化事業的投入。事業的核心是在上海建立自然科學研究所以及在北京設立人文科學研究所和圖書館。日本政府在第四十九屆臨時議會(1923年)上宣布為了這個新建築物的建造,決定從1923~1929年間撥出經費總額為535萬元,作為協助施行的費用。同年9月外務省派遣朝風岡事務官到上海,和當時的駐上海總領事矢田七太郎一同著手準備研究所的場地購買工作。另一方面,支那文化事業調查會委員大河內博士依專家的觀點,對場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同年12月買下了位於法租界徐家匯路和祁齊路的交叉點的大約55畝(11000坪)的土地,又於民國14年(1925年)春天,補買了鄰接的土地400坪。在民國16年2月買下了鄰接的毛拉氏擁有的土地約45畝(約9000坪),獲得了足夠多的場地。
研究所正館的建築設計以伊東忠太和內田祥三兩位博士為主,在入澤、山崎和大河內等3位博士的參與指正下較快地完成了大體上的設計。由新林記建築事務所建造。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創設初期,成立中日兩國委員聯合大會。
日本方面的委員:子爵大河內正敏、山崎直方、岸上鎌吉、新城新藏、入澤達吉、林春雄、慶松勝在衡門、矢田七太郎、瀨川淺之進。中國方面的委員:秦汾、鄭貞文、胡敦復、伍連往、余嚴、章鴻劍、文元模、朱家驊、謝應瑞、嚴智鍾。
民國14年12月,東方文化事業上海委員會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會,中國委員嚴智鐘被全場一致推舉為臨時委員長。接著,通過了上海委員會章程。決定由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組織大綱,這對於研究所的設立,踏出了具體的更大的步伐。之後,自然科學研究所進入了預備研究階段,決定了研究事項及其主要負責人,
中藥的研究 慶松委員(日)一餘嚴(中)
重力及地磁氣的測定 新城委員(日)一文元模(中)
楊子江魚類生物學的測定 岸上委員(日)一嚴智鍾(中)
楊子江以南地區的地質學的研究 山崎委員(日)一章鴻劍(中)
天然無機化合物的規律的研究 片山委員(日)一鄭貞文(中)
中國的發酵菌類及發酵製品的研究 片山委員(日)一鄭貞文(中)
關於中國流行病、地方病的調查研究 林委員(日)一謝應瑞(中)
在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誕生過程中,日本加快了對華侵略戰爭,鑒於時局的惡化,已經公開宣布的研究所的開張儀式停止舉行。醫學博士橫手千代之助於民國20年4月1日就任第一任的所長,為了尊重上海委員會第一屆總會的決議——推舉中國人擔任所長,在日本人的所長前面加上“署理”2個字。這個署理所長的名稱,從橫手所長時代開始使用,一直延續到第二任所長、理學博士新成新藏所長任期內,以後由上海委員會決定改稱所長。在橫手所長就任的同時,原先從事各項預備研究工作的人員以及新近被錄取的人員全部於4月1日被任命為研究所的職員,其中研究員14人,主事1人,副主事1人,助手10人,書記3人,僱員6人,並進行了所員的強化和補充工作。到了6月末,職員全部開始工作,館內的各研究室、工場、圖書室、講堂、貴賓室、應接室、事物室的機械器具、圖書以及其他各種設備,也已安排妥當。
民國22年,研究所全部開展了研究工作。同年秋天,偽滿蒙學術調查團動員研究所參加,所地質學科研究員參加了這個團體,並擔負了對熱河地區的調查工作。所的物理學科研究員參加了民國23年在羅索茲島上因發生日食而組織的日食觀測團。
建所的時侯,曾計劃派遣所員赴歐美學習深造,因時局的關係拖后了。到民國23年逐漸開始派遣活動,每年1名,留學時間是1年。
民國23年10月2~6日,在南京召開第九次遠東熱帶病學會會議,橫手所長帶領6名所員出席了會議,並分別進行了學術演講。民國24年8月11~15日,在廣西省南寧召開中國科學社第二十次會議、中國工程師學會第五次會議、中國化學學會第三次會議、中國地理學會第二次會議、中國動物學會第二次會議、中國植物學會第三次會議的聯合大會,所物理、生物、衛生醫藥等各學科研究員5人在大會上進行了學術報告。同年11月,在廣東召開的中華醫學學會第三屆大會上,所衛生學研究室2名研究員出席並做了演講。
民國25年2月26日,前京都大學校長、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東方文化事業上海委員會委員新藏理學博士就任第二任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所長之職。
同年6月17日發生日食時,7名物理學科科員在所長的指揮之下,在呼瑪、齊齊哈爾以及瀋陽3個地方觀測地磁氣和地電流的變化情況;化學學科研究員從7月份開始,花了大約6個月的時間到四川進行旅行調查;地質學科研究員用了大約3個月的時間,從事中國北方調查旅行。
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研究所主要開展了如下工作。
(1)佔領地區內的圖書、文件的接收、保管工作,主要由事務所所員為主;
(2)佔領區內的學術標本的接收、保管,由地質、生物等學科科員來擔任;
(3)佔領地區的醫事關係,由病理、衛生、細菌等各個學科科員在所有的方面協助;
(4)所先後派了7名委員,參加上海臨時防疫委員會最初活動,即進行預防注射;
(5)與地面防疫相呼應,對海上船舶的檢疫,以細菌學方面的人員為主;
(6)棉花的改良試培,由肥田研究員負責在浦東農場開展試培工作;
(7)對中國中部的河流的水位、氣象的調查,由物理學科科員參加;
(8)獸醫部的細菌檢查,細菌學科的科員協助工作;
(9)接受化學試驗的操作任務,由化學、生物醫藥學科的科員擔任;
(10)參與中國文化教育調查及整理;
(11)電離層的測定,受海軍技術研究所的委託,由物理學科科員來擔當;
(12)衣、糧、藥劑方面,由與藥劑有關的生物醫藥學科科員來擔當。
民國28年以後,研究所為配合日本政府及軍方的侵略工作,進行了9次調查工作,即關於礦物資源的調查;關於供給水的調查;關於醫療防疫的調查;關於動物獸疫的調查;關於氣象的調查;關於陸、水地磁氣的調查;關於植物、森林的調查;關於外國權益的調查;關於各種文化事業的調查。
以後研究所的宗旨也從原來的學理探求而又增加了應用方面的研究,廢除研究所中的醫學部、理學部的稱號,擴大研究員行列中工學、農學出身的人員比例,主張在人員方面、研究課題實行重點傾斜的方針。從國家最需要解決的有關地方病的各個問題和有關礦產資源的各個問題考慮,準備從各個方面研究其發展計劃,設置了地方病調查委員會和礦產資源調查委員會。前者包括病理、衛生、細菌、藥物、生物、物理、化學等各個學科的研究員,後者包括地質、物理、化學、藥物、生物等各個學科的研究員。地方病調查委員會又分為瘧疾研究委員會、黑熱病研究委員會、寄生蟲調查研究委員會、長江風濕病研究委員會、濾過性病原體性疾病調查研究委員會等。礦產資源調查委員會又進一步分為煤炭調查研究委員會、螢石調查研究委員會等。除了這兩個調查委員會之外,農產品調查委員會、水產品調查委員會、治理河流委員會、中藥調查委員會、電波研究委員會也各按計劃展開了工作。
民國34年日本戰敗,9月中央研究院部分研究所遷滬,並接辦自然科學研究所。
二、出版物
為了向廣大學界人士介紹研究所的研究成果,發行兩種機關報,即《上海自然科學研究室簡報(簡稱簡報)》和《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日報(簡稱日報、英文或日文出版)》,向日本、中國、歐美及其他各國的主要學術研究團體、大學、圖書館和學會公布。同時,作為參考的出版物有:《中國文化情報》、《中國雜誌目錄索引》、《本研究所圖書雜誌分類目錄及增補篇目》。
三、各學科研究
(一)物理學科
物理學科日本方面的委員是新城新藏博士,中國委員是北京大學理學院院長文元模。物理學科佔有一層8室(面積240平方米)及第五層的3室及第四層的1室(面積110平方米)。此外,還決定設立地磁氣室、子午儀室、上觀測屋(設望遠鏡)、重力測定室、列品室。根據新城新藏委員的建議,學科的研究首先進行對大陸的生理力、地磁氣、經緯度的測量。
民國20年研究所正式成立后,學科正式任命速水頌一郎、東中秀雄為研究員。
民國21~23年,主要進行的研究有:在偽滿洲及日本進行地磁氣的測量;就揚子江的水位、流速等進行研究;觀測日食中的地磁氣的變化;小行星的軌道調查等,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尤其在一些研究課題中引入了微分方程式而令世人矚目。
民國24年,新城新藏所長接替了原所長,併兼任物理學科的研究員。學科除了繼續以上的一些研究課題外,主要的研究有:黃河流路變遷原因的研究;測定淄川等3處的地磁氣異常和淄川的重力偏差,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諸如:地質構造、帶磁的原因,是否有鐵礦,五台系的褶曲狀態的研究;與日食、地磁氣問題有關聯的電離層的研究;實施對茂山進行磁力探礦的工作;受中部派遣軍參謀部的委託,進行經緯度的測量等等。同期,加強了與中國及歐美學界的聯繫,進行了一系列學術交流,促進學科研究工作。
(二)化學學科
化學學科是屬理學部中的一個學科,籌建工作的委員是鄭貞文和片山正夫教授。
民國20年,學科職員選定。民國21年,設備的安置等雜務基本完成,正式研究時代開始。同年7月,岡田、張定釗前往山東採集放射性鋯石、鈉閃石及其火成岩的標本。民國22年,研究人員前往河北、察哈爾、山西三省採集黃土及火成岩標本,以後又數次前往。民國23年,岡田在浙江省杭州附近發現螢石,第二年即開始了大規模的收集等。為了達到研究目的,學科採取的第一種措施就是就地取材進行研究。例如,採集所內淺井水,進行放射性測定等。第二就是依靠官方和各企業支援的實驗品進行研究,拓展了研究範圍。學科還實行分工負責制,合田負責放射能測定;張定釗負責分光分析;岡田負責X光測定,由於各人負責的都是自己的專長,因此在研究上取得了一些建樹。
本學科在注重科學研究的同時,也很注意與中國及歐美學界的交往,互贈標本,進行學術交流等,為學科的順利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
(三)生物學科
生物學科的第一任委員是岸上鎌吉博士,由於他於民國18年去世,由矢部吉禎教授繼續領導各項準備工作。民國20年研究所建立之初,學科設置了5個研究室。
魚類研究室
該室在預備時期即已在岸上委員的指揮下開始進行揚子江魚類以及其他淡水生物的調查。民國16~18年,他3次赴揚子江進行實地調查。當時採集的標本,由木村重整理、研究,在民國23年用中文(《簡報》)、英文(《日報》)發表成果報告。此外,魚類研究室還進行了其他課題的研究,如木村對中國以及偽滿洲的淡水魚類、其他淡水動物的分類學或生態學的研究;富山進行的中支海產以及淡水產水產物的研究等,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昆蟲學研究室
研究室創立以來由大內義郎負責。因設備以及事變等原因,正式研究始於民國21年4月,一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另一方面努力激起學界對這方面研究的關心。
動物生理學研究室
植物生理學研究室
研究室以菌類的生理學研究為主,就有關中國絲狀菌的代謝生理進行研究,由肥田負責,並進行棉花的研究。此外,研究室進行以有用菌類的檢索、分離和利用為主的基礎研究。
植物分類學研究室
研究室創立以來由御江久夫負責。主要課題是《中國產顯花植物的分類學的研究》,研究範圍僅僅局限於揚子江下游的數省和福建省的一部分。
(四)地質學科
民國20年學科共有4位職員:清水三郎、富田達、尾崎金右衛門和佐藤舍三,以後又有小幡忠宏加盟,學科分為層位學研究室和岩石學研究室。
民國27年以後,學科的幾位主要研究員清水、富田、佐藤等相繼離所,代替他們的是渡邊新六、島倉乙三郎等4人。學科以調查資料為基礎而編纂的《中國礦產地一覽》一書則意外地受到各方面的歡迎,在朝鮮等地進行大量研究調查,取得豐富的成果。民國20~30年,學科在研究所外發表的研究報告達到73篇,其中富田達的論文29篇,清水三郎發表24篇報告。
(五)病理學科
學科設立之初,主任研究員是水野禮司,科員有小宮義孝、川名浩、楊述祖、陶熾孫等人。小宮與陶氏負責衛生研究室;水野、川名負責病理解剖學;楊述祖負責寄生蟲學。計劃研究的題目為《血液循環系統的報告》、《寄生蟲的研究》、《生態統計以及天然豆的調查》。
民國23年3月,楊述祖赴紹興、蕭山、杭州等地調查肥大吸蟲病,回來以後陸續發表《對組織細菌的反應》等幾篇有價值的論文;水野在漢口考察一些村莊發生的流行病;在所內,水野、楊氏和蕭氏等發表了《正常中國人的血液圖像(第一回報告)》等論文。
(六)細菌學科
民國18年,由當時昭和醫專的細菌學教授春日健造(陸軍軍醫少將)負責學科開設的各項準備工作。
建所之初,研究員是橫手所長、押尾乾夫,后又增加黑屋政彥和井村孝。在此期間,取得的成果有:在本研究所的刊物上發表了有關霍亂及赤痢菌型的3篇論文,有關結核病的3篇論文以及有關細菌化學的3篇論文。民國23年10月,黑屋及井村孝出席在南京召開的遠東熱帶病會議,並作了演講。
民國26年,研究事業得到繼續發展,其中有守山、大橋等的關於過濾性病原體等的研究報告,西村的關於霍亂菌體內毒素的研究報告等。
(七)衛生學科
在決定創立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的籌備大綱中並不設置衛生學科。民國20年9月由第一任署理所長、當時東京帝國大學衛生學教授橫手千代之決定設立,並任命東大衛生學教室值勤小宮義孝為創立準備員。
在研究所建所之初,其開設還只是個形式,學科實際只是病理學科內的衛生學研究室。在研究上突出三個主要方面,即研究中國地下風土的環境對居民健康的影響;對在中國居住特別是中國人的生活狀態的社會衛生學乃至生態統計學的研究;對在中國居住特別是中國人的體格、體力及作業能力進行研究,尤以第三方面為主,上海事變前完成了此項研究。民國22年開始寄生蟲的研究,首先調查中國中部特別是上海地區的寄生蟲蔓延狀況。以日本和華人學蟲、一般民眾的感染狀況、對家畜的感染狀況為主進行調查,此外,由病理學科病理解剖研究室的川名浩協同,進行有關在揚子江流域蔓延的有關肝臟肝蛭的研究。
(八)生葯學科
學科預備研究時期約2~3年,借用東大醫學部藥學科的一間實驗室進行研究。預備研究是從研究中藥開始的,民國17年僅中尾博士和曾廣方2名研究人員,此後又逐漸加入了青柳賢一等數人。此階段主要成果有:出版了中尾、木村共同編著的中藥照片集成第一輯;以中尾、曾廣方、袁淑範3人名義發表了約150種中藥的實驗結果。研究所正式竣工之後,生藥學科下設研究員3人:中尾、曾廣方、木村康一;助手:福島忠勝、楊毅、汪良寄共6名職員。學科事項由慶松勝左衛門和余嚴共同協商決定。
建所后1年多時間內因設備以及事變等原因,幾乎沒有時間從事實驗。直到民國21年後,研究才真正開始,進行了蕪花的結晶成分的研究等項目,研究成果有:中尾、曾廣方發表共同編寫的《蕪花的結晶成分》(第一份報告和第二份報告)及《簡蕪花素構造法》報告;中尾、福島共同編寫的《中藥丹參成分的研究》;在日本藥學雜誌發表汪良寄的《有關九香蟲油的研究》;曾廣方完成中藥蕪花新成分“蕪花素”的人工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