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于謙祠的結果 展開

于謙祠

杭州于謙祠

于謙祠,位於浙江省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西湖烏龜潭畔。于謙是明代的民族英雄,他和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雄”。

于謙祠為傳統型的祠堂建築,白牆灰瓦,朱漆大門,“於忠肅公祠”幾個隸書大字顯得莊嚴肅穆。祠堂共有三進,為前殿、正殿和後殿,前殿與正殿間,有南北廂房各一,廂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間,建築面積約900多平方米。

于謙祠是杭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幾年的規劃與建設,已形成了包括于謙祠、于謙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築與自然山林、綠地相結合的于謙祠景區。

歷史沿革


于謙祠[杭州于謙祠]
于謙祠[杭州于謙祠]
于謙(1398—1457),明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廷益,號節庵。祠內于謙像廷益。
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后,從兵部侍郎升任尚書,擁立景帝,反對南遷。
調集重兵,在北京城外擊退瓦剌軍。
次年(景泰元年),也先因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
景泰八年(1457年)“奪門之變”中英宗復辟,于謙以“謀逆罪”被殺,葬於三台山。
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謙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並在墓旁建祠紀念,取名“旌功祠”。
五百多年來,于謙祠屢毀屢建,現存建築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舊跡,格局尚屬完整,自1991年5月起,先後經四次修繕,至1998年,值于謙誕辰600周年之際,于謙祠重新對外開放。

建築布局


庭院里草木蔥蘢、綠樹成蔭,是一處清幽之所。
前殿闢為序廳,殿門兩側楹聯是林則徐所撰:“公論久而後定,何處更得此人”。
清朝嘉慶壬午年(1822)六月,林則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議集資整修于謙祠墓,並帶頭捐獻自己的官奉。
上懸匾額“百世一人”,是對於謙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
序廳正中一巨大石灰岩上鐫刻著前言,石灰岩造型取意于謙青少年時所作詩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正是于謙一生剛正不阿、兩袖清風高潔品性的真實寫照。
兩側牆上陳列于謙年表、于謙世系表,一張繪於清代的于謙夫婦像尤為引人注目。廳內還放置造型簡潔的案幾、椅等明式傢具以渲染氣氛。
正殿是于謙祠的主體部分,也是陳列最具特色的地方,通面寬21.8米,進深14.15米,。大殿正中是一座于謙全身立像,於公威嚴肅立,雙目炯炯,正氣凜然。
像高3.2米,基座1.3米,為海水浪花圖案。像后襯以由徐向前元帥書寫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懸掛乾隆御題匾額:“丹心抗節”,黑底金字,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憑弔于謙時所題。
殿柱上懸掛數幅頌揚于謙不朽功績的楹聯,均是明清時期的名家所撰,經當代書法家題寫。
大殿牆面為兩幅半圓大型浮雕壁畫,左側是“北京保衛戰”,右側是“土木堡之變”的有關場景,每幅畫相對獨立,但在整體上又呵成一氣,場面頗為凝重、壯觀,運用明暗變幻的燈光效果,再輔以鏗鏘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樂,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恍如置身於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塵土飛揚的古戰場,正與于謙一起抵禦外侮。
于謙祠[杭州于謙祠]
于謙祠[杭州于謙祠]
壁畫高3 米,寬46米,是經專家多次論證修改,在中國美術學院雕塑家王卓予先生的指導下完成。
壁畫突破了一般祠堂陳列的窠臼,使壁面不見柱子,與匾額、楹聯、塑像遙相呼應,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效果。
塑像背面的牆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干塊,其中包括湘鄉楊昌 題的線刻《明少保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像》碑一塊,袁枚題《重修於忠肅廟碑》殘碑九塊。
南北廂房分別作為兵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陳列明代的各種軍械,包括神機營用的火銃、火炮等。
明代的兵器門類多、數量大、製作精、技術高,有較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前殿與後殿間的天井裡,赫然立著一尊威武、雄壯的鐵犀牛,身高約2米,圍長約2.5米,周身烏黑,獨角朝天,背上鑄有于謙親撰的《鎮河鐵犀銘》,它是于謙勤政愛民、治理黃河的一個歷史見證。
于謙祠[杭州于謙祠]
于謙祠[杭州于謙祠]
黃河自古多泛濫,巡撫河南期間,他勵精圖治,奔波於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
為鼓舞人民戰勝洪災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鑄了這尊“鎮河鐵犀”,表達了希望根除黃河水患,使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原物現存於河南開封鐵牛村。
天井右側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為“忠泉”。
根據祠內清時李鐸遺碑記載:康熙乙亥年,在改建於謙祠時發現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誠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
後殿的院子里還保存著數明清兩代的石碑,分別是四塊大碑(弘治嘉靖萬曆、康熙)及一塊乾隆年間的殘碑。裡面還有一座摸福獸,傳說摸它會有好運。

文物陳列


後殿陳列于謙生平事迹,採用圖版和照片相結合的形式,分“少年壯志”、“勤政廉明”、“保衛北京”、“永垂青史”四個部分,詳細介紹了于謙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績以及悲壯的人生。兩側的陳列櫃中,分別展示了于謙的著作和歷代有關於謙的評述著作,有《於肅愍公集》、《於少保萃忠全傳》、《於忠肅公祠墓錄》等。
出於謙祠大門向北約50米,可見一明式牌坊,墓道長長,芳草萋萋,兩旁肅立的石翁仲、石獸,為墓區平添幾分肅穆與莊嚴。百米墓道的盡頭,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於謙墓,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墓”,是1982年修復墓時重新鐫刻的,碑下的浮雕纏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為明時原物。

文物保護


于謙墓
于謙墓
于謙祠的面積由最初的6000平方米擴大到31000平方米,景區正在修建於謙雕塑廣場、忠泉池、于謙詩碑廊,計劃把配殿恢復為祈夢殿,隨著西湖西進工程的進展,于謙祠景區將成為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于謙墓與1966年被毀。1982年,重建於謙墓,將原七座墳塋改為一座,墓高2米,青磚環砌,重刻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墓”,墓前設祭桌、香爐。1998年,為紀念于謙誕生600周年,在墓道兩側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獸及牌坊,整治墓區環境,修復于謙祠,建成於謙景區。在這次湖西綜合保護工程中,于謙祠又經保護整修,恢復了于謙于謙墓祠牌坊和甬道,現已成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觀。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墓坐西朝東,呈馬蹄形,有七座墳,墓側建旌功祠,又名于謙祠,南北寬23米,進深30米,墓道長90米。后毀於1966年,今于謙墓為1982年重建。對於謙,清代袁枚曾讚頌道:“賴於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2006年05月25日,于謙墓作為明至清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交通信息


乘游6線/y6路到于謙祠站下車,或乘4路、308路、599路公交車到赤山埠站下車,然後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