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馮祖慎的結果 展開
- 馮祖慎
- 明學大和尚
馮祖慎
馮祖慎
明學法師,俗名馮祖慎,一九二一年二月出生,浙江湖州人氏。他七歲的時候,就隨母親去杭州靈隱寺進香禮佛,一九四七年八月到靈岩山寺,一九四八年農曆二月,依普陀山三聖堂真達老和尚出家,同年又在南京寶華山受戒。一九四九年四月到十一月去福州舍利院拜慈舟老法師學戒律。一九五六年九月至一九五九年七月在北京中國佛學院就讀,畢業后仍回靈岩山寺任監院。“
2016年12月2日22時,湖州中學校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明學長老在蘇州靈岩山寺莊嚴圓寂,享年93歲。
明學法師,俗名馮祖慎,一九二一年二月出生,浙江湖州人氏。他七歲的時候,就隨母親去杭州靈隱寺進香禮佛。一九四七年八月到靈岩山寺,一九四八年農曆二月,依普陀山三聖堂真達老和尚出家,同年又在南京寶華山受戒。一九四九年四月到十一月去福州舍利院拜慈舟老法師學戒律。一九五六年九月至一九五九年七月在北京中國佛學院就讀,畢業后仍回靈岩山寺任監院。“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復和落實,蘇州市政府將靈岩山寺等三所寺廟歸還佛教,並於一九八零年元旦恢復開放,這在全國寺廟中落實政策是最早的。“文革”期間,明學法師被下放勞動期間,一直堅持佛教修持,離廟不離山,心繫寺廟,是蘇州市頗孚眾望的法師之一。一九七九年底,明學法師被市政府宗教部門請了出來,主持靈岩山寺的維修建設和教務活動,這位落實宗教政策后第一位上山的大和尚,在闊別十年後,回到夢魂索繞的靈若山寺,心生萬千感慨。寺廟百廢待興,明學法師深感任重道遠。一九八零年冬,明學法師升任靈若山寺方丈。為重振十方專修凈土道場的雄風,明學法師繼承了印光法師制訂的寺規,並加以發展,並予一九八一年制訂了《靈岩山寺共住規約》,得到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的充分肯定。明學法師嚴格按《共住規約》要求僧眾,他自巳則恪守規矩,幾十年如一日,將全寺僧眾視作兄弟,不分親疏,故大家對他非常恭敬。他在弘揚凈土法門,發展中國悠久的佛教事業中作出了貢獻。
明學法師
多寶佛塔,始建於南朝粱天監二年,為七級八面、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寶塔,明萬曆二十八年塔遭雷擊,僅剩高約三十三米磚砌塔身。民國二十六年(l940),妙真老和尚發起重修古塔,但宏願隨抗日戰爭而雲散。該塔一九五七年曾被列為江蘇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名單。明學法師為繼妙真法師之遺願,保護好這一文物,提出了重修寶塔,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國內外佛教信眾布施。該塔於一九八九年六月正式動工興修。對於這件弘法利生,造福千秋的大事,明學法師絲毫不敢馬虎、怠懈,每根木料以至每片瓦都親自把關。當時他雖已六十七歲,仍每天爬上五十米高的腳手架,察看工程質量。一九九零年十月,歷時一年多,耗資九十餘萬元,未讓政府承擔一分錢的修塔工程告成,經驗收,全道工序均為優異。重修后的多寶佛塔凝重端莊,鐵剎銅鈴,翼角似飛,石雕欄桿,巍峨壯觀,宋塔古風得以重現,成為靈岩山寺的突出標誌。
可以說,對佛教文物的愛惜、對傳統文化的呵護已經成了靈岩山寺的優良傳統了。為了表彰明學法師對佛教文物作出的貢獻,一九九五年,他被授予“蘇州市文物保護先進工作者”。
明學法師正是以他這種愛國愛教崇高的思想品德,在佛教界樹立了榜樣,受到了政府以及佛教界的充分肯定,一九七九年底,明學法師主持靈岩山寺的維修建設和教務活動,一九八零年冬,明學法師升任靈岩山寺方丈,一九八三年當選為蘇州市人民代表,一九八八年被推舉為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一九九四年被推舉為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一九九八年一月被推舉為江蘇省政協委員,一九九八年七月當選為蘇州市佛教協會會長,二零零三年一月當選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
靈岩山寺靈岩山位於木瀆鎮西市梢,沿山塘街古御道可直達山巔。山距太湖約1.5公里,山高182米,廣124公頃。山多奇石,尤以靈芝石為最,由此得名。又因遠望靈岩如巨象伏地,故別稱象山。因為西麓產硯石,故又稱硯山。
靈岩山向來有“靈岩秀絕冠江南”、“靈岩奇絕勝天台”和“吳中第一峰”等美譽。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皆駐蹕靈岩山行宮。登山小徑由婁姑嶺蜿蜒至山頂,均由石砌磚鋪而成,相傳即康熙御道。沿路景色迷人,有一徑穿亭、蒼翠迎人、落紅夕照、塔院松風、醉僧待渡、越女遺蹤、太湖在望、箭涇采香、秀峰古剎、靈岩塔影、蕭寺鐘聲、萬家燈火、山館擁翠、吳宮遺址、山頂花園、修廊響屧、琴台浴暉、蘄岳同輝等十八景。歷代名人李白、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蘇東坡、范仲淹、范成大等均曾登臨,留下了400多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稱靈岩為“山不甚高而幽奇甲於吳中”。
靈岩山山體由花崗岩構成,岩石球狀風化顯著,故山上多象形奇石。舊有十二奇石、十八奇石之稱。這些奇石或似人,或似物,惟妙惟肖,頗有幽趣。如醉僧石(俗稱痴漢等老婆)、石龜(俗稱烏龜望太湖)等,形象逼真,妙趣橫生。
靈岩山是吳越爭霸的見證人。相傳春秋時期,西施被越王勾踐獻於吳王后,深得寵幸。吳王夫差為了討取西施歡心,便在靈岩山為她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館娃宮。至今靈岩山頂館娃宮遺跡尚多,也留下了諸多佳話傳說。現靈岩山寺西側有花園一座,明代王鏊題額“吳中勝跡”。園中有“玩花池”,傳說是夫差專為西施賞荷而鑿。池北有兩口井,圓的叫“吳王井”,傳說西施常在此對井梳洗,以水為鏡;八角形的叫“智積井”,水質甘甜清洌,不竭不溢。花園北側是假山環繞的“玩月池”,傳說因西施懶於仰首望月,吳王便命人開了“玩月池”,讓月亮倒映水中。西施常在月明之夜,與吳王並肩賞月。除此還有“西施洞”、“琴台”、“披月台”、“望月台”、“佛日岩”、“獻花岩”諸勝,皆有題詠。
靈岩山寺靈岩山是“東南著名叢林”,東晉末,司空陸玩曾居此山,舍宅為寺。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擴建為寺院,名秀峰寺,唐時改稱“靈岩寺”。宋紹興年間朝廷將其賜予抗金名將韓世忠,更名顯親崇報寺。明洪武年間改名相國永祚寺,后遭火毀,清順治六年重建,咸豐十年又毀於戰火。1926年重建,歷時20餘年,由印光法師易名為“靈岩山寺”。
靈岩山寺在唐道鑒主持時信奉律宗,宋元豐中改奉禪宗,1937年,我國現代僧界泰斗、佛學巨擘印光大師移錫靈岩山寺,創行凈土宗。自此,靈岩山寺遂闢為“十方專修凈土道場”,聞名海內外。1940年,妙真法師升任方丈,主持靈岩山寺的全面修葺。現任方丈明學法師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德行高深,道風遠播。
靈岩山寺內建築氣宇軒昂,佛像金碧輝煌,彩塑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並創設中國佛學院靈岩分院。寺院東側有靈岩塔一座,又名多寶佛塔、永祚塔。初建於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重建,解放後幾經維修。塔高33.4米,七級八面,黑瓦黃牆,古樸凝重,與整個寺院渾然一體,成為靈岩山的標誌。
靈岩山寺靈岩塔明學法師俗名馮祖慎,1923年出生於浙江湖州。1947年8月,離開家鄉到靈岩山寺修持念佛法門。1948年農曆二月依普陀山三聖堂真達老和尚出家,同年在南京寶華山受比丘戒。1949年4月至11月去福州舍利院拜慈舟老法師學戒律。1956年9月至1959年7月在北京中國佛學院就讀,畢業后仍回靈岩山寺任監院。“文革”浩劫期間,靈岩山寺遭破壞,佛像被毀,明學法師被下放到蘇州天平果園勞動。
1978年11月,中國佛協趙朴初居士專程上靈岩山寺視察,提出要恢復靈岩山寺,不久蘇州市政府將靈岩山寺歸還佛教界管理。1979年底,明學法師回到夢魂縈繞的靈岩山寺。從此,靈岩山寺在明學法師的主持下,一邊修建一邊對外開放,並於1980年12月創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
靈岩山寺為凈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創辦的專修凈業道場,針對當時佛教寺院存在“三濫”(剃度濫、傳戒濫、住持濫)以及一些僧眾熱衷於經懺,不注重修學的弊病,印祖在創建靈岩凈土道場之際,特訂立五條規則:
1、住持不論是何宗派,但以深信凈土,戒行精嚴為準,只傳賢,不傳位,以杜法眷私屬之弊。
2、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
3、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招外方來聽耳。
4、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一切佛事。
5、無論何人不得在寺收剃徒弟。
以上五條,如有違者立即出院。
為了重振靈岩山十方凈土道場,明學法師恪守印祖遺訓,將印祖制定的以上五條規約,作為靈岩山寺共住規約的核心,堅決不做經懺、不收徒、不傳戒、不辦講經法會,堅持十方叢林制度。他在僧眾會上說:“祖師定下來的規約,在我明學手裡一點也不能改,否則我對不起祖師大德,也對不起前來參學的同修。”總之,靈岩山寺的規章制度,多是遵照印祖的思想而制定的。
明學法師1980年3月18日趙朴初居士第二次上靈岩山寺視察。鑒於寺院受“文革”影響,後繼無人,明學法師發心創辦僧伽教育,培養僧才,向朴老請示。朴老表示大力支持,並親自擬定、題寫了“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的校名。經過籌備,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於1980年12月10日正式開學。
明學法師作為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始終將培養僧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從佛學院招生到學僧畢業,每一個環節,他都嚴格把關。例如,在招生時,明學法師把信仰放在第一位。他說:“一個出家人,若沒有堅定的信仰,那麼他學的知識越多,對於佛教越不利。”這句話是指一些人沒有堅定信仰,上佛學院只偏重學習知識,不守戒律,或者借上佛學院讀書作為跳板,學到知識,就離開寺院,到社會謀生去了。故而,他特彆強調:被錄取的學僧,首要條件,即要有堅定的信仰,堅定的道心,嚴守戒律。在此基礎上,經過佛學院的學習深造,將來才可能成為宏揚佛法、續佛慧命的棟樑之才!
為此,明學法師將“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作為辦學宗旨,堅持學宗天台,行歸凈土,並將《印光大師文鈔》編為授課的教材之一。要求每個學僧解行並重,勤修三業,務必做到素食、僧裝、獨身。凡有犯者,一律勸退。學僧每天參加早晚課誦,早午二餐集體過堂用齋,周六下午參加公益勞動。學院每年秋季開學都比其他學院早20多天,以便讓學僧收攝身心。臘月初一至廿一日,學僧還須參加廿一天的精進佛七。
佛學院開辦至今已二十一年,培養出不少德才兼備的人才。共有360名畢業生分配到各地從事法務,利樂有情。他們之中有的擔任中國佛協理事、常務理事,地方佛協的會長、秘書長,有的擔任寺院的住持、監院或佛學院的院長,有的分別赴美國、英國、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澳大利亞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宏法利生。
明學法師印光大師圓寂前曾囑咐真達和尚:“汝要維持道場,宏揚凈土,不要學大派頭。”明學法師繼承靈岩山優良傳統,不僅生活儉樸,而且對名利也看得淡,並教育僧眾要淡泊名利。他曾說,人生最痛苦的是爭名奪利,一個人往往會因爭名逐利而荒廢道業,甚至走上邪路。他還說:“出家人只要真心修持,該有的自然會有。若福德因緣不具足,你想得到的東西,求也求不來。”
作為名寺方丈,明學法師擔任的職務甚多,但他卻把這些名譽、地位視之如“空中樓閣”,絕不縈懷。他在寺內或外出,常有人給他供養紅包,若據為己有也無人過問,然而他卻分文不動,全部上繳庫房。曾隨侍明學法師兩年多的照斌師說:“明大和尚把錢看得很淡,他收到紅包連看都不看,便讓我們拿去上繳庫房。不僅這樣,他還常把自己節省下來的錢拿出來,以靈岩山寺的名義捐贈給災區。再者,明大和尚已近八十高齡,按常理完全可以在招待客人的小齋堂用膳,而他卻在大齋堂與全體僧眾一起過堂進餐。許多人勸他到小齋堂吃飯,他說:出家人不能貪圖享受,否則就會妨礙修道。”從佛學院開辦就一直在山上任教的黃華老師說起明學法師,其崇敬之情溢於言表。他在上課時對學僧說:“明大和尚是我最尊敬的法師,我之所以尊敬他,是因為他很講修持,關心大眾,生活儉樸。我希望在座的學僧中能多出幾位像明大和尚這樣的法師。這樣,佛教前途就有希望了。”
明學法師靈岩山寺是根據凈土宗的理論和修行方法及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而建立的凈土宗專修道場。《印光大師文鈔》指出:
1、“念佛法門,乃佛法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帶業往生者,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校比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
2、“唯持名念佛,攝機最普,下手最易。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3、“持名念佛的同時,勸重因果。因果一法,為佛教入門之初步,亦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略,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而冀善果。”
4、“發願弘揚凈土,亦注重融合諸宗,並不揚此抑彼,排斥他宗。”
5、“援儒入佛,一以教化儒家弟子,一以維護佛教。其主張儒釋二教,其跡似異,基本源同。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
常言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明學法師正是遵照以上印祖的教誨,本著全體佛教的觀念及菩薩四弘誓願,以勤勞刻苦、淡泊名利、堅忍不拔的精神,致力於凈土宗的弘揚,並與人間佛教相結合,避免簡單化的修行方法。他雖年逾古稀,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領眾熏修,幾十年如一日,從而使靈岩山寺道風丕振,常住興旺。在靈岩道風的召感之下,慕名而來的僧人越來越多。他們受到凈土道場純正道風的熏染,身心凈化、安然。他們中許多人一住就是十多年。靈岩山寺的生活條件雖然不算好,而居住的僧眾常年在150單左右。靈岩山寺每天堅持早晚課誦,半月誦戒,念佛堂常年“佛七”等,其攝受力量,不言而喻。靈岩山寺不做經懺佛事,已經遠近聞名,而上山參加精進“佛七”的善男信女常年不斷,從而較好地保持了印祖專修凈業道場的特色。
多年來,明學法師積極協助黨和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佛教界的合法權益,培養佛教僧才,維護和弘揚印祖思想,服務社會,服務人群,熱心接待信眾,開展對外友好交往等等,為此做了大量工作。
1984年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地區,由於觀念的分歧,出現了信徒與僧人不團結現象,雖經多方工作,不能消除矛盾。但他們都信仰凈土宗,相信印光大師和靈岩山寺。為了寧夏的安定團結,在省、市宗教部門的支持下,明學法師等前往中衛地區,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在開示中,明學法師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終於使信徒及僧人的思想得以統一。以後,他又兩次赴寧夏,使該地區佛教活動得以正常開展。他還被聘為寧夏自治區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明學法師常說:“凡事要努力去做,努力做好,不要有絲毫的私心和懈怠。”
另外,由夏蓮居居士會集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一直在信眾中流行,但也引起廣泛爭議,許多居士紛紛前來靈岩山請教明學法師。例如,黑龍江徐英居士一行6人,於1997年4月份千里迢迢從東北來到蘇州,拜見明學法師,就會集本問題向他請教。明學法師說,對於會集佛經的問題,當年印光大師是極力反對的,他在復王子立居士的三封信中就有十分明確的論述(見《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二》),認為會集佛經非常之難,而且易啟後人杜撰之妄。明學法師認為應堅持印祖的思想,“以康僧鎧之無量壽經為準則焉。”同時,明學法師在1997年第一期《台州佛教》上還發表了《對於〈新編凈土五經〉之異議》的文章,表明了他對會集本的態度。
2016年12月2日22時,湖州中學校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主席明學長老在蘇州靈岩山寺莊嚴圓寂,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