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鴉膽子的結果 展開
- 苦木科鴉膽子屬植物
- 中藥
鴉膽子
苦木科鴉膽子屬植物
鴉膽子(學名:Brucea javanica (Linn.) Merr.)是苦木科徠鴉膽子屬植物。灌木或小喬木;嫩枝、葉柄和花序均被黃色柔毛。葉長20-40厘米,有小葉3-15;小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花組成圓錐花序,雄花序長15-25(-40)厘米。核果1-4,分離,長卵形,,種仁黃白色,卵形,有薄膜,含油豐富,味極苦。花期夏季,果期8-10月。
灌木或小喬木;嫩枝、葉柄和花序均被黃色柔毛。葉長鴉膽子(10張)20-40厘米,有小葉3-15;小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0(-13)厘米,寬2.5-5(-6.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通常略偏斜,邊緣有粗齒,兩面均被柔毛,背面較密;小葉柄短,長4-8毫米。
鴉膽子
花組成圓錐花序,雄花序長15-25(-40)厘米,雌花序長約為雄花序的一半;花細小,暗紫色,直徑1.5-2毫米;雄花的花梗細弱,長約3毫米,萼片被微柔毛,長0.5-1毫米,寬0.3-0.5毫米;花瓣有稀疏的微柔毛或近於無毛,長1-2毫米,寬0.5-1毫米;花絲鑽狀,長0.6毫米,花藥長0.4毫米;雌花的花梗長約2.5毫米,萼片與花瓣與雄花同,雄蕊退化或僅有痕迹。核果1-4,分離,長卵形,長6-8毫米,直徑4-6毫米,成熟時灰黑色,干後有不規則多角形網紋,外殼硬骨質而脆,種仁黃白色,卵形,有薄膜,含油豐富,味極苦。花期夏季,果期8-10月。
生於海拔950~1000m的石灰山疏林中。
分佈於亞洲東南部至大洋洲北部;在中國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在中國雲南生長於海拔950-1000米的曠野或山麓灌叢中或疏林中。分佈在亞熱帶溫暖濕潤的地區,有耐乾旱瘠薄的習性,多生長在丘陵荒坡、灌木叢中或“四旁”向陽處。
鴉膽子
種子採集:種子從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果實大而飽滿的母株上採集完全變黑成熟的果實。果實採集後放於陰涼處,當果肉變軟時,去除果肉,洗凈,陰乾后真空保存,或放於密封的玻璃器皿中貯存。在自然環境中存放發芽率降低很快,存放半年以上,發芽率降低到40%以下。
種子處理及催芽:鴉膽子種子有休眠期,種子採集后需要放一段時間,使其度過休眠期,才可進行催芽播種。先用50-55℃熱水浸種15-20分鐘,清洗2-3遍,再用清水浸泡12-24小時,少量種子用濕毛巾包好,大量種子以3-5倍濕河砂拌均,置於33-35℃環境中催芽,催芽過程中要保持濕度,7-10天後種子陸續發芽,當見到有10-20%露芽點,即可播種。鴉膽子發芽不整齊,播種后陸續出苗長達一年之久。
鴉膽子一般用種子育苗繁殖,亦可用分株繁殖。採收黑色的成熟果實,洗去果肉陰乾。用濕沙催芽后播種。按行距20厘米開播種溝條播,種子間距10厘米,蓋土1-2厘米,畦面蓋草保濕。出苗后及時除草鬆土。當苗高25-30厘米時,就可出圃定植。
選地整地:選擇向陽、排水良好的丘陵、坡地、“四旁”荒地,深翻挖穴回表土。株行距1米×1.5米,穴寬30厘米×30厘米,深25厘米。
定植造林:定植造林一般在雨季開始進行。選擇陰天或小雨天定植造林每穴栽壯苗1株,回土壓實,澆定根水,保證成活率。
田問管理:鴉膽子管理比較粗放。通常每年鋤草鬆土2次,第一次在4-5月,第二次在10-11月進行。第一次鋤草時,可把雜草清出堆漚作肥料;第二次天氣較千旱,可把雜草覆蓋樹根際,腐爛后培土覆蓋。在南亞熱帶地區,常將其與檳榔幼樹間作,成為檳榔幼樹的蔭蔽樹,後期又成為檳榔的間作樹,充分利用土地,達到以耕代撫,長短結合,提高經濟效益。定植后一二年間還可套種花生、黃豆、甘薯等農作物。
收穫加工:鴉膽子在7-12月陸續成熟,當果皮呈黑紫色時就應及時採收。否則,果熟后掉落,會造成損失收回的鮮果直接曬千,去除葉、枝雜物就是商品鴉膽子。
8-9月採收黑色成熟果實,洗去果肉,陰乾后及時播種,或用濕沙貯藏,於9-10月播種,行距20-30cm開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蓋草、澆水,經常保持濕潤,出苗后揭去蓋草。平均溫度26-29℃左右,約至15d左右出苗。苗高30cm時定植,按行株距1m×1.5開穴,穴徑25-30cm,穴深25-30cm,每穴栽2-3株,填上壓實,澆足水。
栽種1-2年,每年中耕除草2次,追肥2次。春、夏季施氮肥,秋季施堆肥、過磷酸鈣等。幼苗成活后,每穴留雌株1株,田塊內適當留雄株,以供授粉用,需要適當摘心,促進分枝,早春或冬季進行修剪。
鴉膽子以果實和葉入葯,為較常用中藥。味苦,性寒,有小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痢的功能。主治阿米巴痢疾、早期血吸蟲、菌痢,外用治雞眼、皮疣等。
臨床應用
1、治療阿米巴痢疾:據50例和65例的觀察,治癒率分別為72%和94%。其中50例組的複發率為6%。治癒病例大都在2-7天內癥狀消失,大便鏡檢多數在3-5天轉為陰性。從大便轉陰時間的長短看,鴉膽子對滋養體作用似較包囊為佳。或認為鴉膽子對急、慢性病例均有效果。副作用有噁心、嘔吐、頭暈、腹痛、腹瀉等,其中以腹瀉較多見,但不影響治療。
用法:大多採取口服法與灌腸法並用,7-10天為一療程。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用鴉膽子仁10-20粒,也有少至4粒的;小兒每歲l-2粒。裝膠囊吞服。灌腸用鴉膽子仁15-20粒,打碎后浸於1%碳酸氫鈉溶液200ml中2小時,然後行保留灌腸每日1次,或隔日1次。與口服法同時進行,或在口服4天後再單獨使用。
2、治療瘧疾:對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均有效果,多數病例服藥后可控制發作。
用法:成人每次用鴉膽子仁10粒裝入膠囊吞服,每日3-4次,連服至第4、5天劑量減半,全治程為5天。小兒10歲以下每次6粒,14歲以下每次8粒。副作用較大,主要為消化道反應,如上腹部不適,飽脹,食慾減退,大便次數增加,少數病人發生嘔吐。
3、治療滴蟲性及阿米巴原蟲性陰道炎:用鴉膽子仁20粒加水100ml,煎成20ml,以注射器套導尿管注入陰道內,每日1次。治療6例滴蟲性陰道炎,經2-3次用藥即獲痊癒,隨訪年余未見複發。另一報告用鴉膽子仁40粒打碎后加水400ml,煎成40ml,行陰道灌洗,每日1次,治療l例阿米巴原蟲性陰道炎,經7天後亦獲痊癒。
4、治療贅瘤:用鴉膽子油塗搽患部,對於外耳道乳頭狀瘤、喉乳頭狀瘤,及尋常疣、扁平疣等均有治療效果。外耳道乳頭狀瘤用鴉膽子油滴入,每日l-2次,3-7天即可脫落。單發性的喉乳頭狀瘤,可先將瘤體摘除,然後用鴉膽子油在基底部擦拭;多發性的先將易摘除的瘤體摘除,再用鴉膽子油在瘤體表面塗拭。小兒在直接喉鏡下塗拭,成人在間接喉鏡下塗拭,每周l-3次。一般施用5-6次后腫物即可消失,但最多有用至30次的。鴉膽子油對喉部無不良副作用,塗后局部無紅腫或潰瘍發現,乳頭狀瘤處形成瘢痕,對正常粘膜無破壞作用。經鴉膽子油治療的病例未見複發。對於尋常疣、扁平疣等,可先用小刀將疣體表皮輕輕刮破(不宜颳得過深及損傷周圍皮膚),將鴉膽子劈開直接在患部摩擦,或蘸少量鴉膽子油滴於疣上,每4-7天1次,10次為一療程。塗油后5-6小時內切勿用水或毛巾洗擦,以免拭去藥油或波及周圍皮膚;面部用藥須防止進入眼內;再次用藥如遇皮損結有痂膜時,須先將痂膜輕輕刮除再塗藥油。用上法治療扁平疣47例,治癒39例,大多在5次以內治癒。多數病人用藥后皮損及健康皮膚出現紅腫、瘙癢及灼熱感等炎症現象,但對治療無效病例則此現象很少出現。炎症反應出現后,繼續塗擦,原來發炎之處逐漸變為棕黑色,數日後痂膜脫落而疣即消失。用鴉膽子油較鴉膽子仁效果迅速,但局部發炎也較劇烈。也可將鴉膽子搗成細末,加水調成糊狀,塗於疣上,每日早晚各1次,塗至結痂為止。一般2周左右即可結痂而愈。鴉膽子油對於軟而作線狀之乳頭狀瘤較尋常疣、扁平疣作用迅速,其治療作用可能是由於它的毒性作用使細胞發生退行性變,細胞核固縮,最後壞死而脫落。
5、治腳雞跟:鴉膽子二十個,砸開取仁,用針尖戳住,放燈頭以上少烤,烤至黃色,再放一小塊膠布上,用刀將該葯按成片,粘於患處(在粘前用開水將患處洗凈,用刀將厚皮割去),每日換一次,二十天左右即痊癒。
6、用鴉膽子仁內服,對於肛門裂和內痔等引起的出血。血吸蟲病合併乙狀結腸肉芽腫,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此外,鴉膽子外敷曾引致過敏l例。患者於右足中趾上皮角化處敷藥后20分鐘突發呼吸困難,旋即進入半昏迷狀態,經搶救后始恢復。恢復后以鴉膽子仁浸液作皮膚划痕試驗,結果塗藥后20秒鐘局部發生紅潤,1分鐘時出現直徑1.2cm大的丘疹,並覺呼吸有緊迫感,持續12小時之久;同時以健康人用同法作對照,結果陰性。在此以前患者曾兩次用鴉膽子仁外敷,亦均在用藥后l-2小時左右發生不同程度的過敏癥狀,如蕁麻疹、呼吸迫促、噁心嘔吐等。
中醫用方
1.治痢:鴉膽子(去殼,捶去皮)5克,文蛤(醋炒)、枯礬、川連(炒)各1.5克。糊丸,硃砂為衣。或鴉膽霜、黃丹各5克,加木香1克亦可,烏梅肉丸,硃砂為衣。二方俱丸綠豆大,粥皮或鹽梅皮,或圓眼干肉或芭蕉子肉包吞十一二丸,立止。(《醫碥》鴉膽丸)
2.治熱性赤痢,及二便因熱下血:鴉膽子(去皮),每服二十五粒,極多至五十粒,白糖水送下。(《衷中參西錄》)
3.治痢久,膿血腥臭,腸中欲腐,兼下焦虛憊,氣虛滑脫者:生山藥(軋細)50克,三七(軋細)10克,鴨蛋子(去皮)五十粒。上藥三味,先用水四盅,調和山藥末煮作粥。煮時,不住以箸攪之,50克沸即熟,約得粥一大碗。即用其粥送服三七末、鴨蛋子。(《衷中參西錄》三寶粥)
4.治瘧疾:鴉膽子仁10粒,入桂圓肉內吞服。每日3次,第3d后減少量,連服5d。(《廣西中草藥》)
5.治早期血吸蟲病:鴉膽子果仁10粒,每日2次,連服4、5d。(《廣西中草藥》)
6.治滴蟲性陰道炎:鴉膽子20個,去皮,水一茶杯半,用砂壺煎至半茶杯,倒入消毒碗內,用消過毒的大注射器將葯注入陰道,每次注20~40ml,輕者1次,重者2~3次。(《河北中醫藥集錦》)
7.治痔:鴉膽子七粒。包圓眼肉,吞下。(《綱目拾遺》)
8.治疣:鴉膽子去皮,取白仁之成實者,杵為末,以燒酒和塗少許,小作瘡即愈。(《衷中參西錄》)
9.治雞眼,胼胝:先用熱水燙洗患處,發軟後用刀削去隆起處及表面硬的部分,貼上剪孔的膠布,孔的大小與病變相等,而後將搗爛的鴉膽子蓋滿患處,而以膠布敷蓋,每隔6d換藥1次,一般3次。(《中華皮膚科雜誌》)
治療雞眼更簡單有效的方法:
(1)取鴉膽子1粒,剝去堅硬外殼,用75%乙醇1滴滴於鴉膽子仁上。
(2)用乙醇棉球對患處消毒,將處理后的鴉膽子壓於雞眼處,以創可貼(或膠布)貼牢,持續4天。后連續外敷1~2粒。
雞眼,若進行手術治療不僅時間長,而且複發率高,常難以治癒。75%乙醇對皮膚有殺菌、消毒作用,滴於鴉膽子仁上起軟化作用。鴉膽子與病灶充分接觸,面積大小也相當。乙醇可使鴉膽子不變質。鴉膽子味極苦、性寒;有小毒,功能清熱解毒、腐蝕。該方法用藥量極少。安全無痛苦,費用低,無副作用及併發症、療效可靠。
10.治花柳毒淋,有熱:丈菊子(即向日葵,搗碎)50克,鴨蛋子四十粒。將丈菊子蒸湯一盅,送服鴨蛋子仁。(《衷中參西錄》消毒二仙丹)
11.治毒蛇咬傷:鴉膽子、半邊蓮、七枝蓮、對面針各適量。掏爛敷患處。(《嶺南草藥志》)
12.治慢性鼻炎:將鴉膽子油塗於雙鼻腔下、鼻腔粘膜前後端和遊離緣,2~4d1次。(《中醫外治雜誌》)
文獻論述
1.《醫學衷中參西錄》:鴉膽子,性善涼血止血,兼能化瘀生新。凡痢之偏於熱者用之皆有捷效,而以治下鮮血之痢,瀉血水之痢,則尤效。又善清胃腑之熱,胃脘有實熱充塞,噤口不食者,服之即可進食。審斯,則鴉膽子不但善利下焦,即上焦有虛熱者,用之亦妙,此所以治噤口痢而有捷效也。
2.《生草藥性備要》:涼血,去脾家瘡,理跌打。
3.《綱目拾遺》:治痢,痔。
4.《嶺南採藥錄》:治冷痢,久瀉。又能殺蟲。
5.《醫學衷中參西錄》:涼血解毒,善治熱性赤痢,二便因熱下血。治梅毒及花柳毒淋。搗爛醋調敷疔毒。善治疣。
6.《科學的民間藥草》:截瘧和治阿米巴痢疾。製成油質,可治外耳道乳狀瘤,乳頭瘤,以及尖銳性濕疣。
用藥禁忌
1、該品有毒,對胃腸道及肝腎均有損害,內服需嚴格控制劑量,不宜多用久服。外用注意用膠布保護好周圍正常皮膚,以防止對正常皮膚的刺激。
2、孕婦及小兒慎用。胃腸出血及肝腎病患者,應忌用或慎用。
3、不良反應:鴉膽子殼及種子均有毒,臨床的毒性反應發生率較高。其毒性成分主要存在於水溶性的苦味成分中,為劇烈的細胞原漿毒,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對肝腎實質有損害作用,並能使內臟動脈顯著擴張,引起出血。其揮髮油對皮膚和粘膜有強烈的刺激性。據臨床報道,成人服12粒即有中毒危險。中毒時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食欲不振,頭昏,乏力,腹痛,便血,胃腸道充血,尿量減少,體溫增高,眼結膜充血,四肢麻木或癱瘓,昏迷,抽搐等。局部應用對皮膚和粘膜有強烈的刺激性,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鴉膽子中毒的主要原因:一是用量過大;二是口服時直接吞服或嚼服。因此,應用鴉膽子必須嚴格掌握好用量,且按正確方法服用,以保證用藥安全。中毒救治的一般療法為:早期催吐、洗胃,口服牛奶或蛋清,酌用瀉藥;靜脈點滴葡萄糖、鹽水及注射維生素;在昏睡、呼吸困難時,酌情給予中樞興奮劑,必要時可行人工呼吸。
史料記載
鴉膽子出自《本草綱目拾遺》:“鴉膽子,出閩、廣,葯肆中皆有之。形如梧子,其仁多油,生食令人吐,作霜,捶去油,入葯佳。""此物出閩省雲貴,雖諸家本草未收,而葯肆皆有,其形似益智子而小,外殼蒼褐色,內肉白,有油,其味至苦,用小鐵鎚輕敲其殼,殼破肉出,其大如米,敲碎者不用,專取全仁用之。”以上所述,與現時所用的植物鴉膽子果實一致。
《嶺南採藥錄》:“鴉膽子,治牛患疔毒,搗汁飼之。”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鴉膽子,有毒部位:果殼和種子。中毒癥狀:成年人吃12粒有中毒危險。癥狀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昏,全身無力,呼吸慢或困難,昏睡,最後四肢麻痹。解救方法:洗胃;內服蛋清或牛奶及活性炭;內服或注射維生素B1;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及維生素丙。腹劇痛時給止痛劑;昏睡時給興奮劑等對症治療。廣州草藥醫師介紹:先用甘草三錢煎水服或嚼爛吞下原汁,后吃紅糖和凍白粥。”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1.5~3m,全株均被黃色柔色小枝具有黃白色皮孔。奇數羽狀複葉互生,長20~40cm;小葉5~11,通常7,對生,卵狀披針形,長4~11cm,寬2~4.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偏斜,邊緣具三角形粗鋸齒,上面疏被、下面密被伏柔毛,脈上尤密。聚傘狀圓錐花序腋生,狹長,可達50cm,雄花序長過於葉,萼片4,卵形,長不及1mm,外面疏被淡黃色硬伏毛,邊緣疏生腺體,花瓣4,長圓狀披針形,外面有硬毛。邊緣有腺體,雄蕊4,花盤發達,半球形;雌花序短於葉,萼片、花瓣同雄花,但稍大,雄蕊具不發育的花藥,花盤杯狀,4淺裂,心皮通常4,卵圓形,無毛,花柱反折,緊貼子房。核果橢圓形,紫紅色轉黑色,長約8mm,寬5~6mm,干時具凸起的網狀皺紋,略偏斜。花期4~6月,果期8~10月。本植物的根(老鴉膽根)、葉(老鴉膽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炮製】:
1.鴉膽子除去果殼及雜質。
2.鴉膽子霜,取凈鴉膽子仁,炒熱后研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壓榨去油,反覆數次,至鬆散成粉不再粘結成餅為度,取出碾細。貯乾燥容器內,鴉膽子霜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藥材鑒定
性狀鑒別:核果卵形或橢圓形,略扁,長0.6-1cm,直徑4-7mm,表面黑色,有隆起網狀皺紋,頂端有鳥嘴狀短尖的花柱殘基,腹背兩側有較明顯的稜線,基部鈍圓,有凹點狀果柄痕,果肉易剝落;果核堅硬,破開后內麵灰棕色平滑,內含種子1顆。種子卵形,長4-7mm,直徑3-5mm,表面乳白色或黃白色,有稍隆起的網紋,頂端短尖呈鳥嘴狀,
其下有長圓形種臍,近基部有棕色圓形合點,種臍與合點間有稍隆起的種脊;種皮薄,胚乳和胚富油性。氣微特異,味極苦。以粒大、飽滿、種仁白色、油性足者為佳。
顯微鑒別:粉末:棕色。
1.內果皮外層石細胞淡黃棕色,多呈類圓多角形,直徑13~63μm,壁厚6~18μm,孔溝較短或不明顯,紋孔細小。
2.內果皮內野石細胞淡黃色或無色。多呈類長方形或類多角形,邊緣波狀,直徑33~44μm,長約至84μm,壁厚10~28μm,有的不均勻,孔溝較短或不明顯。
3.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壁平直,稍厚或呈連珠狀,內含紅棕色色素,氣孔少見;斷面觀類方形或長方形,外被較厚角質層。
4.含晶厚壁細胞壁,微木化,內含草酸鈣方晶。
5.草酸鈣簇晶存在於中果皮薄壁細胞,直徑紅至30μm。此外,子葉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種皮細胞細長條形,壁薄。該品以質堅、仁白、油性足者為佳。
理化鑒別:
1.取樣品粉末0.5g,用乙醇20ml迴流提取10min,濾過。濾液數滴置瓷蒸發皿中,於水浴上蒸干,殘渣滴加濃硫酸3-5滴,溶液由黃色變為紫紅色。(檢查苦味素)
2.薄層色譜脫脂樣品粉末4g,於水浴上用水提取2次,合併水提取液並濃縮至10ml,用氯仿萃取2次(10ml,5ml),合併氯仿液,濃縮至1ml供點樣用。以鴉膽子苦醇為對照品,點樣於同一硅膠-G板上,用氯仿-甲醇(9:1)展開,干后噴5%三氯化鐵乙醇液顯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藍紫色斑點。
主要成分
鴉膽子的主要成分是鴉膽子苦素A、B、C、D、E、F、G、H、I(BruceineA、B、C、D、E、F、G、H、I)、鴉膽子苦內酯(Bruceolide)、鴉膽子苦醇(Brusatol);亦含生物鹼,如鴉膽子鹼(Brucamarine)、鴉膽寧(Yatanine);糖甙,如鴉膽靈(Brucealin)、鴉膽子甙(Yatanoside)以及鴉膽子酚(Brucenol)、鴉膽子酸(Bruceolicacid)和香草酸(Vanillicacid).鴉膽子仁含脂肪油(鴉膽子油)56.23%.油中不皂化物佔1.36%,內含揮髮油少許.油中皂化物佔92.47%,內含油酸(Oleicacid),占原油的81.87%;亞油酸(Linoleicacid),占原油的3.37%;硬脂酸(Stearicacid),占原油的2.65%;棕櫚酸(Palmiticacid),占原油的6.62%.還有熔點為152℃的絹絲狀結晶體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