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監督
銀行對經濟活動進行督促的行為
信貸監督,是指國家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信用機構,通過辦理存款、貸款和結算業務,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的監督。在社會主義國家有計劃的商品經濟中,信貸是國家有計劃地動員和分配資金的一種形式,信貸資金是企業改建、擴建和更新固定資產的主要來源,也是企業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企業的主要經濟活動和變化情況,都必然在銀行或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存款、貸款及結算業務上反映出來。主要內容:監督企業按國家方針政策和國家計劃組織生產和流通;監督企業執行國家財經紀律;監督企業按規定用途使用貸款,並按期償還;監督企業認真執行結算紀律,嚴格執行合同,不得任意拖欠往來貸款等。對企業經營管理不善或違法亂紀行為,可以通過信貸進行必要的限制,直至給予制裁。
是銀行在辦理信貸業務過程中,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檢查、分析、督促、制約的行為。其實質是運用信貸、利率槓桿,對企業經濟活動產生影響和制約作用。包括微觀信貸監督與宏觀信貸監督兩個層次。
信貸監督是一種經濟監督,因此,其監督的方法通常採用經濟措施,通過信貸業務活動來進行。
一是通過制定正確的貸款制度,嚴格執行貸款政策、原則和辦法來進行監督。
二是通過調查研究,綜合分析,向企業和有關部門反映問題,提出建議,發揮監督作用。
三是通過貸款三查制度來發揮信貸監督作用。
(1)借款人對信貸資金的使用情況。
(2)借款人的生產經營狀況。
(3)借款人財務狀況有無較大變化。
可分為微觀信貸監督、宏觀信貸監督
微觀信貸監督:指在組織分配信貸資金、辦理結算業務過程中,利用信用關係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的監督。目的是使企業按照宏觀經濟平衡的要求不斷調整自己的生產經營方向,改善和加強經營管理,加速資金周轉,提高經濟效益。具體監督內容是:
①監督企業遵守貸款與物資相結合的原則,按期歸還貸款;
②監督企業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調整產、購、銷活動,搞好設備更新和技術進步,提高產品競爭能力;
④監督企業補充自有資金,提高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自我改造能力;
⑥監督企業認真執行經濟合同,嚴格遵守結算紀律,及時清理債權債務。
宏觀信貸監督:指通過信貸總量、信貸結構的調節控制,對整個國民經濟活動進行的監督。目的是使金融機構和有關部門根據貨幣政策目標搞好信貸、財政、外匯與物資的各自平衡和綜合平衡,實現全社會資金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經濟結構合理化。具體監督內容是:
①監督金融機構和有關部門按照一定時期流通所需的貨幣量控制信貸總量,保持信貸規模增長與經濟增長相適應;
②監督金融機構和有關部門貫徹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信貸基本原則,合理安排信貸投向,優化信貸結構,協調國民經濟比例關係;
③監督金融機構和有關部門安排好長短期信貸資金來源構成與長短期信貸資金運用構成的對應關係,按照先生產後基建的順序組織流動資金與固定資產投資的平衡,實現全社會資金的良性循環;
④監督金融機構按照橫向經濟發展和資金合理流動的要求,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區封鎖,充分利用資金使用的時間差、地區差,搞好資金融通,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一是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開展併購貸款業務。
三是對涉農類貸款實行有區別的信貸管理和考核政策,結合農戶生產經營特點和農業生產實際情況,加大涉農信貸投入力度。
七是允許有條件的中小銀行業適當突破存貸比。
在中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社會資金流量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通過信貸渠道集中和分配的資金大量增加,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建設所需的資金由過去主要依靠財政撥款轉變為主要依靠銀行信貸解決。
通過運用存款、貸款、結算、利率等經濟手段調節控制信貸的投量和投向,不但能夠靈活有效地調節控制借款企業的生產經營規模、生產經營方向和生產經營效率,而且能夠靈活調節控制全社會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結構,因此,信貸監督不僅能對個別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日常監督,而且對每一個地區、部門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活動都能起到監督作用。
票據融資猛增倒逼信貸監管
中國央行公布的2009年1月份信貸數據讓人吃了一驚,1.63萬億元的新增信貸創下了歷史新高。雖然表明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但在經濟下滑、企業普遍開工不足的情況下,在短時期里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消化奔涌而來的資金,還是要讓人打下一個重重的問號。而分析一下新增信貸的結構,就更讓人不安,其中竟然有6239億元是票據融資,占當期信貸總量之比高達將近4成,說明這些信貸其實並沒有完全投放到實體經濟中。如果對此不及時糾正,中央政府推行的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效果難免要打一個折扣。
自中央政府確定中國2009年GDP力爭保持在8%左右增速的目標以後,為了能夠刺激經濟,銀行擴大信貸規模在情理之中,政策導向也支持銀行作出這樣的選擇。但是,儘管中國的商業銀行經過了市場化改革,在信貸投放上不再像以往那樣不計後果,但由於改革尚未徹底,當“保8”成為中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後,商業銀行如何保證信貸安全,事實上已成為一大考驗。巨量信貸是否全部投入了實體經濟,令人懷疑,即使全部投入了實體經濟,在面對為數不少的企業經營效益滑坡難以為繼的當下,是否能夠保證在以後還貸,不致成為銀行新的壞賬,也令人擔心。而從票據融資泛濫的現實來看,巨量信貸中有相當部分的質量並不是很高,不排除企業利用與存款利率的差價進行套利交易,甚至違反法律規定進入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