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洲劉氏

高祖長子齊王劉肥的後代

陳洲劉氏是高祖長子齊王劉肥的後代。陳洲始遷祖伯二是高祖五十世孫,唐隆德公之後,生於南宋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於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從貴池黃龍嘰遷桐城陳家洲(現樅陽縣湯溝鎮)。貫茅屋,置家業,生子養女,衍為桐城望族,迄今已歷近三十世,七百餘年。

人丁


陳洲劉氏是桐城第一望族,自伯二公遷桐以來,人丁興旺,就居住本洲劉氏不下四萬餘人,況且周邊的金社鄉,銅陵市池州市也有大量的我族人丁,總人口不下八萬,歷來名人輩出,知府就出了數十人,封典大夫及知縣就有上百人了,文人達貴那就更數不勝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桐城文派劉大魁

家譜


陳洲劉氏的第一部譜牒是明永樂年間文淵閣大學士伯二公八世孫文昭公所著,第二部是萬曆年間十一世見山公所著,清康熙丙寅年統修宗譜,雍正甲寅開始分房修為支譜,(陳洲劉氏從八世開始分房,我們始祖伯二公產千字行十人,皆成巨族,但只有八子千八公留在陳洲了,六世祖添一公產克字行八子,長子克溫公后一派為長房,八子克惠四子為分別為另四房,目前陳洲劉氏分為此五房,克溫長子炳,克惠四子晏,景,冕,喧)其後嘉慶元年,同治七年,皆有續修,最後一次續修是民國六年,目前各房皆有存世支譜,當前我族正在積極籌備續修新譜之中。

字派


伯二公十六世至三十五世字派為:如秉先雋法彝倫敘復敦忠清胥孝友宏遠起新聲
目前本族在世最大輩分為倫行,最小輩分為友行。

人物


劉昶,字文昭,明國子監生,征入京都,參與纂修永樂大典。書成,獲朝廷恩賞,其宗譜得賜寶璽。有《家規十三條》以訓其族人子孫。
劉祿,號東源,明貢生,品學兼優,著有東源詩文集,行實載縣省志,生明正德年間。
劉廷學,字習賢,號南胡,漢光公長子,少奮神武有功,先授營千總,升暑江西饒州府守備,歷任廣信府都督,欽加協鎮銜,誥贈懷遠將軍,輕車都尉,事載府志,公生明崇禎六年(1633),卒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葬江西景德鎮南山。
劉珊,字玉聲,號桂溪,副貢生,授直隸州同知,加二級,誥授朝議大夫,公生康熙二十年(1681),卒乾隆二十七年(1762),行實載縣誌。
劉慶恩,字梓卿,道光年舉人,歷任河南舞陽縣,密縣等縣知縣,授鄧州知州,升任廣州知府,誥授朝議大夫,晉封中憲大夫,請二品封典。
劉春榮,字培林,號怡園,奉直大夫,著有《就正文稿》。
劉慶成,字萊卿,號子瞻,江蘇候選監知事,誥授奉政大夫。
劉安瀾,字蔚卿,號金溪,同知銜,江蘇松江府經歷署奉賢縣知縣,請四品,封典授朝議大夫。
劉魁,字湘六,號梅亭,清乾隆間舉人,文林郎,先龍泉縣知縣,后授浙江鹽政大使,候補直隸州知州。
劉壁,字六瑞,號一堂,國學生,由州同知加府銜,誥授朝議大夫。
劉琢,字五珠,號魯堂,清諸生。從師族兄劉大櫆,受其古文法影響最深,詩古文詞皆有法度。著有《魯堂詩集》。詩集載國朝詩粹,誥封奉政大夫。
劉瑤,字祝三,號敏齊,清貢生,由國子監考取正班訓導,改任刑部司務廳,山東長山縣知縣,例授奉政大夫。
劉華清,字南亳,國學生,奉政大夫生康熙三十六年(1687),。每遇荒年,則與弟華渚捐金賑濟,冬天散給棉衣,救濟災民;並募金建湯溝浮橋,便利行人。
劉馨,字筆山,清乾隆間國子監生。湯溝浮橋年久失修,他捐錢修固,保障行人安全;買義山,埋無主棺柩;施藥物給窮人。著有《筆山詩存》四卷。
劉曉,字初白,國學生,好學篤行,著有《綠莎窗藝》。
劉如超,號芥川,生康熙七年(1668),卒雍正十一年(1733)國學生,修職郎,著有《芥川文集》。
劉倫應,字渭飛,號遇明,誥封武顯將軍,生嘉慶二十一年(1816),卒光緒二十三年(1897)。
劉達家,字玉梅,號嶺松,五品頂戴,督團殉難,賜邱人祀安徽忠義祠,行實載通省志,誥封奉政大夫,生道光二十年(1840),卒同治四年(1865)。
劉品璜,號師行,貢生,內閣中書,宣城教諭,欽加五品銜,生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民國六年(1917)。
劉謨,字雁題,太學生,學優才富,有詩文集,行實載縣省志,生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卒道光二十三年(1843)。
劉炳熏,號靜庵,武顯將軍,行實載通省志,生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卒道光二十七年(1847)。
劉與義,號悌堂,先授營千總,題補都司,后封宣武將軍,咸豐辛酉(1861)石磯殉難,入忠昭祠。行實有傳,載省縣誌,生道光元年(1821)。
劉崇仁,字元夫,號見山,府學生,萬曆丙子任六安訓導,山西聞喜縣教諭,代正堂事(縣長),生正德丁丑(1517)年,卒萬曆戊申(1608)年。
劉日裾,字叔佩,授州判,廣東監使。生康熙丙辰(1676),卒乾隆辛丑(1781)。
劉坦之,號譫齊,敦品力學孝友性成,著有龍湫詩集,草譫文存各二卷,事載縣誌,生乾隆乙丑(1745),卒乾隆已丑年(1769)。
劉宅俊字愷生,號悌堂,幼時家境貧苦,父親以教蒙館為生。十一歲上山砍柴,一日路過父親蒙館,在窗外聽父親講書,片刻即去。第二天,父課學生復講,都不能回答,而窗外有人作答。父出門見是兒子,抱之大哭。主人知此事後,讓其入學附讀,三年後考取秀才。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進士,授廣西來賓知縣。后歷任天河、修仁、荔浦、懷遠等縣知縣。后自認為不會做官,辭職回家。晚年作詩,名望很高。
劉坤厚,字博陸,安徽武備學堂畢業,初授陸軍少校,擢升團長。
劉庭俊,號介舟,五品銜,任浙江溫州府府經廳,例晉奉政大夫。
劉愉,字叔度,號雪波,承德郎,著有自怡集三十二卷,道光進士,任浙江安吉縣知縣,陝西米脂縣知縣,耀州知州。
劉恂,號郎溪,文學生,著有郎溪文藝,詩賦試律論等集。
劉宗齡,號冬友,吏部主事,誥授承德郎。
劉聽泉,號松均,候選布政使,加知府銜,誥授朝議大夫。
劉碩亭,號松直,歷任貴州黎平古州清軍都勻等府同知兼攝永寧知州,升大定府知府,誥授奉政大夫,晉封朝議大夫。
劉宗錫,字松橋,任山東長山縣知縣,候選知府,授文林郎,例封朝議大夫。
劉存芬號蘭岩,清嘉慶五年(1800)舉人,授盱眙教諭。時盱眙縣城治濱淮河,水漲時河闊數十里,無泊船碼頭。存芬勸捐築堤,方便舟船停泊,堤內陸地漸成集市。工書法,見賞於丹徒王夢樓、同里姚夢谷諸前輩。
劉榮秀字漢護,清康熙間同子監生。由太醫院御醫同知,以軍功補江西鉛山知縣。
劉松應,號經門,乾隆年間貢生,歷任無為州學正,青陽縣教諭,授修職郎,誥授資政大夫,道光三年荒捐青邑士民恭請上奏奉旨旌表好善樂,施坊建湯溝鎮河北下街。
劉大賓,字奉之,號螺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舉人。授山西徐溝知縣,后調任貴州普定知縣。為官清廉,為人敬仰。
劉日耀,字韜伯,號南高。明末諸生,官歙縣訓導,明亡后隱居合明山麓。
劉新發,字青魯,號藜軒。清乾隆間貢生,與劉大櫆系同窗好友。著有《藜軒文集》。
劉在孚,字乘木,號信庵。清乾隆間國子監生。官議敘經歷。工詩文,常捐金資助窮人。卒年90歲。
劉岩,字春山,清乾隆間國子監生。他樂善好施,儘力資助公益事業。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荒,他開倉出谷,救濟饑民,人稱“善人”。
劉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大櫆受教於同鄉吳直,才華出眾。二十多歲以布衣入京,方苞見到他的文章,極其嘆服說:“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劉生乃國士爾!”並稱讚他是韓愈歐陽修一流人物,一時名噪京城,士大夫多願與其結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兩次參加考試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薦舉應博學鴻詞科,被大學士張廷玉壓制落選。張後知大櫆同邑,深婉惜。乾隆十五年,張廷玉特舉其參試經學,又未被錄取。大櫆六十歲後為黟縣教諭。幾年後告歸,居樅陽江濱不再出遊,以文學教授生徒。

世系淵源說


劉氏受姓肇,自陶唐厥後,累公事夏孔甲御龍氏,歷四十三世傳至周宣王,時以杜伯公為始祖,又歷五十七世傳至李唐,時以隆德公為始祖,公生二子,長孟昭,次仲昭,孟以討黃巢有功授山東道節度副使轉自池州判官,貴池縣誌載公以唐喜宗中和四年卒於官,葬齊山寺西有劉通判墓碑巍然在望,仲由進士授大理寺評事,歷任貴池宜黃縣令,梁時又調浮梁朝厥,由來原籍河南洛陽,宦籍江南池陽世系源流章章可考,由隆德公曆十二世傳至石公九華何姓清甫公見而以女配之,寄居青陽生五子,當殘山勝水,蒙古人南下,遂各謀遷徙,唯伯二公又池陽黃龍磯渡江至桐城東偏牘牌洲遂上岸卜之,乃而居,是為遷桐之始祖。
陳洲劉氏
陳洲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