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骨折脫位
距骨僅由滑膜、關節囊和韌帶相連,血管經由這些組織進入骨內。當距骨發生骨折、脫位時,經常將周圍的軟組織撕裂,從而破壞了距骨的血液供應,而導致不癒合、缺血壞死。
距骨骨折脫位的機制大體可分為:跖屈內翻及背伸應力損傷。
常為壓縮擠壓暴力所致。
其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踝關節的腫脹、疼痛及活動受限,壓痛點多局限於踝關節下方,且與骨折分型的部位與骨折線的走行相一致。除距骨后突骨折者外,下肢負重功能多有障礙。踝部腫脹、劇烈疼痛、觸痛明顯,主動的關節活動消失,下肢負重障礙。
X線檢查:正位、側位及斜位片。
一般多無困難,可依據患者的外傷史、臨床癥狀及X線平片(正位、側位及斜位)加以確診。
易與撕脫骨折相混淆。
1.無移位的骨折
一般選用小腿石膏功能位固定6~10周。固定期間,如局部腫脹消退致石膏鬆動可更換石膏。
2.可複位的骨折
原則上是在手法複位后以小腿石膏制動,並按以下不同骨折類型處理。
(1)距骨頸骨折牽引下將足跖屈並稍許內翻,再向後推進以使骨折複位,但跖屈位不宜超過120°,以小腿石膏固定2~3周,換功能位小腿石膏繼續制動6~8周。
(2)伴有距骨體后脫位的距骨頸骨折徒手牽引下(必要時跟骨斯氏釘牽引),使足部仰伸及外翻,以使脛距間隙增寬及松解跟骨載距突與距骨之間的交鎖,從而有利於距骨體的還納。與此同時術者用拇指將距骨向前推移,當感到已還納原位后即逐漸將足跖屈,並在此位置上行小腿或大腿石膏(後者用於移位明顯者,膝關節亦維持於微屈位)固定3~4周后更換功能位石膏,再持續6~8周。
(3)輕度距骨體壓縮骨折持續牽引3~5分鐘,而後以小腿石膏功能位固定之。
3.無法閉合複位的骨折
指手法複位失敗及粉碎性骨折等多需開放複位,並酌情行內固定術。
(1)術式分為①單純開放複位術:對因關節囊等軟組織嵌挾所致者,可利用長螺釘、克氏針等予以固定,內固定物尾部應避開關節面,或將其埋於軟骨下方。②關節融合術:新鮮骨折亦可選用。
(2)手術適應證凡估計骨折損傷嚴重,局部已失去血供,易引起距骨,尤其距骨體部無菌性壞死者,應考慮及早融合。臨床上常見的類型有: ①距骨體粉碎性骨折 此種類型不僅易引起距骨體的缺血性壞死,且更易造成創傷性關節炎,因此可於早期行融合術。 ②開放性骨折者 如發現周圍韌帶及關節囊大部或全部撕裂者,提示無菌性壞死幾率高,亦應行融合術。 ③手法複位失敗者 多系錯位嚴重的骨折,此時軟組織的損傷亦多較嚴重,易引起距骨的缺血性壞死。
(3)常用的術式①Blair手術即將距骨體切除,而後使脛骨下端與殘留的距骨頸及前方的骨頭部一併融合,並取骨松質(多為髂骨)置於原距骨體處。再用克氏針自足跟部向上插至脛骨內固定。術畢以下肢石膏制動12周左右,其骨性融合后開始負重(多在4個月左右)。 ②脛跟融合術即將距骨體取出后,使脛骨下端直接插嵌於跟骨上方。此方法較為傳統,視情況而定。 ③跟距關節融合術即於早期將跟骨與骨折的距骨體融合,以便於通過跟骨向距骨增加血供來源而改善距骨的供血狀態,從而降低距骨頭的無菌性壞死率。適用於複位滿意而血供較差的距骨體及距骨頸骨折者。
距骨骨折脫位經治療癒合后,常會發生無菌性壞死及創傷性關節炎,致使踝關節功能發生不同程度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