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嘉話
玉堂嘉話
《玉堂嘉話》共八卷,是元人王惲所撰。王惲(生於1227年,死於1304年)字仲謀,號秋澗,衛輝路汲縣人。王惲是元朝時期的著名學者、詩人、政治家,一生仕宦,剛正不阿,清貧守職,在元世祖忽必烈、裕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鐵木耳朝的三代諫臣。
玉堂古時候為翰林院的別稱,玉堂嘉話就是王惲自序中說玉堂嘉話是追記他中統二年(1262年)、至元十四年(1277
年)二度進入翰林院為官時的見聞而成的文字,玉堂嘉話因此而得名。
《玉堂嘉話》不僅收錄了有王惲所生活的金末元初時期的一些作者所經歷的事迹和見聞,而且還收錄了許多同時代可以見到的許多前代的一些人物事迹,文物典故等內容(這裡面有些在現代已經失傳的東西,由於《玉堂嘉話》的收錄而保存下來),這些豐富的內容使得《玉堂嘉話》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成為我們研究金元之際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玉堂嘉話》記載的唐宋以來文誥掌故、軼聞遺事以及書畫等材料,亦多可采。
《玉堂嘉話》·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王惲撰。惲有《承華事略》,已著錄。是編成於至元戊子。紀其中統二年(1261)初為翰林修撰,知制誥,兼國史館編修官,及調官晉府秩滿,至元十四年復入為翰林待制時,一切掌故及詞館中考核討論諸事。始於辛酉,終於甲午,凡三十四年之事,所記當時制誥特詳,足以見一朝之制。如船落致祭文,太常新樂祭文之類,皆他書所未見。他如記唐張九齡、李林甫告身之式,記平宋所得法書古畫名目,宋聘后六禮金,科舉之法,以及論宣諭、制誥之別。據柳公權跋,知唐時已有《廣韻》,辨米芾之稱南宮,以贈官太常,記秦檜家廟之制,摘顏真卿書《出師表》之偽,謂《金史·天文志》出於太史張中順,與張德輝述塞北之程,劉郁述西域之事,皆足以資考證。而宋、遼、金三史之議,尤侃侃中理。其中如論日月五星則不知推步之法,謂古婦人無謚則不知聲子、文姜之例,論《六帖》則剿襲《演繁露》,論舜事則誤信錢時,論野合則附會《博物志》,皆為疵累。《唐六典》女伯女叔一條,二卷、五卷再見,亦失檢校。然大致該洽,不以瑕掩。全書已收入《秋澗集》中,此乃其別行之本也。
“玉堂”,官署名,宋以後為翰林所居之地,故名《玉堂嘉話》。書中所記的當時文誥禮儀等,都足以顯現有元一代典制,如卷一“為春旱禁酒詔”,“為春旱祈雨青詞”,卷三的“修端門前橋啟土告歲地祗文”,卷四“告太廟文”、“瀛國公制詞”都是王惲見到的第一手材料。元世祖時還有一種特定的“望拜行在所”儀式,也靠該書讓我們得知其具體做法:
至正十五年戊寅正月甲寅乙酉朔,同李侍講德新、應奉李謙陪百官就位望拜行在所,凡七拜。其侍儀先一日於端門兩闕門灰界方所,以板書百官號,隨各司依品秩作等列。班定,以次入宮行禮。禮畢由左掖門出,風埃大作。所謂“出門塵漲如黃霧,始覺身從天上歸”。曾有口號一絕:“隔夜端門分板位,平明簪笏列鴛行。紫雲低復千官入,潤作金爐百合香”。
《玉堂嘉話》記載的唐宋以來文誥掌故、軼聞遺事以及書畫等材料,亦多可采。岳飛被害后,至孝宗時才復官、改葬、追封,《宋史·本傳》中只有“淳熙六年謚武穆,嘉定四年追封鄂王“的簡單記載。《玉堂嘉話》卷二中則錄有寧宗詔書《鄂王岳飛謚忠穆文》,肯定岳飛的忠忱與功勛,回顧其被害之因和追封的委屈,代表朝廷譴責“當時的權臣”,對皇祖趙構的曲為回護,為我們保存了一篇珍貴的歷史文獻,現抄錄如下:
主而忘身,茲謂人臣之大節;謚以錶行,必稽天下之公有。申錫贊書,追告幽穸。故太師追封鄂王謚忠穆岳飛,威名震於區狹,智略根乎詩書;結髮從戎,前無堅敵;枕戈勵志,誓清中原。謂恢復之義為必申,為忠憤之氣為難遏。上方密契,詔札具存。夫何權臣,力主和議。未究凌煙之偉績,先罹偃月之陰謀。李將軍口不出辭,聞者流涕;藺相如身雖已死,凜然猶生。猶高皇眷戀之不忘,肆孝廟哀矜之備至,還故官而禮葬,頒祠額而旌表。逮於先帝之時,檖以真王之爵。既解誣於累聖,可無憾於九京。然而易名之典雖行,議禮之言未一。始為忠愍之號,旋更武穆之稱。朕獲睹中興之舊章,灼知皇祖之本意。爰取危身奉上之實,仍采克定禍亂之文,合此兩言,節其一惠。昔孔明之志興漢室,若子儀之光復唐都,雖計效以或殊,在秉心而弗異。垂之典冊,何嫌今古之同符;賴及子孫,將與山河而並久。英靈如在,茂渥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