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中國歷代戰爭史的結果 展開

中國歷代戰爭史

中國歷代戰爭史

徠《中國歷代戰爭史》是1983年由軍事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是蔣介石親自下令台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台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台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歷代戰爭史》於1972年面市。後來,台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胡佛研究所等,紛紛致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里、宋晞等學術名家擔任指導委員,成就了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歷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歷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秋、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前後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合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最後是綜合評論。
本書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合,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出現能出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本書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后,即令軍事譯文出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籤,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2013年中信出版社正式引進出版,除將黎明版繁體豎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本書亮點

專業視野,評論精彩
軍方專家的全面介入,使戰爭檢討有了全新的視野對戰爭的檢討,講述每場戰爭時,最後部分即“申論”,是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戰的申論:編纂者經周密論證,認為姜尚助周王訓練使用新武器——戰車,陣法上亦有中央突破與兩翼策應配合。戰車速度快極,雖是堂堂之陣,而致有突襲的效果,做戰之時,周軍以寡敵眾,當然志在殺傷,終致敵方前軍崩潰。這種解讀,既避免了“至仁”與“至不仁”這種無法窮究的論爭,也給“流血漂櫓”以嶄新的解釋。這種精彩解讀俯拾皆是。
重視地理,手繪地圖
軍方專家的參預,使本書對軍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視:一是講論戰前形勢時,必將雙方地理地形做相當論述;二是繪製了近800幅完美的戰爭地圖。歷史是活動的流體,皆依附於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講究“左圖右史”,即意在不割裂這一體兩面。離開地理地形討論統帥和戰將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憑據。本書地圖,全系手繪,脫胎于軍事地圖,精確詳密,自不待言,亦使本書成為一部讓歷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本書看點

一、對於普通讀者而言:
這是一個史跡斑斕、意氣縱橫的史學天地;一部承載得動中國綿長歷史、完美展現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蔣介石手令編纂本書時,初衷是分發軍中校官,以提高他們的軍事素養。軍中校官,學識當然有限,故本書除開學術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結構上力求層層展開,語言則務求明晰如話。因史事浩繁,非精鍊典雅之文字,難控篇幅,事實上,這種文白相雜的典雅之作,極為精彩,文風略與《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作品相當,絕無難讀之虞。
本書號為“歷代戰爭史”,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歷代有作為的君臣良將,皆在戰場和政治上揚名立萬,本書自始至終,皆以這兩把手術刀解剖他們,而不以這六十年來大家所熟知的,以階級論來劃分政治正確或不正確,或以忠奸智愚來將他們分門別類。編纂者拋棄意識形態和標籤,務求將他們的政治智慧、軍事天才和決然勇氣,展示於讀者目前。這種極務實的態度,延續了中國歷代史家的真正傳統。撥開雲霧,朗月分外清潔;拋開浮蕩,先人的智慧和勇氣才顯出分外的光芒。
本書編纂者皆民族戰爭、國內戰爭的親歷者,親見本民族瀕於絕境,深知立國成事之艱難,對民族感情尤深,對戰爭的思考尤為痛切,形與筆底,則處處可見這種情懷。本書開卷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讚賞其戰鬥精神、手創之燦爛文化。全書之中,對先人均有極大尊敬,排列形勢,讓讀者明了,他們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勢之絕境,失敗者當中,不乏真英雄。讀者藉此獲得對先人的溫情、對本民族的認同,獲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時時處處寬容他人。
中國歷史綿長,史事浩繁,非有大作,無以展現。本書作者名家雲集,正是撰寫宏大歷史的最佳人選。要求得“故智”,卻又拒絕大歷史著作者,終難以如願。這種悖論,表現於人生的時時處處——沒有人能輕易獲得知識,或是成功。
二、對於軍迷和軍方人士:
這是一部獨一無二的曠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這套書,填補了《劍橋戰爭史》當中中國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溝通中國歷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歷實戰的將校的參預而精彩無倫。中國歷代史家,絕少知兵者,對於戰爭,常懷有悲憫,不願對戰爭做詳密介紹,導致有關戰爭史跡,流散於各種典籍當中,而無專門史著。本書編纂者,將這些史跡,從典籍當中,細細搜選,一絲一縷,詳加校訂以期至當。21年艱苦卓絕,終溝通前史,成就這一絕無僅有之戰爭通史。是軍迷和軍界人士的不二之選。從原始部落至今,為了爭奪生存條件,人類從天上打到陸地,從非洲打到太平洋,從中國打到世界各地,就像是一桌桌球,一顆白球足以讓全盤進洞。
三、對於政界:
本書堪稱政治智慧的源泉。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軍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與否,在何處使用,卻是政治家面臨的問題。軍事與政治,猶如雙手和神經中樞
全書當中,對政治的重視,一在國際,一在國內。這是本書當中極為讚賞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實力壓制敵方,而不輕試鋒銳,正是求得國際和平、謀取國家利益的無上方略。今日國際,諳於此者屢得大利,眛於此者,屢見催敗。
國內政治始終是本書重視的一點。優秀統帥,始終能與豪傑同休戚,政令簡而不繁,以公心推於萬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歷代典籍皆屢見不鮮,只不如本書這樣明確提出政治戰略,而又解讀得如此透徹。
書中政治人物,或參預國際紛爭,或以上御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級相處,成功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而本書當中對政治人物的品評,極重視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細細揣摩歷代政治人物的臨事機變和政治理想,即可獲得相當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氣,從而成就自己,為國家謀得福祉。
四、對於商界:
這是一座充滿財富的綿延群山。
商場如戰場,實非虛言。一公司和一國家,面臨同樣的問題:同行之間的競爭,人才的獲取,人才的駕馭。
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為中國國際競爭較為透徹之時。春秋時齊桓公管仲的指引下,透過紛繁蕪雜的國際紛爭,看到了華夏集團的命運,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張,從而聯合諸夏,外抗夷狄,內息本集團內紛爭,開啟了春秋五霸的局面,本國所取得的利益,遠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業內極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處,還在於他的國家道德:不臨駕與諸夏之上,不取諸夏之財富。透視時勢和追求道德,是集團取得財富的最捷徑。
求得人才,禮遇和金錢不是唯一的利器。馬援到公孫述那裡,公孫述極盡禮遇,許以高官,馬援斷然離去;見到劉秀,劉秀便裝接待,馬援卻決意追隨。劉秀的長處,一在於自身的見事明徹,一在於屢申國家大義,極有擔當。商界並非單純的利場,以造福眾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貫徹於公司經營,或有意外的收穫。
人才的使用,是經營管理的大事。三國時鐘會是一代名將,司馬昭明知他野心熾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認為鍾會不但才氣過人,且在伐蜀的議論當中,態度最為堅決,有必勝之心。至於平蜀之後,如有反心,則歸意甚堅的本國士兵必不為所用,蜀國沮喪之師必不堪用,料無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才,不必執著於德才兼備。另外除本身才能外,其信心、決心也應考量。
在商學興起之前,世上本無商學,大家從事商學,無外對時事的觀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對時世的明徹可稱“當下之智”,是橫向的廣度;後者則是縱向的深度。大敵當前之時,前沿廣大、縱深厚實者,騰挪的餘地越大。同理,同時擁有“當下之智”和“故智”,當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觀察問題。本書敘論的戰場和政治場,正是我們先人最為精彩的表演場,商業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業“故智”隨處皆是。
五、對於專家學者
本書是極可靠的資料庫,有專業的著史方法和史學觀點。
本書材料的採取,取法於《資治通鑒》。編纂者搜羅540餘種典籍,然後漫行其中,將有關戰史者盡行採擷,經軍事專家和史家的共同認證后,才用於撰寫之資。故本書不但資料豐宏,且史料均經仔細認證。
本書當中,極重視時代形勢和戰前形勢的敘論,戰爭的觸發、決勝皆以此為依憑。每一論點的展開,皆以論據的鋪開為前提。每一史學觀點的得出,皆以強大論據為基礎,並以戰爭原理相照映。論據、論點、史觀層層相因,絲毫不爽,讓讀者感覺清晰如繪。
本書史觀,未受纖毫意識形態和標籤化的影響,盡顯軍事家的專業性和一流史家的底韻,專家學者可將這些史觀與自身的觀點對照、碰撞,對史識史才當有良好的助益。

作者簡介


台灣“三軍大學”前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后遷往台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合參謀大學”,1969年合併台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合併“中正理工學院”、“國防管理學院”、“國防醫學院”改名“國防大學”。2006年1月1日“國防醫學院”重新遷出為獨立建制,2006年9月1日“政戰學院”併入“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台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歷代戰爭史。1956年1月,台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歷時16年。更於1975年成立“中國歷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歷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編纂委員會:
編委會主任委員:徐培根皮宗敢羅列劉安祺余伯泉
編委會副主任委員:蔣緯國
編委會委員:許朗軒朱嘉賓
總編纂:李震

版本


1983年 軍事譯文出版社 繁體豎排影印版
作者: 台灣三軍大學 編著
出版社: 軍事譯文出版社(內部發行)
出版年: 1983
頁數: 6502
裝幀: 精裝\平裝
統一書號: 5319-3
2013年 中信出版社 簡體橫排最新版
2013年中信出版社版本封面
2013年中信出版社版本封面
作者: 台灣三軍大學 編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公開發行)
出版年: 2013
裝幀: 精裝\平裝

圖書評價


研究中國全部歷史,若只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歷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歷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歷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歷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本書系綜合記述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啟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1983版中國歷代戰爭史
1983版中國歷代戰爭史
——《中國歷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18卷本《中國歷代戰爭史》有許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長處,其作者軍事素養深厚,有的還頗富指揮戰爭的實踐經驗。他們在認真分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戰前戰略態勢,雙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戰法,戰爭進程及成敗原因的分析較全面,認識較深刻,頗能“言人所不言”。
該書戰略分析層次清晰,注重創新性。戰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對國家戰略、軍事戰略和具體戰爭計劃與實施方案等不同層次,上一層戰略制約著下一層戰略。本著這一認識,《中國歷代戰爭史》對每一歷史時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總體敘述,使讀者可以全面了解當時的戰略格局、參戰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對參戰各方戰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層層剝筍,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書能在大陸地區正式出版,並以橫排方式適應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相信將會對大陸讀者學習和了解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促進軍事歷史研究的發展頗有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 劉慶
專業軍事人員與權威歷史學家的聯手,是本書質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了“戰爭”研究的專業性,後者保障了“史”的底蘊。
——知名歷史學者、《布局天下》作者 饒勝文

分冊介紹


總目錄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冊):上古~春秋(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2冊):春秋(下)~秦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3冊):楚漢戰爭~東漢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4冊):三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5冊):兩晉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6冊):南北朝
徠中國歷代戰爭史(第7冊):隋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8冊):唐代(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9冊):唐代(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0冊):五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1冊):宋遼金夏(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2冊):宋遼金夏(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3冊):元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4冊):明代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5冊):清代(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6冊):清代(中)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7冊):清代(下)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8冊):太平天國

內容介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冊)從上古到春秋時代,涵蓋了從中國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向戌弭兵時期的戰爭史內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2冊)從春秋時代到秦代,涵蓋了從春秋時代後期到秦末農民起義中的巨鹿之戰為止的戰爭史內容。主要包括春秋時代的晉楚、吳楚爭霸,秦國經商鞅改革后的崛起及其并吞六國的歷場戰爭,秦朝與北方和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以及秦末農民起義的歷次主要戰爭。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3冊)從楚漢戰爭到東漢時代,涵蓋了從楚漢戰爭到東漢一朝的戰爭史內容。主要包括楚漢戰爭,西漢前期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以及對西南夷西域的開拓,新莽末年的農民起義和東漢的建國戰爭,以及東漢對匈奴的戰爭等內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4冊)內容涵蓋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九十年間的主要戰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蜀吳猇亭之戰(亦稱夷陵之戰)等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役,盡在其中。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5冊)內容涵蓋司馬炎建晉到東晉帝室式微劉裕登上政治舞台為止的中國古代戰爭史。包括了晉來吳之戰、八王之亂后西晉在北方匈奴的衝擊下滅亡,東晉建國,北方割據政權間的戰爭及它們和東晉間的戰爭如淝水之戰,也包括東晉的各次內亂而引起的戰爭。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6冊)內容涵蓋劉裕代晉建立劉宋(同時期的北方政權北魏則在拓跋燾的統治下日漸強大)到北周統一中原為止的中國古代戰爭史。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7冊)內容涵蓋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年)到隋末天下大亂,李密王世充所敗走入關 (618年)四十年間的主要戰爭,隋開國——討尉遲迥之戰、北征突厥之戰、滅陳之戰、征高麗之戰及隋末亂中李密起兵之洛陽爭奪戰等一系列歷史上的著名戰役,皆收錄其中。重點講述有隋一代之史事及歷次戰爭,故針對性較強,對研究隋代之全貌頗有助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8冊)涵蓋了唐初李淵開國至武則天篡唐擅政一段時期的史事及戰爭。戰役包括:唐開國之進取長安之戰、平定北方群雄之戰、平定南方群雄之戰,以及唐初對外進行之諸戰役。武則天篡唐后之對內對外諸戰役也有涉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9冊)講述唐朝中後期之戰爭,具體包括:唐玄宗征奚、契丹突厥等之戰,安史叛亂之戰,唐代宗、德宗、憲宗討藩鎮各戰役,以及唐末寇亂諸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0冊)起自唐末戰亂、後梁朱溫開國,終於後周世宗謀恢復大一統帝國,史稱“五代十國”一段時期之主要戰爭。包括後唐開國、平蜀,契丹滅唐興晉、滅晉,後漢開國,郭威代漢,周世宗謀恢復大一統等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1冊)講述宋、遼、金、夏四朝之間戰爭及史事。內容涵蓋起自趙匡胤篡周,終至宋徽宗滅遼、西遼建國及覆滅之間諸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2冊)與11冊同為講述宋、遼、金、夏四朝之間之戰爭歷史,時間段限有所交叉。主要戰爭包括:北宋平定內亂各戰役、金滅北宋之戰以及金侵南宋之諸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3冊)涵蓋蒙古興起至元武宗繼位一段時期之戰爭。具體包括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族、滅克烈部乃蠻部,滅夏、金諸次戰爭,蒙古西征、蒙宋之戰,以及元初靖亂各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4冊)起自朱元璋開國,終於李自成覆滅。具體戰爭包括:明太祖開國、北伐、遠征漠北諸戰役、燕王篡奪帝位之戰、明成祖北征塞外諸戰役、土木之變戰役、及明終後期平定內亂、攘除外夷個戰役,明室抗日各戰役也有涉及。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5冊)講述起自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終於鄭成功收復台灣,即明末清初一段時期的戰爭。重點戰役有:薩爾滸之戰、后金五次迂道入關之戰、南明帝抗清各戰役、鄭成功進攻南京及收復台灣各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6冊)講述清平定三藩至同治十二年平定甘肅回亂一段時期之戰事。具體戰役包括:清平定三藩、內外蒙古、准葛爾、回疆、捻黨之戰,及後來平定新疆、西藏各戰役。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7冊)講述清朝後期外征及被列強侵略之諸戰役。具體包括:清征緬甸、安南之戰,中英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北京之戰、中法之戰、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戰。
《中國歷代戰爭史》(第18冊)講述太平天國從興起到失敗全般時期之戰爭。具體包括:金田起義、奠都金陵諸戰役,內亂及天京解圍諸戰役,安慶爭奪戰,及太平天國最終覆亡諸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