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文廟

北宋年間始建於福建的孔子廟

惠安文廟,即惠安孔廟(惠安縣學),坐落於惠安縣城中山北路,廟祀孔子,為福建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螺城鎮中山北路,始建於北宋年間。文廟坐西北朝東南,佔地2895平方米。整座建築雕樑畫棟,丹楹刻桷,高堂邃宇,軒峻壯麗。

基本簡介


惠安文廟,是惠安宋至清代祭祀孔子及歷代名宦先賢的地方。文廟建築布局規整,氣勢宏大,建築技藝精湛,石木磚雕工藝精美,集中體現了來自中國“建築之鄉”、“雕藝之鄉”的惠安匠工們精湛的建築、雕刻技藝,是研究宋元時期孔廟建築規制和古代建築雕刻工藝的珍貴實物資料。1984年公布為惠安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成立於1987年的惠安縣博物館也設於文廟內,收藏有歷史文物、民俗文物、石雕工藝品等。
惠安文廟
惠安文廟

歷史沿革


文廟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年12月-984年11月),迄今已逾千年。據惠安縣誌載,宋初置縣時就立廟學於縣治之左。歷經三百餘載四遷廟址,於1276年(元朝至元十三年)毀於兵燹。迨至1295年(元朝元貞元年)方遷回原址重建,至1892年(清朝光緒十八年)歷經34次擴建、重修。
文廟一角
文廟一角
2004年底又著手進行了一次大規模重修,重修工作依據“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大成殿、兩廡等主體建築進行落架重修,並對周圍環境進行整治。全部工程於2007年春節前竣工,共耗資580多萬元,其中410多萬元來自惠安各界的熱心捐獻。

建築規制


文廟坐北朝南偏西15度,佔地2895平方米。文廟以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照牆、欞星門泮池戟門、兩廡、大成殿、崇聖祠主體建築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為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石結構,重檐歇山頂,斗拱均為如意斗拱。大成殿前及門前聳立四根花崗岩石雕龍柱。現保存比較完整的大成殿、兩廡、戟門,是經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重加整修,大成殿又經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再次重修,廟內還存有重修碑記兩方。
鳥瞰文廟
鳥瞰文廟
據縣誌載,整座建築雕樑畫棟,丹楹刻桷,高堂邃宇,軒峻壯麗。原來尚有附屬建築明倫堂(旁列“居仁”、“由義”二齋)、杏壇、饌堂、射圃、教諭廨舍、尊經閣、朱子祠、文昌祠、崇聖祠(旁列“名宦”、“鄉賢”二祠)、觀德亭、號房等,可見當年之文廟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構築典麗崇宏壯觀。

人文歷史


廟前十裡外有一座山峰,山巔原為三塊大石對拱,舊稱香爐山。相傳,明朝洪武年間惠安知縣黎笏認為此山峰頂無首,又正對縣堂正中,有礙本縣運途。遂集資鳩工于山巔增築尖頂,有如香爐中插上一炷香,預兆縣運興昌,人才鼎盛。因尖頂形狀如塔,高有二三丈,遠望正像“文筆朝天”,所以後來改稱文筆峰
孔子雕像
孔子雕像
重修文廟
惠安文廟興建於唐末宋初,歷兩宋、元、明、清,迄今有一千多年歷史。建築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雕樑畫棟、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是該縣古建築的代表,也是該縣重教興學人文景觀的象徵。清華大學古建築專家考察認定,惠安縣文廟保留了唐末宋初的古建築風貌。然而,該建築雖經歷代大小維修34次,但自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末重修至今又歷百年。現主體建築大成殿牆體、樑柱嚴重傾斜,兩廡屋架坍塌,崇聖祠僅剩半落;前殿戟門、欞星門雖於1988年重修,又遭蟲蟻蛀蝕;金星、玉振兩門無法恢復,鄉賢祠、名宦祠、明倫堂已毀壞不存。
隨著惠安縣社會經濟的發展,該縣廣大群眾和海內外鄉賢紛紛呼籲修繕文廟,保護珍貴的文化史跡,以激發全縣人民重教興文的熱情。縣委、縣政府順乎民意,成立惠安縣文廟修繕委員會,決定投巨資全面修繕文廟,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據了解,文廟的維修將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即保存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歷史信息盡量保存。原構件能用的盡量用,但要清洗,油漆、泥灰要清理,恢復原貌,防蟻、防火技術工藝要到位。木雕構件能保留盡量保留,承重構件要換新木料。實行落架維修,主殿維修后,定主格調,再維修前落。風格為整體結構宋式,橫樑明式,屋頂宋代做法。維修后,文廟整體仍為磚、木、石結構,使用“三合土”,圍牆“出磚入石”砌築法。附加建築要拆除,用作歷代名師、名匠、優秀學子、捐資芳名錄、歷代維修碑記碑林。還將改造周邊環境,改善通風條件,解決排水問題。
根據維修工程計劃,2005年1月份要完成整體效果圖;春節后將聘請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進行施工圖紙設計論證,施工單位向社會進行公開招投標,並劃定縣文廟的控制範圍。而後正式開始拆遷、維修,整個工程到2006年春節前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