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
仙人掌茶,仙人掌茶屬綠茶類,產於湖北當陽境內的玉泉山,製成后的仙人掌茶,外形扁平似掌指,色澤翠綠,白毫披露。沖泡后,芽葉舒展,嫩綠成朵,湯色清澈明亮,清香淡雅,滋味鮮醇,回味甘甜。
仙人掌茶加工時,經蒸汽殺青、炒青做形、焙乾定型三道工序加工而成。歷代本草多有記載,仙人掌茶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此外尚含有三萜類成分、抱壁蓮、角蒂仙及綠原酸、黃酮等活性成分。經科學實驗,對流感病毒、腺病毒、鏈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據《全唐詩》第178卷、《當陽縣誌》及《玉泉寺志》記載,始創於唐代玉泉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創製人是玉泉寺的中孚禪師。
每當春茶競相迸發之際,他就在珍珠泉水匯結成的玉泉溪畔的乳窟洞邊,採回茶樹的嫩葉,運用熟練的制茶技術,制出扁形如掌、清香滑熟、飲之清芬、舌有餘甘的名茶。
史載:“唐時,玉泉山玉泉寺的中孚禪師不但善品茶,而且還善制茶,創製了一種形如仙人掌的扁形散茶。據查,中孚禪師俗姓李,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族侄。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他雲遊到金陵(南京)棲霞寺時,卻逢其叔李白逗留於寺,於是中孚禪師將此茶獻於李白。
李白品嘗后,覺得此茶清香滑熟,其狀如掌,並了解了該茶產於玉泉寺,又是族侄親手制的仙人掌茶,為此欣然提筆,取名玉泉仙人掌茶,並作詩一首,以頌之。從此,玉泉仙人掌茶名聲大振。”
生產仙人掌茶的玉泉寺,是我國佛教的著名寺院,它與江蘇南京的棲霞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山東長青的靈岩寺,素稱為“天下四絕”。玉泉山遠在戰國時期就被譽為“三楚名山”,山勢巍峨,磅礴壯觀,翠崗起伏,溪流縱橫,是茶葉的理想產地。
據考察,玉泉寺僅樹木品種就多達300餘種,不僅有四季飄香的“月月桂”,更有花瓣千枚的“干瓣蓮”。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山間古木參天,雲霧瀰漫,翠竹搖影,四季常綠;地下乳窟暗生、特別是山麓右側有一泓清泉噴涌而出,清澈晶瑩,噴珠漱玉,名為“珍珠泉”,造就了玉泉山麓優越的植茶生態環境。
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肥沃,生長的茶樹芽葉質軟肥壯,萌發輪次多,從楊柳吐翠的3月,到丹桂飄香的9月,採摘期長達7個月之久。
仙人掌茶品級分為特級、一級和二級。特級茶的鮮葉要求一芽一葉,芽長於葉,多白毫,芽葉長度為2.5—3厘米。加工分為蒸氣殺青、炒青做形、烘乾定型三道工序。
蒸汽殺青在蒸籠內進行,溫度達近100℃,蒸汽殺青時間為50—60秒鐘,以鮮葉失去光澤,呈現灰綠,發出清香,葉質柔軟為適度。蒸汽殺青后,即予扇涼,進行炒青做形。
炒青做形又分頭青、二青、做形三個步驟,是形成仙人掌茶獨特外形的關鍵工序。頭青炒法主要采“抖”,並須抖得快、散得開;二青炒法採用“抖”、“帶”結合,使茶葉初具條形;該茶掌形的形成,主要是通過“做形”。其法是交手四指併攏,拇指分開,平平地伸入鍋內,採用“抓”、“按”等手法炒制,力求茶葉扁平挺直,約七成干時,進行烘乾定形。至含水量5%左右時,出烘包裝收藏。
外形扁平似掌,色澤翠綠,白毫披露;沖泡之後,芽葉舒展,嫩綠純凈,似朵朵蓮花挺立水中,湯色嫩綠,清澈明亮;清香雅淡,沁人肺腑,滋味鮮醇爽口。初啜清淡,回味甘甜,繼之醇厚鮮爽,彌留於齒頰之間,令人心曠神怡,回味雋永。
殺青
仙人掌茶
揉捻
揉捻是仙人掌茶塑造外形的一道工序。通過利用外力作用,使葉片揉破變輕,卷轉成條,體積縮小,且便於沖泡。同時部分茶汁擠溢附著在葉表面,對提高茶滋味濃度也有重要作用。制仙人掌茶的揉捻工序有冷揉與熱揉之分。所謂冷揉,即殺青葉經過攤涼后揉捻;熱揉則是殺青葉不經攤涼而趁熱進行的揉捻。嫩葉宜冷揉以保持黃綠明亮之湯色於嫩綠的葉底,老葉宜熱揉以利於條索緊結,減少碎末。除名茶仍用手工操作外,大宗仙人掌茶的揉捻作業已實現機械化。
乾燥
乾燥的目的,蒸發水分,並整理外形,充分發揮茶香。乾燥方法,有烘乾、炒乾和曬乾三種形式。仙人掌茶的乾燥工序,一般先經過烘乾,然後再進行炒干。因揉捻后的茶葉,含水量仍很高,如果直接炒干,會在炒干機的鍋內很快結成團塊,茶汁易粘結鍋壁。故此,茶葉先進行烘乾,使含水量降低至符合鍋炒的要求。
製作工藝
元代王楨在《農書·卷十·百穀譜》中,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采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1391年下詔,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為盛行。相比於餅茶和團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於是出現了利用乾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技術。
炒青仙人掌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頃余”之句,說明嫩葉經過炒制而滿室生香,有炒制時間不常,這是至今發現的關於炒青仙人掌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製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製法非常相似,參看附錄中仙人掌茶製造工藝。
仙人掌系列茶葉包括尼松牌仙人掌葛根茶、仙人掌菊花茶、仙人掌熏衣草茶、仙人掌絞股蘭茶、仙人掌苦丁茶、仙人掌金銀花茶、仙人掌茶包、仙人掌罐裝茶,它是根據中國醫藥學原理,按照衛生部既食又葯食品的規定,選擇天然植物和仙人掌為原料,經科學方法精製而成。
仙人掌歷代本草多有記載,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仙人掌茶主治清熱解毒,止嗽平喘。支氣管哮喘,症見喘息痰鳴,不能平卧,咯吐黃稠痰,口乾舌紅,脈滑數。辨證屬熱喘者。
仙人掌為仙人掌科植物仙人掌的根及莖,性味苦寒無毒。能行氣活血、清熱解毒。《貴州民間方葯集》記載它“為健脾滋養強壯劑,又可補脾、鎮咳、安神。《閩東本草》記述它“能去瘀,解腸毒,健胃,止痛,滋補,舒筋活絡,療傷止血。”民間常用之治療胃痛、痞積腹痛、急性菌痢、痔瘡出血和支氣管哮喘、心悸失眠等。外用治療疔瘡、腮腺炎、乳腺炎、濕疹、黃小瘡和火傷、蛇蟲咬傷等(以上用法可參閱《中藥大辭典》)。可見它是一種作用範圍廣的草藥。本方配以蜂蜜潤肺止咳。對於熱證咳喘,有一定的療效。
取仙人掌鮮品,洗凈切細,置保溫杯中,用沸水適量沖泡,置悶15分鐘,取清液,調入蜂蜜2O克,頓飲或分2次。癥狀消失后即停葯。
茶具展示
(二)觀茶:對細嫩名優仙人掌茶,在泡飲之前,通常要進行觀茶。觀茶時,a.先取一杯之量的干茶,置於白紙上(或盛茶專用器具上),讓品飲者先欣賞干茶的色、形,再聞一下香,充分領略名優仙人掌茶的天然風韻。對普通大宗仙人掌茶,一般可免去觀茶這一程序。b.或者傾斜旋轉茶葉罐,將茶葉倒入茶則。用茶匙把茶則中的茶葉撥入賞茶盤,欣賞干茶成色,嫩勻度,嗅聞干茶香氣。
(三)潔具:就是將選好的茶具用開水一一加以沖泡洗凈,以清潔用具,平添飲茶情趣。b.溫杯:用開水將茶杯燙洗一遍,提高杯溫,在冬天,尤顯重要,利於茶葉沖泡。
(四)置茶:沖泡仙人掌茶的茶杯一般容量為150毫升,用茶量在3克左右(置放相對於容器五份之一的茶量)。用茶匙將茶葉從茶盤或茶則中均勻撥入各個茶杯內。
(五)浸潤泡:對名優仙人掌茶的沖泡,一般視茶的鬆緊程度,採用兩種方法沖泡:一是上投法,它適用於外形緊結的高檔名優仙人掌茶,諸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蒙頂甘露、徑山茶、廬山雲霧、涌溪火青、蒼山雪綠等,即先將攝氏85~90度的沸水沖入杯中,然後取茶投入,茶葉便會徐徐下沉。對條索比較鬆散的高檔名優仙人掌茶,一般採用中投法,即先置茶,后沖入沸水。至於普通大眾茶,當然是先置茶后沖水了。泡茶水溫在85~90℃為宜,水量為杯容量的1/4或1/3,使茶葉吸水舒張,便於茶汁析出,約30秒后開始沖泡。
(六)沖泡:沖泡次數:約三次,用“鳳凰三點頭法”,沖水入杯內至總容量的七成左右,意為“七分茶、三分情”。經過三次"高沖",使杯內茶葉上下翻動,杯中上下茶湯濃度均勻。另一方面表示禮節,對客人到來以示歡迎。沖泡過程,要求水壺高懸,使水流有衝擊力,並有曲線的美感。
(七)賞茶:這是針對高檔名優仙人掌茶而言的,在沖泡茶的過程中,品飲者可以看茶的展姿、茶湯的變化、茶煙的彌散,以及最終茶與湯的成象,以領略茶的天然風姿。
(八)奉茶:沖泡后儘快將茶遞給客人,以便不失時機聞香品嘗。為避免茶葉過長浸泡在水中,失去應有風味,在第二、三泡時,可將茶湯倒入公道杯中,再將茶湯低斟入品茶杯中。
(九)品飲:飲茶前,一般多以聞香為先導,再品茶啜味,以品賞茶的味。飲一小口,讓茶湯在嘴內回蕩,與味蕾充分接觸,然後徐徐咽下,並用舌尖抵住齒根並吸氣,回味茶的甘甜。仙人掌茶沖泡,一般以2-3次為宜。若需再飲,那麼,得重新沖泡才是。
脾肺虛寒,畏寒便溏者忌用。
多次被評為湖北省的優質名茶。
長江西陵峽附近的玉泉寺是一座古寺,始建於三國時候,寺中出產一種名叫“仙人掌茶”的名茶,提起它,還有一段悲壯的故事呢。傳說很早以前的一場戰亂中,玉泉寺遭到洗劫,玉泉寺被燒,二百餘名和尚死傷一半。此時,恰逢大慈大悲觀世音派遣的一位仙人視察三峽水情路過這裡,見此慘景很傷心。當時仙人就伸出右掌,口含仙水向前噴去,隨著手掌向上抬,便漸漸地從地里長出了一株株一窩窩青翠的茶樹來,隨著茶樹的生長,那些在大火中喪命的和尚竟也一個個死里還生了。寺院里的和尚頓時明白,這死里還生肯定與茶樹有關,於是立即採茶煮湯給受傷和尚服用,不久喝了“仙茶”的和尚身體都好了。於是大家跪地向南海觀世音派出的那位仙人禱告。從此玉泉寺有了茶園,那茶樹是仙人伸掌招喚出來的,制出的茶葉形狀似掌,為了紀念那位仙人寺里和尚就把這種茶叫“仙人掌茶”。同時還將觀世音菩薩和仙人的佛像都刻在石碑上,至今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