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茲九

《時事類編》助編

沈茲九(1898—1989),名慕蘭,女,德清城關鎮人。早年畢業於浙江女子師範學校,1921年秋東渡日本,就讀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藝術科。1925年學成歸國,先後在浙江女子師範學校、江蘇松江女中、南京匯文女中任教。1932年夏,入中山文化教育館上海分館任《時事類編》助編。1934年主編《申報》副刊《婦女園地》。1935年7月創辦並主編《婦女生活》雜誌,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方針,揭露和抨擊國民黨反動統治,號召婦女抗日救亡。同年12月,參與和發起成立上海婦女救國聯合會。1936年發起成立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任執行委員。同年11月,愛國會沈鈞儒等“七君子”被捕,參加宋慶齡何香凝帶頭簽名發表的《救國入獄》宣言,隨宋慶齡等人赴蘇州,要求國民黨高等法院羈押。

概述


女。浙江德清人。沈西苓的姐姐。1919年畢業於浙江女子師範學校。后赴日本留學。1919年畢業於日本女子高等師範藝術科。回國后在杭州高中藝術科任教。1932年到上海中山文化教育館工作。后在松江女中教圖畫和手工。和李公朴結交,思想傾向進步。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為申報館主持《婦女園地》,不同凡響。1935年,創刊《婦女生活》。“一二九”學生運動中,和《大眾生活》一起支持愛國學生運動。二十多年的編輯生涯,使她成為最有聲望的女主編,少有的女秀才。培養了子岡、羅瓊等一批優秀的名記者和編輯。1935年,上海婦女界救國會成立,史良鬍子嬰成為婦救會的領袖,她和史良被選為上海各界救國聯合會執委會委員。沈鈞儒、鄒韜奮等愛國“七君子”被捕后,她和宋慶齡、何香凝、鬍子嬰等16人發起救國入獄運動,陪同宋慶齡前往蘇州,要求法院羈押。對國民黨反動派是一大衝擊,獲得全國輿論的支持。抗戰開始后,在宋美齡領導的全國新生活運動指導委員會擔任領導職務。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秘密離開重慶。1941年,被派去新加坡,協助胡愈之開拓工作。他們結為夫婦后,胡愈之主編《南洋商報》,她主編婦女副刊。在異國他鄉經歷四年艱苦的流亡生活。1946年她參加中國民主同盟。他們共同創辦新南洋出版社。胡愈之主編《南僑日報》與《風下》周刊時,她主編《新婦女》。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她擔任全國婦聯常委兼任《新中國婦女》的第一任主編,同時任民盟中央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與胡愈之合著有《流亡在赤道線上》等。

女報生涯


沈茲九
沈茲九
1935年,“一二九”學生運動爆發,著名女報人沈茲九在《婦女生活》上撰文高呼:“我們想做人,想做獨立自由的人!”當時,婦女運動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得如火如荼,蔣介石為阻止全國婦女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提出“新賢妻良母主義”。由沈茲九主編的《婦女生活》組織了大量的稿件與“新賢妻良母主義”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當時產生極大影響,《婦女生活》也成為了指導婦女解放運動的號角。
沈茲九本身就是一位婦女解放運動的實踐者。1898年,沈茲九出生在浙江德清,17歲結婚,21歲時丈夫不幸生急病去世。雪上加霜的是,失去丈夫的沈茲九並沒有得到夫家的憐愛,而是失去了自由。夫家令她守“貞節”將她禁閉,讓她閉門誦佛,靜心參禪。沈茲九的父親頗為開明,看到女兒在夫家受苦,很是心疼。在父親的策劃下,沈茲九逃往日本,進入東京女子師範美術專科學校。回國后,在浙江女子師範學校任教。由於受國外及“五四”時期民主與自由思想的影響,沈茲九很快成為一名進步人士。
1929年,沈茲九來到上海。1934年2月,她在《申報》上開闢“婦女園地”,傳播進步思想,在主編史良才遭到國民黨特務狙擊后,“婦女園地”被迫停刊。不畏強暴的沈茲九於這年7月在上海創刊了《婦女生活》,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方針,揭露和抨擊國民黨反動統治,號召婦女抗日救亡。
“五四”以後,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至抗日戰爭爆發前,迅速發展起來的婦女報刊還有《婦女聲》、《中國婦女》、《婦女共鳴》、《女聲》等,這些婦女報刊動員廣大婦女投身反帝反封建和爭取婦女自身解放的鬥爭,繼續為爭取男女平等而搖旗吶喊。《婦女生活》在當時發行量已達到2萬份,成為有很大影響力的女性報刊。
1935年12月21日,沈茲九參與和發起成立上海婦女救國聯合會,繼而參加上海文化界救國會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籌備和領導工作。《婦女生活》成為上海婦女界救國會的刊物。
1936年11月22日,沈鈞儒、鄒韜奮等“七君子”被捕,全國震驚。沈茲九參加了宋慶齡、何香凝帶頭簽名發表的《救國入獄》宣言,提出:“如愛國有罪,願與‘七君子’等同受處罰。如愛國無罪,則與沈鈞儒等同享自由。”她隨宋慶齡等人赴蘇州,帶著鋪蓋要求國民黨高等法院羈押,使國民黨當局非常尷尬,贏得了全國輿論的聲援。
不久,上海被日軍佔領,成為“孤島”,沈茲九撤退至武漢。這個時期,她任戰時兒童保育委員會常務理事,主管《婦女新運》會刊,團結各界婦女愛國力量,支援抗戰。
就在武漢淪陷前夕,沈茲九赴重慶,由鄧穎超、錢俊瑞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皖南事變發生后,她根據黨的指示,幾經輾轉,來到新加坡,協助胡愈之工作,在共同的工作中,二人產生愛慕之情,不久結為伴侶。
抗戰勝利后,沈茲九和胡愈之創辦南洋出版社,出版《風下》周刊和《新婦女》月刊等,繼續宣傳進步思想。1948年,沈茲九回到祖國懷抱,她從東北解放區轉入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參加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籌備工作。
建國后,沈茲九歷任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常務委員、宣傳教育部長兼《新中國婦女》月刊總編輯,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員。1989年12月26日在北京病逝。

親人


沈茲九
沈茲九
弟弟:沈西苓
沈西苓(1904~1940),原名沈學誠,筆名葉沉德清人。民國2年〈1913〉隨家遷居杭州。於浙江甲種工業學校畢業后5考取官費生,留學日本。時結識戲劇家秋田雨雀等人,使他在藝術上有所升華。13年,在日本築地小劇場實習美工,17年回國。20年進入電影界,先後在天一、明星等影業公司任職,編導《女性的吶喊》、《鄉愁》、《船家女》、《十字街頭》等影片。26年轉入聯華電影公司。為紀念魯迅,曾計劃把《阿Q正傳》搬上銀幕,但未能如願。接著又將曹禹的《日出》改編成電影。於7月中旬開拍,因“八一三“抗戰爆發而停頓。次年夏,加入中央電影場,任編導委員,拍攝以抗戰為題材的《中華兒女》編寫電影劇本《神鷹》、《大時代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