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梁誠的結果 展開
- 革命烈士
- 晚清外交官
- 四川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
梁誠
晚清外交官
梁誠,廣東番禺縣(今廣州海珠區黃埔村)人。1875年未滿12歲的梁誠便在家庭的資助下考取第四批留美學生,1881年奉召歸國,歷任翻譯、參贊等職,起初在總理衙門做事,不久隨張蔭桓公使赴美,後任使館參贊,他在體育上的貢獻,使他成為中國近代體育史上的體育名人。
梁誠
梁誠
1875年,未滿12歲的梁誠便在家庭的資助下考取第四批留美幼童團,曾在安多佛菲利普斯學院就讀。1881年在安多佛畢業后,梁誠與其他留學生一起被召回國。曾兩次跟隨中國特使,先後赴英國和美國。1903年至1908年初,以三品卿銜資格,出使美國、秘魯、古巴等國。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無數華人遇難,他即電馳海內外募款助賑,並率屬捐俸,親臨該埠處理後事。
1904至1905年間,他曾敦促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減免部分未付足的庚子賠款。照條約清政府應付美國賠款2444萬778元8角1分,得到美國國會和老羅斯福總統贊同后,將當時尚未付足之款項1078萬5286元1角2分,從1909年1月起退還中國。這筆款項的一部分后被用作建立清華大學。同年奏請朝廷宣示進行立憲改革。
梁誠芝加哥留影
晚清第一批留美幼童
梁誠,原名丕旭,廣東番禺縣(今廣州海珠區)人。梁誠1864年出生於一個殷實之家,他自小好學上進。1875年9月,未滿12歲的梁誠作為第四批留美幼童赴美。但好景不長,1881年,清政府突然下詔撤回留美學生,梁誠不得已回國。此後,他進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自此踏上了晚清外交舞台。1886年,梁誠隨張蔭桓公使赴美,后升任使館參贊,1903年起擔任駐美公使,這似乎冥冥中註定了他與中國近代留美教育事業的因緣。
庚子賠款無疑使中國承受了巨大的經濟負擔。但在1905年,一個轉機出現了,美國政府經過調查,發現本國原索賠額度虛高,認為“除確實費用及一切損失賠償1165萬美元,所餘1200餘萬元其實是多餘的賠款”。梁誠聞訊后,他立即抓住機會向美方提出了降低賠款數額的要求,並多次向時任美國國務卿的海約翰交涉,提出:“各國若將賠款核減,於我財政殊有補益,貴國如能倡首,義聲所播,興起聞風矣。”海約翰則答曰:“貴大臣所言確有至理,自當極力代謀。”表示了對梁誠倡議的支持。次日,海約翰便讓駐華大使柔克義起草了關於退還部分庚子賠款的備忘錄,該備忘錄指出:“經調查,美國公民在義和團運動時期所遭受的損失以及美國軍隊的開支並非最初估計的那麼多,鑒於這一事實,我建議授權行政部門通知中國政府,此後美國只要求賠款總數的一半。”得到海約翰的首肯后,梁誠遂電告外務部,建議清政府將對美的外交重點放在爭取賠款核減上。
事已至此,似乎退還賠款已經順理成章,可怎料風雲突變,中國發生了粵漢鐵路收迴路權事件和廣東美國傳教士被殺事件,美國也同時爆發了排華運動,引發了中國國內聲勢浩大的抵制美貨運動,這使得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美方開始以各種理由拖延討論退還賠款事宜。
梁誠則頂住壓力,決定用事實說話。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頻繁地前往美國國務院、國會圖書館等處查閱各種檔案,從資料中他證實了美國在庚子賠款中所提在北京等處所受義和團焚殺劫掠之損失,與事實有很大出入,由此推算出賠款數目確實是虛高的。他還多次走訪參與賠款的美國當事官員,查出中國實際應賠付給美國的只有200多萬美元。
梁誠在美多年,深知美國政治運行模式,因此,他通過多種渠道爭取美國各界的支持,頻頻招待記者,四處奔走演說,遊說國會議員,請求他們支持中國的退款要求,利用報刊輿論對美國政府和時任美國總統的老羅斯福施壓。梁誠還採取靈活的外交方式,繞過頑固的國務卿魯特,找到與他關係較好的新任內務部大臣和工商部大臣向老羅斯福陳述重核美國損失的必要。梁誠甚至還通過私人關係直接向老羅斯福施壓,在安多弗學校的一次畢業典禮上,他曾告訴聚會的校友們他與羅斯福之間的一段交情:“當時我跟(老羅斯福)總統說我就是那個人,那個在1881年用三壘打擊敗菲力普埃克塞特學校,而使安多弗獲勝的人,從那時起,總統和我的關係增強和接近了十倍。”在多方壓力下,老羅斯福終於讓步,當年5月2日,他正式通知梁誠同意重新對美國的庚子賠款數目進行核實,退款數目最終定為1000多萬美元。
梁誠
早在1905年4月梁誠與即將赴中國的駐華大使柔克義商討退款數額時,柔克義就曾以美國總統的名義提出中國將如何使用這筆退款,當時梁誠雖回答說,中國不可預先對外宣布如何處理內政,但他已意識到美國有意干涉的意向。出於中國可能會失去對這筆錢的掌控,梁誠建議外務部在接見柔克義時事先準備好應對之策,同時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辦學堂、派遣留學生。
梁誠本人作為“留美幼童”的一員和中國近代外交的重要見證人,他清楚地看到20世紀初中國人海外留學的大趨勢。從1895年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引發了國人深深的思考。一直到1905年科舉制被正式廢除。至此,出國留學成為很多中國青年救國圖存的一條重要途徑,赴日留學人數激增,從1896年清政府第一次向日本派遣留學生至辛亥革命時,留日學生總數竟超過了2.2萬人。
事態的發展也正如梁誠在致外務部函中所言:“在美廷既喜得歸款之義聲,又樂觀育才之盛舉,縱有少數議紳或生異議,而詞旨光大,必受全國(美國)歡迎。”果不其然,梁誠的這一提議迅速被美國政界所接受,老羅斯福和駐華大使柔克義更成為用退款興學的全力支持者。中美雙方很快達成協定,從賠款退還之年起,前四年中國每年將派送100名學生,到第四年時,中國將有400名學生赴美留學,從第五年起,直至賠款完畢之年,每年至少會派送50名學生。用退款興學的目標得以實現。
1905年,中美關係一度陷於低谷,美國政府也把該要求束之高閣。但梁誠仍然鍥而不捨地努力,“省一分之出款,即裕一分之國用,即紓一分之民力。”
1907年6月15日,梁誠接美方正式照會,聲明美國總統答應將談論退還庚款餘額一事。1908年12月28日,老羅斯福總統發布命令,決定自1909年1月1日起,按年將多餘庚款退還中國,用於派遣留美學生,款數共計1196萬美元。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庚款興學”,梁誠的努力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1922年的“清華學堂”
游美肄業館,並定咸豐時期的“清華園”為游美肄業館館址,學校的建設費用幾乎全部來自梁誠努力爭取而來的庚款退款。游美肄業館創立之後,留美教育逐漸系統化。1911年2月,肄業館改名為“清華學堂”,設中等、高等科,每科學製為四年。次年,清華學堂改由外交部主管,教育部不再參與,留學色彩更趨濃厚,學堂本身則直接聽命於美國駐華使館,由美國對董事會及校務進行控制。1928年,清華學堂正式更名為清華大學。
梁誠通過高超的外交技巧,為清華的建設提供了資金,從而使系統化、大規模的留學教育成為可能,為中國近代教育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1875年,梁誠在家庭的資助下考取第四批留美幼童團,就讀於麻省安度華學校,是留美學童中最著名的棒球手。
求學期間的梁誠曾多次代表學校參加棒球比賽,如1881年間,曾參與對額士達(EXETER)爭奪錦標一級,他憑其個人技術優勢,得獲大捷,數十年後仍為當地人士所津津樂道。梁誠奉召回國后,歷任翻譯、參贊等職。
1902年任出使美國、西班牙、古巴、秘魯大使,1903年抵美接任伍廷芳任駐美公使。當梁誠上任駐美公使不久,恰逢他的母校舉行建校125周年紀念活動,他被邀請為貴賓,“其肖像至今仍掛在該校之圖書館壁上”。當時的美國總統有一次曾問梁誠說,在中國留美學生中,有一位“獲得好評、蜚聲校際的棒球好手究為何人”?梁誠回答“就是我”。從此以後,梁誠在美國“對於交涉事項,一帆風順,而白宮政員無不刮目相看”。所以1903年至1908年初,梁誠以三品卿銜資格,出使美國、秘魯、古巴等國。他不負國家重託,經過反覆交涉,爭回我國庚子賠款多出部分用於教育,開辦了清華大學;爭回粵漢鐵路築路權益等。這大概是中國近代史上體育為外交服務的最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