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梅關古道的結果 展開
- 江西著名旅遊景點
- 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
梅關古道
江西著名旅遊景點
梅關古道是翻越大庾嶺、位於江西省大余縣與廣東省南雄市交界處,距大余縣城10公里,距南雄市區20公里。
梅嶺因梅樹眾多,故稱“梅嶺”。現在地圖上還有“小梅關”之名。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
2016年12月,梅關古道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
背景:古代中原、兩湖江西與兩廣(嶺南道)的往來路線是湘桂走廊(瀟賀古道等)、湘粵走廊(翻越蔚嶺的西京古道)、贛粵走廊(翻越大庾嶺的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
戰國時期,中原戰亂不堪,大批越人遷往嶺南,其中一支以梅絹為首的越人,翻山越嶺來到大庾嶺上,被嶺南風光吸引,在梅嶺一帶安營紮寨,他們發揚了越人勇敢頑強、刻苦堅韌的民族傳統,艱苦創業,使這帶迅速興盛起來。因為梅絹是首率隊的拓荒者,後來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項王封為十萬戶侯,因此人們就把這一帶稱之為梅嶺。梅嶺在嶺南經濟文化發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嶺自越人開發后,成了中原漢人南遷的落腳點,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嶺生根開花,並向嶺南傳播開去。
梅嶺是古戰場,也是革命戰爭年代紅軍多次戰鬥過的地方,特別是陳毅同志帶領部隊在這一帶堅持了三年游擊戰,並在臨危之中寫下了壯志凌雲的《梅嶺三章》,使梅嶺的知名度更高。
梅關古道
各有其地理位置。
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始通於秦漢。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九齡路過梅嶺,見山路險峻難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諫言開鑿梅嶺,當時因發展經濟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張九齡負責擴展梅嶺古道。此項工程浩大,經過艱辛努力,終於開通了大庾嶺古道。在古道庾嶺新路口南山腳下古道上的六祖廟和有座“夫人廟”,它是後人為紀念張九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張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業而建造的,當中還有個感人的故事。
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樓后,南雄歷代州、縣均有修葺關樓,使梅嶺關樓保存至今。梅關古道從梅嶺向南北兩邊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連廣東湞水,像一條紐帶,把長江和珠江連接起來。
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驛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蘢,層巒疊翠。嶺下可見古人用來喂馬的飲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來雁亭。過去沿途共有詩碑136塊,記錄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詩句,現存已不多。
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的重要作用,使歷代官府都十分重視,不斷對古道進行修建,工程較大的要算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雄知府鄭述用石砌古道,並在道旁補植松梅。
隨著粵漢鐵路、雄余公路的開通,梅嶺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歷史使命。
梅關古道
進入景區后,行走在婉轉的古道上,遙想古人當年也好象我們一樣,穿過這條小道穿州過省,一種別人的感受湧上心頭,聽說這個景區最出名的還是梅花,只可惜我們來的不是時候,只能是干賞梅樹了,我們爬上兩省交界的地方,在那個城樓前我再次回望江西,曾經留下過我們歡聲笑語的地方。
梅關古道
接嶺橋是古驛道上重要的橋樑。它坐落在地形險峻、溪深水急的梅山水上,為單孔石拱橋。橋長8.5米,寬3.65米,拱高1.3米,麻條石砌成。傳說,過去橋上蓋有瓦棚,可避風雨。今橋兩邊的條石上仍有柱洞可見。始建於唐開元年間,明代弘治年間朱華捐資重建,當時郡守為它作記,並命名為接嶺橋口。
梅關古道
憩雲亭,初名半山亭。始建於宋,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時更今名。憩雲亭是梅嶺景區景點之一,今亭建於1991年,由江西省旅遊局撥款興建。面積27平方米,六角形,邊長1.85米,亭高7.44米,周圍有欄桿、水泥坐凳供遊客休息和觀賞風光。亭棚頂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圖案,輕巧秀美。亭柱楹聯,照錄了清代亭聯:過來共飲虔南水,歸去咸攜嶺北雲。在今亭的原址上還建過“介梅亭”。那是為紀念1946年蔣介石游梅嶺而建,但因該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眾對此十分不滿,因此,“介梅亭”建后不久就被民眾毀掉。
梅關古道
據傳,祠址是原來漢朝屯兵紮營的地方,1991年大余縣人民政府選擇此地建將軍祠和朝漢台。祠為仿古廟式磚木結構,三開間,90平方米,正廳塑有庾將軍像,祠前廊柱楹聯題:
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將軍姓氏;從此可通粵海,願無忘宰相風流。
祠前數步建有水泥平台一座,四廚有石欄桿相圍,名朝漢台,傳說是漢時駐兵的升旗處。古時升旗與今差不多,升軍旗標誌著此是戍守的軍營地,也是反映士卒忠於朝廷、國家的一種形式。
梅關關樓地處梅嶺山巔,以“關隔斷南北天”的氣勢,聳立於梅嶺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說。古時這裡原沒有關,先秦時梅嶺為楚之“櫪門”,又叫“南戒門”。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這裡始設橫浦關。舊址在今雄余公路上,人稱小梅關。今殘存的梅關關樓稱大梅關。它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梅關始建於宋代嘉祜八年(1063年)。縣誌載:“江西提刑權知南安軍,蔡挺立梅關以分江廣之界。”梅關因戰爭,使關樓累圮累修,現存的殘關關樓,是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原關樓分兩層建築,上層為瓦房,下為城門。今上層已倒塌,僅存關門。門洞深5.5米,內寬3.5米,高3.5米,洞門內兩側牆留有閘門逢道和閂門洞眼,說明關門也重疊數層,真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城門上,南北二方都有石匾,南面石匾陰刻的是“南粵雄關”四個大字,未注落款。城門二側有聯曰:“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系光緒癸未年閩汀李化題。北面城門上石碑刊刻的是“嶺南第一關”五個大字,落款是明萬曆南雄知府蔣傑書。東側是登關樓的惟一蹬道。西側3米,豎立有一塊赭紅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嶺”兩個大字,碑高2.7米,寬1.2米,清康熙年間知府書題,字剛勁有力。
梅關古往今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梅嶺南北自古以來是古戰場,歷史上許多英雄豪傑都在這裡留有戰跡。近代孫中山領導的北伐軍二次入贛都是經過梅關,毛澤東、朱德也曾率紅四軍攻佔梅嶺,彭德懷率紅五軍團與白軍在這裡相持,后與紅一軍團匯合,組織廠著名的水口戰役,在梅嶺一帶打敗白軍20個團的圍剿。紅軍主力長征之後,陳毅、項英從中央蘇區突圍,在這裡建立了以梅嶺為中心區域的游擊根據地,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陳毅寫下了《登大庾嶺》、《偷渡梅關》和《梅嶺三章》等光輝詩篇。
梅關,古代也是個收稅的關卡,這裡設過稅卡、厘金卡以課取鹽稅和南北往來貨物的印花稅。是封建時代府庫收人的重要之地。據史載,清嘉慶年間,大庾嶺商道課稅比同期武昌關1200兩稅收多兩倍。可見梅關稅卡在當時國庫收人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梅關是人們的尋古覓勝之地,近段時間到梅關參觀訪問過的國家和軍隊領導人有陳丕顯、毛致用、張震和社會知名人士李葆華、于光遠、趙忠祥等。影視界並以梅嶺、梅關為外景拍攝過《梅嶺星火》、《從奴隸到將軍》、《客家人》和其他一些新聞記錄片,梅嶺、梅關因此更是名揚海內外。
雲封寺,又名掛角寺。原寺在關樓南坡,今六祖廟東對面的一空地上,寺內有張九齡、張弼塑像,故又叫張公祠,或稱“二張”祠,以紀念他倆開嶺、修驛道的功績。祠在“文革”中被毀,僅留下一塊塗湘過嶺的詩碑。雲封寺有聯云:驛使暫停花下騎寺門深掩嶺頭雲
今日雲封寺已移於嶺北山麓下、古驛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掛角寺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話古代禪宗派有個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創寺弘法。於是他雲遊到廣東翁源一個財主家化緣,想施討些銀錢,不料那個財主很慳吝,不但未施捨銀錢,還出了一個使人氣惱的難題。他說:“房子這裡已新建有100間,和尚若能連基搬去,就算我奉獻佛祖。”正一無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見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見正一垂頭喪氣而來,本來仙與佛是不搭界的,這次呂洞賓卻主動問正一:“為何愁眉不展?”正一如實奉告。呂仙聽后便拉著正一,再回財主家施討。那財主見了他們二人,大笑著說:“不是我不肯施捨,只要你們能連基搬去,就算我的施捨。”呂仙此時迫問:“不是戲言吧?”財主哪裡知道神仙的功力,立即回答:“決不悔言。”於是呂仙便作法,把這100間房屋,用根木棍挑起,騰空而飛。將飛越梅嶺關口時,恰好又竄出另一個和尚,向呂仙討房子說:“你也留一間給我在這裡修行吧!”因此呂仙便敲下一間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掛角寺。其餘99間就放在丫山,成為靈岩寺。掛角寺有聯日:
掛角何時,偶為嶺上主人,猶想像千秋風度;
舉頭欲問,可許山中置我,試管領萬樹梅花。
山中藏古寺,門外盡勞人*大庾嶺上雲封寺(掛角寺)寺門聯。
驛使暫停花下騎,寺門深掩嶺頭雲*大庾嶺上雲封寺(掛角寺)寺門聯。
梅關古道
六祖是指佛家禪宗六祖慧能—今廣東“南華寺”的開山祖,達摩在中國的第六代傳人。相傳唐朝武則天時,禪宗五祖弘忍在湖北黃梅的東山—寺弘法,受徒很多,年老圓寂前他想在眾僧中選一法嗣,於是宣布要每個從僧都作一偈,並許諾:誰的偈能參透佛的要義,就把衣缽袈裟傳給誰,繼為六祖。因平時大弟子口神秀博得五祖器重,自以為六祖非他莫屬—,於是很快便作了一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偈公布后,一般和尚都認為他的偈好,點破了修鍊的方法,然而卻有二個不口太識字的和尚慧能,這時冒出來,針對神秀的偈,也請人寫了一偈艾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看后,認為慧能才悟到了佛性,決定把衣缽袈裟傳於他。可是慧能出身低微;在寺里他只是個春米的和尚,神秀可能不服.日後會加害於他。因此五祖圓寂前便秘密將衣缽袈裟傳給了慧能,並囑咐慧能馬上離開黃梅,南回廣東避難,三年內不得出來弘法。果然不出所料。次日五祖圓寂后;神秀髮現衣缽袈裟已被慧能拿走,於第三日立即召來武僧慧明,要他率領500僧眾,迫拿慧能,奪回衣缽等物。話說慧能在離開師父之後,日夜兼程,一日逃到大余,投宿於東山寺住了一夜,次日到了梅嶺,正值暑熱天氣,上到山頂時已精疲力倦,欲找點水喝,可是高山之上哪裡有水?於是慧能把錫杖往地上一頓,說道:“天不絕吾也!”說也奇怪,他這卓錫一頓,地縫中便冒出了一股清泉,六祖喝后感到甘洌清甜,一身輕爽口,正要起程趕路,忽見慧明已追上山來,自知不是慧明對手,便把袈裟衣缽等物放在一塊大石上讓慧明拿去。然而慧明用儘力氣也拿不動這些物品。這時慧明也有所感悟,自知不合取這些法物,又見慧能誠實,便對六祖說:“你趕快走吧,後面還有追兵.”說后自己往回走,並對後面追趕的和尚說:“慧能果已不知去向,不必再追趕了。”因此,慧能才從梅關脫險。日後回到家鄉,隱居16年後,他才公布身份。傳說,慧明放了六祖之後,也沒有回黃梅,而找了一處山寺,自己修鍊去了。為了紀念六祖在梅嶺的這段險遇,後人便在此興建六祖廟。
卓錫泉,又稱錫杖泉。梅關古道有兩處,一在梅嶺山巔北山口處,今名六祖泉。一處在南坡,泉水較大,已引入六祖廟,今已作井水,旁置大石塊,為“放缽石”,供遊人觀瞻。
古楓是梅嶺一大景觀。現尚有三株千年古楓,若站立在驛館前,可看見枝桿挺拔、葉茂如蓋、鬱郁蒼蒼的古楓大樹,高聳入雲。尤其驛館西側的那棵古楓,幾乎遮住了半個山嶺。樹高有43米,樹徑兩三個人才能合抱;驛館下雲封寺前那兩棵古楓也高有38米,左右聳立在寺前坪地上,像一對守候著山門的衛士,十分壯觀。古楓是驛道的歷史見證,是梅嶺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它那蓬勃盎然的生命力,使歷代文人留下許多詠嘆。元代大司農呂思誠在途經梅嶺時寫道:“西風百里南雄道,綠樹丹楓滿意看。”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在《秋髮庾嶺》詩中也說:“楓葉沾秋影,涼蟬隱夕暉。梧雲初掩靄,花露欲霏微。嶺色隨行掉,江光滿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鵲正南飛。”把個梅嶺秋色,描繪得栩栩如生。
梅嶺的古楓也和梅嶺的梅花一樣,與一般紅楓不同,而有其特異之處。一般的楓樹到了秋天總是紅葉飄,但梅嶺的楓樹卻依然披茸婆娑,只是葉色由青變黃,再轉橙紅、變紫,一棵樹上五顏六色,構成一幅秋風、紅葉、夕陽、霜滿天的畫圖,甚是好看。
梅關古道
春落梅枝頭,一年一度的賞梅季節到來。早春賞梅,尋訪賞梅勝地,領略那縹緲浮動的幽香,疏影橫斜的風韻,歷來是一種高雅的遊樂。梅嶺梅花有梅花1000多畝。每逢2月上旬,正是滿山梅花凌霜傲放之時,可賞梅之千般風姿,可品梅之萬種情韻,那樹樹紅梅撩撥得古今多少文人騷客心海漲潮,留下幾多諸如“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紅雨熟紅梅”(蘇軾《題嶺上紅梅》)的名詩佳句傳誦至今。山中還建有“望梅閣”,是觀賞梅花的絕佳處,是我國十大著名的賞梅勝地之一。
臘梅花開時節,梅花怒放之時,但見數百畝梅園,秀枝橫逸,百態千姿,競麗爭妍,呈現一派“入山無處不花枝”的景觀。遊人慕名而來,漫步鄢陵的鄉野,猶如置身梅海之中,枝橫碧玉,蕾破黃金,分外迷人。遊人可以登上望梅閣,不僅可以領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宏偉氣勢,還能看到梅花凌寒綻放,暗香浮動的景象
重來梅國碑的石碑系梅嶺一小景點。石碑位於憩雲亭前數十步的驛道旁。清同治年間立。為赭紅砂質橫碑,碑長2.7米,碑寬0.6米,陰刻有"重來梅國"四個大字,是湘軍管帶、清軍總兵劉勝祥書題。同治三年(1864年)農曆八月,太平軍在侍王李世賢率領下,曾在梅嶺一帶與湘軍激戰,后太平軍主動撤退到廣東,又轉戰福建,次年太平軍在福建內訌,侍王被殺,太平軍在汪海洋率領下,再次回到江西,又在梅嶺與清軍激戰、對峙數月後,湘軍來增援清軍,太平軍才退到廣東,而劉勝祥自鳴得意,傲慢地寫下了這幾個字。此碑也反映了太平軍在梅嶺的戰績,今保存作為歷史遺跡供遊人參觀。
梅花詩碑林陳毅《梅嶺三章》詩碑梅嶺以梅著稱於世。因而歷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梅為對象在梅嶺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形成了大余獨有的梅文化。梅嶺詩碑林就是從中選擇了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百首梅花詩作,並且特邀了當代名家沈鵬、陸石、黃綺等人重新書寫,請名家鐫刻於碑,立於梅嶺的東坡和古驛道兩側,供遊人欣賞。從而使梅嶺景區更富有高雅的文化意趣。遊人到此不僅可賞到大自然賦予的美麗景觀,同時也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梅嶺詩碑林是近段時間增添的梅嶺風景線,它與陳毅《梅嶺三章》詩碑及陳毅隱蔽處,串連在一條新的水泥石蹬道上,上下穿插於梅林深處,供遊人欣賞和感懷。
詩詞
《度梅嶺》李家榮
千年古道曰梅關,特特風光瘴嶺間。
虎踞龍盤爭戰地,雲孤雁斷夕陽山。
荒祠古樹無人問,驛館梅花獨自閑。
草木深深深一徑,畫樓長夜月痕彎。
——摘自《連州詩壇》總第55期,2011年12月
梅關古道
距南雄市區30公里的梅關古道,默默無聞幾百年,石階早已被歲月磨得溜光,如今卻因“梅”而遊人如織。每年花期,古道兩旁紅梅、白梅、綠梅、臘梅花海如潮,穿行其間只見暗香盈袖,再襯上古樸的城門樓,登高而望遠的悠悠意境,這一出賞梅似乎穿越到了秦漢。
梅嶺各種梅花先後開放的時間共三個月左右,白梅先開,紅梅隨後。隨著氣溫下降,梅花將愈開愈多、愈開愈艷,一直持續到2月下旬。花期很長。元旦前後遊覽,最好是從南雄上梅嶺,到關樓再下十來分鐘折回。若春節過後,還想碰碰運氣看梅花,可從江西大余上梅嶺。
梅關古道
賞梅時間:12月-3月,元旦前後遊覽。
聯游景點:丹霞山、珠璣巷、南華寺
韶關美食:南雄菜以咸、辣、香、酸聞名,多用炒、燜使肉入味,善用辣椒、酸筍來調味。南雄臘鴨、梅關鵝都非常味美。梅關鵝的製作工序很麻煩,但非常營養。從古道出來,道路兩旁多為經營梅關鵝王的農家樂,每一家各自有著自己的製作秘訣。
成人票價:40元/人(廣東境內)[2016年]〔江西境內30元〕
①景區開放時間:7:00—19:00
②兒童票:身高1.2米—1.5米之間購兒童票(景區掛牌價半價),1.1米以下免票
③老人票70歲以上免票,持老人優待證購老人票:景區掛牌半價
④軍官持軍官證,殘疾人殘疾證免票,持教師優惠證:景區持牌價半價
可從韶關汽車站搭乘前往南雄汽車站的班車,然後轉乘前往大余縣的班車,跟司機說一聲在梅關古道下,下車后往北步行約10分鐘即可到售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