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修辭學史

漢語修辭學史

涵容古今漢語的修辭學史──讀《漢語修辭學史》介子平1932年是我國修辭學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陳望道寫了十幾年的力作《修辭學發凡》終於由上海大江書鋪付梓。它的出版標誌著漢語修辭學體系的正式形成。而在此之前,漢語修辭學的豐富資源是同文學、文章學、訓詁。

簡介


漢語修辭學史
袁暉 譚全基 宗廷虎 戴婉瑩 李金苓著
袁暉 宗廷虎 主編
胡裕樹作序
山西人民出版社
分類號:G236
DOI:CNKI:SUN:ZTPL.0.1997-07-014
正文快照:涵容古今漢語的修辭學史──讀《漢語修辭學史》介子平1932年是我國修辭學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陳望道寫了十幾年的力作《修辭學發凡》終於由上海大江書鋪付梓。它的出版標誌著漢語修辭學體系的正式形成。而在此之前,漢語修辭學的豐富資源是同文學、文章學、訓詁學

修辭定義


書籍封面
書籍封面
所謂修辭,即是語言運用的方法或技巧,換句話說,也就是調整或修飾語言以提高表達效果的活動或規律。
修辭學三大領域:描寫修辭學,解釋修辭學,修辭學史。
修辭學史研究的任務:首先,多角度研究——從時間上,可以編寫修辭學斷代史。——從部門上,可以編寫辭格、語體、風格研究史等;也可以研究學者和專著,例如劉勰修辭思想研究,《修辭學發凡》研究。——從體裁來說,還可以研究某一種文體的研究史,如詩歌修辭史等。其次,可以從修辭學史的角度開展對比研究。如:曹丕陸機修辭思想對比研究,大陸和台港澳的修辭學著作對比研究等。再次,可以進行修辭學史的資料整理和彙編工作。
漢語修辭學史研究的分期。古代(20世紀以前)分為七個時期。現代(建國)分為現代、當代兩個時期。
先秦——萌芽期
儒家文質並重的修辭觀。孔子:“辭,達而已矣”(《論語。衛靈公》)。“情慾信,辭欲巧”(《禮記。表記》。“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道家疾偽主朴、順乎自然(“不飾之飾”)的修辭思想。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莊子:“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
墨子實證邏輯的修辭理論。《墨子。小取》修辭學史上第一篇專論。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記,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模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
法家韓非尚質重用的修辭理論。 “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韓非。說難》(情境修辭觀的實質即根據特定的環境或對象的特點來遣詞放言。)” “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其質不美也。《韓非。解老》”。
先秦經傳中的修辭思想。《周易》“修辭立其誠”,首創“言不盡意”說。《尚書》“辭尚體要”。《左傳》的“言以知物”,“以辭為功”說。《國語》的“巧言辯惠則賢”說。《禮記》的“言語之美穆穆皇皇”說。
兩漢——成長期
淮南子》(《淮南鴻烈》)是漢初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合著的哲學著作。以道家思想為基礎,兼取儒法道墨的思想。“”反映的是綜合修辭觀。質、情為重,樸素為美。首評《離騷》情志統一的修辭觀。
董仲舒(今河北棗強廣川鎮人)的中和辭質論“質為文,物為文,文著於質”的質文兼備修辭觀。
司馬遷的綜合修辭觀“題旨情境”說——《太史公自序》:“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首倡審美性修辭——《屈原賈生列傳》。
劉向的“辭不可不修”說 《說苑。善說》:“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說不可不善。” “六比”說(比德、比智、比義、比勇、比仁和比情)是對荀子的“比德”說的發揮和歸納。
揚雄的文質並重觀 《法言。吾子》“或曰:女有色,書亦有色乎?曰:有。女惡華丹之亂窈窕也,書惡淫辭之屈法度也。” 《法言。重黎》“威儀文辭,表也;德行忠信,里也” 《法言。問神》“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王充的言文一致修辭觀 《論衡。超奇》“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為表”。《自紀》說:“”把“意欲”提到決定修辭方式的中心地位,比起情動言形,言為心聲說又深入了一步。 “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是對“心意所欲”的重要補充,譚、班固等的修辭觀,《詩大序》及二鄭詮釋中的修辭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