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

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

《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的圖書。

作者簡介


封面
封面
左東嶺:1956~,生於河南省許昌市,文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任教著有《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等。

內容提要


本書是對陽明心學與中晚明士人精神生態及其行為方式關係的全面深入研究。本書採取文、史、哲打通的研究方式,具體考察陽明心學在歷史的實際運行過程中對士人心態的影響方式與影響結果。其主要研究途徑為,探討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前提與發生契機,指出陽明心學的實質特徵與對陽明本人人生存在的意義,梳理出陽明心學在中晚明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對士人精神生態所造成的實際影響。其主旨在於,揭示陽明心學為了解決明代士人的生存困境,提出了致良知的哲學主張,它由內在超越的個體自適與萬物一體的社會關懷兩方面的內涵構成,目的是要解決自我生命的安頓與挽救時代的危機,而在歷史的實際運行中,它卻逐漸地向著個體的自適而傾斜,從而變成一種士人自我解脫的學說。本書所要取得的效果是,力爭將明代的歷史、哲學、文學諸文化要素融會貫通起來,使陽明心學與士人心態的研究變成一種立體系統的研究。其意義在於,不僅弄清陽明心學與士人心態之間的實質聯繫與真實面貌,並為明代的歷史、哲學與文學研究提供一種合適的詮釋角度。
全書共分為四章:
第一章、明前期的歷史境遇與士人人格心態的流變。本章意在梳理明代前期的歷史,以弄清陽明心學發生的歷史前提。共分三節:
第一節、道與勢之糾纏––明代士人境遇的尷尬。本節通過對方孝孺之死、成祖朱棣政治策略、仁、宣時期的台閣體于謙之死等歷史狀況的研究,意在突出明代帝王專制的日益加強導致了士人人格的漸趨萎縮,形成了其清慎柔弱的心態,從而造成了濟世責任與自我保護的矛盾尷尬狀態。
第二節、理學、八股與明代前期士風。本節通過對明代八股科舉制度形成過程及其性質的考察,指出它主要是由固定的八股形式與程朱理學的內容這兩方面構成的。就其八股選士的目的而言,是為士人入仕並獲得個人與家族的利益所提供的有效途徑;就其程朱理學的內容言,則是要求存理去欲並最終成就自我的聖人品格。這種手段與目的的顛倒,勢必對士人的人格心態造成兩方面的扭曲,或視手段為目的,造成口言聖學而心存私利的道德虛偽,或對複雜的現實狀況心存恐懼而只求自我道德完善,造成封閉僵硬的人格心態。
第三節、白沙心學與明代士人人格心態的變異。本節通過對陳獻章江門心學的研究,指出自白沙開始,明代的哲學開始轉向對士人個體自我存在的關注,其學術宗旨也將儒學與佛、道相結合,追求一種內在超越而自樂自適的自我完善精神。當然,在追求這些的過程中,其內心始終是存在著自我受用與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的。可以說,陽明心學正是為了解決士人如何在專制政體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獨立與如何克服道德的虛偽而創立的,它理應是對明前期歷史發展中士人們所存在的人生困惑的回應,而白沙心學則是其產生的序曲。
第二章、王陽明的心學品格與弘治、正德士人心態。本章共分為三節:
第一節、弘治、正德的士人心態與陽明心學發生的心理動機。本節通過對弘治、正德二朝政治狀況的分析,指出了本段歷史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歷史落差,即由孝宗朝的弘治中興到武宗朝的荒唐混亂。在此一歷史過程中,士人的心態也從原來以李東陽為代表的從容和順轉變為以李夢陽為代表的前七子的憤激悲涼。王陽明不僅感受了時代的氣息,同時其本身便是其中的一員。從此一角度看,其心學發生的動機便由弘治時的求為聖人與龍場悟道時的解決個體生命存在這兩個側面而構成。
第二節、良知說所體現的陽明心學境界。本節通過對王陽明心學體系中致良知學說與晚年四句教中"無善無噁心之體"內涵的考察,以及此二者之間關係的辨析,指出陽明心學的核心由無善無惡的超然境界與萬物一體之仁的儒家廓然大公境界而構成,同時指出此種心學境界的產生是由於陽明身經正德末期的人生危難的結果,並由此形成了其"用之則行舍即休"的人生態度與現實行為。
第三節、王陽明的求樂自適意識及其審美情趣。本節通過對王陽明求樂自適的人生價值觀的研究,指出它主要是原始儒家顏、曾之樂尤其是曾點之樂的延續,並融合了莊子的超然忘我與禪宗的隨緣任運而構成的。同時對王陽明的審美情趣進行了具體的辨析,指出它主要由豐富飽滿的情感、對自然山水的特殊愛好與瞬間感受美並將其表現出來的能力所構成,從而形成了他意蘊深厚而又超越功利的高級審美品格,並與其主觀良知的理論結合起來,融會成其以表現自我性靈為主的文學思想,為明代性靈說的文學理論提供了哲學與美學基礎。最後指出,王陽明的心學理論提出的目的,是要解決士人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如何安頓自我生命並始終保持用世熱情的現實人生問題,他的內在超越屬性與離朝廷講學求道以陶鑄士人的獨特歸隱方式,極大地拓展了明代士人的生存空間。
第三章、嘉靖士人心態與王學之流變。本章共分為五節:
第一節、嘉靖朝政治與士風演變以及王學之遭遇。本節通過對嘉靖初"大禮議"與世宗獨裁專制性情的剖析,指出該時期士人人格從原來的堅守氣節而走向既貪婪奢侈又疲軟圓滑的歷史現實,王學在此一過程中則以其獨立的精神而受到世宗壓制,同時又為苦悶中的士人提供了心靈的支撐。
第二節、王艮––儒家狂者的典型。本節是對王艮所代表的泰州學派的研究,意在突出在陽明心學影響下士人脫離朝廷而自任救世之責的精神,這主要由"思出其位"的進取意識與守道遵身的人格設計而構成,從而形成了以狂俠精神為核心的所謂泰州傳統。其要旨在於士人的離朝廷而獨立。
第三節、羅洪先––歸寂與自保的代表。本節通過對羅洪先與聶豹等王門弟子心學理論的剖析,指出其歸寂的原因是對於險惡政治現實的迴避,從而保持自我的節操與人格的獨立,尤其是通過對羅洪先晚年"徹悟仁體"的辨析,指出他既走向心靈超然而又不放棄儒家責任的獨特人生存在方式,體現了嘉靖士人中另一種類型的人格心態。
第四節、王畿––三教合一與士人心態的新變化。本節通過對王畿心學理論與其生平現狀的研究,指出了王畿心學"圓融"的判教特徵,具體講也就是既追求超然自適的個體受用而又執著於救世濟民的社會責任的兼顧並取。但是由於現實的黑暗與其自我遭遇的不幸,使王畿在現實行為中越來越偏重於對自我受用的追求,這不僅形成了其自適的人生態度,更使其心學理論帶有更為濃厚的庄、禪色彩,體現了明代士人的一種新的人格心態與人生追求。
第五節、唐順之––從氣節到中行的心學路徑。本節通過對唐順之的研究,指出了陽明心學對其產生的三點影響:一是使之從早年的氣節之士轉變為晚年的聖之中行;二是使其文學思想從以程朱理學為核心的唐宋派轉變為以心學思想為核心的本色論;三是保證了其晚年在國家遭受危患時,不顧個人利害而毅然出山平倭的豪傑行為。但在已經改變了的現實面前,他最終卻只能得到一個悲劇的結果,預示了士人不得不轉變其人生態度的新的時代信息。
第四章、陽明心學與晚明士人心態。本章共分為四節:
第一節、風雲變幻的晚明政局與陽明心學的歷史命運。本節意在描繪出陽明心學在晚明社會中,隨著政局的變幻而經過的數次變化,即在隆慶初因王學的解禁而大盛,然後又由於張居正的當權而遭禁止與控制,在張居正倒台後則再度風行一時,最後則隨著晚明黨爭的加劇與城市經濟的日益繁榮而走向自我適意與自我放任。其間也有人如劉宗周欲改造王學以挽救時代的危機,但卻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
第二節、李贄––陽明心學轉折的標誌。本節通過對晚明思想界的大怪傑李贄的研究,指出其在陽明心學從明中期到明晚期轉變過程中的三種標誌:一是欲做入世不朽與出世自適而兼得的獨特聖人意識,其核心在於對自我價值的確認;二是其自適與真誠的理論內涵,其核心在於剔除陽明心學的倫理之善而歸於自然真實;三是其追求真實自然的文學思想,體現了從心學的本色論到其童心說的轉變。有此三點也奠定了李贄在明代思想史與文學史上的中介過渡位置。
第三節、陽明心學與晚明言情思潮。本節通過對湯顯祖馮夢龍兩位文學家的研究,指出了其言情說的核心乃是陽明心學尤其是泰州學派所倡導的生生之仁的體現,從而使此二人均將情提高到萬物本源與創生宇宙的哲學高度,同時也是他們自強不息的入世精神的真正人生支點。
第四節、陽明心學與追求性靈的士人心態。本節通過對公安派竟陵派陳繼儒等晚明士人的研究,指出了公安派自適求樂人生觀的心學淵源及其對其人格心態的影響,具體探討了公安派在從心學良知到自我性靈轉變過程中所起的三種作用:一是從良知虛靈到審美超越;二是從良知靈明到慧心靈性;三是從自然童心到自然性靈。最後具體描繪了從公安派求樂自適的開放心態到竟陵派追求幽深孤峭的封閉心態的轉變過程及其原因,指出晚明士人的走向消極退隱乃是因時代的黑暗與黨爭的加劇這雙重因素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而陽明心學也終於成了一種追求解脫的學說,這是迫不得已的,卻又是必然的,而陳繼儒則成了此種退隱人生模式的代表人物。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明前期的歷史境遇與士人人格心態的流變
第一節 道與勢之糾纏:明代士人境遇的尷尬
一 方孝孺之死――士人的悲劇與尷尬命運的序曲
二 成祖朱棣的政治策略與永樂士人的無奈
三 仁、宣士風與台閣體
四于謙之死――士人的尷尬與絕望
第二節 理學、八股與明代前期士風
一 八股科舉制度的選擇與理學意識形態的確立
二 科舉與聖學:手段與目的的顛倒
三 理學流行中的士人人格與心態
第三節 白沙心學與明代士人人格心態的變異
一 江門心學的內轉及其時代印痕
二 內在超越與江門心學的價值取向
三 受用與責任――陳獻章的複雜矛盾心態
第二章 王陽明的心學品格與弘治、正德士人心態
第一節 弘治、正德的士人心態與陽明心學發生的心理動機
一 弘治、正德二朝的士人境遇及其心態流變
二“龍場悟道”的心理動機與王學產生的意義
第二節 良知說所體現的陽明心學境界
一 致良知與四句教之關係與陽明之學術風格
二“無善無惡”與“致良知”所體現的人生境界
三“致良知”說產生的時代原因與王陽明的人生實踐
第三節 王陽明的求樂自適意識及其審美情趣
一 求樂與自得
二 王陽明的審美情趣
三 王陽明的歸隱意識與明代士人生存空間的拓展
第三章 嘉靖士人心態與王學之流變
第一節 嘉靖朝政治與士風演變以及王學之遭遇
一”大禮議”對嘉靖士風之影響與王學所扮演之角色
二 世宗獨裁與陽明心學之際遇
三 嘉靖晚期士風與王學的擴張變異
第二節 王民――儒家狂者的典型
一“思出其位”的進取意識
二 守道尊身的人格設計及其對時代的回應
三 狂俠精神與泰州傳統
第三節 羅洪先――歸寂與自保的代表
一“歸寂”的原因及其所蘊含的人生追求
二“徹悟仁體”與羅洪先的晚年心態
第四節 王畿――三教合一與士人心態的新變化
一 心學的內部學術對話與王畿的良知觀
二 王畿心學理論所體現的人生價值取向
三 王畿的人生實踐與人格心態
第五節 唐順之――從氣節到中行的心學路徑
一 陽明心學與唐順之的學術思想
二 唐順之的;心學思想與文學思想
三 陽明心學與唐順之的晚年心態
第四章 陽明心學與晚明士人心態
第一節 風雲變幻的晚明政局與陽明心學的歷史命運
一 張居正與陽明心學
二 晚明政局與陽明心學的歷史走向
第二節 李贄――陽明心學轉折的標誌
一 李贄的心學因緣與其人格心態之特徵
二 自適與真誠――李贄對心學理論的改造與超越
三 從本色論到童心說――明代性靈文學思想的演變(一)
第三節 陽明心學與晚明言情思潮
一 湯顯祖的心學淵源與其言情說的內涵
二 心學影響與佛學因緣――湯顯祖人格心態演變軌跡描述
三 馮夢龍的人格特徵與其情教說
第四節 陽明心學與追求性靈的士人心態
一 公安派的心學淵源與求樂自適的人生價值取向及其人格心態
二 從良知到性靈――明代性靈文學思想的演變(二)
三 從公安到竟陵――晚明士人由開放到封閉的心態轉換
主要參考引用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