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廟會

牛山廟會

牛山廟會依託牛山的自然風光、歷史價值,從明朝開始形成,有近500年的歷史,從最初單純的朝拜活動演變成集文化、旅遊、商貿於一體的大型的民間集會。廟會除傳統的雜耍、小吃、朝聖、民間扮玩、傳統工藝等活動以外,還有文藝演出、文體表演、書畫展示等文化項目,更增加了產品推介、商貿洽談、科技推廣等經濟活動。成為以傳統活動為基礎,文體活動為內容,集貿活動為輔助的新的大型民間活動。每年農曆三月三、九月九集會人數達幾十萬人。

歷史淵源


牛山,位於臨淄城南7公里處,海拔 174米,山體植被豐茂,山頂林木秀美,日間雲氣蒸騰,入夜水氣凝聚。自春秋戰國以來即負盛名,被視為臨淄名山之一,清代把“春回牛山雨蒙蒙”列入臨淄八大景。

傳說一

相傳公元前26世紀,黃帝在涿鹿大戰蚩尤,屢戰不勝,命令大將“神荼”“鬱壘”在東海流波山,捉了一隻夔牛
,在淄河岸邊一座山下,做了一面大戰鼓,把牛頭、牛骨埋在山上,以後每年夏天雨季、淄水爆發,夜間,就聽見山上牛叫。後來人們稱此山為牛山,當地人春耕和秋收后,都前往祭山拜牛,祈禱山川神牛保佑平安和取得好收成。

傳說二

牛山之名起於姜太公。姜太公被封於齊地營丘,他在來齊國的路上走,這天,他乘月色趕路,不遠處有一頭牛在前領路,一直把他帶到淄河邊。牛不見了,擺在面
前的則是一座巍峨的山,姜太公便把這山叫做牛山。

傳說三

在很久以前一個濛濛細雨的春天,有一放牧人,來此山放牛,原來牽著一頭牛,放著放著而成了兩天、三頭……乃成了一群,大家認為這是個放牛的好地方,因而命名為牛山。

傳說四

朱洪武年幼時常常來閔子山、牛山放牛,他和他的同伴把牛燒吃了,把牛頭和牛尾分別插在山的兩頭,故意回家告訴主人,說牛鑽進山了,主人聽后認為豈有此理,急忙到了山上,果然見牛在山的兩頭,一邊是頭,一邊是尾,拉拉牛尾,牛頭在山的另一頭哞哞直叫,(說這是山神爺爺在幫著學牛叫,因為他是將來的皇帝而感動了山神)因此牛山而得得名,這顯然是神話傳說,因為朱洪武比春秋晚一千多年,純屬無稽之談。

傳說五

得名於古時候徐姚孫子柏的故事。古時候徐姚有個孫子柏(大財主),自稱從北京到沂水有自己兩丈寬得通路,誇耀自己出門不踏別人家的路,一天,他到了溫泉以西,見有一種瓜主人,他到地里找了一個又大又圓得西瓜,對種瓜人說:“這瓜你給我看著,要我以高價收買,暫時半價,待瓜熟時自己來摘”,並付足瓜錢,種瓜人謹慎看守,農曆十月快到了,還不見定瓜人來,看眼天氣漸冷,霜凍將至,如不快摘,瓜凍壞了豈不瞎了我錢,便索性把瓜摘了,不多時孫子柏來了,見瓜已經摘下,便問:“這瓜還未熟,你怎麼摘了呢?”種瓜人便把天氣漸冷怕把瓜凍壞之理講了。正說之間,由東走來一頭金牛,孫子柏一見眼急紅了,搬起西瓜向牛頭砸去,恰巧打下了牛的一個角,轉眼間這頭牛就鑽進了牛山。因此說牛山是一頭金牛,又說泰山是一頭羊,這牛因被打掉了一支角,一氣之下便不再長了,而泰山從未受傷,一直在長,所以牛山就小於泰山了。

歷史遺跡

牛山廟會
牛山廟會
另外尚有無數高大的冢墓,也散布在牛山山麓。真是“牛山有幸三尺土”,成為這些帝王將相長眠之地。山的北麓有輔佐桓公稱霸的名相管仲之墓,東麓遠處是姜齊桓公與景公之墓,向西是田齊威、宣、湣、襄四王之墓,山的西南有漢代曾向漢武帝請長纓羈南越王而致之的終軍墓。戰國時期孟子登臨此山時曾發出過“牛山之木嘗美矣”的讚歎,三國時期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的臨淄侯曹植、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清代文壇的代表人物博山趙執信都曾在登臨此山後留下了讚美牛山、慨嘆歷史興亡和人生榮辱悲歡的傳世佳作。明、清兩代有人來山上遊玩,做詩寄興,勒石立碑,有幾任知縣還親自與百姓在這裡植樹造林,不幾年,佳木蔥蘢,綠茵遍地。清代還從山腰至山頂建起多棟廟宇,台閣樓榭,香火繚繞。那時這裡風景秀麗明媚,陽春三月,溫泉水氣升起隨風飄蕩,似薄霧,如細雨,撫面吹來,沾衣欲濕,被稱為“牛山春雨”,每年農曆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各有六天廟會,商販雲集,遊人如涌,游春登高,酬神、交易,鄰境的青州廣饒淄川等地的客商也來不少。
牛山的景觀在《山東古迹名勝大觀》第一集中,也有文字描述,並附有照片。如今殘留的僅有雕龍柱一件,圈龍式蓮花座一件,柱基石一件,支石四件。上刻花卉及釣魚石,不知為何時物。另有民國十三年石碑一方,正面刻陽文篆書“玉精明化”四字。人們來參加牛山廟會,一是憑弔和紀念一代名相管仲,緬懷齊國先賢,二是祈求平安、幸福,三是踏青、遊覽放鬆心情。

概況


牛山廟會起源於明清時期。那時當地人春耕和秋收后,都前來牛山上祭山拜牛,祈禱山川神牛保佑平安和取得好收成。據傳說牛山廟會也是當地百姓為祭奠管仲而流傳下來的習俗,在管仲墓前,祈求五穀豐登,吉祥安康。那時牛山上建起節次鱗比的宮觀廟宇,供奉著眾多神明,大致有佛祖殿、玉皇殿、聖母殿、觀音殿、文昌閣、龍王廟、山神廟、八仙廟、王靈官廟等。每年農曆“三月三”、“九月九”各有六天廟會,屆時臨境青州、廣饒、淄川等地的客商也紛紛前來,酬神、祈福,經商交易,逐漸形成了傳統的牛山廟會。
抗日戰爭爆發后,廟會中止。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恢復,廟會一般為3天。
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心渙散,廟會停止,走向低谷。
“文革”以後,文藝的春天來臨,百廢俱興,廟會隨即復甦,但規模不大。
上世紀90年代,隨著管仲墓旅遊景點的開發建設,北山西村以管仲墓為依託,闢建管仲紀念館和中國宰相館,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總投資近3000萬元,分為館區和園區兩部分,館區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園區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展廳總面積539平方,由五廳(管鮑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齊、首霸春秋、光照千古)、一祠(管仲祠)、一館(中國宰相館)組成。通過多種藝術手段,在展現天下第一相輝煌一生的同時,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並綜合展示宰相文化及歷代名相對現代社會的貢獻。與景區內的田齊王陵馬蓮台太公湖等景點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以太公湖為中心,南有管仲紀念館、田齊王陵、馬蓮台、稷山漢墓,北有中國古車博物館、齊故城的齊文化旅遊黃金線。為牛山廟會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牛山廟會規模空前,除了各種物資貿易交流外,另有象棋比賽、拔河比賽、鳥王比賽、鬥雞表演、鞦韆表演、雜技馬術、民間歌舞等各種文化活動到廟會助興。牛山廟會成了集貿易旅遊、娛樂、宣傳齊文化為一體的民間活動。
現在牛山廟會以齊文化為內容精心策劃包裝。每逢廟會,齊陵街道周邊百姓雲集牛山,整個活動一般歷時5天。除傳統的“桓公拜相”古裝表演、蹴鞠表演外,還開設了珍奇工藝鞋收藏展及剪紙、年畫展,並邀請了諸多的民間藝術家進行現場表演,太極劍舞得虎虎生威,京劇票友唱得字正腔圓,評書西河大鼓說得膾炙人口。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衣服鞋帽、針織品、日用百貨等小商品琳琅滿目,商貿活動異常火爆。商販雲集,遊人如潮,踏青登高。牛山廟會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為深入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牛山廟會品牌資源,促進短線旅遊升溫,臨淄區旅遊局於4月舉辦了牛山廟會節慶活動。活動內容包括:“桓公拜相”古裝演出表演、蹴鞠表演、藝術鞋展、剪紙、年畫、說書、戲迷票友演唱等。此次活動內容豐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活動期間共吸引遊客近50000人,進一步促進了齊文化旅遊的升溫。

特點


牛山廟會是臨淄民間長盛不衰的文化活動,在日新月異的變革和人民觀念的更新中,其宗教活動色彩已日漸退卻,凸顯更多的是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形成了牛山廟會的突出特徵。
歷史特徵:牛山廟會從明朝開始,有近500年的歷史。已形成了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積澱,與齊國的歷史緊密相連,與齊文化開發密切相關。
民俗特徵:過去的牛山廟會人們以遊玩踏青為主。現在的廟會,除傳統的民俗活動外,逐漸充實時代文化新風,本市和外地的文藝團體爭相來此獻藝助興,小商販更是聞訊蜂擁,數萬遊客把這座小山變成了一個傳統民俗活動與現代文化娛樂相結合的大舞台。
娛樂特徵:有象棋比賽、拔河比賽、鳥王比賽、鬥雞表演、鞦韆表演、雜技馬術、民間歌舞等各種文化活動,有珍奇工藝鞋收藏展及剪紙、年畫展,諸多的民間藝術家進行現場表演,太極劍舞得虎虎生威,京劇票友唱得字正腔圓,評書、西河大鼓說得膾炙人口,遊人如潮,踏青登高。
開放特徵: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增加了產品推介、商貿洽談、科技推廣等經濟活動。成為以傳統活動為基礎,文體活動為內容,集貿活動為輔助的新的大型民間活動。

保護


牛山廟會由於受到經濟、文化、歷史等各種因素的制約,由鼎盛走向低谷,再由低谷走向興盛。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原先廟會所依託的古建築被毀壞,只殘存部分遺跡,周圍環境也需要改善,有關的歷史傳說、民間故事有待進一步整理,與廟會相關的經濟問題有待解決。以上種種再次制約了牛山廟會的發展,廟會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經濟價值不能進一步發掘。當地各級政府採取了多種措施對牛山廟會加以保護。
1982年以來,通過市、區文化部門的努力,有關牛山的歷史故事、傳說等得以採集整理,研究、挖掘牛山廟會的起源、演進歷史知識及其對當地經濟文化的影響,研究、開發牛山廟會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經濟、文化、思想、教育和民俗等方面產生的影響。2004年以來,依託國際齊文化藝術節,大力宣傳管仲紀念館的有關內容,在每年的傳統廟會活動中,傳承、弘揚、發展廟會的表現形式,牛山廟會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現在,隨著臨淄城區東移,牛山廟會的開發與齊文化旅遊緊密結合,設立了文化部門主管、街道分管、其他有關部門相互配合的管理機制,籌集資金建設牛山廟會有關建築,成立牛山廟會研究中心,與齊文化研究實現整合,與管仲紀念館融為一體,實施與經濟發展相統一的發展規劃,促進了經濟、旅遊的發展。牛山,神明地靈,物華天寶,牛山廟會既有輝煌的歷史,更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