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重茬
抗重茬
重茬病害是指因同一作物在同一地塊長期耕種所帶來的病害。
重茬病害包括因病原菌發生嚴重而導致的病理性病害以及因連作而導致土壤營養物質不平衡等原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
病理性重茬病害嚴重發生的原因很多,如植物種類、土壤類型、栽培措施、連作年限等,但最重要的是重茬改變了土壤微生物的種群結構和數量,破壞了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有利於致病微生物的生長和侵染,進而加劇了重茬病害的發生和危害。
真菌是重茬病害的主要致病菌。國外研究較多的是果樹重茬真菌病害,常見的有鐮刀菌屬、絲核菌屬、疫霉屬、柱孢屬、腐霉屬等,而且這些病原真菌與其宿主植物有一定的種屬特異性。中國研究較多的是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重茬病害,包括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西瓜、辣椒、番茄等。
生理性重茬病害主要是因土壤營養元素的缺乏或失衡、理化性質的改變以及植物根部分泌的自毒物質的積累等所致。最常見的是由於連作對土壤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的不均衡消耗,導致植物發病。長期連作同一植物也會改變土壤的理化性質,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
調控土壤含水量
修復土壤結構
調節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比例
平衡根際和根系微生態
目前土傳病害的防治主要採取農業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三種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抗病品種的使用、輪作倒茬和增施有機肥等,其優點是環保安全,對生理性和病理性重茬病害均有一定的防治,缺點是防效較低。
化學防治的優點是防效顯著、防效快,缺點是環境相容性差,同時化學農藥的長期使用,還易使病原物產生抗藥性,導致防效下降甚至失敗。
通過微生物之間的拮抗、競爭、誘導抗性以及寄生等相互作用來控制重茬病害的方法。一方面拮抗菌的使用通過分泌抗菌物質或種群競爭改變土壤微生物的種群結構和數量,降低病理性重茬病害的發生,還能通過改變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而減輕生理性重茬病害的危害。因此,生物防治在控制植物重茬病害,提高植物產量具有重大的潛力。
目前報道的生防製劑主要有:小盾殼霉屬、粘帚霉屬、木霉屬和無致病力尖孢鐮刀菌屬等真菌;放線菌屬、土壤桿菌屬、芽孢桿菌屬、歐文氏菌屬、產鹼菌屬、無定形孢囊菌屬、節桿菌屬、假單胞菌屬、小單孢菌屬、鏈黴菌屬和根瘤菌屬等細菌。
生防菌對細菌、真菌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有防病作用,作用機制主要有抗生作用、競爭作用、誘導植物抗病性。這些作用機制有時是單獨體現在一種防病效果中,有時則需要多種作用機理來解釋一種菌的防病效果。
競爭作用包括營養物質和生態位點競爭,以此方式削弱或者排除同一生態環境中的植物病原微生物,從而防治病害。芽胞桿菌生長速度快,可以快速在植物根圍定殖、繁殖,佔領空間,致使病原菌侵染時缺少靶位點,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抗生作用是指一種生物產生某些抗生物質或有毒代謝物,對另一種生物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而使之群體生長受到抑制,但本身不受負面影響的現象。芽胞桿菌產生的拮抗物質有多種,主要包括肽類、脂肽類、細菌素、蛋白類等。
誘導植物抗病性
誘導植物抗性是各種脅迫、刺激引發的植物對病原物致病性的抵抗作用,這些誘導因子通過激活植物的天然防疫機制,使植物免受病原物危害或減輕危害。分為系統獲得性抗性(SAR)和誘導系統抗性(ISR)兩種形式,SAR指病原菌或弱毒菌株侵染植物體,使植物體產生過敏性反應,產生植物保衛激素。而ISR則是由外界生物的或非生物因子誘導植物體產生抗病性。
微生態調控機制
植株由細胞、組織、器官和系統與微生物組成的複合體,通過通過調節其微生態系統,提高植株的健康水平,達到增產、抗病抗逆和改善品質等作用效果。
一般基肥、穴施或溝施、灌根,提早使用,預防為主。
1.首先看產品是否有防病的功效,盡量與廠家溝通,選擇微生物專用型。
2、產品的技術標準是否符合國標GB20287-2006,最主要的活菌含量不能低於2億/g。
4.選擇正規的廠家,包裝要有生產日期,生產地址,以及登記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