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對酒
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詩
《曲江對酒》是中國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作於乾元元年(758)春,是杜甫最後留住長安時的作品。此詩前兩聯是曲江即景,接寫坐時所見,然後對酒述懷,轉寫心中的牢騷,最後抒寫愁緒反映出詩人報國無門的苦痛之情。全詩語意委婉,情景交融。
首聯“苑外江頭坐不歸”,“坐不歸”,表明詩人已在江頭多時。這個“不”字很有講究,如用“坐未歸”,只反映客觀現象,沒有回去;“坐不歸”,則突出了詩人的主觀意願,不想回去,可見他心中的情緒。這就為三、四聯的述懷作了墊筆。 “水精宮殿轉霏微”,在“宮殿”“霏微”間,又著一“轉”字,突出了景物的變化。這表面上是承“坐不歸”而來的:久坐不歸,時間已經快到晚上,所以宮殿霏微。但是,下面的描寫中,卻沒有日暮的景象,這就透露了詩人另有筆意。視前此所詠‘雲幕’,‘御廚’,覺盛衰在目,彼此一時。”這種看法是有道理的。“水精宮殿轉霏微”所顯示的,即是一種虛空寥落的情景,這個“轉”字,則有時過境遷的意味。
頷聯“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短短一聯,形、神、聲、色、香俱備。“細逐”“時兼”四字,極寫落花輕盈無聲,飛鳥歡躍和鳴,生動而傳神。兩句襯托出詩人的此時的心緒:久坐江頭,空閑無聊,因而才這樣留意於花落鳥飛。“桃花欲共楊花語”顯得過於恬適而富有情趣,跟詩人當時仕途失意,懶散無聊的心情不相吻合。 “桃”對“楊”,“黃”對“白”。鳥分黃白,這是明點,桃楊之色則是暗點:桃花紅而楊花白。這般色彩又隨著花的“細逐”和鳥的“兼飛”而呈現出上下飄舞的動人景象,把一派春色渲染得異常絢麗。
頸聯“縱飲久判人共棄,懶朝真與世相違。”這兩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縱酒,早就甘願被人嫌棄;我懶於朝參,的確有違世情。”這是詩人的牢騷話,實際是說:“既然人家嫌棄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參?”正話反說,更顯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這裡所說的“人”和“世”,不光指朝廷碌碌無為之輩,牢騷已經發到了唐肅宗李亨的頭上。詩人素以“忠君”為懷,但失望過多的時候,也禁不住口出微辭。以此二句,足見詩人的憤懣不平之氣。
尾聯“吏情更覺滄洲遠,老大徒傷未拂衣。”這一聯是說:只因為微官縛身,不能解脫,故而雖老大傷悲,也無可奈何,終未拂衣而去。這裡,以“滄洲遠”“未拂衣”,和上聯的“縱飲”“懶朝”形成對照,顯示一種欲進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兩難境地。可見詩人之所以縱飲懶朝,是因為抱負難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憂憤托於花鳥清樽,正反映出詩人報國無門的苦痛。
全詩脈絡分明,針線細密,無懈可擊,表現了詩人壯志未酬的悲哀。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春,是杜甫最後留住長安時的作品。一年以前,杜甫隻身投奔唐肅宗李亨,受職左拾遺。因上疏為宰相房琯罷職一事鳴不平,不受重用。杜甫無所作為,空懷報國之心,滿腹牢騷。這首《曲江對酒》便是在此種心境下創作的。
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蔡夢弼曰:“揚”自對“桃”、自對“黃”、謂之“自對格”。周敬曰:次聯語入漫興,而含意深,尾句氣飽。黃家鼎曰:磊磊落落”、自成一調。小縱繩墨而首尾圓活,生意自然,是能傾倒。律詩不受律縛。周珽曰:對酒幽懷,排遣在“久判”、“真與”四字;由識得透,故放得下,通篇機神淋快。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頷聯寫一時偶然之景,遂為後賢粉本。
楊倫《杜詩鏡銓》:觀數詩,公在諫垣必有不得其志者,所以不久即出。張上若云:此與《曲江》二首,流便真率,已開《長慶集》一派,但其中仍有變化曲折,視元白務取平易者不冂耳,苑外、江頭合寫,亦是霏微之景(“桃花細逐”二句下)。
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三、四作態耳,仍是婉雋之筆,五、六質語,亦用婉筆,不失雅韻。初年去王、岑不遠,居然可見。評:三、四是各自為對法,五、六質而能婉,迥異宋人。結即承此說下意。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