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道法師
轉道法師
轉道法師(1872~1943)福建南安桐林鄉人。俗姓黃。天生聰明,重孝道。幼因父病危,醫藥罔效,仍持齋奉佛,父病旋愈,全家因而素食,后禮漳州南山寺善修披剃出家,受具足戒於南山崇福寺。年三十三,為報答其母成就出家之恩,乃發願禮四大名山,以懺悔業障。
轉道法師(1872~1943)福建南安桐林鄉人。俗姓黃。天生聰明,重孝道。幼因父病危,醫藥罔效,仍持齋奉佛,父病旋愈,全家因而素食,后禮漳州南山寺善修披剃出家,受具足戒於南山崇福寺。年三十三,為報答其母成就出家之恩,乃發願禮四大名山,以懺悔業障。后以廈門南普陀寺設立僧伽學院,乃赴南洋籌募經費,先後在新加坡建立普陀寺、普覺寺等。對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佛教,頗有推展之功。
轉道法師
普覺禪寺是新加坡面積最大的佛教寺院。光明山普覺禪寺,在本地佛教徒的心目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它一直積極的推廣佛教教育,並把佛法與公眾的距離拉近。於1920年由轉道法師所創辦的光明山普覺禪寺為了迎合這瞬息萬變的世界,在其弘法的努力已茁壯的成長,成為一個培育積極推廣,學習及實踐人間佛教文化的模範國際佛教中心。
1920年,新加坡佛門鼻祖——轉道法師覺察到建立弘法道場與出家眾寮房的機緣已成熟。在那個年代,許多到來參訪的出家人都沒有棲身之所。於是在1921年,便展開了普覺禪寺的建設。因普覺禪寺立於光明山(也就是“海南山”),所以過後便總稱為光明山普覺禪寺。寺院在轉道法師的領導下逐漸的成長,而佛法的弘揚也因而在本地開始紮根了。
1943年轉道和尚在普陀寺圓寂,享年七十二。1947年,宏船長老成為了本寺的住持。秉著堅毅不拔的毅力,長老與信徒們一步一腳印的逐步發展並擴充本寺至到現今的規模。光明山普覺禪寺已成為新加坡面積最大,莊嚴無比的修行道場。宏船長老於此也創辦了每月一次的大悲法會,並且永不言倦的弘法利生。
轉道法師
十三歲時,轉道法師聞人誦《六祖壇經》及《般若心經》,心生歡喜,離家出走,到南安仙跡岩寺,求留在寺中打雜。他父親追尋而來,他苦苦相求,請父親准他留在寺中,其父無奈只好聽之。過了兩年,他到海澄太岩,聽喜敏上人及佛化和尚說法,頗能領會。到了十八歲,聞知父母已同意他出家,乃返回家中,叩辭雙親,翌年(一八九〇年)開春,便在漳州南山寺禮善修禪師為師,剃度出家,法名轉道,時年十九歲。第二年十月,到南山崇福寺受具戒於佛學和尚。圓具后仍回南山寺,隨侍剃度師善修和尚。越年,善修禪師示寂,轉道為師料理身後事,一切如禮。繼而往南安楊梅山雪峰寺,聽佛化和尚講經,聽到“見見非見,見非之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頗有省悟。
二十二歲,父親病逝,轉道法師回家營葬后,持缽行腳,到各地名山道場參訪。初於鎮江金山寺參隱儒和尚,繼之參新林大定、赤山法忍等。越二年,赴揚州高旻寺,途中行至三叉河邊,見雪月交輝,心中妄念頓息。抵高旻寺,適與虛雲和尚相遇,在高旻同參;並與圓瑛、會泉諸師,到天童寺受教於通智法師,間從諦閑法師習天台教觀。在天童七年,足不出山,某冬夜立廣庭,見空際雲月交皓,口佔一絕曰:
皎月光中絕萬緣,一聲剝落意忘然,
了知恁樣平常事,一雲同山中掛天。
二十三歲,轉道法師母親病逝。為報雙親成就他出家的恩德,發願朝禮四大名山,以懺悔業障。他先到阿育王寺拜舍利塔,繼之朝禮五台山,曾到寶華寺參請一禪師。後來又歷參峨眉、九華、普陀、終南諸大名山,其間五台山去了三次,普陀山也去了數次。後來回到福建南安,攜運他雙親的靈骨到漳州萬松閣,葬之於瑞竹岩,以報親恩。葬親事畢,又回到寧波天童寺。
轉道法師
他到新加坡時,到南洋的僧侶極為罕見,以此受到僑胞的熱烈歡迎,捐款為他購了一塊面積三畝多的土地,希望他留下來建寺弘法。他在這塊土地上興建寺宇,工程竣工,取名“普陀寺”。在普陀寺建造期間,他被福建同鄉請到天福宮任住持,以這樣的機緣,他就在新加坡停留下來,弘傳佛法。到了一九二〇年前後,又在新加坡光明山建了一座普覺寺。光明山十分荒涼,初建的普覺寺也十分簡陋,數十年後,普覺寺成為東南亞最大的佛教道場。普覺寺落成,轉師請圓瑛法師到新加坡,在普覺寺講《大乘起信論》。請國內法師前往講經,這在新加坡來說,是甚為罕見的事。
圓瑛法師在新加坡期間,和轉道談到泉州的開元寺,為閩南千年古剎,本是唐代匡護祖師所建的法幢,年久失修,殊為可惜。轉師乃發願重修,圓瑛及轉物二師亦共為襄助。他曾為此事專程返國,住在開元寺,以在新加坡信眾供養的數萬元,悉數用於開元寺的修繕工程。歷經數載,修繕竣工,千年古剎,奐然一新。旋即在寺傳戒,皈依者千餘人,繼而在寺內創辦了一所慈兒院,收容無依孤兒,教之養之,俾成長后能自立於社會。後來他更在寺內的准提院,設置了一所“泉州婦女養老院”,收容老邁無依婦女,念佛修凈土。以後,他由新加坡不時回泉州,指導寺務及附設機構業務,寺中經費不敷開支,皆由他在南洋勸募補助。
轉道法師
一九二九年,緬甸召開“世界佛教會”,轉道以新加坡代表身分參加。在會中遇見了北京法源寺的道階和尚。道階隨他到新加坡,以後赴印度朝禮聖跡,在鹿野苑發現已荒廢的唐代支那寺,提議重予修建,后乃有李俊承居士捐資興建鹿野苑中華寺之舉。
轉道法師在新加坡,與佛教護法李俊承、邱菽園、庄篤明等居士,發起組織佛教居士林、中華佛教會,推動佛教的弘傳,並連任兩屆中華佛教會會長。同時還兼任國內的中華佛教總會監察委員。晚年,每以當地土生華僑不解中國文化,不能讀中文經典為慮,乃與陳景碌居士等人推動土生華僑研讀華文,希望使中華文化能在海外滋長。轉師在光明山興建的普覺寺,是南洋的十方道場,寺內設有雲水堂,供國內南遊僧侶掛單靜修,給予國內僧侶南遊者不少方便。
一九四三年夏曆十月二十一日,轉道在新加坡普陀寺示寂。世壽七十有二,僧臘五十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