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5條詞條名為水城的結果 展開
水城
北方水城臨沂
水城,即是臨沂,是山東省地級市,國務院批複確定的山東省地區中心城市,具有濱水特色的宜居城市、現代工貿城市和商貿物流中心。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3個區、9個縣,總面積17191.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62.4萬人,城鎮人口547.56萬人,城鎮化率51.54%。是山東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市。
臨沂因臨沂河得名,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山東東南部、黃海西岸、長三角經濟圈與環渤海經濟圈結合點、東隴海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和魯南臨港產業帶,是全國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被譽為“商貿名城”和“物流之都” 。臨沂屬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自北有沂蒙等山脈延伸控制著沂沭河上游流向,向南沖積出廣袤的臨郯蒼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臨沂古稱琅琊、沂州,是東夷文化的核心發祥地,早在20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沂蒙大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自西周建城以來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地域曾長期作為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東海郡、沂州府等州、郡、府治所地。近代中國共產黨在臨沂地區創建沂蒙革命根據地,成立了山東省政府、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等黨政機關。
臨沂有蒙山、岱崮、王羲之故居、竹泉村、湯頭溫泉、地下大峽谷等景點,有諸葛亮、王羲之、顏真卿、蕭道成等歷史名人。獲評首批國家物流樞紐、中國物流之都、中國食品之都、中國板材之都、中國工程機械名城、中國會展名城、中國十佳生態宜居典範城市、中國最具投資價值十大城市、世界滑水之城、聯合國綠色工業平台 和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臨沂歷史悠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二十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遠古文明,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在境內有多處發現使用文字元號,沂河和沭河流域發現的近百處細石器文化遺存,是一、二萬年前的人類所創造。5000年以前,這裡的人類就開始掌握了釀酒技術等。商朝時期,這塊土地上就出現過郯、莒、費諸方國。周滅商后,臨沂地域分屬齊、魯等國,見於《春秋》的還有顓臾、鄅、鄫、鄟、陽、向、郯、根牟、於餘丘等國。春秋時期,除上述古國外,見於《春秋》 的有啟陽、中丘、祝丘、鄪、祊、防、台、東陽、武城、丘輿、向、次室、蒙、鄆、堂阜、密、鄢陵等17個大的城邑。這些大城邑的出現,是經濟文化發達的標誌。戰國時期,域內諸封國先後為齊、楚所兼并,至戰國末期,南部屬楚,北部屬齊。
秦朝統一后,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臨沂地域屬琅邪郡和郯郡。西漢時,郡國并行,臨沂地域分屬徐州之琅邪國、東海郡、城陽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漢承西漢制度,分屬徐州之利城郡、東海郡、琅邪郡、琅邪國和兗州之泰山郡、東莞郡、東安郡和城陽國。三國時期,屬魏國。至魏末,分屬東海國、琅邪國、東莞郡、泰山郡。西晉時期,分屬徐州之琅邪國、東海郡、蘭陵郡、東莞郡、兗州之泰山郡。晉室南渡后,地域先後屬於後趙、東晉、前燕、後燕、南燕、前秦和北魏。隋朝分屬沂州(琅邪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東州郡)、徐州(彭城郡)。唐朝分屬沂州(琅邪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宋朝分屬沂州(琅邪郡)、密州(高密郡)、淮陽軍等。宋室南渡后,分屬於金朝山東東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元朝分屬兗州府和青州府。清初因之,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府,屬沂州府。有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莒州5縣1州。中華民國成立后,廢府撤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1913年撤銷沂州府,改莒州為莒縣。1914年分山東省為4道,改蘭山縣為臨沂縣,臨沂地域分屬濟寧道和膠東道。1918年撤銷。1936年劃為山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