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德語:Flughafen München,IATA代碼:MUC, ICAO代碼:EDDM)位於德國慕尼黑東北28公里的埃爾丁沼澤,緊鄰弗賴辛。它於1992年5月17日投入使用,以取代原本因周邊密集的住宅而規模無法擴建的慕尼黑-里姆機場。慕尼黑機場是歐洲最大的航空樞紐之一,約100家航空運營商在此提供航班飛往全球69個國家的242個航點。對於漢莎航空和星空聯盟成員而言,慕尼黑機場是一個重要的基地樞紐,其轉機乘客平均占機場總客運量37%的份額。在2010年,若以旅客吞吐量計,慕尼黑機場的規模排名德國第二(僅次於法蘭克福機場),同時位居歐洲第七位及世界第三十位。慕尼黑機場有時被冠以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的別名,以紀念這位前拜仁州長以及空中客車的創始者之一。但這並非機場的官方名稱。除了顯示在部分交通標誌牌上之外,這個別名幾乎從不使用。此外從機場施工階段至1992年,機場曾被短暫命名為“慕尼黑二號機場”,以便與當時仍在使用的慕尼黑-里姆機場區分。在Skytrax舉辦的2011年度世界最佳機場大獎中,超過11萬人次投票予慕尼黑機場為歐洲最佳機場,並在全球排名第四。

2012年客流量38,361,000人。

位置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位於慕尼黑東北約28.5公里的埃爾丁沼澤,緊鄰弗賴辛。海拔高度448米。該機場佔地1618公頃,其中49%的部分屬於埃爾丁縣的奧伯丁,而西部占稍大比例的部分則分屬弗賴辛縣的三座城市:西南部分屬於哈爾貝格摩斯、西北部分的遊客公園屬於弗賴辛、北端很小的一部分則屬於馬茲林,佔地僅有2.8公頃。當局計劃在機場區域的北部增加約1500公頃的土地以興建第三條起降跑道。這樣馬茲林將會佔較大的部分。但奧伯丁同樣在為其東部的艾丁區申請這項計劃。埃爾丁沼澤地區在建設機場前的人口較為稀少。然而,由於需要為建設起降跑道創造空間,仍有一些居民被迫遷移。約400位居民需要放棄在弗蘭茨海姆的分散型聚落。由於機場的定位是使儘可能少的人受到噪音困擾,因此機場離慕尼黑市中心的距離很遠,而基建的滯后令連結機場的公共交通需要消耗相當長的運行時間。
地區間的機場佔地份額地區所屬縣佔地面積 (公頃)%奧伯丁埃爾丁縣79549.1哈爾貝格摩斯弗賴辛縣36022.3阿塔興弗賴辛縣33020.4 弗賴辛弗賴辛縣1308.0馬茲林弗賴辛縣30.2慕尼黑機場1618100.0

地面交通


道路

通往1號航站樓C區的道路慕尼黑機場設有不同的環路連接至附近的A92號高速公路和S2854號州際公路,主要通往拜仁州東部。該機場提供的“漢莎機場巴士(Lufthansa-Airport-Busse)”,可以在因斯布魯克、林茨、薩爾茨堡、因戈爾施塔特、雷根斯堡以及慕尼黑市區與機場之間實現無縫連接。機場還提供“上拜仁地區聯運公司(Regionalverkehr Oberbayern)”的巴士服務,連接至弗賴辛的公交系統。此外,在蘭茨胡特和慕斯堡,可以通過“機場專線(Airport-Linie,一條蘭茨胡特的公交線路)”連接至機場。其它可通過巴士接駁的目的地還包括奧格斯堡、布爾諾、慕尼黑展會、普法芬霍芬、陶夫基興和瓦騰貝格等。

軌道

位於中央區的輕軌站扶梯慕尼黑輕軌的S1線和S8線連接至機場。此兩條線路日間每10分鐘一班列車往來與慕尼黑市區與機場之間。夜間的班次則部分減少,而凌晨2:00至4:00期間則不提供任何輕軌服務。S1線從機場行駛至慕尼黑中央火車站的時間通常約為44分鐘,而S8線僅需41分鐘,反方向從慕尼黑中央火車站至機場則分別需時41和39分鐘。除了可以通過上述輕軌服務前往至弗賴辛外,慕尼黑機場還與慕尼黑-雷根斯堡鐵路線相連接,可藉由區域列車前往紐倫堡、帕紹、魏登、班貝格、霍夫甚至布拉格。由機場直接連至全國幹線鐵路網至今仍未實現,這有時會被看做是這個大型機場的缺點。不過,關於改善機場鐵路的計劃和想法仍在不斷進行討論,例如增加一條快速輕軌系統或連接至ICE列車網路。機場附近的埃爾丁環線仍未完工,但目前每天有四班往來於霍夫或施萬多夫至雷根斯堡的ALEX列車行經該線的紐芬站,可在此及時接駁輕軌S1線前往機場。

慕尼黑磁懸浮計劃

慕尼黑磁懸浮計劃的原型車在2008年5月前一直展示於慕尼黑機場中心在慕尼黑機場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國際航空樞紐后,機場開始考慮為日漸增長的客流提供一個高性能的交通服務連接慕尼黑市中心。最理想的交通服務介乎於軌道運輸及航空運輸之間,於是建造一條可靠的高速磁懸浮軌道的規劃被提上日程。慕尼黑磁懸浮列車由機場至慕尼黑中央火車站,規劃的旅行時間為10分鐘,當時的口號為“十分鐘之內抵達,每隔十分鐘一班(In 10 Minuten, alle 10 Minuten)”。
與傳統的輪軌技術不同,磁懸浮軌道的磁力使列車之懸浮在空中,行走時無需接觸路面,這是該種極具創新的交通模式首次在德國應用。這條長37.4公里的線路建造規劃程序於2005年2月28日推出,並與德國鐵路及西門子與蒂森克虜伯簽訂1.85億歐元的建造合同。其後卻因越來越高的融資成本,在經過長時間的政治性爭論后,當局最終放棄了這個項目。
2008年3月27日,聯邦交通部長沃爾夫岡·蒂梵西(Wolfgang Tiefensee)和拜仁州州長金特·貝克斯泰因(Günther Beckstein)共同在柏林發表聲明,慕尼黑磁懸浮項目正式取消。作為磁懸浮列車應用資訊中心的原型車在慕尼黑機場中心展示了近6年,於2008年5月以1歐元的象徵性價格售予原製造商馬克斯·博格(德語:Max Bögl),其中已開發的基礎設施亦將拆除。

歷史


慕尼黑的航空歷史
一架齊柏林飛艇飛越奧伯維森菲爾德上空(1924年)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地區的首次航空飛行始於1820年10月10日,威廉敏娜·賴希哈特(Wilhelmine Reichardt)在特萊西婭草坪(德語:Theresienwiese)將一個熱氣球升入空中。1910年,一些航空開拓者在慕尼黑西部的普赫海姆(德語:Puchheim)進行首次飛行試驗。皇家拜仁軍團飛行隊(Luftschiffer der Königlich Bayerischen Armee)注意到了奧伯維森菲爾德具備作為熱氣球升降的地形優勢,並於1909年4月於當地降落了首架齊柏林飛艇。1912年,皇家拜仁軍團空軍在此成立,後於同年4月1日轉場至上施萊斯海姆。時至今日,奧伯維森菲爾德和上施萊斯海姆那歷史悠久的機庫已成為拜仁州現存最古老的飛行場地,前者還作為一個特殊用途的機場,用以陳列德意志博物館的航空藏品。
奧伯維森菲爾德機場奧伯維森菲爾德在1913年5月創建了拜仁的首個軍用飛行場,並在1920年誕生了其首個客運交通。魯姆普勒航空公司(德語:Rumpler Luftverkehrs)利用改裝的軍用飛機投入慕尼黑-奧格斯堡和慕尼黑-紐倫堡-萊比錫-柏林的定期航班服務。作為第二個在慕尼黑運營的航空公司,拜仁航空羅特(Bayerische Luft-Lloyd)也於1921年開始在上施萊斯海姆提供連接慕尼黑-康斯坦茨的航班服務。1927年,奧伯維森菲爾德開始規劃將其各種設施擴建為一座正式機場。並於1931年5月3日隨在此舉行的一場大型航空展而宣告落成。在1932年,奧伯維森菲爾德機場僅錄得16000人次的客運量,但在隨後的6年時間裡,旅客數量增加了3倍多。1938年,在這個慕尼黑首座交通機場的最後一個企業年度里,奧伯維森菲爾德共錄得49156人次的客運量。
慕尼黑-里姆機場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里姆機場外觀
主條目:慕尼黑-里姆機場
作為民航機場的奧伯維森菲爾德由於場地太小,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航班數量,於城外再建一座新機場的計劃便應運而生。最終,選址被確定在里姆。1939年10月24日,由建築師恩斯特·薩格比爾(Ernst Sagebiel)設計、一座在當時條件和規模極為優越的機場在里姆建成。1939年10月25日,里姆機場迎來了其首個航班,這是漢莎航空的一架從柏林飛抵的容克Ju 52,於慕尼黑作短暫停留後,繼續飛往威尼斯和羅馬。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里姆機場的民用航空業務直至1948年4月6日才重新開放,當日從倫敦飛來的泛美航空一架道格拉斯DC-3降落於此。該機場的最後一個運營日是在1992年5月16日,其所有業務在一夜之間搬到了新的慕尼黑機場,並於1992年5月17日開始運作。

初步規劃

1954年,慕尼黑-里姆機場的機場管理公司制定了一份發展總規劃,發現對機場進行進一步的擴建和改造是不合適的,因為當時機場僅距離市中心10公里,人口及建築布局已經相當密集。而隨後在1960年12月17日的一起空難中,飛機墜毀在市中心的拜仁大街及馬丁-格萊夫大街交界的拐角處,共造成52人罹難,令人們再次提出新建一座“遠離城市”的機場的訴求。

選址

不久后當局收到幾份不同的選址建議,但這些方案都非常具有爭議,尤其是都沒有經過專業的調查諮詢。在1963年3月,拜仁州及慕尼黑政府聯合成立了“慕尼黑大型機場選址委員會”(Kommission Standort Großflughafen München),由時任拜仁州勞動部長的理查德·厄克斯勒(德語:Richard Oechsle)直接領導,因為也被簡稱為“厄克斯勒委員會”(Oechsle-Kommission)。該機構的主要職責便是為新機場的規劃尋找一個合適的地點。至1964年,共提交了20份選址建議,這些地點都達到了一定的標準,如平緩的地表、合適的地質條件、距離慕尼黑市區不超過半小時車程以及居民徙置的便利性等。新機場的空間需求量估計可達1500公頃。
在經過篩選后,有5個地點進入了候選名單,分別是馬門多夫(德語:Mammendorf)、舒爾澤慕斯(德語:Sulzemoos)、埃爾丁沼澤、霍爾科芬(德語:Verwaltungsgemeinschaft Hörlkofen)和霍福丁森林(德語:Hofoldinger Forst))。而在1964年8月提交的最後報告中,該名單進一步剔除了馬門多夫及埃爾丁泥沼。儘管霍福丁(德語:Hofolding)存在更多的問題,例如在此進行大型基建將會嚴重破壞當地特有的植物群及動物群,但它還是因為擁有較大的面積及完善的交通硬體設施而被保留。當今的選址埃爾丁沼澤被放棄,因為那裡並沒有特別優厚的條件,而且當地已建有一個埃爾丁空軍機場。馬門多夫則被認為擁有過高的人口密度,即便機場在當地可擁有一個理想的交通硬體設施。然而厄克斯勒委員會仍無法找到最佳的選址,遂在1965年10月將最終報告提交“慕尼黑機場工作組”(Arbeitskreis Flughafen München)審議。在那裡,舒爾澤慕斯被否決,因其靠近菲爾斯滕菲爾德布魯克飛行場(Flugplatz Fürstenfeldbruck),那裡的軍事用途會讓機場受到干擾,並且當地的地質條件也不利於基建。霍爾科芬也被否決,因其位於慕尼黑與慕爾多夫(德語:Mühldorf am Inn)之間的重要區域內,在此興建機場將無可避免的出現與里姆機場類似的問題。最終工作組於1966年7月建議選址在霍福丁森林,並給出支持的論據:那裡是一個下游區,其空中交通安全、地形及所有權狀況均有利於興建機場。因此,拜仁州部長理事會決定著手推進該區域相關方面的規劃進程。
但與此同時,德國聯邦國防部決定關閉其設於埃爾丁的空軍基地,為埃爾丁沼澤建造大型機場創造了有利條件。選址建議因此被重新恢復,並在1967年被納入規劃進程。1969年7月,新機場被正式確立在埃爾丁泥沼興建。選址的理由是其符合區域規劃(德語:Raumordnung)及整體國家規劃。1969年8月5日,拜仁州部長理事會在拜仁州長阿爾方斯·戈佩爾(德語:Alfons Goppel)的授權下,最終決定將機場的建設規劃納入議事日程。

具體計劃和權利事項的爭議

決策1969年,已取得航空許可證的機場管理公司——慕尼黑機場有限公司(簡稱FMG)獲准負責新機場的擬建規劃工作。其於1974年5月發布並制定了一些新機場環評報告的主要參數,當中包括所謂的“六二分貝線(62 dB(A)-Linie)”,指出62分貝的連續噪音的分界線不得在機場外的任何地方超過一天。然而項目在審批過程中仍遭到州政府和周邊社區自治委員會的反對,並要求重新作出環評規劃,因為原報告是“非正式”的,但這一要求被拜仁州行政法院(德語:Bayerischer Verwaltungsgerichtshof)否決。有關方面遂至德國聯邦最高行政法院對裁決提請上訴,該申請於1973年2月21日被再度駁回。
規劃FMG在1974年6月7日獲得批准后開始確定首份規劃程序。接下來的審批共經過了249次聽證會。1979年7月8日批准的規劃中允許建造三條起降跑道,其中兩條為4000米長,間隔為2300米的平行起降跑道,另一條規劃於北面的起降跑道規模稍小,將作為通用航空的飛行器起降之用。在南面設立第四條起降跑道的計劃被拒絕,因每小時起降120架次飛機的潛在數量已被認為太過頻密,共有5724宗的申訴反對該計劃。這也導致慕尼黑行政法庭隨後做出了減少接納40個“重要申訴請求(repräsentative Musterklagen)”的決定。拜仁自然保護署(Bund Naturschutz in Bayern)反對這項決定,因為其申訴在去到聯邦憲法法院之前就因成功前景不佳而未獲接納。其在機場建設開始后再度提請訴訟,慕尼黑行政法庭卻在基本訴訟程序中因人手不足而一直擱置。1980年10月31日,行政法庭駁回申訴,而拜仁州行政法院卻在1981年4月16日卻做出了相反的決定,因此造成機場規劃決定的延期,並迫使一些建設停工。後續的一些申訴,包括拆除已建成的部分的要求最終都未獲成功。
隨後FMG開始審議和協商暫緩在北面興建第三條起降跑道的事宜,並在1981年提交了修正案,這就形成了機場的第二份規劃程序。1983年第一季度,規劃開始被公開討論,並在1984年6月獲得批准。修正案內除了已提到的減少為雙起降跑道系統外,還制定了夜間飛行的規則。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並不僅僅由於外部的申訴,也因為對於航空交通狀況的最新預測,這份預測比原先的增長預期低得多;時至今日,人們發現即便是當時最高的預測也已過低。在1979年的規劃草案中,對於每年乘客數量的預測是1985年為944萬、1990年為1201萬、2000年為1423萬、2010年為1760萬人次。當1984年的草案變更后,對於每年乘客數量的預測值降為1990年的781.4萬和2000年的1076.9萬人次。事實上,乘客數量早在1985年的便已達804.3萬、1990年達1142.4萬、2000年達2312.6萬、2007年更是達到3398萬人次。

建設

慕尼黑機場有限公司(FMG)行政大樓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1985年3月,機場建設在拜仁行政法院提出停止建設和施工兩個月後復工。最後駁回的申訴是在1986年12月,聯邦最高行政法院裁定慕尼黑機場的規劃是合法的。作為首座高層建設項目的中央區始建 於1987年8月,1號航站樓則始建於1988年1月。1989年7月,拜仁行政法院通過了再次加強對夜間航班限制的法案。1989年9月,1號航站樓封頂。1991年8月,FMG的行政大樓正式在機場北區竣工,同年12月,管制塔投入運行。地面上的操作,如行李分揀系統、登機手續處理等於1992年2月開始試運行;飛行測試則於同年4月開始。

運營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建造中的2號航站樓衛星圖(2002年)
慕尼黑機場的開幕儀式於1992年5月11日舉行。時任拜仁州州長的馬克斯·斯特萊布(Max Streibl)於當天中午13:30分正式宣布機場啟用。隨後一架被命名為“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號”的空客A340原型機起飛。
1992年5月16日夜晚至17日凌晨,各航空公司完成了從慕尼黑-里姆機場到新機場的轉場工作,過程相對較為順利。里姆機場的最後一架漢莎航空的波音737客機在午夜前起飛后,結束了舊機場的歷史使命。物流的轉場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這意味著慕尼黑機場的分析專家要經常面對類似的物流樞紐搬遷請求,例如從曼谷機場或雅典-塞里奧斯·韋尼澤洛斯機場轉場至此。位於里姆的飛行場地及其標誌性的塔台將被改造成為里姆博覽城(德語:Messestadt Riem)的一部分。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凱賓斯基飯店
1992年6月29日,慕尼黑機場首次成為DBA航空(德語:dba (Fluggesellschaft))的飛行基地。1993年4月16日,空客A340被首次投入機場的定期航線,法國航空用其執行往返於巴黎-夏爾·戴高樂機場的短程航班。同年5月,慕尼黑機場的凱賓斯基飯店封頂,並於1994年4月投入運營。上述的DBA航空在此時期是僅次於漢莎航空的德國第二大航空公司,於1993年11月9日宣布將其行政總部搬遷至慕尼黑機場,並於次年3月27日完成。1994年的秋冬季,機場又首次成為樞紐機場,神鷹航空將此作為乘客的分流中轉點。3月22日,機場決定興建慕尼黑機場中心,這將是一座集辦公室、商店、餐廳和會議室於一身的建築,也是機場的首個大型擴建項目,建造預計耗資2.2億德國馬克。在1995年的夏季航班計劃中,漢莎航空首次將兩架空客A340駐紮在慕尼黑,用於執飛該機場日益增長的遠程航線。慕尼黑機場也因此成為漢莎航空除法蘭克福之外的第二樞紐。
慕尼黑機場中心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1996年1月24日,慕尼黑機場迎來了第5000萬名乘客。同年10月26日,協和飛機首次也是最後一次造訪機場。1997年5月12日,1號航站樓的候機廳首次擴建完成。12月15日,機場對2號航站樓的建築設計方案公開招標,並且首次躋身歐洲十大機場行列(以航班起降量及乘客數量計)。1998年5月30日,FMG與漢莎航空簽訂了諒解備忘錄的框架協議,雙方計劃共同建造及管理2號航站樓,同時確定該航站樓將供漢莎航空及其夥伴航空公司獨家使用。兩個月後,2號航站樓的設計方案通過建築設計競賽產生,中標者為同樣來自慕尼黑的科赫建築師事務所及其合伙人(Architektenbüro Koch und Partner)。機場的第1億名乘客於1998年11月18日實現。1999年5月機場首次對公眾開設了充氫站,5月26日又再次擴建1號航站樓,以應對新的旅客增長預測。9月,慕尼黑機場中心正式建成開業。
2號航站樓的中央大廳 2000年4月14日,價值16億歐元的2號航站樓項目正式奠基,建造資金由漢莎航空(40%)及FMG(60%)共同分攤。項目於2003年6月27日建成投入使用,並於6月29日發送了其首個出發航班。隨著2號航站樓的運營,機場的旅客處理能力達到每年5000萬人次。
2005年7月,機場決定將興建第三條起降跑道納入規劃議程,第三條起降跑道可使機場每小時90架次的起降量提升至每小時120架次。
在2011年的夏季航班計劃中,增加了許多往返於慕尼黑的遠程航線。這些新增的航線包括漢莎航空執飛的前往孟買、聖保羅和新加坡的航班。目前飛往首爾及釜山的航班為每天一班;卡達航空飛往多哈為每周11班;因此從慕尼黑飛往這些地區的航班總量達到每周46班。雅庫蒂亞航空自4月30日起提供每周兩班飛往伊爾庫茨克北歐航空新增每周6班飛往奧斯陸;荷蘭皇家航空也增加飛往阿姆斯特丹的航班為每日6班。此外,阿聯酋航空還宣布自2012年1月1日起將使用空客A380-800執行每日一班飛往慕尼黑的航線。

機場設施


容量

慕尼黑機場的航班起降上限為每小時90架次,航站樓的旅客吞吐能力為每年5000萬人次。
1號及2號航站樓各自擁有每年2500萬人次的吞吐能力,其中2號航站樓已經達到其容量上限。1號航站樓負責接納各航空公司點對點的航班,年均處理過千萬人次的旅客;2號航站樓則主要作為漢莎航空及星空聯盟成員的樞紐。
2010年12月,鑒於慕尼黑機場客流量的增長,FMG與漢莎航空決定共同建立一個衛星航站樓。已經確立的全新航站設施計劃將通過一條地下旅客輸送系統與2號航站樓相連接,預計將新增每年1100萬人次的旅客處理能力。衛星航站樓最高可達億6.5歐元的投資成本將參照2號航站樓由FMG和漢莎航空各自分擔60%和40%的份額。根據目前的規劃,呈T狀的衛星航站樓將擁有兩條飛機通道,提供52個登機閘口。27個停機位被直接設置在衛星航站樓中,這個數字比現有的2號航站樓附近區域的停機位增加了一倍多。這是為了確保慕尼黑機場在遠程航線業務不斷增長的背景下,仍能提供高質量的旅客處理能力。新航站樓預計可在2015年投入使用。
現有的兩條起降跑道處理能力已經達到設計極限,幾乎所有的優化措施均已採用。任何關於額外的起降時間請求皆因處理能力不足而需要否決,這直接導致了航空公司目前無法在慕尼黑大幅度的提升其網路規模,同時一些新航空公司也因此無法開闢與慕尼黑的通航服務。鑒於因特拉普蘭諮詢公司(Intraplan Consult GmbH)對慕尼黑機場到2025年將達到5820萬人次的客流預測,機場急需開建第三條起降跑道,將每小時的起降能力提升至120架次。目前興建計劃仍處於審批程序階段。根據目前的規劃,新起降跑道最快可於2014年建成。
慕尼黑機場的基礎設施可供空客A380飛機正常起降及整備。同時,慕尼黑機場還在2004年2月獲得可接納“新型大飛機(New Large Aircraft,簡稱NLA)”的機場類別,這也是首個獲得該類別稱號的歐洲機場。

起降跑道

慕尼黑機場有兩條由混凝土鋪設的平行起降跑道,每條長4000米,寬60米,間隔為2300米。兩條起降跑道可按國際民航組織的規定而彼此獨立運作。

航站樓

1號航站樓(Terminal 1)擁有年處理2500萬人次的接納能力,在全長1081米的航站樓空間內被分為A、B、C、D和E等5個區域,其中E區僅作為到達區使用;A區和D區為申根國航班專用,B區和C區則可用來處理非申根國航班。此外在1號航站樓外部還設有一個F區,位於1號和2號航站樓之間,凱賓斯基飯店的北側。
1號航站樓擁有21條空橋,其中的兩條因在其停機坪端加蓋了候機廳而無法使用。在航站樓的外圍、停機坪的西端還辟有1號停機坪,提供60個遠機位,其中部分是在機場開發空橋前配備的,可供旅客乘坐擺渡巴士抵達。該航站樓的建築面積19.8萬平方米,停機坪面積為60萬平方米。
航空公司及停機坪使用
目前除了漢莎航空及其合作夥伴外的所有航班(如法國航空、英國航空、柏林航空等)均使用1號航站樓。還有一些航班,如漢莎航空的子公司德國之翼及神鷹航空,因2號航站樓的容量限制而在2007年轉回1號航站樓,並可使用位於D區的德國之翼專用登機櫃檯。此外,所有具有安全風險(如前往以色列)的航班均需使用經特別獨立設計的F區,無論來自哪家航空公司。偶爾也會有2號航站樓的飛機使用本航站樓西端的1號停機坪,這是由於在2號航站樓出發的航班中,一些遠程飛機的抵達和出發時間間距較大,無法長時間佔用2號航站樓的停機位,而提前使用一些遠機位。在此情況下,飛機將會在1號航站樓完成出發整備,再被牽引至2號航站樓上客。

建築結構

與1號航站樓相反,2號航站樓在橫向空間僅劃分了一個區域。03層的公共區是到達區,在該層設有通道可連接至慕尼黑機場中心及1號航站樓。該層的非公共區內安置了一系列行李傳送帶,由此出來的旅客可以直接來到公共區。此外,一些航空公司的登機櫃檯也設於03層,例如聯合航空土耳其航空。該層的其它設施還包括乘客無法見到的行李分揀系統和位於南端專為義大利航班設計的幾個登機口。在那裡設有Spazio Italia,這是一間提供義大利報紙和義大利語服務的典型義大利咖啡廳。由於提供往返於義大利航班的多洛米蒂航空公司的強勢,成為慕尼黑機場繼漢莎航空和柏林航空后的第三大航空公司,因此機場也常被戲稱為“義大利最北方的機場(nördlichster Flughafen Italiens)”。
04層的公共區主要是辦理登機手續的大廳,在那裡幾乎可以找到所有使用2號航站樓的航空公司櫃檯並完成登機手續。要進入非公共區,必須通過安全檢查,安檢設施也設於該層。04層的非公共區內大多數是一些餐飲設施及免稅商店,這裡還有一個被命名為G區的登機通道,可由此前往境內或申根國航班的區域。
05層也分為公共區和非公共區空間,在公共區內設有一個藝術廊(可更換)、各類餐廳和觀覽平台的入口。05層的非公共區需要通過04層的安全檢查後方可抵達。在出境前,已經來到該層的旅客仍可通過護照檢查返回04層購物,這種申根國旅客與非申根國旅客共同使用的逗留區域在1號航站樓是沒有的。05層的登機通道被命名為H區。在建築的北端和南端旅客仍需再次經過安全檢查,這是為了遵循美國的飛行安全標準。05層也有一個為所謂不安全國家抵達的旅客而設的安全檢查,若這類旅客從06層抵達后需要前往05層轉機,即便後續航班為申根國境內的航點,也必須通過該安全及護照檢查。
06層是一個玻璃走廊,其中所有經由不安全國家、包括歐盟以外的所有國家抵達的旅客必須在此通過安全檢查方可入境或轉移到後續航班。但並非所有的閘口都配備通往06層的通道,這就限制了飛機的靠橋停泊機位。為此機場決定延擴建伸航站樓的長度,確保整個航站樓都可連接至06層的走廊。工程於2007年動工,並於2009年1月15日完成。06層也設有一個觀覽平台,人們可以免費進入並能飽覽整個東停機坪的景觀,它通過一個被命名為“天空步道(Skywalk)”的玻璃走廊與05層相連。

貨運航站樓

貨運航站樓(Frachtterminal)位於1號和2號航站樓的西端、南起降跑道以東。區域佔地面積為6.65萬平方米,提供14個停機位。
新建的跨境貨運大樓於2007年5月底正式啟用。新設施建於現有航站樓旁,並增設帶有小動物照護中心的邊檢站,動物在此經過官方獸醫檢查後方可入境。這同樣適用於來自原產地的家禽類食品,如魚肉和豬肉製品。截至2007年8月,貨運航站樓正計劃進行全面擴建。
貨運航站樓的陸面運輸量也在不斷增加:2006年,除了通過航空運輸錄得231736噸的貨運量外,還有18萬噸的貨物在機場分流給了載貨卡車。卡車聯運的增幅(+16.9%)甚至超過了空運的增幅(+10.6%)。

政府飛行處

政府飛行處(Regierungsflüge)建於於2號航站樓的停機坪前、1號航站樓的F區以東,在此區域配備有一支旗杆及一座機庫(位於西南端)。政府要員可以從附近的一扇門直接進入此區域或直接來到飛機前,其他旅客則可於航站樓搭乘擺渡巴士往返或出發。

行李分揀系統

慕尼黑機場共有三套行李分揀系統,分別應用於1號航站樓的A至E區、1號航站樓的F區和2號航站樓。其中1號航站樓A至E區和2號航站樓的行李分揀系統是相互連接的。

慕尼黑機場中心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中心(München Airport Center,簡稱為MAC),是機場內的一個購物、服務和辦公中心,於1999年開業。它在中央區及2號航站樓之間,因而地處中央。旅客在此可以找到商店、餐廳、醫療中心、辦公場所甚至會議中心。其中,MAC論壇的總面積有10000平方米,是歐洲最大的室內公共空間。在MAC論壇每年都會舉辦聖誕市場,提供許多擺賣攤位及一個可供溜冰的冰面場地。公共空間也可用於各種活動,如每年夏天在此舉辦的沙灘排球賽。錯綜複雜的總樓面面積為50000平方米,其分佈情況如下:10000平方米被用作廣場和服務空間,21000平方米拓展為辦公區域,屋頂空間是離地41米高的03層,在90米的跨度內有18800平方米的空間。兩個L形的建築呈U狀緊密環繞著廣場空間,每個尺寸為120x76米。頂棚由半透明的交替式玻璃鋼組成,這是一種由14個吊架懸掉的含特富龍塗層的複合安全玻璃。慕尼黑機場中心的設計師是同樣設計了鄰近建築慕尼黑機場凱賓斯基飯店的建築師赫爾穆特·揚(Helmut Jahn)

管制塔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機場塔台於1991年建成投入使用,高78米。塔內配備有空中交通控制、停機坪管制 和氣象監測等設備,樓面總面積為3100平方米,直徑從8.4米至25.2米不等。管制台的玻璃窗戶有15度的向外傾斜,可最大限度避免反射干擾。該塔由來自慕尼黑的建築師布斯教授及合伙人(Prof. v. Busse & Partner Blees, Büch, Kampmann)設計,此項結構設計的影響廣泛而持久。

中央區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中央區(Zentralbereich)位於機場1號航站樓及慕尼黑機場中心之間,通過它也可連接至2號航站樓。中央區擁有46000平方米的樓面總面積,設有航班信息牌、眾多服務設施、商店、汽車租賃公司、航空公司櫃檯和旅行社,並提供37個登機櫃檯,其中西面的登機櫃檯均為使用1號航站樓的航空公司,而位於東面的登機櫃檯則可辦理2號航站樓的航班自助登機手續。在中央區02層的下方是輕軌車站,而主體建築的南面出口則有一個連接至該地區的巴士站。04層則是一個天主教的小教堂,當中提供教會的一些服務項目,安排有一名新教和一名公教的牧師。
在2007年制定的機場規劃當中,當前的中央區將要讓位於一座新建的大型公共購物中心。同時鄰近的一座停車場因規模太小也將考慮拆除。但這些規劃建立於高昂的財政投資之上,因而被打入冷宮,目前仍無確切的改造時間表。

遊客公園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在機場的入口有一座遊客公園,它地處1號航站樓停機坪的對面,僅以一條北部的專用道路相隔。這裡是一個提供展覽和劇場的遊客中心,遊客可在此搭乘環遊觀光設施參觀停機坪,也可付費進入觀景丘,在那裡可以觀賞到 西停機坪和兩條主起降跑道。遊客公園陳列有一些歷史飛機,包括洛克希德超級星座、容克Ju 52(均為漢莎航空塗裝)和一架瑞士國際航空的道格拉斯DC-3。此外園內還設有一個遊樂場、一個餐廳和一個迷你高爾夫球場。在1992年慕尼黑機場啟用后的數周內,該遊客公園曾短暫超過新天鵝堡,成為德國訪問量最大的旅遊目的地。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
遊客公園可以通過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抵達,例如輕軌的遊客公園站,以及從弗賴辛開來的635路公交車。由於機場的僱員也使用該車站,因此諸如貨運航站樓和漢莎航空的飛行運營中心均設於此附近。連接輕軌車站、機場貨運區以及遊客公園的跨線人行天橋於1991年啟用,總面積達到1100平方米,並有263米長。這條管狀的全玻璃天橋是由慕尼黑的建築師事務所奧爾+韋伯+阿索奇爾特(Auer+Weber+Assoziierte)設計。

環境


自2005年11月起,慕尼黑機場有限公司獲得了符合ISO 14001和符合生態管理和審查規劃(EMAS)的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慕尼黑機場與法蘭克福機場、德國空管公司(Deutsche Flugsicherung)和漢莎航空共同參與發表了對德國航空交通的倡議,即制定所謂的“四大支柱戰略(Vier-Säulen-Strategie)”理念,旨在推動改善環境:
◇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尤其是在發動機的研發領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以高效的基建設施去適應機場的容量需求,避免所持有土地的污染;
◇實行優化地表變化措施;
◇實行節約激勵方案。
——慕尼黑機場有限公司2008年環境報告

景觀

慕尼黑機場格外關注機場周邊農田生態問題。機場建設初期的征地賠償金為機場跑道以及邊界地帶和延伸地區以充足的土地。因此機場在啟用時的實際用地有70%的部分是由綠色植被覆蓋的,如今植被區域仍有925公頃,但比例已降至60%。機場還在埃爾丁沼澤區修建了縱橫交錯的溪流和樹林等景觀設計。為了減少鳥擊的風險,機場會盡量減少醬果類灌木和樹木,所有這些植被都大大保護了周圍農田不受風蝕。另外,還有230公頃的綠化帶被納入機場的緩衝區中,機場緩衝區的總面積約有600公頃。

水域

由於機場用地大規模的介入了該地區的水分平衡,作為沼澤景觀的地下水位不得不大量減少,機場為此建造了排水渠。現有的水道如溪流等並沒有中斷,而是需要從機場的外圍或是地底通過。這雖將導致地下水位的下降,但影響僅限於機場區域。
機場收集的污水和雨水均引入天然的水循環當中,並為此建有超過100公里長的排污管道、7座抽水站、1座洗滌用水處理裝置和1座雨水過濾池。已經過粗略清潔的水源最後將會通過一個污水處理設備凈化。對於在冬天機場除冰所需要用到的化學除冰劑例如乙二醇,將會與受污染的融水一起收集,作凈化或重複使用。凈化工作會在排出區域進行,乙二醇與土壤細菌接觸分解為無害成分的水及二氧化碳。

噪音

發動機測試車間
為了降低噪音,機場設置了長達4000米的起降跑道,以使飛機減少使用在著陸時會產生巨大聲響的推力反向器。但在實踐中,這一設想沒有實現,因為一般的陸面滑行時間仍然不足。於是機場又建起一座減少發動機噪音污染的測試車間,夜間22點后發動機測試只能在獲得交通管制機構授權後方可進行。為了促使航空公司採用低噪音的飛機,機場會對航空公司收取噪音費。機場內共設有16個固定的噪音監測點。
夜間飛行
慕尼黑機場夜景
慕尼黑機場並沒有明確的夜間禁飛規定,但在晚間22點至次日早晨6點也會限制民用航班起降,郵政及空管航班則可獲得豁免。在午夜0點至凌晨5點的核心時間內執飛的航班一般都是基於公眾利益進行的,其中包括應急性飛行,例如警察和救援的直升機行動或緊急醫療行動;而基於安全原因的起降例如緊急迫降在任何時段都是允許的。此外,獲得拜仁州經濟事務、基礎設施、交通及技術辦公廳(Bayer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Infrastruktur, Verkehr und Technologie,簡稱BStMWIVT)特別許可的航班也可在此時段內飛行。
在22點至0點以及5點至6點執飛的航班會被歸類為所謂的額外准飛清單。然而航班延誤或過早著陸的飛機,並至少滿足國際民航組織第三章所批准的噪音要求,則屬於例外情況。除了上述的兩項標準,額外准飛清單和噪音條例還對這個時段的航班提出了更多要求。航班需要滿足眾多額外要求中的一項方可執飛,其中包括航空公司必須在機場設有維修基地,每晚的最大起降量不得多於28架次,飛機的噪音不得大於75分貝或不得是飛行訓練航班等。
這些規則將一直適用,直至年度航班總起降量用盡為止。其它類似的航班則不被允許。即便如此,夜間航班的數量還是由1999年的平均每晚42架次已增至2007年的平均每晚60架次。

能源

中央熱電站
慕尼黑機場的大部分電力和熱能依靠其自身的一座中央熱電站供給,該供電站位於機場的西端,北起降跑道以南。熱電站內設有9個發電機組,其中9個為柴油機組,2個為汽油機組,發電裝機容量為18.5兆瓦。機場將發電機組一直保持均等運行狀態,並以此在特定的時間內將剩餘的熱能轉化儲存;而夏天產生的熱量則會用於吸收式冷凍機的運作。熱電站的總發電效率分別達到78%(柴油機組)和83%(汽油機組)。根據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法案》,慕尼黑機場有限公司承諾也將會利用沼氣作為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機組。此外,機場也通過區域電網與附近的措靈發電廠(Kraftwerk Zolling)相連。
光伏發電裝置
2號航站樓頂部的光伏發電裝置
在2號航站樓中央大廳的屋頂建有一個光伏發電裝置,它是由BP太陽能、德國BP、德國環境管理工作組(Bundesdeutscher Arbeitskreis für Umweltbewusstes Management)和漢莎航空共同參與的合作項目,自2003年7月10日開始運作,每年可提供445萬千瓦時的電量,相當於155個家庭的消耗量。其佔地3594平方米的硅光電池中的2856個模塊可產生直流電,並在轉換為交流電后便即可應用於機場電力系統中。該裝置共投資265萬歐元,設計使用年限為30年,預計在此期間將可節省1200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號航站樓內,還設有一個可顯示其實際產生能量的布告牌,並提供其它的一些訊息。
生物燃料加油站
生物燃料加油站設於機場的非公共區,提供菜籽油燃料、乙醇燃料和沼氣燃料,主要為運營商將其內場車輛逐步轉換為生物燃料之用。同時該加油站也可供機場外圍的一些公司使用。

鳥類保護區

由於在機場範圍內必須驅逐鳥群以避免鳥擊,慕尼黑機場為此在附近辟有新的鳥類棲息地。一些鳥類例如金眶鴴、黃鸝和黃鶺鴒等已在機場附近尋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間,並且不會影響航空交通。為了這一發展趨勢以及解決隨之而來的珍稀鳥類遷徙區問題,慕尼黑機場還在2008年為其北部和南部的一些地區申報了歐洲鳥類保護區。

安全

警察
為了保障旅客及飛行安全,機場設有3個警務機構,分別為聯邦警察局、拜仁州地方警察機場分局和慕尼黑機場有限公司安全服務部。警務基地位於機場北大街6號,部署於此的警力需要經過專門的作戰技能培訓,具備例如應對飛機劫持等突發事件的預案。
消防
機場共有兩個消防隊及32輛消防車,每個消防隊都分別位於兩條起降跑道附近。在不受惡劣氣候條件的影響下,這個部署可使他們能夠在最多3分鐘之內抵達停機坪、滑行道和起降跑道的任何一處。如遇上機場以外的介入任務,消防隊可向周邊社區提出請求,派遣最多36輛消防車及大約216個消防員以協助撲滅在當地發生的大型火災。其最近一次派遣協助是發生於埃興的寶馬工廠火災。

事故

2004年1月5日上午8點17分,奧地利航空一架班號為OS111的福克F70飛機在距離起降跑道還有數公里遠的積雪農田上緊急迫降。機上28名乘客及4名機組人員受到驚嚇,但倖免於難。這架飛機當時正執行由維也納飛往慕尼黑的航班,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發動機結冰而導致推力喪失。
2011年3月11日上午7點02分,一架龐巴迪CL600飛機和兩架西科斯基UH-60直升機在08R起降跑道危險逼近。原因是兩架美國空軍直升機的機師錯誤理解了塔台管制員的指令,來到了接近CL600飛機起飛的區域附近,飛機之間的最小距離僅200米。CL600的機師於是加速並以約80海里(148公里/小時)的速度爬升。

僱員


截至2009年12月31日,慕尼黑機場內共擁有550家各類企業和政府機構,以及29560名僱員。這些僱員當中20.7%來自弗賴辛縣、19.6%來自慕尼黑市、16.2%來自埃爾丁縣、10%來自蘭茨胡特縣,還有5.3%來自慕尼黑縣。若以城市計,除慕尼黑外的主要居住地為弗賴辛(8.3%)、埃爾丁(5.0%)、伊薩爾河畔慕斯堡(2.1%)和哈爾貝格慕斯(1.8%)。這使得慕尼黑機場成為拜仁州最大的工作場所,其周邊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起便一直維持德國最低的失業率。

航線航點


國內

航空公司目的地
漢莎航空公司柏林、法蘭克福、斯圖加特、漢堡、紐倫堡、不萊梅、萊比錫、杜塞爾多夫、德累斯頓
歐洲之翼航空柏林、漢堡、杜塞爾多夫

國際

航空公司目的地
漢莎航空公司北京、上海、香港、首爾、東京、德里、孟買、利雅得、拉納卡、特拉維夫、安卡拉、第比利斯、莫斯科、聖彼得堡、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奧斯陸、赫爾辛基、華沙、基輔、索非亞、布加勒斯特、布達佩斯、雅典、維也納、貝爾格萊德、布拉格、薩格勒布、薩拉熱窩、蘇黎世、日內瓦、羅馬、米蘭、那不勒斯、都靈、卡塔尼亞、巴勒莫、巴黎、尼斯、馬賽、里昂、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倫敦、曼徹斯特、都柏林、馬德里、巴塞羅那、畢爾巴鄂、馬拉加、里斯本、波爾圖、馬爾他、華盛頓、紐約、芝加哥、洛杉磯、休斯頓、達拉斯、邁阿密、多倫多、溫哥華、墨西哥城、聖保羅、布宜諾斯艾利斯、約翰內斯堡、開普敦
神鷹航空塞薩洛尼基、特內里費、拉納卡
易捷航空米蘭、日內瓦、倫敦、曼徹斯特
歐洲之翼航空塞薩洛尼基、羅馬、那不勒斯、卡塔尼亞、巴黎、尼斯、阿姆斯特丹、倫敦、里斯本、巴勒莫
伏林航空羅馬、巴塞羅那
英倫地區航空米蘭
挪威國際航空馬拉加
中國國際航空北京、上海
泰國國際航空公司曼谷
阿提哈德航空公司阿布扎比
阿聯酋航空公司迪拜
卡達航空公司多哈
沙烏地阿拉伯航空公司利雅得、吉達
阿曼航空馬斯喀特
約旦皇家航空安曼
以色列航空公司特拉維夫
土耳其航空公司、飛馬座航空公司伊斯坦布爾
俄羅斯航空公司莫斯科、聖彼得堡
烏塔航空、西伯利亞航空公司、烏拉爾航空公司莫斯科
北歐航空公司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奧斯陸
挪威航空奧斯陸
芬蘭航空赫爾辛基
波蘭航空公司華沙
烏克蘭國際航空公司基輔
羅馬尼亞航空公司布加勒斯特
愛琴海航空公司雅典、塞薩洛尼基
EllinAir雅典
奧地利航空公司維也納
亞德里亞航空公司盧布爾雅那
克羅埃西亞航空公司薩格勒布
多洛米蒂航空佛羅倫薩、威尼斯、都靈
瑞士國際航空公司蘇黎世
天駿航空公司伯爾尼
法國航空巴黎
Volotea航空公司波爾多
荷蘭皇家航空公司、泛航航空阿姆斯特丹
冰島航空雷克雅未克
英國航空公司倫敦
愛爾蘭航空公司、瑞安航空都柏林
伊比利亞航空、歐羅巴航空馬德里
葡萄牙航空里斯本
馬爾他航空馬爾他
埃及航空開羅
突尼西亞航空突尼西亞
南非航空公司約翰內斯堡
聯合航空公司華盛頓、紐約、芝加哥、舊金山、休斯敦

建築風格


1號航站樓

1號航站樓可視的管線系統
1號航站樓是分散式的結構,其特點是包含許多線條、稜角等多種幾何圖形,以營造豐富多樣和生動活潑的氛圍。1號航站樓尤其注重光線對建築風格的價值,並以此作為自身的景觀。為了獲得充足的光線,航站樓安裝了可供暖的窗面,這種窗面也延伸至屋頂,成為屋頂結構的一部分。同時窗面還配備有可電控的管線系統,能夠提供防目眩保護,也可產生光影遊戲。白色被選定為主色調,被廣泛應用於該建築的牆壁及外立面,甚至中央區和塔台。銀色只會出現於鋅、鋁或不鏽鋼的外觀上。信息指示牌則是採用白色的字體配以淺藍色背景。這種淺藍色的視覺圖形是由奧托·艾舍設計的。而航站樓的整體設計則由慕尼黑的布斯建築事務所及合伙人(Busse & Partner Blees, Büch, Kampmann)負責。

2號航站樓

2號航站樓的登機大廳
與1號航站樓相比,2號航站樓是一個完全相反的模塊化終端設計:由於這是從一開始便作為專供漢莎航空及其合作夥伴使用的中轉航站樓,因此只設一個抵達和出發中心。它座落於慕尼黑機場中心旁的中央位置上。這個呈立方體形並保持外觀簡潔的大廳設計是為了刻意與慕尼黑機場中心的弧形屋頂及其多邊多角的主體建築形成鮮明對比。2號航站樓的外立面被分為兩層,內層是玻璃層,外層為金屬網。由7條長轂支撐的大廳外觀採用玻璃和鋼相結合,並作為一個桁架結構,使其跨度可達60米。玻璃幕牆在室內會有遮光帆布,但它們都是半透明的。每條長轂均各自配有傾斜的人字形玻璃屋頂,在每個玻璃屋頂之間則設有光伏發電裝置。該大廳的離岸空橋只能作水平劃分。
2號航站樓的航站樓的空橋為全玻璃結構,它由3條獨特的可伸縮隧道組成。2號航站樓在2005年獲得了歐洲鋼鐵設計大獎(European Steel Design Award 2005),其整體設計由科赫建築事務所及其夥伴(Koch + Partner)完成,鋼結構設計則來自毛雷爾·索內(Maurer Söhne)。

獎項記錄


獎項

1、2006年榮獲 Skytrax 全球最佳機場獎第三名;
機場入口一瞥
2、在2007 Skytrax世界機場評選中,慕尼黑機場連續第三年獲得“歐洲最佳機場”的榮譽稱號,這已經是慕尼黑機場連續三年獲此殊榮。
3、2007 Skytrax世界機場獎,慕尼黑機場位列第四,僅次於亞洲的香港國際機場、首爾仁川國際機場和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
4、榮獲Skytrax 頒予機場五顆星的殊榮紀錄,有近7萬名旅客參加了評選。

記錄

航站大廈管理的行李輸送帶總長達10公里,每天平均運送4萬件行李。客運高峰時期,每小時最高可輸送1.4萬件行李。追蹤推車
慕尼黑國際機場採用AeloSkout的GPS和Wi – Fi RFID解決方案來跟蹤成千上萬的貨物和旅客行李手推車。AeloSkout T6 GPS Wi-Fi標籤將粘附在機場的貨物手推車上,手推車被貨運公司用來接送包裹,以及旅客行李手推車,用於目的地和飛機間行李的運送。有源標籤採用了全球定位系統來確定資產的位置,並通過標準Wi - Fi網路傳輸數據,以便機場做出相應行動。
通過該系統,就可了解哪些地方拖車最多,這樣就有助於預防慕尼黑國際機場由於物品遺失而造成的操作延誤或影響。並減少了尋找拖車的時間,每年對其進行例行維修檢查。此外,機場還可以向貨運公司收取費用,以便其享受到手推車更準確的位置。

熱點


慕尼黑國際機場通過提供全球第一個多ISP熱點而成為行業先鋒。
德國機場運營商“Flughagen Munchen GmbH”的目標是構建世界上最先進的用戶友好型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ISP)熱點,從而增強慕尼黑國際機場對於無線網際網路用戶的吸引力。商務旅行人士和其他網際網路用戶現在不僅可在機場等候飛機時接入網際網路,他們可以選擇自己的ISP。

背景

慕尼黑國際機場是德國第二大商用機場,在2002年運送了2320萬乘客,實現了14.4萬噸航空貨運,飛機起降近33.1萬次。“Flughagen Munchen GmbH”(FMG)是慕尼黑機場的運營商,該公司希望提高客流量,隨著第二個航廈的開放,機場計劃在2003年6月將乘客數至少翻一番,達到5000萬。
為實現這一目標,FMG希望在其豐富的無線LAN技術經驗的基礎上提供世界領先的服務和設施,從而吸引客戶。自1999年起,一直在針對機場公共汽車、航班延期服務、解凍、純凈水供應和行李運輸等的派遣和任務控制系統中使用無線技術。
FMG已在內部憑藉無線技術獲得了運營成功,現在要擴展此技術,向機場乘客提供無線網際網路接入,並成為網際網路服務供應商(ISP)的增值合作夥伴,為其用戶提供新應用和服務。

挑戰

在機場等待航班、數小時不能接入網路的商務旅行人士,會因工作效率損失而給依靠飛機差旅來完成事務的機構帶來數百萬美元的損失。FMG的目標是使差旅人士能在旅行時使用其家庭或企業ISP,這樣可大大簡化在線訪問和實現單一來源計費。
IT基礎設施對FMG能否實現此目標非常重要。機場現有的網路環境是一個平面IP結構,非常混雜,基於多種不同技術,從而導致了網路停運時間和成本的增加、降低了靈活性,且無法擴展來適應未來的發展。
FMG首先於2001年10月在慕尼黑機場的客運站建築和中央大廳中提供了無線網際網路接入。但現有網路使用很繁瑣。FMG很快就逐步發展為首家允許用戶通過機場門戶網頁的下拉菜單進入、選擇ISP的WLAN供應商,這使用戶能像在家中或辦公室中一樣進行登陸。

解決方案

採取的首要步驟之一是強化機場現有網路的關鍵部分。通過從其ATM移植到思科乙太網並部署遠距離乙太網(LRE)交換機而實現。LRE組件向距數據中心多達3000米的極遠位置提供了更高帶寬。
新系統的設計採用了帶Cisko Katalyst 6500系列交換機的VPN,並提供了基於開放標準的路由和多協議功能。這使FMG除WLAN外,還可部署一個強大的網路核心來支持WLAN
多服務供應商熱點在拓撲結構方面與標準公共網際網路接入系統不同。其物理連接是通過20個Cisko Aironet 350系列接入點實現的。兩個思科建築物寬頻服務管理器(BBSM)確保用戶無需更改網路設置即可接入網路。
系統也可作為一個門戶平台,提供對於機場地圖、航班時刻表和有關機場園區中飯店及零售商店等信息的免費訪問。列出了通過多服務供應商模式可選擇的ISP,使用戶能連接到網際網路,以獲取電子郵件、虛擬專用網或點播視頻等服務。
通過帶一個服務選擇網關的Cisko 7400系列路由器,用戶可接入他們所選的服務供應商,處理驗證和計費流程,從而能融合傳統服務供應商技術和公司網路系統。Cisco Katalyst交換機和內容引擎可迅速地分發所請求的網際網路內容。

結果

FMG是世界上第一個推出多服務供應商系統的熱點運營商,允許用戶通過機場門戶網頁選擇他們已有帳戶的服務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的數目可按需增加。此模式有眾多優勢,包括:為用戶提供方便。慕尼黑機場的客戶能通過其常用服務供應商接入網際網路,費用會加入到他們的下一次網際網路付款帳單中。能作為內部ISP。此系統使機場可作為機場中航空公司、政府機構(如警察局和消防隊)、園區賓館、食品店和零售店的內部服務供應商,為機場帶來新的穩定收入來源。 ISP合作關係。通過FMG的多ISP熱點,服務供應商可使其差旅客戶能獲得端到端服務,從而減少客戶流失,實現更高客戶忠實度。有所提高的運營效率。新的IT基礎設施可幫助機場提高速度、準時性,並成為乘客、貨運商和航空公司的可靠合作夥伴。服務供應商還將獲益於更高忠誠度和更多收入,他們已計劃在其他地方使用FMG的先進多服務供應商理念,以便用戶無論在何處旅行都不必更改他們的ISP。

下一步

將來,慕尼黑機場的多ISP熱點將使旅行者不僅能接入公共網際網路,而且能接入他們自己的公司內部網路。“慕尼黑機場現在擁有支持多服務網路基礎設施的完善平台”,Reer說,“我們作好了準備,將部署電子商務工具,包括後勤、無線、語音和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來使FMG提供更為出色的服務套件。”

交通


城市東部乘坐市郊火車S1線或從城市西部乘坐市郊火車S8線到達機場,從由火車總站前往機場則需費時40-45分鐘。
搭乘機場慕尼黑輕軌(S-Bahn)8號站約40分鐘,或乘機場巴士約45分鐘進入市中心。
慕尼黑輕軌
未來將在火車總站與機場之間建設時速400千米/小時的磁懸浮列車以減少車程和時間。
慕尼黑距離法蘭克福423公里,搭火車德國高鐵(ICE)約3小時30分可抵達慕尼黑中央火車站。
開車:慕尼黑機場緊臨A92號高速公路,開車請注意出口路標-"Flughafen Muenchen","Fleising-Mitte","Freising-Ost"和"Elding"。慕尼黑機場設計先進之處在於所有的停車場都在登機廳馬路對面,送客可根據不同航空公司所在登機廳選擇就近停車。各航空公司所在登機廳在接近機場的公路兩邊有標誌註明。
機場還有輕軌列車S-Bahn直達市區。旅客要到周邊旅遊勝地旅遊,如到富森遊覽宏偉壯觀的新天鵝堡、紐倫堡、奧格斯堡,或是到電影《音樂之聲》拍攝地的薩爾斯堡,風光明媚的山城茵斯布魯克,都有直達巴士。

機場快車

S1和S8在交通高峰時間每20分鐘一趟。單程票價(成人)4.00?人。

機場巴士

機場-總站前的Arnulfstr停車場
發車時間:07:55-20:55;總站前發6:50-19:50,間隔20分鐘一趟車。通常需要45分鐘。
票價:單程8.65?煌??4.00?歡??4-14歲)3.24?4.86??
火車站東站-機場
發車時間:每天3:39、4:19和4:59,每隔20分鐘一班-23:19。
機場-火車東站
發車時間:周一-周五04:35;周六-周日:05:35。
每天5:55-第二天0:15。每隔20分鐘一班。
München Pase-機場
發車時間:03:06-04:46,每隔 20 分鐘一班 05:03-24:23,每隔20分鐘,周六和周日增開02:26
機場-München Pase
發車時間:每天每隔20分鐘:04:05-01:05。周六和周日增開:0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