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成語
- mAjorHon演唱歌曲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漢語成語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rén bù wéi jǐ, tiān zhū dì miè,此處“為”念作wéi,是“修養,修為”的意思。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今常被誤解為人如果不為自己著想,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為”念二聲,是“修養,修為”的意思。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麼就會為天地所不容。
如今很多人將其錯誤解釋成:“人如果不為自己(謀私利),那麼老天都會誅殺他。”
這句話一說是人要為了自己,一說是為了修行德行。後者是一些媒體的新解,前者是一般的理解。然而新解不意味是正解。學佛道之人說修行,儒家說克己,但諺語的主體是廣大的勞動人民,自然用不到這個修行的意思。諺語的考量從廣度來說,應該遵從第一種意思,“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自佛教著名經典《佛說十善業道經》,經中說: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為,陽平。磨鍊,作為,力行的意思。
凡是不曾修行德行的東西,天公地母都將誅殺它。
【倒裝句】:“無良目的的人”用作倒裝句,“扭曲了”原有的意義,他們說“人都是自私的”。“別人與自己是等同的自私”,他們還說“(這樣子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進而扶正自私行為啦”。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自私自利者為自己辯護的託詞,它最早的出處“人生為(陽平)己,天經地義,人不為(陽平)己,天誅地滅”。
同一理論之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修身,修為。人要修為自己,博學、明辨、慎思、審問、力行,提高人生境界,修為自己才會為社會,為眾生,不只是那個肉體的“己”;如不,對不起天地良心,對不起宇宙萬物,天地都瞧不起。天誅地滅,非指天和地。
同一理論之二,“人如果不修行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啊!”如今很多人卻將其解釋成:“人如果不為自己(謀私利),那麼老天都會誅殺他。”
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是“修習,修鍊”的意思;天誅地滅,是並列結構,就是天地誅滅的意思。
二,老天爺在漢人和傳統文化中都是公平的化身。第一種說法說不通!老天爺會如此的糊塗嗎?相比之下後者更符合古代惡善有報的文化傳統,也更讓人信服。
三,現代社會人類的偉大進步賦予其新的意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中的“為”是“修為“,”學習,磨鍊”的意思;即“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啊!”重要的是,其實這個理解並非古訓,而是脫胎於明清民舊社會升華出來的新意義。
四,漢字博大精深,古漢語更是如此。但是現代人常常望文生義,曲解了老祖宗的意思。
五,為字的意思是修鍊,修行,主動提高。奮鬥的意思。就是說如果自己不主動的修行,提高。不自強。老天也看不下去。
六:“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的重點在於為,此字念第二聲,是修養之意。整句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注重修養的話,很難在天地間立足。
述而不作之一,為,念去聲,為……而行動。“人如果不為自己而活,那麼老天都會誅殺他。”
一,以祖宗呵斥晚輩的身份,欺詐無知群眾,社會危害極大,連揚子晚報這樣的主流媒體由於粗心也被欺騙,一傳十,十傳百。卻沒人能說出誰傳出來的
二,許多東西,長埋於地下,才是最好的歸宿,這是考古恪守的真理之一。
三,比如家長教育子女好好學習時,經常說“學習是為了你自己而學習”不會說“學習是為了別人而學習”。
四,人之初性本善,此句是由於儒家教義“假仁假義”行不通,是實踐儒家教義后而做得絕望之結論。
五,教儒教思想的讀書人為了金錢故意講偽修詐,故意自賢來掩飾他的無能。“假仁假義”模糊事實,推倒一切妨礙學習儒教的成語,類似列強擴張租界一樣瓜分學術勢力圈。
今本《老子》《莊子》就是儒士的政治主張已經證明行不之後,不甘心被道家取代,破壞書本,結果誤導後世幾千年。
比如,《老子》第七十五章是這樣寫的:“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不倫不類,反映了編書的學者性格幼稚,頭腦簡單。
比如,《莊子》第三十三章是這樣寫的:”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尊於名,不忮於眾,此宋鉶、尹文之墨。裘褐為衣,跂蹺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者,相里勤、五侯子之墨。俱稱經而背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此苦獲、巳齒、鄧陵子之墨。“
今本卻為:
“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厘聞其風而說之。為之大過,已之大順。作為《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墨子泛愛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毀古之禮樂。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未敗墨子道。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闇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於天下,其去王也遠矣!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屐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辭相應,以巨子為聖人。皆願為之屍,冀得為其後世,至今不決。墨翟、禽滑厘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將使後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無胈、脛無毛相進而已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眾,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宋銒、尹文聞其風而悅之。作為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為始。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歡,以調海內。請欲置之以為主。見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雖然,其為人太多,其自為太少,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飢,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圖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為無益於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寢兵為外,以情慾寡淺為內。其小大精粗,其行適至是而止。”
述而不作之二:一個是人們都為自己著想,不為自己想老天就會誅殺他。
1.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這種人的腦筋,浸透著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他相信這樣的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甚至用這一大套剝削階級的話,來為他的自私自利和個人主義辯護。”1939年7月在延安馬列學院作公開演講
5.我這次在香港亞視訪問的時候,曾經說了一句話。他說:諺語講「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哪個不為自己?他說為自己是正當的。
我當時就跟他說明,這一句話是錯誤的,這句話不是正見,誤導了許許多多的眾生。什麼是正見?人應當為社會,應當為眾生,這是正知正見,不要為自己。
2011年11月社區深入討論版塊的一次爭吵。人肉訛話句的原因。好讓部分網民清楚,這個人不為己,篡改為修為的來龍去脈。讀儒學讀歪的人,為了自己想顯得有學問,創造出人不為己出自《論語》。把訛話句的起源、出處列出來了。免得以後再有人不識好歹。並非無關的內容。
正宗論之一,人若不為自己著想,就會為天地所不容。所以人應該為自己求得最大,最長久的名和利,而不是追求蠅頭小利,和眼前利益,所謂"求名當求萬世名,計利當計天下利"也.
一,研究表明,人類主體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擴展自己的有序化規模,也就是說,主體的一切行為的內在動力就是“為已”,如果主體失去了“為已”這個內在動力,那麼,任何主體都必然會自發地滅亡,就必然會“天誅地滅”。
二,價值工程學提出了一個基本理念:任何工程系統都希望以最少的代價來獲取最大的收益。事實上,任何社會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系統同樣希望以最少的代價來取得最大的功能效應。因此把這個基本理念拓展延伸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就形成了廣義的社會學理念:任何系統或主體都會追求可持續的價值率最大化(或追求可持續的利益最大化)。
三,這裡特別要強調,“利益最大化”具有如下內涵:是長遠意義而不是眼前意義的;是整體意義而不是局部意義的;是社會性意義的而不是個體性意義的;是全麵價值層次意義而不是單一價值層次意義的;是客觀意義而不是主觀意義的;是綜合性意義而不是片面性意義的;是辯證意義而不是形而上學意義的。
不難發現,“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實際上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這一基本原則最為通俗、最為形象、最為直觀的表現形式。
正宗論之二,
一,哲學內涵:萬事萬物(包括人)都是以“自我”為價值中心,它是一切社會秩序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相反,如果萬事萬物不堅持以“自我”為價值中心,那麼一切社會秩序將不復存在。我們應該辯證地理解這個形式簡單而內涵深刻的哲學命題,探索其內在的價值機理,而不能簡單地、機械地用“是”或“非”來進行判斷。
並非一般以訛傳訛的十道經,事實上是以前樣板戲為了暴露日本人的邪惡所說出的台詞,因為震撼力十足,因此廣為流傳,原意是惡,後來給一些大師們改成超凡入聖為眾生之語,凈化世間。
萬事萬物(包括人)堅持自我是一切秩序的基礎。楊子以反命題的形式進行闡釋,即如果萬事萬物不堅持自我,一切秩序將不復存在。這裡的秩序包括自然秩序和社會秩序。我們之所以看到天地有別,多彩絢麗的自然景觀、自然秩序,是萬事萬物“為我”即堅持自己的結果:石頭在拚命地“為我”而做石頭,大山在拚命地“為我”而做大山,樹木在拚命地“為我”而做樹木,小鳥在拚命地“為我”而做小鳥,大象在拚命地“為我”而做大象,泥土在拚命地“為我”而做泥土,白雲在拚命地“為我”而做白雲。
之所以說石頭做石頭需要拚命地“為我”,是因為石頭並非肉眼所感覺的那麼堅強,它也會為風雨所侵蝕,隨歲月的流逝而老去、死去、最終消失的無影無蹤,具備初步的化學知識,我們都可以理解這一點。石頭需要自己強烈的分子間引力來抗拒風雨,它的天敵是酸雨。如果石頭不再拚命“為我”而做石頭,如果樹木不再拚命“為我”而做樹木,如果小鳥不再拚命地“為我”而做小鳥,如果大象不再拚命地“為我”而做大象,如果泥土不再拚命地“為我”而做泥土,如果白雲不再拚命地“為我”而做白雲,那麼我們將回到盤古之前的無天無地的混沌世界。社會的主體是個人,象自然界一樣,正是人人的拚命“為我”導致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景觀、促進了文明的繁榮進步。如果人人都不“為我”而泯滅個性,那麼人類的社會景觀將灰飛煙滅。
在反思變革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估這些所謂的“雜家”和非主流的價值,當重新審視這些“非主流”的諸子百家的思想內蘊時,我們可以發掘出啟迪當前變革的真知灼見。
我們來比較一下處於歷史“主流”的孟子的“仁義”和“非主流”的楊朱的“為我”。不能簡單地說是孟子對還是楊子對,也不能簡單地說孟子錯還是楊子錯。我們評價一種理論一定要考察這種理論的前提假設和隱含前提假設。孟子的“仁愛”就是強調捨己為人,以他人為中心,相反楊子的“為我”是以自我為中心。在當時的整個社會知識和財富積累貧乏,任何單獨的個體都不可以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的情況下,孟子的“仁義”更有實用價值。而楊子的理論更是能揭示自然秩序、社會秩序何以存在這一永恆主體。所以,歷史地看,孟子和楊子是站在兩個不同的高度闡述兩個不同境界的“真理”,儘管由於“實用性”孟子的仁愛成為歷史的主流,但是,楊子的“為我”是更接近於“大道”的永恆真理,其境界也高出孟子一籌。
現代社會實際上,就是一個以“為我”為基礎的社會,那麼現代化實際上也就是一個由“克我”“否我”向“為我”的轉變的過程。“仁愛”並非獨有,翻翻聖經,中世紀時代的歐洲同樣強調克己為人,即孟子如果留學海外,他同樣會成為令歐洲的基督教徒崇拜的主流。發生這種現代化的原因就是,整個人類的知識積累和財富積累發生了變化。在現代社會中,一個正常的人通過正常的努力是可以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生活地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