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牆

我國歷史悠久的文明一個象徵

北京古城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始創於元代,建成於明代,沿用於清代至民國,經歷了七個世紀之久,古城牆已不見蹤影,被二環路替代蜷曲在老地方。古城牆呈“凸”字形,城牆周長24公里,牆基寬24米,牆通高12-14米,全部為板築的夯土牆。

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為北京,北京之名即由此始。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並下詔建宮殿,修城垣,1407年開始營建北京宮殿、壇廟。1419年將北京南城牆南移500多米,建在今天的前三門一線。重建的宮城分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重。宮城又稱紫禁城,周長6里,城牆高7.9米,內外磚砌,外圍護城河。清依舊制。

目前,北京明城牆遺跡僅余兩處,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最長的一段明清北京城牆,全長1540米,佔地15.4萬多平方米,連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北京城東南城角樓,構成明清城牆遺址比較集中的地帶,也是明城牆遺址公園的核心保護內容。

建築特色


結構

古城牆高8米,全部為板築的夯土牆。細心的人會發現,古城牆沒有西北角,即二環路沒有西北角,西直門和東直門路線有所不同,西直門路段就像方形桌子被砍去了一角。據史書記載,巍巍北京古城牆在元代時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謂“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內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現象。內城沒有西北角,破壞了北京城整體的對稱性,從整體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處。
北京城牆遺跡
北京城牆遺跡
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從卷帙浩繁的史書中尋找謎底,原由事理各有所云,但這個缺角之用意則異曲同工。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侯仁之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曾這樣解釋,當初城牆是按矩形設計的,工程設計師們千方百計地想把矩形圖案的對角線交在故宮的金鑾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無上的中心地位。但由於自然原因,最終還是偏離了金鑾殿。為避免殺身之禍,他們只好去掉一角,這就是西北角。
另有相傳,明朝建筑北城牆時,西北角修建為直角,但不知何故,屢建屢塌,前後百年間,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出於無奈,最後建為斜角。社會學家對這一自然現象有一番傳統觀念上的解釋,我國古代有一種說法,認為西北方向是個缺口。如西漢劉安寫有《地形訓》,認為大地八方有八座大山支撐著天體,其中支撐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天文訓》講八方吹來八風,西北方向吹來的風稱不周風,東漢班固解釋為不周就是不交之意。按這種解釋,西北兩個方向不應該互相連接,而應缺口。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間增築。又稱“國城”、“外郭”。城牆長28里,高7.5米至8米,底寬約12米,頂寬約9米。東南角因避讓水窪而向內曲折,被附會為“地陷東南”。嘉靖二十八年籌劃重修外城時,最初的構想為在各城門外修建關廂子城,從而形成大城居中、九座子城拱從的奇特布局。后改為環城修築外廓,南面將天壇南牆包入,然後東西兩路向北(位置大約在內城城牆外2000米處),至洪武除年被廢棄的元大都土城的東垣和西垣南端,然後從土城取土,修建北面、東北和西北三段城牆。外城總長度預計在120里左右,與內城構成“回”字形布局,辟門十一座,南、東、西各三座,北面兩座。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開始修筑前三門外的關廂城(三座獨立於城門之外的小城),但由於需要拆毀的店鋪民房甚多,民情洶懼,工程不久即停止。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又決定利用元大都土城遺址,四面環繞修築京城外郭城。最初規劃的外城長七十里,東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設城門十一座、敵台一百七十六座,西直門外和通惠河設置水閘兩處,其它低洼地帶設置水關八處。由於工期浩大,在嚴嵩的建議下,改為先修築南面城牆,將正陽門外的大片繁華市區包入。此議得到嘉靖帝的許可,外城工程於嘉靖三十二年閏三月開工,同年十月竣工。后因用兵頻繁,再加上1557年紫禁城大火災后明廷將財力物力集中於宮殿的重建,因此外城一直沒有再築。1564年增築外城各城門的瓮城。
明朝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
北京外城周長28里(14.409公里),呈東西寬、南北窄的扁長形,辟七門,四角建角樓四座。城牆內為夯土,外包磚石。外城城牆外層包磚1米左右,多為明代大城磚,內層包磚0.7米左右,多為清代小城磚。外城通高6至7米,頂厚10至11米,基厚11至15米。西段城牆最窄,頂厚平均為4.5米,基厚7.8米。外城城牆、城門和角樓於1951年至1958年陸續拆除。

歷史沿革


金朝取代遼朝後,1153年從上京遷都燕京,改名為聖都,不久又稱中都。蒙古兵在馬上打下了金朝的中都城,大概那時蒙古貴族還沒有想好是不是要在這裡常住下去,所以兵荒馬亂中,金朝統治者花了不少銀兩建設的中都皇宮被大火焚燒,落得個“瓦礫填塞,荊棘成林”的下場。
40多年以後,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繼承了汗位,憑著一統中國的雄心,決定把蒙古的都城遷到這裡。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到達燕京之後,並未因原宮殿破廢而苦惱,而是很舒適地住在“燕京近郊”。第二年,他下令修繕湖水(大抵是今天的中海和北海,南海尚未形成)中的一個小島,稱瓊華島。瓊華島儼然承擔了新都的責任。
瓊華島水域上游就是高梁河,後來經過人工疏浚,在湖泊的東岸積土成島。當年蒙古兵圍攻中都,這裡因在中都之外,倖免遇毀,宮殿也保存完整,自然也就成了忽必烈的首選之地。數年以後,以這個島、這片湖為中心,富麗堂皇的皇城逐漸成型。湖泊東岸,是屬於皇帝的“大內”,也是紫禁城的前身;湖泊西岸,分別是太子和皇太后居住的隆福宮、興聖宮。皇城之外的大城,呈方形包繞。
明朝時期
1368年8月(洪武元年)明將徐達率兵攻下大都。明兵為便于軍事防守,遂將北城南縮5里,另築新城牆,由此奠定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新建的北城牆仍然只設兩個門,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明朝洪武年間,當北平尚未成為新王朝京城時,其範圍和城牆情況變化並不巨大,但東、西、南三面的舊土牆已開始用磚包砌。公元1419年(永樂十七年)開始拓展南城牆,即從今東西長安街往南展拓到今前三門一線。
明北京內城
明北京內城
自明中葉起,對城樓進行了大規模修建。修築京師九門的城樓工程,從公元1436年(正統元年)修到公元1440年(正統四年)才完工。此時的城牆不僅建築了城樓,門外還設立了箭樓,月牙城也建起了城樓。各門外立牌樓,城四端設立角樓。此外,又加深了城壕,並用磚石襯砌兩壁。城牆與壕溝均已頗具規模。原來的城垣僅外側有磚皮,公元1445年(正統十年)始將城垣內側也全部用磚加以包砌。明北京城牆開有九門,那時改定的名稱多沿用至今:北面有德勝門、安定門;南面有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東面有朝陽門、東直門;西面有阜城門、西直門。明代中後期,北京已經發展成為繁華都市,但是缺乏抵禦外敵的能力。北方蒙古族甚至能沖入城內。到了1476年,定西侯蔣琬終於鼓起勇氣上奏,要求在北京城外面再修一個外城,可這個建議在當時沒有付諸實施。
明北京城皇城是保護紫禁城的外圍城牆,主要屬於內務府專伺奉紫禁城的後院。始建於1417年,城垣較元代蕭牆向外擴展,西南缺角,呈不規則方形,周長近11公里。牆用明城磚砌築,塗紅土,黃琉璃瓦覆頂。在官修的書籍中,天安門為皇城的正門。天安門位於皇城南垣正中,明清時期是皇城正門。明稱“承天門”,意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清初改建,並易名“天安門”。在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中,僅天安門得以完整保存。北京內城是明初在元大都城垣基礎上改建和擴建的。
1436年修築京師九門城樓、箭樓城垣、橋閘,此後在城垣內壁加砌磚石,至此內城建制趨於完備,奠定了清代北京的內城城垣格局。內城周長23.3公里,東、西、北垣各建二門,南垣建三門,四隅各建角箭樓。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嚴謹的城市布局。以紫禁城為核心,外圍皇城、內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組成。四道城池的正中線是從南到北,由一條近8公里的中軸線所貫穿。北京建都八百餘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規劃形制和格局,整個建築群體莊嚴凝重,層次鮮明,氣勢宏偉。明嘉靖以前,北京尚無“內城”之說,而是稱之謂“城”、“大城”。歷經明初數次改建,嘉靖年間修建了外城,於是出現內城、外城之別。北京的老城牆至明永樂年間開始,屢經修繕,歷經滄桑。崇文門至東南城角樓一段,是現存唯一的一段明北京內城城牆,連同明北京城東南城角樓,構成明清城牆遺址比較集中的地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市政府對明城牆進行了全面修葺。已建成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總面積約15.5公頃,其中城牆遺址及城東南角樓佔地3.3公頃。
清末民國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
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
北京城的損毀早在清末就開始了。首先是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正陽門城樓和箭樓(1903年被清政府修復)、崇文門箭樓和朝陽門箭樓被焚;然後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為修環城鐵路又拆毀了幾處瓮城和箭樓;日本佔領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也有不同程度的損毀。但直到解放前夕,北京城的內城還是基本完整的。
1948年冬,北京城已經被人民解放軍圍得水泄不通,當時攻城部隊曾派一名幹部密訪建築學家梁思成,向他請教城裡有哪些著名建築和文物古迹需要保護,以便攻城時避開。梁思把北京重點文物的位置準確地標在了北平軍事地圖上,據說毛澤東曾要求攻城部隊注意保護古迹,對照這幅地圖進行精確的攻擊練習。1949年初,傅作義投誠,北京和平解放,北京城倖免於戰火的摧殘,得以完整地迎接新中國成立。
建國之後
5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牆是保留還是毀滅的爭論結果永久地改變了古都北京的歷史風貌。一種觀點斷定,城牆是古代防禦的工事,現今已完全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並正在日益阻礙和限制著城市交通的發展……另一種觀點則是專家學者的聲音。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和其學生羅哲文和留英建築專家陳占祥提出了"梁陳方案"。該方案建議,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而長安街就象是一根扁擔,挑起北京新舊二城,新城是現代中國的政治心臟,舊城則是古代中國的城市博物館。
梁思成等人的設計方案
梁思成等人的設計方案
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也認為,有一條被世界公認為“奇觀之一”的萬里長城。首都也有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城牆與城門,同樣是工事宏偉的古建築,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被日本人恭敬地稱為"古都恩人",因為他在二戰時期曾成功地勸阻了美軍對奈良和京都轟炸。這一次他為保護自己祖國的古都而呼籲:在世界上封建時代名都大邑中,北京城是唯一得以完整保留下來的。所以對它的保留具有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他建議,把寬闊的城牆頂部開闢為登高遊覽的地方,同時把牆外的護城河加以修砌,注以清流,對兩岸進行綠化。這樣就可以把北京舊城的周圍形成一個具有極大特色的環城立體公園。
新中國成立后,建設北京的指導思想是把北京建設成工業城市,毛澤東曾在天安門城樓上說過,以後從這裡望過去將看到一片煙囪。此後,北京市的城市規劃也都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進行的,舊城保護沒有受到重視。在這樣的情況下,梁思成為徹底保護舊城,提出了一個另建新城的方案。1950年2月,梁思成和建築學家陳占祥一起提交了《關於中華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議》,提出在舊城外西側另闢新區,作為新中國的政治心臟;一條便捷的東西幹道連接新舊二城,如扁擔一樣擔起中國的政治心臟和中國的城市博物館。這份“梁陳方案”提出后立刻被否定。1957年,陳占祥因此被打成右派,而梁思成因彭真的提前保護,才免遭厄運。
從1952開始,北京外城城牆被陸續拆除,辦法是組織市民義務勞動,或動員各單位拆牆取磚取土。幾年內,北京外城的牆被全部拆除,內城的牆被拆了一半,留下一半。1953年5月,為改善交通決定把朝陽門和阜成門的城樓及瓮城拆掉,交通取直線通過。1954年,中軸線上的地安門被拆除。1956年,永定門城樓周圍城牆被拆掉,1957年,永定門城樓箭樓被拆掉,拆除的理由是“妨礙交通”。1959年,修建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工程中,中軸線上的中華門被拆除。1965年7月,地鐵工程開始動工,內城城牆的拆除工作也隨即展開。1969年,內城城牆在修建地鐵和備戰備荒中被徹底拆除,城磚大多用在了“深挖洞,廣積糧”的全民工程設施上。
如今,當中外遊客探索古都北京的城市歷史時,這裡僅余倖存的遺跡:在今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還保留了一點金代中都城的城牆的殘跡;元大都城的城牆即上城已被列為北京市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並已建成為"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明北京內城西城牆南端遺跡也進行了修復。此外,正陽門、箭樓、德勝門箭樓和東南角樓經過整修之後,也總算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提供了些許實物見證。

主要景觀


宮城
紫禁城佔地72萬平方米,有宮城高牆環繞,城高10米,厚6米多,成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長3.42公里,城外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邊都有高大的城門樓,南面叫午門,北面名神武門,東邊稱東華門,西邊為西華門。
皇城
皇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6—1420年),明清皇城是北京舊城傳統中軸線的精華組成部分,東西跨度2500米,南北綿延2755米,將紫禁城完全包含其中。它是以皇家宮殿、壇廟建築群、皇家園林為主體,以平房四合院民居為襯托的,具有濃厚的皇家傳統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不過,由於歷史原因,數百年來,古皇城屢遭破壞。如今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永定門、地安門等早已不復存在,城牆被毀。
內城
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周長24公里,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說的四九城,就是指東西南北四面城牆和九個城門,二十世紀70年代因修建地鐵而拆除。
外城
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犯外族的侵擾,嘉靖32年(1553)給事中朱伯辰上書說,城外人口激增,應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遺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補薄,培缺續斷,可事半而功倍”。
城牆遺跡
位於北三環與北四環間的“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是明代北京城界南移時,留存城外的元代城牆遺址,俗稱“土牆”。公園分海淀、朝陽兩段,全長9公里,大致上與地鐵十號線北段重合。公園最西端起點處,有乾隆御筆“薊門煙樹”碑,為舊燕京八景之一。從石碑往南走一點,可看見著名歷史學家侯仁之撰文的“元大都城垣遺址碑記”,對於了解元代城牆歷史很有幫助。公園東側,從安貞門入口處步行約10分鐘是“大都鼎盛”戶外藝術區,有全北京最大的室外雕塑群和壁畫。
此外,北京城牆保存至今的還有明北京城牆遺址,該遺址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二環路南端,東南角樓以西。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此處遺址是內城的西南角城垣。修復后全長約500米。城牆內外壁為下石上磚,內為土心。牆基厚18.08米,牆體高10.72米,城頂寬15.2米,雉堞高約1.8米。
城門介紹
朝陽門,元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瓮城門。洞內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谷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 
崇文門,元稱文明門,俗稱"哈德門"、"海岱門"。崇文門以瓮城左首鎮海寺內鎮海鐵龜著名。此外崇文門稅關之苛也使外埠客,商望門生畏。"崇文鐵龜"之名遍響京都。以前的崇文門外,東北方向有一隻鐵龜,造型很是古樸,據說這一段兒護城河的橋下有一個海眼,於是人們就用一隻烏龜來鎮住海眼,保護北京城的平安。 
北京城牆
北京城牆
正陽門,元稱麗正門,京人俗稱"前門",與地安門(俗稱後門)南北呼應。瓮城中關帝廟為九門之首,故人稱"正陽關帝"。正陽門因皇帝龍車出入此門,正陽門又稱"國門"。走“龍車”。正陽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這裡。
北京城牆
北京城牆
宣武門:元稱順承門(訛傳順治門)明永樂十七年,南拓北京南城牆時修建,沿稱元“順承門”之名。正統元年明政府重建城樓,增建瓮城、箭樓、閘樓,正統四年工程竣工。取張衡《東京賦》“武節是宣”,有“武烈宣揚”之義,改稱“宣武門”。宣武門城樓面活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3米;樓連台通高33米;重樓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綠互諒互綠琉璃瓦剪邊。瓮城南北長83米,東西寬75米;西牆辟券門,其上為閘樓。瓮城南牆城台之上為箭樓,箭樓面活七間,通寬36米;通進深21米,連台通高30米。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
北京城牆
北京城牆
阜城門:元為平則門,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京西門頭溝,齋堂的煤車多出入此門,故瓮城門洞內由煤棧客商募捐刻梅花,一束記之。"梅"與"煤"諧音,每當北風呼號,漫天皆白,烘爐四周之人皆贊:"阜成梅花報暖春"。 
北京城牆
北京城牆
德勝門:元為健德門,為出兵征戰之門,寄語於"德勝"二字。德勝門東邊的城牆上放著一尊炮,每日午時,德勝門和宣武門同時一聲火炮,城內的老百姓聽炮對時。德勝門瓮城內的珍品,應當要數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1797年)的御制詩。
北京城牆
北京城牆
安定門:元稱安貞門。此門為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京都九門中有八門瓮城內建築關帝廟,唯安定門內建真武廟,在諸門中獨具一格。實際上,安定門走的是糞車,因為以前地壇附近是北京主要的糞場。之所以說成兵車回城,其實是一種名稱的雅化,就跟臭皮衚衕改成受壁衚衕,臭皮廠改成壽比衚衕,牛蹄衚衕改成留題衚衕,糞廠大院改成奮章大院是一個意思。
北京城牆
北京城牆
東直門:元祟仁門,此門為京華九門中最貧之門,以郊外盆窯小販,日用雜品佔據瓮城為主,但瓮城廟中的藥王雕像極為精細,市人稱"東直雕像"。走磚瓦、木材車。過去的磚窯都設在東直門外,從南方運來的木材也從東直門進城。只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無論是吃的、用的,都可以在這條街上找到。
北京城牆
北京城牆
西直門,元稱和義門,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車都走此門,故瓮城門洞中刻有漢白玉水紋石雕一塊,京人皆知“西直水紋“。位於西城區北部。元代為大都城和義門所在地,明、清時為京師內城九門之一。西直門內、外大街兩側多商業店鋪,為區域性商業中心。
北京城牆
北京城牆

保護措施


北京市政府自2000年10月,組織了專門機構著手研究政策、方法,並開展了騰退搬遷佔用遺址的單位、住戶,整治環境,修繕城牆遺跡,建設城牆遺址公園等一系列工作。城牆遺跡整治保護工作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1.搬遷佔用單位和住戶,徹底整治周圍邊環境。據現場調查,半個世紀以來,在遺址範圍內形成的79個單位中,有20餘個單位直接在城牆或基址上建造廠房、車間,建築面積達3萬餘平方米,其中樓房19棟;500餘戶職工的住房建在城牆上,有的住房拆除城磚、挖掉城牆夯土;有的住房將城牆打洞改做後山牆,對城牆的原貌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隨著市政府對佔用遺址的單位、住戶的外遷等一系列整治工作的實施,使這一地區的整體環境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是徹底解決了80餘年來形成的單位、住戶佔用城牆遺址的問題,全部遷出了遺址區域內的79個單位、2200餘戶居民,拆除各類建築4000餘間,共清運渣土、垃圾160,000噸。
二是徹底改變了多年存在的房屋破落、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等嚴重影響市容市貌的環境,在整治的基礎上,環繞城牆遺址栽種了52000平方米的草坪和樹木,建成了環境優美“城牆遺跡”公園。
三是徹底改變了城牆長期遭受破壞的狀況,拆除了長期影響城牆安全的各種違章建築,為城牆修繕保護工作的進行創造了基本條件。
2.全面保留城牆遺跡的現存殘狀。在拆除遺址上的雜亂建築清運渣土的工程中,認真維護好現存的城牆殘狀,特別注意不繼續加大建章建築物對城牆造成的破壞程度,盡量多地保留已殘破的牆體。
3.城牆的維修工程,是以最大限度地保護城牆的歷史原貌為原則,其修繕方針是保留現狀,恢復原貌,維修險情,加固殘狀,使城牆遺跡得以保護和長久延續。
2015年,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長、市政協委員孔繁峙建議,恢復古都城牆框架輪廓,展示名城整體特色。充分整合利用目前全市不同地段保存的城牆遺址、城牆走向的整體輪廓,特別是環繞舊城的護城河和部分城門等遺址,讓老北京的城牆輪廓清晰可見。在具備條件的舊城南部,重建內城的西南角樓。復建外城右安門角樓,展示古都外城南側城牆的格局和建築風貌。

建設背景


內城
內城城門名稱拆除或被毀時間拆除理由或被毀情況備註
正陽門城樓1900年失火被毀,1903年重建,1965年經周恩來指示得以保留,1988年1月13曰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大修
箭樓1900年被義和團焚毀,1903年重建,1915年改建,1965年經周恩來指示得以保留,1978年大修,1988年1月13曰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瓮城1915年築路閘樓一併拆除
崇文門城樓1966年築地鐵
箭樓1900年毀於八國聯軍炮火
瓮城1901年英軍築鐵珞穿行於瓮城,東西兩側開洞子門
1950年5月拆除瓮城東西兩冊之鐵路洞子門及殘存瓮城以築路同時在城門兩旁各闢修門洞一個
宣武門城樓1965年築地鐵
箭樓1920年至1921年作為危險建築拆除,木料被售賣
瓮城1932年12月築路箭樓城台一併拆除;城磚被用於改築南河沿暗溝
朝陽門城樓1956年10月年久失修危破,拆除后材料保存
箭樓1958年在下水道施工中作為危險建築拆除
瓮城1915年築環城鐵路
東直門城樓1965年築地鐵木料均為楠木
箭樓1927年作為危險建築拆除。木料被售賣
瓮城1915年築環城鐵路
安定門城樓1969年築地鐵
箭樓同上同上箭樓南之真武廟1958年拆除
瓮城1915年築環城鐵路閘樓一併拆除
德勝門城樓1921年梁架朽壞,作為危險建築拆除城台及券門於1955年拆除
箭樓1979年經全國政協委員鄭孝燮等呼籲得以保留
瓮城1915年築環城鐵路
西直門城樓1969年築地鐵
箭樓同上同上拆除時城台內發現元大都和義門瓮城城門
瓮城同上同上
阜成門城樓1965年築地鐵
箭樓1935年失修殘破被拆僅存城台:閘樓同時被拆除
瓮城1953年築路箭樓城台同時被拆
西南角箭樓箭樓20世紀30年代失修殘破被拆僅存城台
城台1969年築地鐵
東南角箭樓因地鐵拐彎,若拆除會影響鐵路運行而倖存;1982年2月23曰被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北角箭樓箭樓1920年失修殘破被拆僅存城台
城台1953年築路並取磚土
西北角箭樓箭樓1900年毀於八國聯軍炮火
城台1969年築地鐵
北京環城鐵路1915年6月開工,12月24曰竣工。由西直門起,經德勝、安定、東直、朝陽四門。直達正陽門,使京張鐵路與京奉鐵路接軌-新中國成立后。環城鐵路拆除--注
外城
外城城門名稱拆除或被毀時間拆除理由成被毀情況備註
永定門城樓20世紀50年代末
箭樓同上築路。水道取直
瓮城1951年築路
左安門城樓20世紀50年代同上
箭樓同上同上1950年已坍塌大半
瓮城1953年同上
右安門城樓2D世紀50年代末同上
箭樓2D世紀50年代中期同上
瓮城1953年12月作為危險建築拆除
廣渠門城樓20世紀50年代失修殘破、拆除築路1950年樓頂已坍塌大半,挑檐大部分損缺
箭樓20世紀30年代失修殘破被拆
瓮城20世紀50年代築路並取磚土
東便門城樓1958年建北京火車站鐵路線
箭樓20世紀50年代
瓮城1951年12月修築鐵路
西便門城樓1952年築路並取磚土
箭樓同上同上
瓮城同上同上
廣安門城樓1956年失修和築路
箭樓1955年3月作為危險建築拆除
瓮城1955年築路
西北角
箭樓
箭樓1957年8月因架線工程的通過而被拆
城台同上間上
西南角
箭樓
箭樓20世紀30年代失修殘硪被拆
城台1953年築路並取磚土
東北角
箭樓
箭樓1900年毀於八國聯軍炮火
城台20世紀30年代建鐵路複線
東南角
箭樓
箭樓同上傾圮
城台1955年築路並取磚土
皇城天安門1969年12月15日。北京市對天安門城樓進行落架重修,1970年4月7曰竣工。在城樓內增設了上下水、暖氣、廣播電視、新聞攝影等設施,重修后的城樓被加高87厘米
地安門1964年底至1965年2月築路
東安門1912年曹錕兵變縱火2001年將遺址清出辟皇城遺址公園
西安門1950年12月1曰失火被焚毀文化部文物局製作楠木模型以紀念
中華門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原址於1977年建毛主席紀念堂
長安左門1952年8月築路
長安右門同上同上

價值意義


北京擁有3500年的建城史,850年的建都史,城牆就是北京城的骨架與見證,是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2001-2003年間,隨著城牆的現代使用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被挖掘,北京掀起了一股“城牆熱”。先後建設了北京皇城根遺址公園、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並對北京元土城遺址公園進行了改造。
通過對國內外城牆遺址公園建設實例的研究發現城牆遺址公園是以城牆遺址為依託條件建設的,同時城牆遺址公園建設的出發點是保護城牆,在保護城牆遺址的前提下能夠發掘城牆的歷史、文化、教育、情感等使用價值,加以利用。在城牆遺址公園投入使用的過程中,通過定期對遺址的檢查和維護不僅更加有效的保護了城牆,同時公園還具備了文化傳承、構成城市意象、城市空間、遊憩、生態、審美甚至是經濟效益等一系列的功能。
為保護北京古都風貌,改善當地居民生活條件,市政府決定搶修城牆,並徹底綜合整治城牆遺址的周邊環境,建設明城牆遺址公園,並妥善解決當地居民的住房問題。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騰退工程是北京市政府2002年為群眾擬辦的60件實事之一,也是我區四大工程之首。2003年9月,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一期工程竣工。江澤民李嵐清、萬里、丁關根以及時任市委書記賈慶林、市長劉淇等分別到明城牆遺址公園視察。

文化活動


軼事典故

挖掘龍脈
老北京傳說,當年劉伯溫帶人修建北京城,施工的時候不小心挖著了龍脈,龍王爺一怒之下要把北京城的水都收回去。龍王一家扮成小販來到城裡,想讓龍子把城裡所有的甜水吸干,龍女把所有的苦水吸干。吸來的水裝在兩個水簍里,龍王就拉著水簍從西直門出城。劉伯溫知道了龍王的計劃,著急上火,手下的匠人高良自告奮勇去追趕。一口氣追到了玉泉山才勉強趕上水車,匆忙中,他想起了手中還握著一把紅纓槍,一槍下去,偏偏苦水流了一地,甜水像是有了靈性,自己鑽進了玉泉山。據說從此之後,北京城的地下水就成了苦水,要想喝甜水,就得去玉泉山。
缺角秘事
據史書記載,巍巍北京古城牆在元代時是方方正正的,此所謂城方如印。到了明代,內城、外城和皇城均有缺角現象。內城沒有西北角,破壞了北京城整體的對稱性,從整體布局上看,似有缺憾之處。
有一個是關於北京城牆缺角有幾種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明朝燕王朱棣厭棄北京城不敷氣度,錄用劉伯溫和姚廣孝描繪北京城圖樣。不知為何,在描繪時,眼前老是呈現八臂哪吒的幻景。在各自的描繪閣上都照著畫下了這一傳說中的英豪的形象。姚廣孝正畫著,快要完工時,一陣風刮來,把哪吒的衣襟吹起了一塊,他就隨手把這畫了下來。劉伯溫和姚廣孝二人的段計圖上呈后,朱棣覺得都很好,很難取捨。最終決議東城按劉伯溫的描繪興修,西城按姚廣孝的描繪興修。姚廣孝所畫的被風吹起的衣襟,剛好就是城兩北角從德勝門到西直門處。就因為這兒,北京城牆缺了一個角。當然,這僅僅一個傳說,北京的城牆如今大多數都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寬廣的大街,但是,人們如今經過衛星遙感枝術,切當無疑地知道到,北京城牆確實缺了一個角:東北、東南、兩南三角都是規整的直角,唯西北角成抹角狀。
第二種說法是:北京城在明朝前面是元朝的國都,其時叫大都。大都的西北角和其他各角相同,都是直角。明代重修的北京城往南移了五六千米。這樣一來,北城牆兩半段就穿過積水潭最窄處,然後折叫西南,把枳水潭的西部欄在了郊外,城牆因此也變成了斜角。在明代時,積水潭比如今大,水也比如今深,為了使城牆鞏固和便於興違,城牆按照地形建成了抹角。
第三種說法是:如今有人依據衛星相片材料提出。認為,在城牆西北角的外側,有一條車公庄逐個德勝門斷裂帶。開始,北京城牆的兩北角也呈直角,但由丁地基不牢,城牆不敷鞏固,建成后屢次坍毀。所以,大家不得不把城牆建成如今這種姿態。

旅遊信息


門票

門票10元(僅登上城牆收費,外圍綠地不收費)。
8:00-17:30(僅為城牆開放時間,外圍綠地區域全天開放)

交通

•公交線路
乘特2、25路、29路、39路、43路、44路、59路、434路、713路、820路至東便門站下、地鐵2號線,建國門站或者北京站下。
•自駕車線路
東二環路東便門立交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