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樓
我國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建築
城樓指城牆上的門樓,是"城"的標誌,其雄偉壯麗的外觀顯示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采。我國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建築,城樓之間城牆相連,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多形成於明代。在古代或近代的戰爭中,磚木結構的城樓是瞭望所,是守城將領的指揮部,又是極其重要的射擊據點。到了現代的守衛戰中,其功能不足以為然了。清朝滿清貴族入主中原后,為了達到其長期統治目的,除採用其它措施外,還在城門的名稱上大做文章。由於當時接連不斷的反清鬥爭危及著滿清封建貴族的統治,清代統治者特別注重“安”與“和”的策略,以求得清朝統治的“長治久安”。
如清代紫禁城內“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改名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取內宮平穩之意。“承天門”更名為“天安門”,既涵蓋了“承天啟運”的命名意旨,又納入了“安邦治國、國泰民安”的思想,還有皇城的“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三個門,都突出了一個“安”字,以示外安內和。
天安門城樓
對面是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古代最壯麗的城樓之一。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這裡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天安門城樓圖案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總高34.7米。城樓上60根硃紅色通天圓柱,地面金磚鋪成,一平如砥;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樓,有黃色琉璃瓦,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南北兩面均為菱花格扇門,36扇朱紅菱花門扉;天花、門拱、梁枋上雕繪著傳統的金龍彩繪和吉祥圖案;貼金的“雙龍合璽”彩錦,團龍圖案的天花藻井,使整個大殿莊嚴雄偉,金碧輝煌。殿內由一個450公斤八角宮燈和16個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宮燈組成的眾星捧月圖案。
城台下有券門五闕,中間的券門最大,位於北京皇城中軸線上,過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門洞上方懸掛著巨大的毛澤東畫像,兩邊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和“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大幅標語。
天安門前開通的金水河,一枕碧流,飛架起七座精美的漢白玉橋,一般稱為金水橋。橋面略拱,橋身如虹,構成綺麗的曲線美。在王朝帝國時代,中間最突出的一座雕著蟠龍柱頭的橋面,只許皇帝一人通過,叫“御路橋”;左右兩座雕有荷花柱頭的橋面,只許親王通過,叫“王公橋”;再兩邊的,只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過,叫“品級橋”;最靠邊的普通浮雕石橋,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了走的,叫“公生橋”。橋南東西兩側,各有漢白玉石華表矗立,雲繞龍盤,極富氣勢。1986年《睢陽袁氏(袁可立)家譜》:“自癸卯霖潦之後,城垣頹圮,城樓雉堞崩剝殆盡。”
城樓
東門城樓,即明清西安城東城門長樂門城樓。初建於明初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地震中受損,嘉靖五年(1526年)陝西巡撫王藎重修。明末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率農民軍進攻西安時遭炮火焚毀。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陝西巡撫陳極新按照明代舊制重建,后又經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巡撫畢沅等多次修葺。正樓位於內城長樂門門洞之上,為二層三重檐歇山式高大建築。
城樓
西門城樓,為明清西安城西城門安定門城樓。此門原為隋唐長安皇城與唐末韓建新城的西門順義門,門上原有城樓,明初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拓築再建西安城時,按照明代城樓建築形制與西安四城門城樓統一形式重建。城樓坐落於安定門門洞之上,為二層三重檐歇山式高大建築,建築形制及面寬、進深與高度,略同於東門(長樂門)正樓。
北門城樓,為明清西安城北城門安遠門城樓。明初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拓筑西安城新建,位於內城門洞之上,為二層三重檐歇山式高大建築,略同於其他三城門正樓。1911年10月22日與23日,陝西響應武昌起義攻打滿城時,炮火擊中北城門正樓上清軍的火藥庫,引起爆炸,此樓被炸毀無存。
平遙城樓
城樓;修築於城池的城門頂,古代有時稱“譙樓”。平遙城牆的城樓共有六座,創修於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10.04米。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朝陽樓
樓有三層,由48根合抱粗的大木柱和許多粗大的楹梁接合形成堅固的構架,再以磚石砌成城牆及城門。樓高24.5米,進深12.31米,面闊26.8米,面積414平方米,五開間,三進間,迥廊周通,三重檐歇山式屋頂。在頂層檐下,東面懸有清代書家“雄鎮東南”幾個大字。西面懸摹唐朝書法家草聖張旭“飛霞流雲”狂草榜書。2006年被中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海關又稱榆關,以古渝水而得名,位於河北省最東部與遼寧省接壤處,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境內,燕山與渤海之間,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1961年,萬里長城—山海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山海關城樓
山海關的四面均開闢城門,東、西、南、北分別稱“鎮東門”、“迎恩門”、“望洋門”和“威遠門”。四門上原先都築有高大的城樓,但目前僅存鎮東門樓。東門面向關外,最為重要,由外至內設有衛城、羅城、瓮城和城門四道防護。城門為巨大的磚砌拱門,位於長方形城台的中部。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樓高13米,寬20米,進深11米,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重檐歇山頂建築。城樓上層西側有門,其餘三面設箭窗68個,平時以窗板掩蓋。在東面屋檐下還高懸一塊巨大匾額,上書“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為明代進士蕭顯書寫,每字高1.6米,字體蒼勁渾厚,是山海關城的象徵。
德勝門城樓
明朝初年將元大都健德門改稱德勝門,寓意明軍以德取勝。洪武四年改筑北京城垣時向南移建動五里,當時建有箭樓、門樓、瓮樓等建築。1915年拆除瓮城。1921年拆除城樓。1955年拆除城台。因該門瓮城南北進深很長,箭樓位置比安定門箭樓偏北50餘米,未阻擋地鐵施工,因此未被拆除。1979年擬拆除箭樓,后得以保留。
德勝意為以德取勝,故在明清兩代,軍隊從德勝門出兵,意味此行必然可以得勝,戰爭結束后,由安定門班師。清軍平定葛爾丹叛亂和大小和卓之亂均從此門出兵。
1979年,德勝門箭樓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在箭樓設立了北京市古代錢幣展覽館。
正陽門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永樂十七年(1419年)將元大都南城垣向南移建800米,原來北京城牆正中的麗正門遷建到今正陽門的位置,仍舊稱為麗正門。正統元年(1436年)改稱正陽門。正統四年(1439年),在京師各城門外添建箭樓,以加強京師的防禦能力,正陽門也在此時建成正陽門箭樓。城樓與箭樓之間形成一座大瓮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6米。瓮城的四個方向各開有拱券式門洞。
正陽門箭樓在1900年義和團拳民焚燒前門外大柵欄時被飛濺火星引燃燒毀,城樓在當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燒毀,目前的正陽門是民國三年(1914年)改建的。為改善交通,正陽門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拆除。1965年經周恩來批示,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得以保留。
1949年後,正陽門曾被北京衛戍區佔用,1980年代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