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世界和平的結果 展開
- 願景
- 笛鳴創作並演唱的歌曲
世界和平
願景
世界和平是希望地球上的所有國家和人類實現自由、和平和幸福的理想,是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的共識表達,也是和平運動的最高目標。
人類命運共同體關於世界和平的最基本內涵是,消除戰亂及其威脅,沒有戰爭和暴力衝突。但這並不意味著世界和平要反對一切戰爭,也並不是說要完全放棄鬥爭或徹底放棄軍備。盲目地追求和平,只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目前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的時代主題,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軍備競賽、地區動蕩、恐怖主義、貧富分化、難民危機、自然災害等世界性難題長期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決,戰爭依然是懸掛在人類頭頂之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國際和平日
決議中提到:“宣布此後,國際和平日應成為全球停火和非暴力日,並邀請所有國家和人民在這一天停止敵對行動。”決議還邀請所有會員國、聯合國系統各組織、區域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以及個人以各種適當方式(包括教育和公眾宣傳)慶祝國際和平日並同聯合國合作實現全球停火。
自國際和平日設立以來,聯合國每年都會在這一天舉行儀式並敲響和平鍾,邀請藝術家和教育家等作為和平使者出席紀念活動,聯合國都提醒所有人關注、慶祝和紀念這一日子。
同時,各國政府、非政府機構、民間社會和宗教團體也會舉辦紀念活動慶祝這個日子。國際和平日已在世界範圍內得到2000多個組織機構的支持。
(詳見“國際和平日”百科)
全球和平指數
2019年6月,《2019年全球和平指數》報告稱:“過去5年,對美國領導力信心的下降幅度超過了俄羅斯、中國和德國,平均而言,人們現在對中國領導力的信心超過了對美國的信心。”
以下是其用來衡量的23項指標(2010年全球和平指數排名所用指標):
1.對社會上犯罪情況的感知程度;
2.每10萬人中的內部安全官員和警察的人數;
3.每10萬人中的謀殺案數字;
4.每10萬人中的入獄人數;
5.較小破壞力武器的獲取難易程度;
6.(內部)有組織衝突的程度;
7.暴力示威活動的可能性;
8.暴力犯罪的程度;
9.政治不穩定程度;
10.對人權不尊重程度;
11.每10萬人中主要常規武器的轉移、接收情況(國內);
12.恐怖主義襲擊的可能性;
13.(內部)有組織衝突帶來的死亡人數;
14.軍隊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
15.每10萬人中參軍人數;
16.對聯合國維和行動提供的資金數;
17.每10萬人中重武器數量;
18.每10萬人中主要常規武器的出口情況;
19.軍隊戰鬥力和先進程度;
20.被迫離開家園的人的數目;
21.與鄰國關係;
22.2003年至2008年內部和外部衝突數量;
23.(外部)有組織衝突的估計死亡人數。
(詳見“全球和平指數”百科)
著名的“和平研究”學者葛爾通Galtung教授定位的“消極和平”概念是指暴力缺失,即沒有戰爭和衝突,用到國家關係上,則是跟鄰國之間沒有暴力衝突或者沒有捲入國際戰爭。“積極和平”則難以界定。
馬克思主義的世界和平學說,強調現代戰爭是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社會才能消滅戰爭,世界才有真正的和平。
馬克思
小約瑟夫·奈指出,均勢政策的捍衛者認為均勢會保證穩定,但和平並不等於穩定,“國家追求均勢的目的在於維護自身的獨立,而不是維持和平。均勢不能保證所有的國家都生存下來”。
康德曾指出,大自然用語言和宗教的不同使得各個民族相區別,這樣“確實導致了互相敵視的傾向和戰爭的借口”,但隨著“文化的增長”和人們在“更大的原則”上的認同,各民族會在正當的競爭中而非通過削弱異己的力量達到“和平的諒解”。
德國巴姆博格大學教授海因里希·貝克也一直倡導一種在世界文化碰撞中產生的創造性和平。他在《文明:從衝突走向和平》一書中寫道:“歐洲與亞洲之間的文化對立,蘊含著創造性的潛力,可以使人類精神進一步發展,實現文化碰撞中的和平。”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在《非零年代——人類命運的邏輯》中寫到,人類的歷史包含了量多且複雜的“非零和遊戲”,並且隨著非零和的全球性成長,善也在成長,那種只允許自身和平的二元對立式。
法國思想家盧梭指出,“維護和平是實現其他法律價值的先決條件”。如果一個自然的個體,生活在缺乏和平、沒有安全的動蕩環境下,他就失去了作為人的最基本權利。
19世紀初,關於戰爭危害的公民討論小組發展成為一項具有廣泛性與世界性的運動——和平運動。和平運動是指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團結反戰,爭取和平的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和平運動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在世界範圍內興起。20世紀70~80年代,西歐各國人民群眾為爭取和平,反對超級大國核軍備競賽,展開西歐和平運動。
1848年革命失敗后,歐洲反動勢力殘酷鎮壓民族民主革命,以建立所謂的和平秩序。馬克思與恩格斯就揭露了這種和平的虛假性,馬克思稱之為“可惡的和平時期”,恩格斯稱之為“倒霉的和平時期”。
聯合國
1945年10月24日,在美國舊金山簽訂生效的《聯合國憲章》,標誌著聯合國正式成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是聯合國的主要目的之一,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就是聯合國專門處理國際和平與安全事務的主要機構。在維護世界和平,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解決地區衝突方面,在協調國際經濟關係,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科學、文化的合作與交流方面,聯合國都發揮著相當積極的作用。
1950年11月,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在波蘭華沙召開,郭沫若率團參加大會。11日,郭沫若在大會的演講中說:“因為我們愛好和平,所以我們堅決地反對侵略。對於威脅和平、擾亂和平、破壞和平的侵略者,我們的民族已經對它們作了一百年以上的鬥爭。一百年來的中國人民的歷史正是一部保衛和平的鬥爭史。”
1953年12月,中國政府同印度政府就兩國在西藏地方的關係問題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1955年6月23日至29日,世界和平大會World Congress of Peace在芬蘭赫爾基辛舉行,會議目標為止戰促和,推行孔子仁愛哲思於世界。
198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人民享有和平權利宣言》就指出:“全球人民均享受和平的神聖權利。”
1988年9月,中國正式申請加入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特別委員會。
1992年4月,中國第一支“藍盔”部隊-軍事工程大隊赴柬埔寨執行任務。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一帶一路”引領的全球化是實現人類和平與發展的新型全球化。
2015年9月22日,聯合國世界地球村與香港和平文教基金,聯合在香港九龍宏天廣場主辦世界和平大會-勝利與和平聯合國國際和平日紀念晚會。聯合國世界地球村是面向全球發展的,將積極尋求與世界各國政府、各國土族、有關國際組織合作,在全球特別是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貧窮、戰亂及欠發達地區。
201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就“戰爭與和平”及如何實現人類和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中國方案:“為了和平,我們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爭,只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
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2019年6月,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四次峰會6月28日至29日將在日本大阪舉行。習近平主席秉持多邊主義精神,引導對話討論朝著合作、包容、共贏的方向發展,指出人類從閉塞走向開放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各國早已休戚與共、命運相連。
2019年6月20日至21日習近平成功對朝鮮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一次歷史性訪問,不僅對於中朝關係未來發展,而且對於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都有重要意義。”
2019年7月9日,第八屆世界和平論壇舉辦主題為“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的大會討論,由世界和平論壇秘書長閻學通主持,原澳大利亞外交部長鮑勃·卡爾、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和原美國助理國務卿丹尼爾·拉塞爾分別做主旨發言。
2019年11月29日一1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比較研究中心和雲南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共同舉辦的“文明交流互鑒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學術研討會暨《雲大文庫“一帶一路”參與國文明交流史》推進會在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