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朝行視園樹
唐代杜甫所寫的七言排律
《寒雨朝行視園樹》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排律。此詩前四句概括描寫雨後江邊園林秀美如畫;中間八句具體描述籬間丹橘黃柑、梔子紅椒,果實累累,豐收在望;末四句抒寫朝行感懷,感慨自己年老體衰,柱杖扶藜,行動不便,徒有如散騎登雲閣之志向,卻力不從心,只能避亂在偏僻的楚山之隅,傾聽哀猿的啼叫。全詩情感深摯,語言精練,格律嚴整。
這是一首詠物詩。詩人借鑒了賦的筆法,從各個角度來體寫“園樹”,先概述江邊秀美如畫的園林,再描述園中累累的果實,最後抒寫朝行感懷,表達了豐收的喜悅,也隱含自己流落他鄉,壯志難酬之意。
全詩可分為三段。首段為前兩聯共四句。首聯說園內的丹橘和黃柑是此地其它園子所沒有的,表露了喜悅之情。開頭點出所居之處,門對千樹,紅黃相雜,色彩鮮明,絕無僅有。一說“此地無”應為“北地無”。作者身處長江畔,丹橘黃柑是此處有而“北地無”,也通。次聯寫當天氣候,寒雨既止,園中樹木秀麗,像畫屏一樣曲折地展開。中段為中間四聯共八句。三聯描繪桃李經年,下有蹊徑,梔椒嬌嫩,艷麗非凡。四聯描繪藤梢自由地纏石,松干挺直地參天。一上一下,均見精神。五聯寫林果成熟,香而下垂,葉蒂已老,不再復甦。六聯又為園中果樹設想,希望能借得溫暖的陽光多多照射園樹,預防那寒霜殺氣早早到來摧殘果林。想得十分周到,從中可見杜甫愛園樹之深切。末段為後兩聯共四句。七聯申訴自己衰老,一動就要找床來坐,慢慢地步行還要扶著竹杖,可謂老態龍鍾。末聯用典用喻,以晉代潘岳之為太尉掾,值宿散騎文省高閣中,忙得不可開交,感慨思退。這是陪筆,詩人感嘆自己現在不能潘岳那樣寓值於尚書省而身登雲閣,而只能整天在僻遠的山區聽那野猿的凄涼的叫聲。此實以詩吶喊,也是遙接首段之景而發,並點出題旨。首尾兩段相呼應,中段為鋪陳。
杜甫以七言排律寫景,此詩算是有特色的一篇。七言排律相對於其他詩體,傳世詩篇數量很少,杜甫集中也僅存數首。此詩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六聯對仗工整,符合七言排律的格律,尤其“桃蹊李徑年雖故,梔子紅椒艷復殊”一聯,既是上下相對,又是句中自對,相當嚴整。此詩聲律符合粘對規則,使用上平聲七虞韻,其中“籬中秀色畫屏紆”句的“紆”字屬於鄰韻六魚韻,考慮杜甫的心思是以準確表情達意為重,在無法於本韻部中找到適合的韻字情況下使用鄰韻,而在整體上還是體現了杜詩對仗聲律的整飭和嚴謹。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公瀼西詩,有果園,有甘林。果園四十畝,他日所舉以贈人者。甘林為治生計,所云‘客居暫封殖’者。《杜臆》謂:朝行所視之園樹,專指果園,於甘林無豫,故云‘丹橘黃甘此地無’。今按:‘此地無’,正言柑橘之獨盛。篇中‘林香出實’二語,明說丹橘矣,豈可雲甘林又在果園之外乎?大抵分而言之,則甘林另為一區,合而言之,甘林包在果園之內,蓋四十畝中,自兼有諸果也。”
《寒雨朝行視園樹》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當時杜甫寓居在四川夔府(治今重慶奉節)。當年三月,杜甫遷居瀼西(在今重慶奉節大瀼水西岸),耕種東屯的一部分公田,培育四十畝柑林,過著經營園林的生活。各種果實在朝陽里閃爍著光輝。杜甫面對此情此景,一面感到豐收的喜悅,一面覺得流落荒僻之地,壯志難酬,十分孤寂,於是寫下了這首排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