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庵
北京西城區三聖庵
北京三聖庵地處今黑窯廠街,以三聖庵而名。清稱三聖廟街,民國后稱三聖庵。這座廟宇始建於1000多年前的宋仁宗時期,也就是遼代的南京城時期就有了。為供奉西方三聖的尼姑庵,故名三聖庵。三進院落,最後一重的正殿二層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這三佛祖;一層供奉的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
三聖庵
部分原來是院落的空地,如今成了新建住宅小區的宅基地,好在整體尚存。
風貌是民國初年大修時的樣子,為尊重千年來全木榫結構而始終不用鐵釘,牆面上都不釘釘子。
三聖庵
三聖庵和傳統的寺院在格式上有很大區別,坐東朝西真是挺特殊。三聖庵前院被改建成了一個素食餐廳和茶室,名為“菩提緣”。主要是一些素食,當然也有葷型素菜。
三聖庵後院里有一個姻緣樹,高大的槐樹上掛滿了紅紅的絲線,可見來此求姻緣的人還真不少。
三聖庵始建於1000多年前,是用於供奉西方三聖的尼姑庵,故名三聖庵。這裡在前後殿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
三聖庵[北京西城區三聖庵]
陶然亭里的慈悲庵也是曾經見證中國革命的地方,毛主席在此工作過,還在門前的槐樹下留過影。
德勝門東,水田數百畝,溝洫澮川上,堤柳行植,與畦中秧稻分露同煙。春綠到夏,夏黃到秋,都人望有時,望綠淺深,為春事淺深;望黃淺深,又為秋事淺深。
三聖庵圖冊2
有台而亭之,以極望,以遲所聞者。三聖庵,背水田庵焉。門前古木四,為近水也。柯如青銅亭亭。台,庵之西。台下畝,方廣如庵,豆有棚,瓜有架,綠且黃也,外與稻楊同候。
台上亭曰觀稻,觀不直稻也,畦隴之方方,林木之行行,梵宇之廠廠,雉堞之凸凸,皆觀之。
上海蔡文瀛三聖庵○白月滿天霧露長,禾光樹影四周牆。風吹紅雨紛花片,不辨其花辨得香。
其他
三聖庵[北京西城區三聖庵]
鬧市中的丁字路首次在太原的城市建設中變成了十字路口。
三聖庵這個街名,實際上就是一個佛寺之名,寺宇早不見蹤影,街名卻留存下來。街名向世人招示:此街原有尼姑道場,供奉“西方三聖”,所以叫做“三聖庵”。
三聖庵[北京西城區三聖庵]
三聖庵圖集1
從“三聖庵”到“三聖庵”街,究竟是先有寺宇,還是先有街道,就所佔有的資料還一下難以說清。但是,寺宇和街道都是明代之後產生的,這似乎沒有疑義。因為明之前,這裡是宋金太原城的東城牆,海子邊乃是城外護城河的一個部分。而且,此街名得之於寺宇名,也脈絡清楚無須多辯。因為我國的村社名和街巷名的產生是當地土著在生活、生產中約定俗成,逐漸產生的,民國之前官家並不過問。或許,明拓展太原城后,這片土地進入城中,天長日久居民聚居,民宅日增,遂成街巷,而在這個過程中佛家亦在此化緣修廟,“三聖庵”落成。於是“庵”名成為“街”名,也在情理之中。
據當年地名普查的資料記載,我們尋覓的三聖庵,“位於柳巷南路北段東側。”有三個出口,成“Y”形,總長約330米,寬約6.6米,街區住宅多為舊式瓦房建築,頗有太原老城傳統風貌,可惜容顏不再,已成為記憶中的憧憬。